专利名称:手动变径式旋流除砂器底部锥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石油钻井用旋流除砂器底部锥体,它采用压帽旋入式结构,可用徒手更换底流口,操作方便。
除砂器是石油钻井固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石油钻井工程现场逐渐推广使用了这种装置。目前使用的旋流除砂器多采用弹性聚氨脂制做,具有较好的耐冲蚀能力。为了使除砂器的壳体之间连接部位具有一定的刚性,其内部衬有金属骨架。但由于聚氨脂材料不能进行机加工,因此在除砂器结构上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如底流口与底部锥体是用长螺栓连接的。使用时,需要经常更换底流口,以适应不同含砂量的泥浆,有时底流口可能突然被大块岩屑堵住。此时,就必须将底部锥体从除砂装置的架子上卸下来,然后翻转立于地上,用工具卸下螺栓。由于锥体上有泥浆,作业时很困难。当螺帽被拧坏或锈住时,更是一筹莫展。因此,不到万不得已,现场施工人员不愿更换底流口或卸下底流口,清除淤积在其上的岩屑,更谈不上根据泥浆的含砂量来调换不同孔径的底流口了。根据除砂器的除砂原理,在其他结构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底流口的孔径大小是影响除砂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不及时调换不同孔径的底流口,就可能造成“跑浆”、“砂堵”等现象。“跑浆”时,泥浆不断流失,浪费钻井费用;“砂堵”时,起不到除砂作用,除砂器内腔的含砂量急剧增高,腔体磨损加快。当上部蜗壳部分的壳壁过薄时,壳体就会在使用中变形。这样,腔体内的流道改变,岩屑不能较好地靠近外壁,排出的泥浆的含砂量增高,达不到除砂的目的。同时蜗壳的变形使除砂器整体受力不均匀程度更为严重,振动加剧,法兰连接(或卡箍)处容易松动及损坏,最终造成除砂器的报废。
由于底流口直径大小是影响除砂器除砂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多年来,人们一直试图找到一种改变底流口直径的简单实用的方法,如采用平衡式、气囊式结构等,但由于钻井现场的工况恶劣,这些方法都难以维持正常使用,也难以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方便改变底流口直径的简单实用的除砂器底部锥体结构,以方便现场施工人员操作,提高除砂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首先在聚酰胺材料中填充增强剂,提高其耐冲蚀性。然后对底部锥体结构进行了改进,设计了一种压帽旋入式的结构,即在压帽内和锥体的下端配有旋扣,底流口装在压帽内,并与锥体压紧。
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压帽旋入式结构,即底部与锥体之间的连接不用螺栓固定,因此徒手就可将底流口从锥体上卸下(或旋紧),非常方便。
附图
就是依据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旋流除砂器底部锥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锥体,2-底部压帽,3-底流口。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描述依据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旋流除砂器底部锥体的具体结构。
附图中底流口3可以做成内径不同的一系列,但外径相同,供不同含砂量的泥浆中选择使用。底部压帽2内开孔,底流口3装入底部压帽2中,底部压帽内和锥体1下端有旋扣,用以连接扣紧。现场施工人员可以徒手旋开底部压帽,取出底流口,进行清洗或更换,再将底部压帽旋紧,而不必使用其他任何工具,简便实用。
应用此种底部锥体结构后,除砂器的除砂效率大大提高,除砂器上部锥体及蜗壳的损坏也减少,整机寿命延长,并由此对安全快速钻井及减少泥浆泵泵件磨损产生良好的影响。
依据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旋流除砂器底部锥体,可与油田目前常用的除砂器相配套,它将大大提高除砂效率和使用寿命。
权利要求1.一种旋流除砂器的底部锥体,由锥体、压帽和底流口等组成,其特征在于,压帽和锥体下端用旋扣连接,底流口被固定在压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砂器底部锥体,其特征在于该底部锥体的材料是一种填充增强剂的改性铸型聚酰胺。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手动变径式旋流除砂器底部锥体,将底流口装入底部压帽内,压帽和锥体下端有旋扣互相连接,可用徒手旋紧或卸下压帽,取出底流口,进行更换或清洗,采用一种增强型改性铸型聚酰胺材料制成,耐冲蚀性强,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可与常用的除砂器配套,大大提高除砂效率和延长除砂器寿命,操作方便,每个锥体均配有几个不同内径的底流口,以供现场施工选择。
文档编号E21B43/34GK2190157SQ94240338
公开日1995年2月22日 申请日期1994年5月3日 优先权日1994年5月3日
发明者丁岗, 陈纪强, 周广陈 申请人:石油大学(华东), 南京尼升工业新型材料实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