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级式钣金泵的泵壳改进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51615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级式钣金泵的泵壳改进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级式钣金泵的泵壳改进结构,尤指一种借由将数个泵壳组的内壳体及叶轮依序套入于一中空长筒状的外壳体,且于内壳体上设计有独特的定位与止漏结构的泵壳结构。
目前的多级式离心泵浦(例如沈水泵)多是将数个设有泵送流道的壳体组与旋转叶轮依序串接组合在一旋转轴上,借由旋转轴带动叶轮使其在壳体内部进行相对旋转运动,达到将壳体内部的流体加压泵送的目的。传统以模具铸造制成的多级式泵浦壳体结构由于具有较为笨重、材料特性较差、不易形成流道导致泵送效平较低等缺点,因此现今已渐渐被钣金制的壳体结构所取代。
对于多级式离心泵浦的钣金制壳体来说,其设计上的主要考虑因素包括有制造组装成本、泵送效率与导流设计、抗压强度、以及防漏效果等等。然而,传统的钣金制多级泵不能同时兼具上述特点。
例如,欧洲专利申请案号81110541.0便揭露一公知的多级式钣金泵的泵壳结构改进,如


图1所示,其借由冲压一钣金材料以形成特定形状的壳体11(casing)、配合分隔板12(partition member)来搭接组成多级式钣金泵的其中一级2(stage),于该级2的壳体11中安装有叶轮3(impeller)与导叶板20(baffles)等元件。该案的特征在于其壳体11设有一凹曲部19(curved portion),其可供前后两级2壳体11的组接,于前后两壳体11组接处并设有止漏环14(seal ring)。然而,此种借由圆弧状的凹曲部19来进行搭接与定位的结构,其定位上较不精密,易在串接施压锁紧组装时因轴向变形量的控制不易,而造成泄漏或叶轮3摩擦到导叶板20的后果。并且,该壳体11末端111和下一组壳体搭接处仅仅为内、外两平行板相互接触的面,虽然其间有止漏环14的设置,然而当壳体11受到较大的泵送压力、或是发生震动时,该末端111容易向外张开而发生泄漏。此外,更由于其壳体11内侧面与叶轮3之间并无良好的导流曲面设置,导致流体在泵送过程中容易在壳体11内侧面前端112附近产生涡(乱)流而降低泵送效能。即具有轴向定位不佳、易发生泄漏、与泵送效率较低等缺点。
如图2所示,为美国专利号US.5,234,317所揭露的钣金泵,其为借由冲、油压加工制成的泵壳21结构。虽然,其借由泵壳21末端211设计成U形结构可与下一组泵壳21产生较紧密的搭接配合,然而,由于该泵壳21末端211与下一组泵壳前端的接触面(密封面)相对较小,所以在受到较大的泵送压力或是震动时,该末端211依然会有泄漏的现象。并且,泵壳21之结构无法以单纯冲压形成,而必须借由油压(液压)加工成型,其生产成本相对增高。此外,US.5,234,317案的泵壳21内侧面前端212附近与叶轮之间依然没有良好的导流曲面设置,仍易导致涡流的产生而降低泵送效率。因此,其仍具有生产成本较高、高压或震动时易发生泄漏、以及泵送效率较低等缺点。
如图3所示,为另一种目前在市面上可见但未曾申请取得专利之公知的钣金泵壳结构,其泵壳内设有导流曲面,因而相对于前述的公知技术可具有较佳的泵送效率。该公知的钣金泵壳4结构包括一前外壳体41、一后外壳体42、一前内壳体43、一后内壳体44、一导叶轮45、一叶轮壳毂46、一前侧密封环47、以及一叶轮(图中未示)所组成。于前外壳体41的前端设有包括一前侧壳面413、与呈阶梯状之轴向及径向定位面411、412。后外壳体42则设有与该轴向及径向定位面411、412对应配合的轴向及径向定位端面421、422。于后内壳体44之后端并设有一定位端部441。在单一泵壳4结构的组装时,是以“环焊”的方式在焊接点48处环绕焊接一圈来组装泵壳4结构。当将数个泵壳4串接组装时,前一个泵壳4的定位端部441恰可抵顶住后一个泵壳4之前侧壳面413,且前一个泵壳4的轴向及径向定位端面421、422恰可抵顶住后一个泵壳4的轴向及径向定位面411、412,除可进行数个泵壳4的定位外,定位端面421、422与定位面411、412的配合亦兼具密封止漏的效果。而前、后内壳体43、44的弧状构型亦可提供一良好的导流曲面效果,以提高泵送效率。
