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泵用循环润滑散热轴承油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36804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泵用循环润滑散热轴承油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泵用循环润滑散热轴承油箱,属于机械润滑散热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润滑油是用在各种旋转机械上,以减少摩擦,保护机械及加工件的液体润滑剤。润滑油主要用于减少运动部件表面间的摩擦,同时对机器设备具有冷却、密封、防腐、防锈、绝缘、功率传送、清洗杂质等作用。机械在运转时,如果ー些摩擦部位得不到适当的润滑,就会产生干摩擦,因此必须对旋转机械中的摩擦部位给予良好的润滑。润滑油流到摩擦部位后,就会粘附在摩擦表面上形成ー层油膜,減少摩擦机件之间的阻力,而油膜的強度和韧性是发挥其润滑作用的关键。 在已有技术中,一般泵用的润滑散热轴承油箱,其结构如图I所示,包括托架体10、托架盖4、泵轴3、冷却盘管9、前轴承组2、后轴承组5、前轴承压盖I、后轴承压盖6组成。将零部件装配完成后,注入润滑油浸到前轴承组2和后轴承组5的下端滚子中心线,冷却盘管9完全浸在托架体10与托架盖4形成的轴承油箱中。这样使前轴承组2和后轴承组5每转ー圈,每个滚动体都会浸入润滑油中一次,同时将润滑油带到其他工作表面;托架体10的两个轴承位下端分别开有前回油孔11和后回油孔8,前轴承组2和后轴承组5各自形成的腔体分别通过前回油孔11和后回油孔8与轴承油箱下端联通,使润滑油在前轴承组2和后轴承组5处形成轴向内循环,将前轴承组2和后轴承组5的热量带到浸有冷却盘管9的油箱里;冷却盘管9从外部接入冷却水,将油箱内的热量传递到冷却水带出油箱。已有技术的油浴润滑方案适用于中、低速轴承的润滑。但由于离心泵的使用范围较广,常常遇到高转速、介质比重大、运转时间持续时间长等恶劣エ况,轴向力和径向カ较大,易产生大量热量,上述结构形成的轴向内循环的速率较慢,达不到应有的散热效果,使轴承位温度陡升,易造成轴承烧坏甚至报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传统泵用润滑散热轴承油箱在轴承位的散热效果较差,在恶劣エ况下易造成轴承损坏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泵用循环润滑散热轴承油箱,可实现润滑油轴向循环和圆周循环相结合的有效冷却润滑。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的一种泵用循环润滑散热轴承油箱,包括传统装置的泵轴、托架体、托架盖、冷却盘管、前轴承组和后轴承组,托架体和托架盖封装后组成轴承油箱,轴承油箱底部安装冷却盘管,泵轴分别通过前轴承组和后轴承组与托架体两端连接,托架体的两个轴承位下端分别开有前回油孔和后回油孔,前轴承组和后轴承组各自形成的腔体分别通过前回油孔和后回油孔与轴承油箱下端联通,使润滑油在前轴承组和后轴承组处形成轴向内循环;本发明还包括甩油托盘和甩油环,甩油托盘固定在轴承油箱内的泵轴上,甩油环套在甩油托盘上,甩油环自然落下时与轴承油箱内的油池接触,且甩油环绕甩油托盘的最大行程与轴承油箱的内壁和冷却盘管均不接触;轴承油箱上端的托架盖在甩油托盘的两端位置固定两根限位螺栓,两个限位螺栓从托架盖穿下至甩油托盘的两侧,对套接在甩油托盘上的甩油环限位;在托架体的侧壁加工有回油槽,回油槽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前轴承组和后轴承组,回油槽与前轴承组和后轴承组相接处分别加工有进油通道,使回油槽的腔体分别与前轴承组和后轴承组各自形成的内部腔体联通。甩油托盘侧壁加工有环形凹槽,有利于甩油环在旋转发生偏移后回到甩油盘中间;回油槽的槽底高度高于轴承组的下端滚子的中心线,有利于回油槽内的润滑油向两端轴承组的内腔流动。工作过程泵运转吋,前轴承组和后轴承组旋转使润滑油飞溅,向两边流动的润滑油受前轴承压盖和后轴承压盖的阻挡后,通过托架体的前回油孔和后回油孔回流到轴承油箱中,在 前后轴承位形成局部的轴向循环流动;同时,泵轴和甩油托盘一起旋转,使甩油环与甩油托盘接触处达到相同的线速度旋转,甩油环浸入油池部分带动吸附着的润滑油高速旋转起来,使轴承油箱内的润滑油形成沿着甩油环旋转的方向循环流动;另外,旋转的甩油环将润滑油溅起,润滑油飞溅散落到托架体侧壁的回油槽,回油槽将收集的润滑油向两端流入前轴承组和后轴承组各自形成的内部腔体内,形成飞溅起的润滑油循环流动;最终通过冷却盘管从外部持续接入冷却水将轴承油箱内的热量带走。有益效果本发明结构简单,运行平稳,安装、拆卸、维护方便,实现多个润滑油循环系统,使轴承得到充分润滑和冷却,使运行时油箱油温冷却快速,提高了轴承的使用寿命,扩大传动系统的适用范围,能用于高转速、介质比重大、运转时间持续时间长等恶劣エ况。


图I为传统泵用润滑散热轴承油箱结构的剖视图;图2为本发明的泵用飞溅油润滑结构的剖视图;图3为图2的A-A向剖视图;其中1-前轴承压盖;2_前轴承组;3_泵轴;4_托架盖;5_后轴承组;6_后轴承压盖;7_进油垫圈;8_后回油孔;9_冷却盘管;10_托架体;11_前回油孔;12_限位螺栓;13-甩油托盘;14-紧定螺钉;15-甩油环;16_回油槽。具体的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ー步的说明
