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泵隔热装置及具有其的离心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32897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离心泵隔热装置及具有其的离心泵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隔热装置,特别是煤化工装置中使用的离心泵的隔热装置以及具有这种隔热装置的离心泵。
背景技术
在煤化工领域中,离心式渣浆泵可以用于输送磨蚀性比较强、含坚固固体颗粒的固体混合物,如矿浆、灰渣、水泥浆、砂浆、沙砾等。这种离心泵通常在高温高压的情况下工作,因此,离心泵需要采用必要的隔热装置以实现对整个系统的冷却。现有技术中的离心泵采用的隔热装置存在不同的缺点,有些离心泵冷却线路太长,导致铸造加工困难;有些离心泵冷却线路设计不合理,导致无法获得预期的冷却效果。并且,现有的离心泵普遍采用水冷,冷却方式比较单一。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的离心泵隔热装置及具有其的离心泵,能够使得离心泵具有更好的冷却效果。针对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离心泵隔热装置,该隔热装置围绕离心泵的中心转轴设置,其包括空气冷却部分,套设在中心转轴上,邻近离心泵的转子装置外侧设置,内部具有空气冷却腔;液体冷却部分,套设在中心转轴上,空气冷却部分位于液体冷却部分与转子装置之间,液体冷却部分内部具有液体冷却腔。具体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离心泵隔热装置,其中,液体冷却部分内部包括相互串联连通的多个液体冷却腔;液体冷却部分的液体入口设置在液体冷却腔中距离空气冷却部分最近的液体冷却腔处并通向该液体冷却腔;液体冷却部分的液体出口设置在多个液体冷却腔中距离空气冷却部分最远的液体冷却腔处并通向该液体冷却腔。具体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离心泵隔热装置,其中,空气冷却腔和多个液体冷却腔为环绕中心转轴延伸的环形腔,其中,空气冷却腔为与外界空气相通的敞开式结构,多个液体冷却腔为与外界空气相隔离的封闭式结构。具体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离心泵隔热装置,其中,液体入口和液体出口形成在对应液体冷却腔的环绕中心转轴的侧壁中,且沿着液体冷却腔的径向方向延伸。具体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离心泵隔热装置,其中,空气冷却腔内设置有筋板,筋板在空气冷却腔的内壁上环绕中心转轴延伸。具体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离心泵隔热装置,其中,相邻的液体冷却腔之间以间隔板隔开,间隔板上形成有供液体通过的通孔。具体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离心泵隔热装置,其中,通孔设置在间隔板上的靠近中心转轴的位置处。具体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离心泵隔热装置,其中,每个液体冷却腔内均设有径向挡板,径向挡板两侧的腔体部分彼此隔离,通孔邻近径向挡板的一侧布置。[0012]具体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离心泵隔热装置,其中,液体冷却部分具有在中心转轴的纵向方向两侧相对布置的开口,开口延伸经过多个液体冷却腔,并且开口通过封盖封闭。具体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离心泵隔热装置,其中,封盖与开口之间设置有垫片,封盖通过紧固件固定至液体冷却部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离心泵,其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离心泵隔热装置,该离心泵隔热装置布置在离心泵的转子装置的两侧。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离心泵隔热装置中,同时包括空气冷却部分和液体冷却部分,从而整个隔热装置可以同时使用空气冷却和液体冷却的双冷却方式,由此能够显著提高冷却效果,并且使得本隔热装置在获得同等冷却效果的情况下能够具有较短的长度,从而使得整个隔热装置以及采用本隔热装置的离心泵的结构更加紧凑。并且,在本实用新型的离心泵隔热装置中,空气冷却部分和液体冷却部分套设在离心泵的中心转轴上,且具有各自的在中心转轴周围设置的空气冷却腔和液体冷却腔,这使得冷却腔内的冷却介质(空气或液体)与要被冷却的部分彼此隔离开,冷却介质不会对要冷却的部分造成影响(例如污染),由此,本隔热装置能够应用范围广泛的冷却介质。应该理解,以上的一般性描述和以下的详细描述都是列举和说明性质的,目的是为了对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提供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帮助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这些附图图解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标号表示。附图中图1示出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的离心泵隔热装置的离心泵的总装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的离心泵隔热装置的局部剖视图;以及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的离心泵隔热装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通过说明性实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其中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离心泵的总装图,其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的离心泵隔热装置100。