但是,如图3所示的公知技术仍具有若干缺点,包括(1)元件数量众多。如图3所示的泵壳4结构共具有前、后外壳体41、42、前、后内壳体43、44、导叶体45、叶轮毂46、前侧密封环47、以及叶轮等共八个以上元件,不仅组装定位程序繁多费时,且元件制造加工模具的数量亦相对大增,其生产成本相对增高不少。而叶轮毂46与前侧密封环47均需额外设置其成本增加。
(2)需二次精密车削加工。由于泵壳4的密封效果是以定位端面421、422与定位面411、412的配合达到,因此定位端面421、422与定位面411、412无论于尺寸、平面度与相互搭配组装的精度均需非常高,一般的冲压工艺无法达到密封止漏所需的精度。所以,图3所示的公知泵壳4需以二次精密车削加工的方式,来进行定位端面421、422与定位面411、412的加工,不仅车削加工的成本较高(相对于冲压工艺),且车削加工亦将导致钣金泵壳(原本厚度便已不厚)的厚度更加变薄,而降低泵壳的结构强度。
(3)环焊成本高尺寸精度低。泵壳4需借由在焊接点48处“环焊”一圈,不仅环焊的成本是一般“点焊”成本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且环焊更将导致泵壳外观的美观性降低、尺寸变形精度降低(于环焊处将呈隆起状态)、组装定位难度增加,且环焊处的材料特性将遭破坏,强度控制不易。并且,前述定位端面421、422与定位面411、412的二次车削加工需于环焊后进行,因环焊造成尺寸变形需以车削加工弥补,将导致车削部分更多而泵壳厚度更薄,有时甚至会发生泵壳破裂的情况。
综观上述的公知钣金泵壳结构,均无法同时满足制造组装成本、泵送效率与导流设计、抗压强度、以及防漏等考虑因素,所以仍有待作进一步改进。
其他相关的多级式离心泵技术背景的参考资料,请参考US.4,877,372、US.5,082,425、US.5,344,678、US5,425,618、US.5,201,848、US.5,133,639、EP0 492 575A1、EP 0 257 358 A2、PCTWO 94/23211、DE 44 46 193 C2。然而,其中没有任何一项公知专利有相同于本案的结构特征。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级式钣金泵的泵壳改进结构,可兼具有元件数量较少、制造组装成本相对较低、抗压强度充足、以及防漏效果较好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级式钣金泵的泵壳改进结构,除具有上述优点外,可适用于浮动式叶轮结构。
为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级式钣金泵的泵壳改进结构,该多级式钣金泵由数个(数级)泵壳组依序串接组合于一旋转轴上所构成,每一个(级)泵壳组均由至少包括一中空内壳体、一叶轮、一止漏环、及一导叶体所构成,借由旋转轴带动叶轮于内壳体中旋转;以达到将流体中由叶轮之一入流口吸入并经导叶体泵送向下一级的泵壳组;其中,该内壳体由结合有导叶体之一末端开始延伸出至少包括一朝外径方向外延伸扩张的内端面、一与旋转轴的轴向约略平行的环状内侧壳面、以及一由内侧壳面末端约略呈一阶梯状向内弯曲延伸的环状定位端部,该导叶体是固定于内壳体的内端面的内侧表面位置处,并且,于内壳体之内端面与内侧壳面之间、以及内侧壳面与定位端部之间相连的部分,均设计成弧状导流曲面,可使自叶轮泵送的流体可被顺畅导引向导叶体而不易产生