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油回收装置的储液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48881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油回收装置的储液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具有油回收装置的储液罐的发明,特别是减少在内部不循环而沉积的油量,能够抑制产生压缩机油量不足的现象,并且能够减少油封入量的具有油回收装置的储液罐。
背景技术
图1是一般冷冻循环构成图。如图所示,冷冻循环包括压缩冷媒的压缩机11和配置在压缩机11的出口侧的冷凝器13,使压缩的气体通过放热而冷凝,沿着冷媒的流动方向而连接在冷凝器13的下侧,使冷媒减压膨胀的膨胀装置15,配置在膨胀装置15的下侧使冷媒吸收周围蒸发残余热量执行冷却作用的蒸发器17而构成。
冷凝器13及蒸发器17的一侧分别配置加速热交换的空气送风的送风扇14,18,并且在压缩机11的吸入侧上具备有能够使气体状态的冷媒进入压缩机的内部而进行气液分离的储液罐21。
图2是现有的储液罐的剖面图。如图所示,储液罐21包括具备有内部形成冷媒收容空间的外壳23、能使外壳23内部的冷媒流出并由压缩机11吸入,一侧与压缩机11相互连通的连接,另一侧则向外壳23的内部流入的流出管26及能够向外壳23的内部冷媒流入插入外壳23的内部的流入管29。
外壳23是由沿着上下方向相互结合且在其内部相互协调的形成冷媒收容空间的圆筒形状的机壳24a,各自能够分割机壳24a的上部及下部领域又结合的上部盖24b及下部盖24c而构成。
上部盖24b上沿着上下方向插入流入管29的一侧,且流入管29的一侧上结合有能够使外壳23内部的气体状态的冷媒流出,而沿着上下方向插入且经过底部领域从新向上折曲的流出管26。
流出管26的折曲领域上贯通形成有使外壳23底部的油吸入,从而能够向压缩机回收的油回收孔27。
如此构成的压缩机11开始运转时,位于外壳23内部的上部领域的气体状态的冷媒通过冷媒流出管26而吸入,存在于外壳23的底部的油是通过油回收孔27与冷媒一起吸入压缩机11。
但是,这样的现有的储液罐的流出管26及流入管29插入机壳24a内部而结合的状态下,下部盖24c用焊接等的方法结合在机壳24a的下端。因而在流出管26向机壳24a的内部相对深的插入的情况下,下部盖24c和流出管26的底部接触,使机壳24a和下部盖24c的结合变得困难,因此考虑组装工序等,流出管26是距下部盖24c间隔一定距离而结合在上部盖24b上,进而存在有在运转中油回收孔27的下侧的油不会与冷媒一起向压缩机11回收/还原,而油25沉积从而诱发油量不足的现象产生。为了防止由于内部油沉积而发生油量不足现象,在对应于外壳23的底部沉积的油25,需附加的再封入补足油分量的问题存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减少在内部不循环而沉积的油量,从而能够抑制发生压缩机油量不足的现象,并且能够减少油封入量的具有油回收装置的储液罐。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油回收装置的储液罐,其结构包括有内部形成冷媒收容空间的外壳,还有能使外壳内部的冷媒流出并由压缩机吸入,一侧与压缩机相互连通的连接,另一侧则向外壳的内部插入并为使其能够经过外壳的底部而折曲,并且使外壳底部的油吸入而设有油回收孔的流出管,其中在流出管的下侧设有油回收管,其一侧与流出管相互连通,另一侧则向下延长至储液罐底部。
所述流出管的底部上设有贯通孔,且由可塑性部件制成的油回收管一侧插入结合于贯通孔上。
所述外壳底部上设有能够使内部的油收集而形成向下凹陷的凹陷部,且油回收管的末端部设置于凹陷部之内。
所述油回收管上设有抑制与油一起向压缩机吸入异物质的过滤器。
本发明的效果是具有油回收装置的储液罐在流出管的下侧设有油回收管,使外壳的制造安装方便合理。因而带来了使外壳的内部底部油不会沉积而进行循环,减少油的封入量的效果,避免了发生油量不足的现象。


图1是一般冷冻循环构成图;图2是现有的储液罐的剖面图;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具备有油回收装置的储液罐的局部剖面图。
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具备有油回收装置的储液罐的局部剖面图;图6是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具备有油回收装置的储液罐的局部剖面图。
图中11.....压缩机 23.....外壳24a.....机壳 24b.....上部盖24c.....下部盖 33.....油回收管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及实施例对于本发明的具有油回收装置的储液罐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具备有油回收装置的储液罐的局部剖面图,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对于与前述及图示的构成同一及相当部分图面说明,为简便赋予相同的参照符号,对其详细说明同前。
如图所示,具有本油回收装置的储液罐31包括由内部形成冷媒收容空间的外壳23;能使外壳23内部的冷媒流出并由压缩机11吸入,一侧与压缩机11相连接,另一侧则向外壳23的内部流入,且使能够经过外壳23的底部领域而折曲的流出管26;一端与流出管26相互连通的连接,另一侧则配置在流出管26的下侧而向下延长的油回收管33而构成。
