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柔性传动掘进机截割部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新型柔性传动掘进机截割部,包括截割头、行星轮减速器、柔性传动机构和截割电机轴,所述的截割头位于行星轮减速器前端,行星轮减速器通过柔性传动轴与柔性传动机构相连,柔性传动机构另一端与截割电机轴连接,所述的柔性传动轴采用一对轴承支撑于此行星架内侧,该柔性传动轴前端固定有一个太阳轮;该柔性传动轴上包括两个平行布置的铝盘;所述的与柔性传动轴后端连接的端盖通过螺钉与电机联轴器连接,所述的截割电机输入轴固定于该电机联轴器内,该截割电机输入轴安装在截割悬臂内。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提供的掘进机截割部含有一种新型的柔性传动机构,能够实现掘进电机软启动,降低掘进机截割部启动时的冲击振动。
【专利说明】
一种新型柔性传动掘进机截割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掘进机械,具体的是一种新型柔性传动掘进机截割部。
【背景技术】
[0002]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掘进机制造基地及应用市场。随着国内城市道交通,铁路,公路,水利,市政工程等建设事业的高速度增长,我国掘进机械也迎来了飞速的发展。我国掘进机械行业已经成为国内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发展产业。
[0003]掘进机是现代巷道快速掘进的关键设备,随着岩石开采,硬度岩石掘进任务越来越多,而硬岩掘进机工作条件恶劣,截割机构是硬岩掘进机的核心部件,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到掘进机的结构强度和使用寿命。现阶段,随着岩巷掘进机功率日益增大,截割高硬度的岩石时,截割头顶端截齿受力增大,截割机构受到猛烈的冲击或截齿磨损严重,使掘进机的可靠性严重降低,需要工人频繁更换截齿及相关部件,严重制约着掘进成本,同时使岩巷掘进效率严重降低,与巷道快速掘进的要求相矛盾。
[0004]因此,急需一种柔性传动掘进机截割部,减缓硬岩掘进时的冲击振动和截齿磨损,延长截齿的使用寿命,提高掘进效率。
【发明内容】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可柔性传动、过载保护、提高截齿使用寿命的掘进机截割部。
[0006]—种新型柔性传动掘进机截割部,包括截割头、行星轮减速器、柔性传动机构和截割电机轴,其特征在于:
[0007]所述的截割头位于行星轮减速器前端,行星轮减速器通过柔性传动轴与柔性传动机构相连,柔性传动机构另一端与截割电机轴连接。
[0008]所述的截割头包括截割头头体和内六角螺钉,该截割头头体通过内六角螺钉固定于输出轴前端;所述的输出轴通过迷宫盖和轴承端盖固定在壳体上,该输出轴采用两对轴承支撑于壳体内,该轴承采用限位块固定于壳体内;所述的壳体通过内六角螺栓与行星轮内齿圈、行星轮减速器壳体依次连接;
[0009]所述的行星轮减速器包括行星架,行星轮定位轴,轴承,内齿圈;该行星轮减速器通过一个行星架与输出轴连接,该行星架采用两对轴承支撑于壳体内,该行星架通过行星轮定位轴与行星轮连接;所述的行星轮定位轴另一端与另一个行星架连接,此行星架外部采用轴承支撑于行星轮减速器壳体内部,所述的柔性传动轴采用一对轴承支撑于此行星架内侧,该柔性传动轴前端固定有一个太阳轮;
[0010]所述的柔性传动机构包括柔性传动轴、轴承、端盖、螺钉、两个铜盘,一个圆环形箱体、永磁体、平键、两个固定盘、两个铝盘;两侧端盖通过螺钉固定在圆环形箱体两侧,铜盘通过螺钉固定在端盖上,所述的柔性传动轴采用两对轴承支撑于两侧端盖内,与柔性传动轴后端连接的端盖采用封闭结构,而与柔性传动轴另一端连接的端盖为通孔;所述的铝盘采用平键固定在柔性传动轴上;所述的永磁体粘结于铝盘上的通孔内,该铝盘一侧与铜盘相对,所述的固定盘通过螺钉固定于铝盘的另一侧。该柔性传动轴上包括两个平行布置的铝盘;
[0011]所述的与柔性传动轴后端连接的端盖通过螺钉与电机联轴器连接,所述的截割电机输入轴固定于该电机联轴器内,该截割电机输入轴安装在截割悬臂内;
[0012]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提供的掘进机截割部含有一种新型的柔性传动机构,能够实现掘进电机软启动,降低掘进机截割部启动时的冲击振动。
[0013]当掘进机截割硬岩时,岩石硬度过大,会对截齿造成大量磨损,因此需要人工经常更换截齿,提高工作成本。而本发明可以通过柔性传动机构,当掘进机过载或截割硬岩时,降低输出转速,实现过载保护。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截割部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1.截割头头体,2.迷宫盖,3.轴承端盖,4.壳体,5.内六角螺栓,6.输出轴,7.行星轮定位轴,8.柔性传动轴,9.铜盘,10.永磁体,11.固定盘,12.平键,13.电机联轴器,14.截割电机输入轴,15.内六角螺钉,16.行星架,17.端盖,18.螺钉,19.箱体,20.截割悬臂,21.内齿圈,22.铝盘。
【具体实施方式】