涡流现象;当将数个泵壳组依序串接组合时,前一个内壳体的定位端部恰可抵顶住后一个内壳体的内端面,使得前一组泵壳组的叶轮入流口恰对准于后一组泵壳组的导叶体出流口;该泵壳结构的特征在于该多级式钣金泵还包括有一中空长筒状的外壳体,该数个内壳体及叶轮是依序套入于该长筒状的外壳体内以组成该多级式钣金泵;于内壳体之内端面的外侧表面上更增设有一定位环,该定位环具有一定位环钣金部其外周缘并沿轴向弯折设有一环状密封部,且密封部的外径恰略等于定位端部之外径,当将数个泵壳组依序串接组合时,前一个内壳体的定位端部不仅可抵住后一个内壳体的内端面、且恰可套合于密封部的外周缘上,而达到准确定位的效果;并且,该止漏环是被压迫容置于前一个内壳体的定位端部外侧表面、后一个内壳体的内端面外侧周缘、与外壳体的内侧表面三者之间,以避免流体渗漏回流现象。
较佳是,该多级式钣金泵的叶轮为一浮动式叶轮结构,其由数个叶片结合于一叶轮前盖与一叶轮后盖之间所构成,于该浮动式叶轮上并设有包括一叶轮毂及一叶轮前止推环;所述叶轮毂包括有一由塑料注射一体成型的叶轮毂钣金部与叶轮毂塑料部,叶轮毂钣金部为金属材料其可供焊接固定于该叶轮的后盖,叶轮毂塑料部为塑料材质其具有一轴孔以供套合于该旋转轴并与其同步旋转以传递动力;
所述叶轮前止推环包括有由塑料注射一体成型的止推环钣金部与止推环塑料部,止推环钣金部为金属材料其可供焊接固定于该叶轮的前盖近入流口处,止推环塑料部为塑料材质;所述数个钣金泵壳组串接组合于该旋转轴上时,该叶轮可沿旋转轴之轴向上自由移动一适当距离,并且,当旋转轴带动叶轮于泵壳中旋转时,叶轮可因泵送流体的压力而朝向叶轮入流口侧方向移动,即为该浮动式叶轮结构;并且,该泵壳结构的特征还包括该定位环包括有由塑料注射一体成型的定位环钣金部与定位环塑料部,且该叶轮毂塑料部的位置恰对应于前一级泵壳组之叶轮的止推环塑料部,使得当叶轮因泵送流体的压力而朝向叶轮输入流口侧方向移动时,叶轮前止推环之止推环塑料部恰将承靠于相邻另一钣金泵壳组的定位环塑料部,而提供一类似止推轴承的作用。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其中
图1为公知多级式钣金泵的泵壳改进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另一公知多级式钣金泵的泵壳结构改进的剖面示意图;图3所示为目前在市面上可见但未曾申请取得专利的一种钣金泵壳结构;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单一泵壳组之二分之一部分的一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数个泵壳组串接组合之一较佳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钣金泵壳结构适用于传统非浮动式叶轮的另一实施例;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钣金泵壳结构适用于传统非浮动式叶轮的再另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4及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多级式钣金泵的泵壳改进结构的一较佳实施例。
该多级式钣金泵是由数个(数级)泵壳组6依序串接组合于一旋转轴5上所构成,每一个(级)泵壳组6均是由至少包括一中空内壳体62、一叶轮7、一止漏环9、及一导叶体8所构成,借由旋转轴5带动叶轮7于内壳体62中旋转;以达到将流体由叶轮7的一入流口71吸入并经导叶体8出流口81泵送至下一级泵壳组6。