实施例如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的一种泵用循环润滑散热轴承油箱,包括传统装置的泵轴3、托架体10、托架盖4、冷却盘管9、前轴承组2和后轴承组5,托架体10和托架盖4封装后组成轴承油箱,轴承油箱底部安装冷却盘管9,泵轴3分别通过前轴承组2和后轴承组5与托架体10两端连接,托架体10的两个轴承位下端分别开有前回油孔11和后回油孔8,前轴承组2和后轴承组5各自形成的腔体分别通过前回油孔11和后回油孔8与轴承油箱下端联通,使润滑油在前轴承组2和后轴承组5处形成轴向内循环;本发明还包括甩油托盘13和甩油环15,甩油托盘13固定在轴承油箱内的泵轴3上,甩油托盘13侧壁加工有环形凹槽;甩油环15套在甩油托盘13的环形凹槽内,甩油环15自然落下时与轴承油箱内的油池接触,且甩油环15绕甩油托盘13的最大行程与轴承油箱的内壁和冷却盘管9均不接触;轴承油箱上端的托架盖4在甩油托盘13的两端位置固定两根限位螺栓,两个限位螺栓从托架盖4穿下至甩油托盘13的两侧,对套接在甩油托盘13上的甩油环15限位;在托架体10的侧壁加工有回油槽16,回油槽16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前轴承组2和后轴承组5,回油槽16与前轴承组2和后轴承组5相接处分别加工有进油通道,使回油槽16的腔体分别与前轴承组2和后轴承组5各自形成的内部腔体联通,且回油槽16的槽底高度高于轴承组的下端滚子的中心线。工作过程泵运转吋,前轴承组2和后轴承组5旋转使润滑油飞溅,向两边流动的润滑油受前轴承压盖I和后轴承压盖6的阻挡后,通过托架体10的前回油孔11和后回油孔8回流到 轴承油箱中,在前后轴承位形成局部的轴向循环流动;同时,泵轴3和甩油托盘13—起旋转,使甩油环15与甩油托盘13接触处达到相同的线速度旋转,甩油环15浸入油池部分带动吸附着的润滑油高速旋转起来,使轴承油箱内的润滑油形成沿着甩油环15旋转的方向循环流动;另外,旋转的甩油环15将润滑油溅起,润滑油飞溅散落到托架体10侧壁的回油槽16,回油槽16将收集的润滑油向两端流入前轴承组2和后轴承组5各自形成的内部腔体内,形成飞溅起的润滑油循环流动;最终通过冷却盘管9从外部持续接入冷却水将轴承油箱内的热量带走。
权利要求
1.一种泵用循环润滑散热轴承油箱,包括传统装置的泵轴、托架体、托架盖、冷却盘管、前轴承组和后轴承组,托架体和托架盖封装后组成轴承油箱,轴承油箱底部安装冷却盘管,泵轴分别通过前轴承组和后轴承组与托架体两端连接,托架体的两个轴承位下端分别开有前回油孔和后回油孔,前轴承组和后轴承组各自形成的腔体分别通过前回油孔和后回油孔与轴承油箱下端联通,使润滑油在前轴承组和后轴承组处形成轴向内循环;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甩油托盘和甩油环,甩油托盘固定在轴承油箱内的泵轴上,甩油环套在甩油托盘上,甩油环自然落下时与轴承油箱内的油池接触,且甩油环绕甩油托盘的最大行程与轴承油箱的内壁和冷却盘管均不接触;轴承油箱上端的托架盖在甩油托盘的两端位置固定两根限位螺栓,两个限位螺栓从托架盖穿下至甩油托盘的两侧,对套接在甩油托盘上的甩油环限位;在托架体的侧壁加工有回油槽,回油槽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前轴承组和后轴承组,回油槽与前轴承组和后轴承组相接处分别加工有进油通道,使回油槽的腔体分别与前轴承组和后轴承组各自形成的内部腔体联通。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泵用循环润滑散热轴承油箱,其特征在于甩油托盘侧壁加工有环形凹槽。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泵用循环润滑散热轴承油箱,其特征在于回油槽的槽底高度高于轴承组的下端滚子的中心线。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泵用循环润滑散热轴承油箱,属于机械润滑散热技术领域。本发明的轴承油箱,在泵轴上固定甩油托盘,甩油托盘上套接甩油环,两个限位螺栓从托架盖穿下至甩油托盘的两侧,对套接在甩油托盘上的甩油环限位;在托架体的侧壁加工有回油槽,回油槽的两端分别通过进油通道与前轴承组和后轴承组各自形成的内部腔体联通。本发明结构简单,运行平稳,安装、拆卸、维护方便,实现多个润滑油循环系统,使轴承得到充分润滑和冷却,使运行时油箱油温冷却快速,提高了轴承的使用寿命,扩大传动系统的适用范围,能用于高转速、介质比重大、运转时间持续时间长等恶劣工况。
文档编号F04D29/58GK102734204SQ201210244888
公开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13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13日
发明者刘光启, 吴志宏, 柳奎山, 潘呈祥, 韦家宁 申请人:襄樊五二五泵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