外壳23是具有由沿着上下方向相互结合且在其内部相互协调的形成冷媒收容空间的圆筒形状的机壳24a和分别结合在机壳24a的上部及下部上的上部盖24b及下部盖24c。
上部盖24b上设有能够向外壳23的内部流入冷媒而插入结合有流入管29,并且流入管29的一侧上使外壳23内部的冷媒流出而能够吸入压缩机11而结合有流出管26。流出管26是沿着外壳23的上下方向插入,在外壳23的内的底部上折曲,又在外壳23的内部上部领域上配置入口折曲。外壳23的底部连接的流出管26的折曲部分上使外壳23内部的油与冷媒一起能够向压缩机11吸入/回收而贯通设有油回收孔27。
油回收孔27的一侧上结合有比流出管26直径小的油回收管33的一端,油回收管33的另一端则是使能够吸入流出管26的下侧的油而向下折曲的在外壳23的底部上并排的配置。
在此,油回收管33使用同流出管26相同的铜材质制成,而且流出管26的底部上设有能够插入油回收管33的一端的贯通孔28。在贯通孔28的边沿部上为使油回收管33与流出管26结合为一体,通过焊接形成有焊接结合部34。
由此构成的压缩机11开始运转时,外壳23内上部的气体状态的冷媒是通过流出管26的入口而吸入,底部的油则通过油回收孔27及油回收管33吸入,并与冷媒一起向压缩机吸入/回收。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具备有油回收装置的储液罐的局部剖面图。如图所示,具有本油回收装置的储液罐41是由包括内部形成冷媒收容空间的外壳23;能使外壳23内部的冷媒流出并由压缩机11吸入,一侧与压缩机11相连接,另一侧则向外壳23的内部流入,且使能够经过外壳23的底部而向上折曲的流出管26;一端与流出管26相互连通,另一侧则向下折曲配置在外壳23的底部的油回收管43;抑制通过油回收管43和油一起吸入的流体中的异物质向压缩机11吸入的过滤器部45而构成。
流出管26是通过上部盖24b向外壳23的内部沿着上下方向向下延长而经过底部并向上折曲,流出管26的折曲部分上设有油回收孔27。油回收孔27的一侧上设有能够吸入其下侧油的油回收管43。油回收管43是由橡胶材质或者软质的合成树脂材料等有弹性的可塑性材料而制成,流出管26的折曲部分上设有贯通孔28,并与油回收管43的一端插入连结。
油回收管43上具有过滤器部45,用于抑制同油一起向油回收管43吸入的流体中的异物质通过流出管26而向压缩机11吸入。
图6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具备有油回收装置的储液罐的局部剖面图。如图所示,具有本油回收装置的储液罐51是由包括具有使能够收集到油而向下凹陷的凹陷部55,且内部形成收容空间的外壳23;能使外壳23内部的冷媒流出并由压缩机11吸入,一侧与压缩机11相连接,另一侧则向外壳23的内部流入,且使能够经过外壳23的底部而折曲,且在底部上形成有油回收孔27的流出管26;使能够吸入油回收孔27的下侧的油,一端与流出管26相互连通,另一侧则向下延长的油回收管53;抑制向油回收管53吸入的异物质向压缩机11吸入的过滤器部45而构成。油回收管53是用与流出管26相同的铜材质制成,而且也可用橡胶材质或者软质的合成树脂等有弹性的可塑性材料制成。
外壳23的底部上设有一定深度凹陷的凹陷部55,其宽度比下部盖24c的宽度要小,以利收集其内部的油,油回收管53的端部插入在凹陷部55内,能够有效地吸入收集压缩机11底部的油。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油回收装置的储液罐,其结构包括有内部形成冷媒收容空间的外壳,还有能使外壳内部的冷媒流出并由压缩机吸入,一侧与压缩机相互连通,另一侧则向外壳的内部插入并为使其能够经过外壳的底部而折曲,并且使外壳底部的油吸入而设有油回收孔的流出管,其特征是在流出管的下侧设有油回收管,其一侧与流出管相互连通,另一侧则向下延长至储液罐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油回收装置的储液罐,其特征是所述流出管的底部上设有贯通孔,且由可塑性部件制成的油回收管一侧插入结合于贯通孔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油回收装置的储液罐,其特征是所述外壳底部上设有能够使内部的油收集而形成向下凹陷的凹陷部,且油回收管的末端部设置于凹陷部之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油回收装置的储液罐,其特征是所述油回收管上设有抑制与油一起向压缩机吸入异物质的过滤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油回收装置的储液罐,其结构包括有内部形成冷媒收容空间的外壳,还有能使外壳内部的冷媒流出并由压缩机吸入,一侧与压缩机相互连通的连接,另一侧则向外壳的内部插入并为使其能够经过外壳的底部而折曲,并且使外壳底部的油吸入而设有油回收孔的流出管,在流出管的下侧设有油回收管,其一侧与流出管相互连通,另一侧则向下延长至储液罐底部。本发明的效果是具有油回收装置的储液罐在流出管的下侧设有油回收管,使外壳的制造安装方便合理。因而带来了使外壳的内部底部油不会沉积而进行循环,减少油的封入量的效果,避免了发生油量不足的现象。
文档编号F04B39/00GK1719035SQ20041001992
公开日2006年1月11日 申请日期2004年7月8日 优先权日2004年7月8日
发明者李润彬, 黄一男, 尹硕晧, 朴营民, 朴钟汉, 崔圣吾, 金承天 申请人: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