该内壳体62由结合有导叶体8之一末端开始是延伸出至少包括一朝外径方向外延伸扩张的内端面622、一与旋转轴5之轴向约略平行的环状内侧壳面623、以及一由内侧面623末端的略呈一阶梯状向内弯曲延伸的环状定位端部624。该内壳体62是由冲压形成之一前半部分6231与一后半部分6232所焊接结合构成,该前半部分6231至少包括内壳体62的内端面622部分以及大约一半长度之内侧壳面623部分,而该后半部分6232至少包括内壳体62之大约一半长度之内侧壳面623部分以及定位端部624。而所述的焊接结合方式,是指借由沿着该内壳体之前、后半部分6231、6232相连接处,以适当间隙的间距环绕进行点焊加工,以将其两者固定成一体的内壳体62。
该导叶体8是固定于内壳体62之内端面622的内侧表面位置处,并且,于内壳体62的内端面622与内侧壳体623之间、以及内侧壳面623与定位端部624之间相连的部分,均设计成弧状导流曲面626、627,可使自叶轮7泵送的流体可被顺畅导引向导叶体8而不易产生紊流与涡流现象。当将数个泵壳组6依序串接组合时,前一个内壳体62的定位端部624恰可抵顶住后一个内壳体62的内端面622,使得前一组泵壳组6的叶轮7入流口71恰对准于后一组泵壳组6的导叶体8出流口81。
在图4与图5所示的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该多级式钣金泵的叶轮7为一浮动式叶轮结构,其叶轮7由数个叶片(未编号)结合于一叶轮前盖711与一叶轮后盖712之间所构成,于该浮动式叶轮7上并设有包括一叶轮毂72及一叶轮前止推环73。
叶轮毂72包括有借由塑料注射一体成型的叶轮毂钣金部721与叶轮毂塑料部722,叶轮毂钣金部721为金属材料其可供焊接固定于该叶轮7的后盖712,叶轮毂塑料部722为塑料其具有一轴孔(未编号)以供套合于该旋转轴5并与其同步旋转以传递劲力。叶轮前止推环73包括由塑料注射一体成型的止推环钣金部731与止推环塑料部732,止推环钣金部731为金属材料其可供焊接固定于该叶轮7的前盖711,止推环塑料部732采用塑料。
该钣金泵壳组6还包括有一旋转轴套74及一导叶毂75。该旋转轴套74为塑料制成且套合于旋转轴5上并与其同步旋转,当将数个钣金泵壳组6串接组合于旋转轴5上时,该旋转轴套74之一侧端是邻近于叶轮毂72的叶轮毂塑料部722。该导叶毂75包括有由塑料注射一体成型的导叶毂钣金部751与导叶毂塑料部752,导叶毂钣金部751为金属材料其可供焊接固定于该导叶体8,导叶毂塑料部752为塑料,其设有一中心孔(未编号)以套合于该旋转轴套74上,旋转轴套74可在旋转轴5的带动下而与导叶毂75进行相对旋转运动,而可提供轴承的功能。并且,于叶轮毂72的叶轮毂塑料部722与导叶毂75的导叶毂塑料752之间,还设置有一中空环状的电木片76,该电木片76是套合于旋转轴5上。
因此,按照上述结构,当将数个钣金泵壳组6串接组合于该旋转轴5上时,该叶轮7将可沿旋转轴5之轴向上自由移动一适当距离,并且,当旋转轴5带动叶轮7于泵壳中旋转时,叶轮7可因泵送流体的压力而朝向叶轮7入流口71侧方向移动,所以而称为浮动式叶轮结构。
如图4及图5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之一较佳实施例中,该泵壳结构的特征包括有以下各点该多级式钣金泵还包括有一中空长筒状的外壳体61,该数个内壳体62及叶轮7是依序套入于该长筒状的外壳体61内以组成该多级式钣金泵;于内壳体62之内端面622的外侧表面上更增设有一定位环64,该定位环64具有一定位环钣金部641其外周缘并沿轴向弯折设有一环状密封部6411,且密封部6411之外径恰略等于定位端部624之内径,当将数个泵壳组6依序串接组合时,前一个内壳体62的定位端部624不仅可抵顶住后一个内壳体62的内端面622、且更恰可套合于密封部6411之外周缘上,而达到无论于轴向或径向均准确定位的效果;该止漏环9是被压迫容置于前一个内壳体62的定位端部624外侧表面、后一个内壳体62的内端面622外侧周缘、与外壳体61之内侧表面三者之间,以避免流体渗漏回流现象;并且,该定位环64包括有由塑料注射一体成型的定位环钣金部641与定位环塑料部642,且该定位环塑料部642的位置恰对应于前一级泵壳组6的叶轮7的止推环塑料部732,使得当叶轮7因泵送流体的压力而朝向叶轮入流口71侧方向移动时,叶轮前止推环73的止推环塑料部732恰将承靠于相邻另一钣金泵壳组6的定位环塑料部642,因为塑料与塑料之间的摩擦力相对极低,因而提供一类似止推轴承的作用。