如图1所示,隔热装置100围绕离心泵的中心转轴200设置。在图1的实施方式中,隔热装置100布置在离心泵的转子装置300的两侧,并且处于转子部分300与其两侧的密封装置400之间。由于离心泵的转子装置300为高温区域,为了防止此高温部分的热量传递到相邻的工作区域,在转子装置300的两侧布置了本隔热装置100,从而将高温区域与低温区域隔离开,确保低温区域中部件免受高温的影响, 能够正常工作。结合参照图2和图3,其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离心泵隔热装置100的局部剖视图以及侧视图。具体地,如图中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隔热装置100包括空气冷却部分110,其套设在离心泵的中心转轴200上,与离心泵的转子装置300相邻地设置,且具有在中心转轴周围设置的空气冷却腔111 ;液体冷却部分120,其同样套设在中心转轴200上,上述空气冷却部分110位于液体冷却部分120与转子装置300之间,液体冷却部分120包括在中心转轴200周围设置的相互串联连通的多个液体冷却腔121 ;液体入口 122,设置在多个液体冷却腔121中距离空气冷却部分110最近的那个液体冷却腔处并通向该液体冷却腔; 液体出口 123,设置在多个液体冷却腔121中距离空气冷却部分110最远的那个液体冷却腔处并通向该液体冷却腔。上述的离心泵隔热装置100同时包括空气冷却部分110和液体冷却部分120,从而整个隔热装置可以同时使用空气冷却和液体冷却的双冷却方式,由此能够显著提高冷却效果;并且由于采用了双冷却方式,使得本隔热装置100在获得同等冷却效果的情况下能够具有较短的长度,从而使得整个隔热装置100以及采用本隔热装置的离心泵的结构更加紧凑。同时,在上述隔热装置100中,液体入口 122靠近空气冷却部分110设置,液体出口 123远离空气冷却部分110设置,由此液体从相对高温的区域向相对低温的区域流动,从而有效地带走热量。并且,在上述隔热装置100中,液体冷却部分120套设在离心泵的中心转轴200 上,且具有在中心转轴200周围设置的液体冷却腔121,这使得冷却腔内的冷却液体与要被冷却的部分(包括低温区以及中心装置200处在低温区域中的部分)隔离开,冷却液体不会接触要冷却的部分,从而不会对其造成影响(例如污染),由此,本隔热装置100能够采用范围广泛的冷却液体,包括有毒性、易燃、易爆、易挥发等不允许与外界接触的冷却液体,这提高了本隔热装置的适用性。具体地,空气冷却腔111和多个液体冷却腔121均为环绕中心转轴200延伸的环形腔,其中,空气冷却腔111为敞开式的(直接向外界开放)结构,多个液体冷却腔121为封闭式的(对外界基本是封闭的)结构,如图1、图2所示。根据这种构造,外界的空气可以容易地进入或离开空气冷却腔111,从而带走热量。同时,冷却液体需要通过专用的进出口进入或离开液体冷却腔121,这样也是为了尽量扩大冷却液体的可选范围,因为这种结构还能保证液体冷却腔121与外界的隔离。进一步,上述的液体入口 122和液体出口 123形成在各自对应的液体冷却腔121 环绕中心转轴200的侧壁中,且沿着液体冷却腔121的径向方向延伸,如图2所示。这种结构一方面便于将来安装液体输送管道,另一方面保证液体顺着环形液体冷却腔121的内部轮廓流动,避免不必要的流速损失。另外,液体入口 122和液体出口 123可以附接合适的喷嘴或管道130、140 (如图2所示),以便液体的输入和输出。优选地,空气冷却腔111内设置有筋板(未示出),筋板在空气冷却腔111的内壁上环绕中心转轴200延伸。设置筋板的目的在于加强空气冷却腔的结构,另一方面使得空气冷却部分100更加容易铸造,避免铸造中发生的变形。如图2所示,在本隔热装置200中,相邻的液体冷却腔121之间以间隔板124隔开, 也就是说,液体冷却部分100的内部通过多个间隔板IM而划分出多个彼此相邻的液体冷却腔121。在图2所示的间隔板IM上形成有供液体通过的通孔126(如图3所示),从而保证冷却液体从一个液体冷却腔流入下一个液体冷却腔。[0033]优选地,上述通孔126在间隔板IM上靠近中心转轴200的位置处设置。这种设置是使得流体在沿轴向方向行进的过程中也能够从中心转轴200上带走一部分热量,从而优化散热效果。优选地,如图3所示,在该隔热装置100中,每个液体冷却腔121内部均设有径向挡板126,该径向挡板1 两侧的腔体部分彼此隔离开,并且,间隔板IM上的通孔125邻近径向挡板1 设置。这种构造方式的目的在于确保冷却液体顺着液体冷却腔室121单向流动,不会产生双向流动,从而导致紊流,降低冷却效果。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隔热装置100中,优选地,液体冷却部分120采用了这样的构造,其中,液体冷却部分120具有在中心转轴200的纵向方向两侧相对布置的开口 127,两侧的开口 127延伸经过多个液体冷却腔121,且通过封盖1 封闭。这种布置的目的在于便于整个液体冷却部分120更易于铸造,且便于后续使用中对液体冷却腔121内的水垢等杂质进行清理。在需要清理液体冷却腔121时,打开封盖128,即可直接达到液体冷却腔121的内部,从而方便地对其进行清洗。具体地,在图3的实施方式中,封盖1 与开口 127之间优选地设置有垫片129,其目的在于防止因温差引起的冷却液泄露。并且,封盖1 通过紧固件150(如图中所示的螺钉)固定至液体冷却部分120。当然,任何其他常用的可拆卸固定方式都是可行的。上面示例性地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离心泵隔热装置,同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还提供了一种离心泵,其包括本实用新型的离心泵隔热装置100,其中离心泵隔热装置 100布置在离心泵的转子装置300的两侧,如图1所示。