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两平行隧洞中间岩体的预应力加固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两平行隧洞中间岩体的预应力加固方法,尤其涉及一种两平行隧洞中间岩体的预应力加固方法。
【背景技术】
[0002]传统的隧道施工中,侧壁环向及纵向是采用中空锚杆岩钉结构设计技术,一是达到对岩体形成创面后的加固,二是实现隧道环壁混凝土与岩体形成整体的结构性完整结合。而相邻两平行隧洞中间岩体无侧向依附,维持相邻两平行隧洞结构在同一截面上的安定性,则需原始形成的中间岩体状态完整,不宜沿用中空锚杆岩钉来进行加固。再就是此相邻侧壁环向段位置还关系到隧道成洞后,两洞中间岩体以及此位置上部地质的稳定数据不易掌控,施工质量难以确保等问题。
【发明内容】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创新的两平行隧洞中间岩体的预应力加固方法,能实现对两平行隧洞中间岩体的加固,对于提高其隧道施工质量,降低施工技术难度有着显著的作用。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创新的两平行隧洞中间岩体的预应力加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O确定需要进行预应力加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两平行隧洞中间岩体。
[0005]2)两平行隧洞中间岩体的预应力加固工装组成形式和步骤:首先在已形成的两隧洞之间的中间岩体(相邻侧壁)上,分别设计规划锚固带和分布锚位,然后采用钻机进行成孔作业,得到预应力锚固孔;在预应力锚固孔内,分别穿入020- 0 30的预应力锚杆,按照工艺要求进行预应力张拉,张拉后灌浆封孔。
[0006]本发明仅需一次性工装到两洞隧道相邻侧壁锚位形成的孔道内,即可实现对两平行隧洞中间岩体进行加固的两端张拉。
[0007]3)实施过程:首先在已形成的两洞隧道相邻侧壁上,分别设计规划锚固带和分布锚位;然后采用钻机进行成孔作业;孔道形成后,采用已冷拉和对焊端杆的预应力锚杆穿束;仅需一次性工装到两洞隧道相邻侧壁锚位形成的孔道内,两端安装工作、工具锚、张拉千斤顶以及连接电动油泵;按确定的张拉力控制标定MPa读数值,即可实现对两平行隧洞中间岩体进行加固的两端张拉。
[0008]两隧洞为主隧洞和辅隧洞,在主隧洞和辅隧洞的隧道拱璧环向采用中空锚杆岩钉加固,沿隧道拱璧环向设置中空锚杆岩钉,进行加固。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与传统的环向沿用中空锚杆岩钉来进行加固方法相比,两洞中间岩体加固采用的预应力锚杆性能可靠、加固后形成的结构完整、安装及操作方便,可以达到节约工期。
[0010]2、该发明适用于两平行隧洞中间岩体的加固形式;特别适合于两洞隧道侧壁紧邻相近的中间岩体的加固。在两洞隧道侧壁环向上的中间岩体部位,可替代中空锚杆的岩钉功能,确保隧道成型后的地质结构稳定。
[0011]3、该创新的两平行隧洞中间岩体的预应力加固方法,在隧道施工中有极大的通用性,在公路隧道、大型涵洞等构筑物工程均可广泛使用。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一种两平行隧洞中间岩体的预应力加固方法在公路隧道建设中的设计、施工不意图;
图2为图1中A—A或B—B向尚]视图。
[0013]附图中:I一主隧洞;2—辅隧洞;3—预应力锚杆;4一中空锚杆岩钉。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0015]使用一种平行两隧道中间岩体的预应力加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O确定需要进行预应力加固的结构为两平行隧洞中间岩体;
2)首先按照工艺要求,进行掘进施工,得到两隧洞(两平行的隧道形成的隧洞);在两隧洞之间的中间岩体(相邻侧壁)上,分别按照工艺要求,设计锚固带和分布锚位,然后采用钻机进行成孔作业,得到预应力锚固孔;在每个预应力锚固孔内,分别穿入020-30预应力锚杆,按照工艺要求进行预应力张拉,张拉后灌浆封孔;本发明形成锚固孔、在孔内穿预应力钢筋,到最后的张拉,再灌浆封锚的全过程,对两隧道洞相邻侧壁之间的中间岩体起到加固作用;本发明仅需一次性穿束到两洞隧道相邻侧壁锚位形成的孔道内,即可实现对两平行隧洞中间岩体进行加固的两端张拉。
[0016]3)实施过程:首先在已形成的两洞隧道相邻侧壁上,分别设计规划锚固带和分布锚位;然后采用钻机进行成孔作业;孔道形成后,采用已冷拉和对焊端杆的预应力锚杆穿束;仅需一次性穿束到两洞隧道相邻侧壁锚位形成的孔道内,两端安装工作、工具锚、张拉千斤顶以及连接电动油泵;按确定的张拉力控制标定MPa读数值,即可实现对两平行隧洞中间岩体进行加固的两端张拉。
[0017]两平行隧洞中间岩体的预应力加固方法的工艺流程:〈前期两洞隧道分段形成作业 > —设计规划锚固带和分布锚位一成孔作业一已冷拉和对焊端杆的预应力锚杆穿束一两端张拉系统的设备配套及工装一按确定的张拉力控制标定MPa读数值进行张拉一端头封锚一〈后期隧道侧壁的涂装作业>。
[0018]两平行隧洞中间岩体的预应力加固张拉,其目的是改善两平行隧洞中间岩体的地质力学性能,同时形成加固的预应力两平行隧洞中间岩体。预应力张拉施工作业的重点环节是张拉力和张拉延伸值的控制,采用锚杆预应力张拉两平行隧洞中间岩体应掌握控制以下环节:
I)锚杆加固预应力张拉作业前的准备:压力表有校验合格证,标顶应具有合格资质单位出具的标定值检测证书。所有张拉机具设备应按常规检查后投入使用。
[0019]2)锚杆加固预应力张拉作业时应确认隧道环壁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确认达到张拉作业工序条件。正确安装张拉千斤顶,张拉架及支架应稳固可靠。确认标顶报告证书检定对应张拉控制值和控制伸长量。按照设计张拉锚位顺序进入程序张拉作业。同时对应锚位编号填好张拉原始记录。
[0020]3)锚杆化预应力张拉作业不得擅自更改相关工艺程序。在进行张拉作业之前,从事上述作业的操作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要进行安全技术作业交底。张拉装置后方应设置安全保护,张拉过程中,在千斤顶端头方向严禁有人停留不得堆放易燃易爆危险物品。检查其它应配备的辅助相关安全措施是否齐全到位。
[0021]4)质量控制应严格遵守锚杆张拉相关技术要求进行作业,作业过程控制数据要随机抽查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技术部门,不得隐瞒进行作业。张拉过程中应及时观察锚位状况。注意张拉锚位保护。
[0022]两平行隧洞中间岩体的预应力加固张拉,是形成加固的预应力两洞平行隧道中间岩体形成的主要工序之一,采用两平行隧洞中间岩体的预应力加固张拉技术,可以实现改善两平行隧洞中间岩体的地质力学性能,同时形成加固的预应力两平行隧洞中间岩体技术效果。采用该技术可以提供完整的的锚杆加固预应力张拉技术方案。
[0023]本发明一种两平行隧洞中间岩体的预应力加固施工技术应用在两洞平行隧道中间岩体的预应力张拉使用,能够实现两平行隧洞中间岩体加固的技术效果。该技术的经济性、施工质量和施工速度,安全可靠性,以及两洞平行隧道中间岩体张拉的技术效果,在行业上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0024]本发明技术与传统的环向沿用岩钉加固作业相比,是一种创新的两平行隧洞中间岩体加固施工方法,具有显著的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效益。
[0025]如图1、2所示,按照工艺要求,掘进施工,得到的两个隧洞为主隧洞I和辅隧洞2,两个平行设置的主隧洞I和辅隧洞2,在主隧洞I和辅隧洞2相邻侧壁(两隧洞之间的中间岩体)上,钻设预应力锚固孔;在预应力锚固孔内,分别穿入020-30预应力锚杆3,按照工艺要求进行预应力张拉,张拉后灌浆封孔,通过灌注砂浆将预应力锚杆3牢固连接在预应力锚固孔内,并与主隧洞I和辅隧洞2之间的中间岩体(两隧洞相邻侧壁)形成一体结构;本发明形成锚固孔、在孔内穿预应力锚杆,到最后的张拉,再灌浆封锚的全过程,对主隧洞I和辅隧洞2相邻侧壁产生了明显的加固主要。在主隧洞I和辅隧洞2的隧道拱璧还采用原来的中空锚杆岩钉4加固,沿隧道拱璧周向设置中空锚杆岩钉4,进行加固。图中采用的中空锚杆岩钉4,是中空注浆锚杆岩钉,长度350cm。在对两隧洞之间的中间岩体进行预应力加固后,再在其表面进行其它处理,按照工艺要求进行,不做详述。
[0026]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主权项】
1.一种两平行隧洞中间岩体的预应力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确定需要进行预应力加固的结构为两平行隧洞中间岩体; 2)首先按照工艺要求,进行掘进施工,得到两隧洞;在两隧洞之间的中间岩体上,分别设计锚固带和分布锚位,然后采用钻机进行成孔作业,得到预应力锚固孔;在预应力锚固孔内,分别穿入020- 0 30的预应力锚杆,按照工艺要求进行预应力张拉,张拉后灌浆封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两平行隧洞中间岩体的预应力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两隧洞为主隧洞(I)和辅隧洞(2),在主隧洞(I)和辅隧洞(2)的隧道拱璧环向采用中空锚杆岩钉(4)加固,沿隧道拱璧环向设置中空锚杆岩钉(4),进行加固。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两平行隧洞中间岩体的预应力加固方法,首先在已形成的两隧洞之间的中间岩体上,分别设计规划锚固带和分布锚位,然后采用钻机进行成孔作业,得到预应力锚固孔;在预应力锚固孔内,分别穿入?20-?30的预应力锚杆,按照工艺要求进行预应力张拉,张拉后灌浆封孔。本发明的预应力加固方法,两洞中间岩体加固采用的预应力锚杆性能可靠、加固后形成的结构完整、安装及操作方便,可以达到节约工期;该方法特别适合于两洞隧道侧壁紧邻相近的中间岩体的加固,可替代中空锚杆的岩钉功能,确保隧道成型后的地质结构稳定;本方法在隧道施工中有极大的通用性,在公路隧道、大型涵洞等构筑物工程均可广泛使用。
【IPC分类】E21D20/02
【公开号】CN104912578
【申请号】CN201510248135
【发明人】陈国民, 伍永泽
【申请人】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