以下所述的实施例中,由于大部分元件是相同或类似于前述实施例,因此,相同或类似的元件将给予相同的名称及编号且不予赘述,只是在原编号后另增加一英文编号以便区别。
值得一提的是,如图4与图5所示的较佳实施例并非本实用新型的唯一实施例,例如,本实用新型的泵壳结构并非仅能适用于如图4与图5所示的浮动式叶轮结构,其亦可适用于具有高比速率的斜流泵。又如,本实用新型的泵壳结构并非仅能适用于如图4与图5所示的浮动式叶轮结构,其亦可适用于非浮动式叶轮的多级式钣金泵。例如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钣金泵壳结构适用于传统非浮动式叶轮的另一实施例。该钣金泵壳结构亦同样是由一中空长筒状的外壳体61其内套设有数个泵壳组6a、叶轮7、及止漏环9,且每一泵壳组6a亦同样具有内壳体62及导叶体8。其不同点在于导叶体8与叶轮7分别借由传统公知的非浮动式的导叶毂91及叶轮毂92结合于旋转轴5上且无法自由移动。也由于叶轮7不会浮动,所以便不需要叶轮前止推环的设置,而定位环64a也不需具有定位环塑料部,而仅需如图6所示般具有一较小宽度的定位环钣金部及环状密封部即可,并且,于内壳体62与相邻一组泵壳组的叶轮7前端之间则设有公知的密封环643。
例如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钣金泵壳结构适用于传统非浮动式叶轮的又一实施例。该钣金泵壳结构亦同样是由一中空长筒状的外壳体61其内套设有数个泵壳组6b、传统非浮动式叶轮7、及止漏环9,且每一泵壳组6b亦同样具有内壳体62及导叶体8。其不同点在于该叶轮7上不需要设置叶轮前止推环,而定位环64b也不需具有定位环塑料部而仅需设置环状密封部6411,然而,于定位环定位环钣金部641b近导叶体8出流口处则延伸出有一弯折的密封部6412,并且,于该密封部6412与内壳体62之内端622末端之间则设置有公知的密封环643。
综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可具有下列优点(1)元件数量较少。本实用新型的泵壳组6结构相较于图3所示的公知技术,本实用新型之中空长筒状的外壳体61与内壳体62构形不仅更为简单且元件数量更少,不仅组装定位程序相对容易,且对于外壳体61与内壳体62元件的制造加工模具的数量亦大幅减少至少四付模具以上,其生产成本相对降低许多。更何况,中空长筒状之外壳体61甚至可以采用目前工业化大量生产的冷挤或热挤钢管来裁切使用而不需另外自行开模生产加工,其于成本上的节省极为可观。
(2)定位、止漏的效果均佳。本实用新型在进行数个泵壳组的组装时,借由后一泵壳组6的定位环64的环状密封部6411可限制相邻前一泵壳组6的内壳体62定位端部624的径向位置,而借由后一泵壳组6之内壳体62内端面622来抵顶住前一泵壳组6之定位端部624末端可进行泵壳组6于轴向上的定位,所以可达到极佳的精确定位效果。并且,借由将止漏环9限制压迫于外壳体61与内壳体62之间,可使泵送流体的渗漏、回流现象大幅减少,止漏效果佳。
(3)结构抗压强度较高。传统如
图1或图2所示的实施例,由于没有长筒状外壳体61的设计,因此为求兼顾抗压强度与组装定位的精确与可靠度,其泵壳壳体结构均被迫无法设计出导流曲面,因而导致易产生紊流而降低泵送效率,且其结构于大压力下依旧容易发生渗漏现象。如图3所示的公知技术虽然借由外壳体来加强结构抗压强度,并因此可借由内壳体来构成避免紊流的导流曲面以提高泵送效率,然而,其外壳体的制造成本不仅过高、且当将多个泵壳组串接组装时,其串接后的多个外壳体所能产生的结构强度反而降低。此外,
