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压式双向风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24258阅读:7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增压式双向风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民用浴室取暖器或通风换气扇中的风轮,具体地说是一种增压式双向风轮。
背景技术
公知的取暖器(浴霸)或通风换气扇中的风轮有两种,一种为单向风轮,这种风轮的叶片是由一组呈渐开线的前弯叶片或是由一组呈渐开线的后弯叶片组成。这种结构只能实现单向送风。另一种为双向风轮,日前常见的双向风轮一般是由一组呈渐开线的前弯叶片和一组呈渐开线的后弯叶片组成,但两相邻叶片的外侧与内侧都不相交,内、外侧都形成一出风口。根据流体力学与空气动力学原理,在叶片外侧的出风口流出的空气经过风叶的流道,由动能转化为压能的能量损失不大,但叶片内侧出风口流出的空气几乎不经过叶片流道,因此,在把高速流的动能转化成压能的过程中产生较大的能量损失,这不仅降低了风压、风速,而且噪声也较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既能增加风压、出风量,降低噪声,又能实行双向送风的民用浴室取暖器(浴霸)或换气扇的增压式双向风轮。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是包括一组呈渐开线的前弯叶片和一组呈渐开线的后弯叶片,其特征在于风轮上表面外圈呈圆环形,它与径向分布的两组叶片相连;风轮的内侧有一凹面,在该凹面上有一组孔;相邻两叶片内缘的外侧与风轮外圈相连,并在圆周方向形成一组出风口;相邻叶片外缘的外侧与风轮的外圈相交,并形成一组孔;相邻叶片的内侧相交,并呈“人”字形。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由于在叶片出口流出的空气部经过风叶流道,因而,在动能转化为压能时的能量损失较小,增加了风压、风量,而且降低了噪声,同时,还能实现双向通风,能降低成本,提高电机的使用寿命。


图1为本实用新型增压式双向风轮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仰视示意图。
图4为木实用新型另一形式增压式双向风轮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4的B-B剖面示意图。
图6为图4的仰视示意图。
图7为安装电机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1、图2、图3和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一组呈渐开线的前弯叶片(2)和一组呈渐开线的后弯叶片(1),风轮上表面外圈呈圆环形,它与径向分布的两组叶片(1)(2)相连;风轮的内侧有一圆台状凹面(6),在该凹面(6)上有一方形孔(3);相邻两叶片内缘的外侧与风轮外圈相连,并在圆周方向形成一组出风口(4);相邻片外缘的外侧与风轮的外圈相交,并形成一组三角形孔(5);相邻叶片的内侧相交,并呈“人”字形。风轮呈圆柱形,风轮内装有电机(8),风轮与电机(8)通过联轴器(9)相连。
上述凹面(6)上一组孔的孔形可以是圆形。
如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该种增压式双微风风轮包括一组呈渐开线的前弯叶片(2`)和一组呈渐开线的后弯叶片(1`),风轮上表面外圈呈圆环形,它与径向分布的两组叶片(1`)(2`)相连;风轮的内侧有一半球状凹面(7),在该凹面(7)上有一方形孔(3`);相邻两叶片内缘的外侧与风轮外圈相连,并在圆周方向形成一组出风口(4`);相邻叶片外缘的外侧与风轮的外圈相交,并形成一组三角形孔(5`);相邻叶片的内侧相交,并呈“人”字形。风轮呈圆柱形,风轮内装有电机(8),风轮与电机(8)通过联轴器(9)相连。
上述半球状凹面(7)上一组孔的孔形可以是圆形。
权利要求1.一种增压式双向风轮,它包括一组呈渐开线的前弯叶片和一组呈渐开线的后弯叶片,其特征在于风轮上表面外圈呈圆环形,它与径向分布的两组叶片相连;风轮的内侧有一凹面,在该凹面上有一组孔;相邻两叶片内缘的外侧与风轮外圈相连,并在圆周方向形成一组出风口;相邻叶片外缘的外侧与风轮的外圈相交,并形成一组孔;相邻叶片的内侧相交,并呈“人”字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式双向风轮,其特征在于凹面呈圆台状或半球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式双向风轮,其特征在于风轮呈圆柱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式双向风轮,其特征在于凹面上一组孔的孔形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方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式双向风轮,其特征在于相邻叶片外缘的外侧与风轮的外圈相交所形成的一排孔的孔形为三角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式双向风轮,其特征在于风轮内装有电机,风轮与电机通过联轴器相连。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民用浴室取暖器或通风换气扇中的风轮,其特点在于风轮是由一组呈渐开线分布的前弯叶片和一组呈渐开线分布的后弯叶片组成,相邻两叶片的外侧与风轮外圈相连,在圆周方向形成一组出风口,叶片的内侧相交,呈“人”字形。叶片的这一结构形式不仅实现了双向送风,而且增加了风压、风量,降低了噪声。
文档编号F04D29/30GK2572075SQ02260150
公开日2003年9月10日 申请日期2002年9月19日 优先权日2002年9月19日
发明者陈建明 申请人:陈建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