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压缩空气吸水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水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压缩空气吸水器。
技术背景 现有的自动吸水器都是采用电源+电机的方式作为动力源进行工作,存在体积较大、生产成本较高、不易收藏等不足,并且不能安装在设备上使用,使用范围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紧凑、使用方便的压缩空气吸水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压缩空气吸水器,在真空发生器(I)的内部设置混合腔室(2),并且真空发生器(I)上设有进气通道(3)、进水通道(4)和排放通道(5),所述进气通道(3)、进水通道(4)和排放通道(5)的内端口均与混合腔室(2)相通,进气通道
(3)的内端口为锥形结构;在所述真空发生器(I)的下方设有吸水头(6),该吸水头(6)的中心孔通过连接管道(7)与所述进水通道(4)连通。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真空发生器的进气通道与进气管连接,排放通道通过接头与回收水的器具连接。将吸水头放入需要吸水的地方,通过进气管和进气通道向混合腔室内通气,使混合腔室内产生负压,该负压通过进水通道、连接管道和吸水头将水吸入混合腔室,使水、气混合后从排放通道排出。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采用压缩空气作为动力源,通过产生负压方式进行吸水,不仅结构简单、紧凑,生产成本低,而且使用方便,使用范围非常广泛。为了简化结构、方便加工制作、降低成本,所述真空发生器(I)为“ T ”型。作为优选,所述进气通道(3)、混合腔室(2)和排放通道(5)在同一高度上,进气通道(3)和排放通道(5)分居在混合腔室(2)的两侧,所述进水通道(4)位于混合腔室(2)的下方。为了方便选材、降低成本,并有利于管路连接,所述连接管道(7)为各种材质管道,优选为PVC软管。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产生负压方式进行吸水,成本只需100-200元,具有结构简单、加工制作容易、使用方便、可靠性好、应用范围广等特点。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I所示,本实用新型由真空发生器I、连接管道7和吸水头6组成。其中,真空发生器I为“T”型,在真空发生器I的内部设置有混合腔室2,该混合腔室2的左侧开有进气通道3。所述进气通道3的外端口将真空发生器I的左端面贯通,进气通道3的内端口为锥形结构,并且进气通道3的内端口与混合腔室2连通。在混合腔室2的右侧开有排放通道5,该排放通道5的外端口将真空发生器I的右端面贯通,排放通道5的内端口与混合腔室2连通,并且排放通道5、进气通道3和混合腔室2在同一高度上。在所述混合腔室2的下方开有进 水通道4,该进水通道4的外端口将真空发生器I的底面贯通,进水通道4的内端口与混合腔室2连通。如图I所示,在真空发生器I的下方设有吸水头6,该吸水头6的中心孔通过连接管道7与进水通道4连通,所述连接管道7为各种材质管道,优选为PVC软管。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将吸水头6放入需要吸水的地方,通过进气通道3向混合腔室2内通气,使混合腔室2内产生负压,该负压通过进水通道4、连接管道7和吸水头6将水吸入混合腔室2,即可使水、气混合后从排放通道5排出。
权利要求1.一种压缩空气吸水器,其特征在于在真空发生器(I)的内部设置混合腔室(2),并且真空发生器(I)上设有进气通道(3)、进水通道(4)和排放通道(5),所述进气通道(3)、进水通道(4)和排放通道(5 )的内端口均与混合腔室(2 )相通,进气通道(3 )的内端口为锥形结构;在所述真空发生器(I)的下方设有吸水头(6),该吸水头(6)的中心孔通过连接管道(7)与所述进水通道(4)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压缩空气吸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发生器(I)为“T”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空气吸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通道(3)、混合腔室(2)和排放通道(5)在同一高度上,进气通道(3)和排放通道(5)分居在混合腔室(2)的两侧,所述进水通道(4)位于混合腔室(2)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压缩空气吸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道(7)为PVC软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压缩空气吸水器,在真空发生器(1)的内部设置混合腔室(2),并且真空发生器(1)上设有进气通道(3)、进水通道(4)和排放通道(5),所述进气通道(3)、进水通道(4)和排放通道(5)的内端口均与混合腔室(2)相通,进气通道(3)的内端口为锥形结构;在所述真空发生器(1)的下方设有吸水头(6),该吸水头(6)的中心孔通过连接管道(7)与所述进水通道(4)连通。本实用新型通过产生负压方式进行吸水,成本只需100-200元,具有结构简单、加工制作容易、使用方便、可靠性好、应用范围广等特点。
文档编号F04F5/24GK202370914SQ201120526789
公开日2012年8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16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16日
发明者凌川, 赵晓林 申请人:重庆长江轴承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