图1、2及3所示的公知技术的泵壳组结构,当将数个泵壳组串联装置于一多级式泵浦本体内运转时,其各级泵壳组所需承受的内部与外部之间压差均不相同,且最后一组泵壳组所承受的压力将是各级泵壳组所产生泵送压力的累加总合压力,即,其内部压力是为各级泵壳组泵送压力的总合,而泵壳组的外部压力则为外界压力(而第一组泵壳组所承受的压力差则最小)。本实用新型借由一体成形的长筒状外壳体61来容置数个串接之内壳体62,其不仅成本大幅降低、且由于外壳体61为一体成形的长筒状结构其有效隔绝了外界压力与泵壳组内部压力的联通性,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各个泵壳组内壳体62所承受的压力仅仅是单一级泵壳组所产生的压力差,所以内壳体62较不易因压力差过大而影响变形量,而一体成形的长筒状外壳体61结构与传统串联组合的公知技术相比,具有更高出许多的防渗抗压强度(相同厚度与材质下其强度达数倍以上),所以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性的抗压强度与防回流效果反而较佳。
(4)不进行环焊工艺。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中空长筒状外壳体61为单一体成型的元件,所以完全不需以环焊进行元件结合,仅是进行内壳体62的点焊便已可达到所需结合强度。不仅点焊的成本大幅减低为环焊成本之十分之一以下,且泵壳组6的外观得以保持美观、结构强度也较佳。更由于点焊不易导致泵壳组6尺寸变形影响精度,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制造精度与尺寸控制亦相对较佳。且点焊亦不易造成材料特性的改变或导致材料强度的降低。
显然,以上所述是通过一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熟悉此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内所作的改变及替换,应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多级式钣金泵的泵壳改进结构,该多级式钣金泵由数个(数级)泵壳组依序串接组合于一旋转轴上所构成,每一个(级)泵壳组均由至少包括一中空内壳体、一叶轮、一止漏环、及一导叶体所构成,该内壳体由结合有导叶体之一末端开始延伸出至少包括一朝外径方向外延伸扩张之内端面、一与旋转轴之轴向约略平行的环状内侧壳面、以及一由内侧壳面末端约略呈一阶梯状向内弯曲延伸的环状定位端部,该导叶体固定于内壳体之内端面之内侧表面位置处,并且,于内壳体之内端面与内侧壳面之间、以及内侧壳面与定位端部之间相连的部分,均构成弧状导流曲面,所述数个泵壳组依序串接组合,前一个内壳体的定位端部恰可抵顶住后一个内壳体的内端面,即前一组泵壳组的叶轮入流口对准于后一组泵壳组的导叶体出流口;该泵壳结构的特徵在于该多级式钣金泵还包括有一中空长筒状的外壳体,该数个内壳体及叶轮是依序套入于该长筒状的外壳体内以组成该多级式钣金泵;所述内壳体之内端面的外侧表面上还增设有一定位环,该定位环具有一定位环钣金部其外边缘并沿轴向弯折设有一环状密封部,且密封部之外径略等于定位端部之内径,所述数个泵壳组依序串接组合,前一个内壳体的定位端部不仅可抵顶住后一个内壳体的内端面、且可套合于密封部的外边缘上,并且,所述止漏环被压迫容置于前一个内壳体的定位端部外侧表面、后一个内壳体的内端面外侧边缘、与外壳体之内侧表面三者之间,以避免流体渗漏回流现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级式钣金泵的泵壳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多级式钣金泵的叶轮为一浮动式叶轮结构,其由数个叶片结合于一叶轮前盖与一叶轮后盖之间所构成,于该浮动式叶轮上并设有包括一叶轮毂及一叶轮前止推环;叶