具体地,对于图1中的离心泵,每一侧的隔热装置100都布置在转子装置300与密封装置400之间。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离心泵隔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装置(100)围绕所述离心泵的中心转轴(200)设置,所述隔热装置(100)包括空气冷却部分(110),套设在所述中心转轴(200)上,邻近所述离心泵的转子装置 (300)外侧设置,内部具有空气冷却腔(111);液体冷却部分(120),套设在所述中心转轴(200)上,所述空气冷却部分(110)位于所述液体冷却部分(120)与所述转子装置(300)之间,所述液体冷却部分(120)内部具有液体冷却腔(1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泵隔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冷却部分(120)内部包括相互串联连通的多个液体冷却腔(121); 所述液体冷却部分(120)的液体入口(12 设置在所述液体冷却腔(121)中距离所述空气冷却部分(110)最近的液体冷却腔处并通向该液体冷却腔;所述液体冷却部分(120)的液体出口(12 设置在所述多个液体冷却腔(121)中距离所述空气冷却部分(110)最远的液体冷却腔处并通向该液体冷却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心泵隔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冷却腔(111)和所述多个液体冷却腔(121)为环绕所述中心转轴(200)延伸的环形腔,其中,所述空气冷却腔(111)为与外界空气相通的敞开式结构,所述多个液体冷却腔(121)为与外界空气相隔离的封闭式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离心泵隔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入口(12 和所述液体出口(12 形成在对应液体冷却腔(121)的环绕所述中心转轴O00)的侧壁中,且沿着所述液体冷却腔(121)的径向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泵隔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冷却腔(111)内设置有筋板,所述筋板在所述空气冷却腔(111)的内壁上环绕所述中心转轴(200)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泵隔热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液体冷却腔(121)之间以间隔板(124)隔开,所述间隔板(124)上形成有供液体通过的通孔(12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离心泵隔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12 设置在所述间隔板(124)上的靠近所述中心转轴O00)的位置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离心泵隔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液体冷却腔(121)内均设有径向挡板(1 ),所述径向挡板(126)两侧的腔体部分彼此隔离,所述通孔(12 邻近所述径向挡板(126)的一侧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泵隔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冷却部分(120)具有在所述中心转轴(200)的纵向方向两侧相对布置的开口(127),所述开口(127)延伸经过所述多个液体冷却腔(121),并且所述开口(127)通过封盖(128)封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离心泵隔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盖(128)与所述开口(127)之间设置有垫片(1 ),所述封盖(128)通过紧固件 (150)固定至所述液体冷却部分(120)。
11.一种离心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心泵隔热装置,所述离心泵装置布置在所述离心泵的转子装置(300)的两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隔热装置领域,提供了离心泵隔热装置及具有其的离心泵。本实用新型的离心泵隔热装置围绕离心泵的中心转轴设置,其包括空气冷却部分,套设在中心转轴上,邻近离心泵的转子装置外侧设置,内部具有空气冷却腔;液体冷却部分,套设在中心转轴上,空气冷却部分位于液体冷却部分与转子装置之间,液体冷却部分内部具有液体冷却腔。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离心泵隔热装置能够显著提高冷却效果,并且整个隔热装置以及采用本隔热装置的离心泵的结构更加紧凑。
文档编号F04D29/58GK202301204SQ20112043510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4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4日
发明者兰建华, 刘峰, 杨葛灵, 王发有, 王国栋, 章序文 申请人: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 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上海研究院,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