[0016]附图非限制性地公开了本发明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17]由图1可见,一种新型柔性传动掘进机截割部,包括截割头、行星轮减速器、柔性传动机构和截割电机输入轴14,其特征在于:
[0018]所述的截割头位于行星轮减速器前端,行星轮减速器通过柔性传动轴8与柔性传动机构相连,柔性传动机构另一端与截割电机输入轴14连接;
[0019]所述的截割头包括截割头头体I和内六角螺钉15,该截割头头体I通过内六角螺钉固定于输出轴6前端;所述的输出轴6通过迷宫盖2和轴承端盖3固定在壳体4上,该输出轴6采用两对轴承支撑于壳体4内,该轴承采用限位块固定于壳体4内;所述的壳体4通过内六角螺栓5与行星轮内齿圈21、行星轮减速器壳体依次连接;
[0020]所述的行星轮减速器包括行星架16,行星轮定位轴7,轴承,内齿圈21;该行星轮减速器通过一个行星架16与输出轴6连接,该行星架16采用两对轴承支撑于壳体4内,该行星架16通过行星轮定位轴7与行星轮连接;所述的行星轮定位轴7另一端与另一个行星架16连接,此行星架16外部采用轴承支撑于行星轮减速器壳体内部,所述的柔性传动轴8采用一对轴承支撑于此行星架16内侧,该柔性传动轴8前端固定有一个太阳轮;
[0021]所述的柔性传动机构包括柔性传动轴8、轴承、端盖17、螺钉18、两个铜盘9,一个圆环形箱体19、永磁体10、平键12、两个固定盘11、两个铝盘22;两侧端盖17通过螺钉18固定在圆环形箱体19两侧,铜盘9通过螺钉固定在端盖17上,所述的柔性传动轴8采用两对轴承支撑于两侧端盖17内,与柔性传动轴8后端连接的端盖17采用封闭结构,而与柔性传动轴8另一端连接的端盖17为通孔;所述的铝盘22采用平键12固定在柔性传动轴8上;所述的永磁体10粘结于铝盘22上的通孔内,该铝盘22—侧与铜盘9相对,所述的固定盘11通过螺钉18固定于铝盘22的另一侧。该柔性传动轴8上含有两个平行布置的铝盘22;
[0022]所述的与柔性传动轴8后端连接的端盖17通过螺钉与电机联轴器13连接,所述的截割电机输入轴14固定于该电机联轴器13内,该截割电机输入轴14安装在截割悬臂20内。
[0023]工作原理:
[0024]1.当截割电机启动时,截割电机输入轴14转动,带动固定于端盖17上的铜盘9旋转,一旦铜盘9旋转,会切割永磁体10的磁力线,由于电磁感应原理,永磁体10所在的铝盘22开始转动,且转速逐渐增加,此时,柔性传动轴8转速也逐渐增加。该动力经过行星轮减速器之后传递给输出轴6,使固定于输出轴6上的截割头头体I旋转,进行截割作业,达到减缓启动冲击振动的目的。
[0025]2.当截割硬度过大的岩石时,现有技术下的截割部截齿磨损严重,使用寿命较短,需要经常更换截齿,大幅提高成本。而本发明在截割硬岩时,柔性传动机构内铝盘22和铜盘9之间的气隙距离增大,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则柔性传动轴8的转速逐渐降低,最终使输出轴6的转速降低,减少截齿的磨损,提高截齿的使用寿命,起到过载保护的作用。
【主权项】
1.一种新型柔性传动掘进机截割部,包括截割头、行星轮减速器、柔性传动机构和截割电机输入轴(14),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截割头位于行星轮减速器前端,行星轮减速器通过柔性传动轴8与柔性传动机构相连,柔性传动机构另一端与截割电机输入轴(14)连接; 所述的截割头包括截割头头体(I)和内六角螺钉(15),该截割头头体(I)通过内六角螺钉固定于输出轴(6)前端;所述的行星轮减速器包括行星架(16),行星轮定位轴(7),轴承,内齿圈(21); 所述的柔性传动机构包括柔性传动轴(8)、轴承、端盖(17)、螺钉(18)、两个铜盘(9),一个圆环形箱体(19)、永磁体(10)、平键(12)、两个固定盘(11)、两个铝盘(22);所述的柔性传动轴(8)采用一对轴承支撑于此行星架(16)内侧,该柔性传动轴(8)前端固定有一个太阳轮; 所述的与柔性传动轴(8)后端连接的端盖(17)通过螺钉与电机联轴器(13)连接,所述的截割电机输入轴(14)固定于该电机联轴器(13)内,该截割电机输入轴(14)安装在截割悬臂(20)内;当截割硬度过大的岩石时,柔性传动机构内铝盘(22)和铜盘(9)之间的气隙距离增大,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则柔性传动轴(8)的转速逐渐降低,最终使输出轴(6)的转速降低,减少截齿的磨损,提高截齿的使用寿命,起到过载保护的作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柔性传动掘进机截割部,其特征在于:截割电机输入轴(14)开始旋转,带动固定于端盖(17)上的铜盘(9)旋转,一旦铜盘(9)旋转,会切割永磁体(10)的磁力线,由于电磁感应原理,永磁体(10)所在的铝盘(22)开始转动,且转速逐渐增加,此时,柔性传动轴(8)转速也逐渐增加;该动力经过行星轮减速器之后传递给输出轴(6),使固定于输出轴(6)上的截割头头体(I)旋转,进行截割作业,达到减缓启动冲击振动的目的。
【文档编号】F16H1/32GK106065777SQ201610664208
【公开日】2016年11月2日
【申请日】2016年8月12日
【发明人】王爽, 王鹏彧, 李德永, 程刚
【申请人】安徽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