轮毂包括有由塑料注射一体成型的叶轮毂钣金部与叶轮毂塑料部,所述叶轮毂钣金部为金属材料其可供焊接固定于该叶轮之后盖,所述叶轮毂塑料部为塑料材质其具有一轴孔以供套合于该旋转轴并与其同步旋转以传递动力;所述叶轮前止推环包括有由塑料注射一体成型之止推环钣金部与止推环塑料部,所述止推环钣金部为金属材料其可供焊接固定于该叶轮之前盖近入流口处,止推环塑料部是为塑料材质;所述数个钣金泵壳组串接组合于该旋转轴,该叶轮可沿旋转轴之轴向上自由移动一适当距离,所述旋转轴可带动叶轮于泵壳中旋转,叶轮因泵送流体的压力可朝向叶轮入流口侧方向移动,即为浮动式叶轮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级式钣金泵的泵壳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环包括有由塑料注射一体成型之定位环钣金部与定位环塑料部,且该定位环塑料部的位置恰对应于前一级泵壳组之叶轮的止推环塑料部,即当叶轮因泵送流体的压力而朝向叶轮入流口侧方向移动时,叶轮前止推环之止推环塑料部恰承靠于相邻另一钣金泵壳组的定位环塑料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级式钣金泵的泵壳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钣金泵壳组还包括有一旋转轴套,为塑料材质套合于旋转轴上并与其同步旋转,所述数个钣金泵壳组串接组合于一旋转轴,该旋转轴套之一侧端是邻近于叶轮毂之叶轮毂塑料部;以及,一导叶毂,包括有由塑料注射一体成型之导叶毂钣金部与导叶毂塑料部,导叶毂钣金部为金属材料其可供焊接固定于该导叶体,导叶毂塑料部为塑料材质其设有一中心孔以供套合于该旋转轴套上,旋转轴套可在旋转轴的带动下而与导叶毂进行相对旋转运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级式钣金泵的泵壳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毂的叶轮毂塑料部与导叶毂的导叶毂塑料部之间,还设置有一中空环状之电木片,该电木片是套合于旋转轴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级式钣金泵的泵壳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是由冲压形成的一前半部分与一后半部分焊接结合,该前半部分至少包括内壳体之内端面部分以及大约一半长度之内侧壳面部分,而该后半部分至少包括内壳体之大约一半长度之内侧壳面部分以及定位端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级式钣金泵的泵壳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焊接结合,是由沿着该内壳体之前、后半部分相接连处以适当间隔之间距以点焊结合。
专利摘要一种多级式钣金泵的泵壳改进结构,尤指一种具有一中空长筒状的外壳体,于内壳体上具有独特的定位环与止漏结构,该定位环外周缘沿轴向弯折设有一环状密封部,数个泵壳组依序串接,前一个内壳体的定位端部不仅可抵顶住后一个内壳体的外侧表面而达到轴向定位、且可套合于密封部外周缘上而达到径向定位。该结构不仅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及大幅降低成本,且于内壳体上设有可减少紊流发生的导流曲面以及良好的防渗止漏。
文档编号F04D1/08GK2411361SQ0023189
公开日2000年12月20日 申请日期2000年3月21日 优先权日2000年3月21日
发明者简焕然, 欧宝荫, 高淑芬, 廖荣钊 申请人: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