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膜计量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95964阅读:3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隔膜计量泵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计量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隔膜计量泵。
背景技术
隔膜式计量泵利用特殊设计加工的柔性隔膜取代柱塞,具体结构可参考图I所示,其具有进液孔道及出液孔道,上述孔道与隔膜所在主孔道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制压力流体单向流动的单向阀C,工作时依靠驱动机构b的往复进给动作而使隔膜a出现呼吸现象,最终实现对于压力流体的脉冲式输送功能;由于隔膜的中间隔离作用,其在结构上真正实现了压力流体与驱动及润滑机构之间的完全隔离。目前,隔膜式计量泵已经成为流体计量应用中的主力泵型。实际上,传统隔膜计量泵在具备以上优点的同时,其不足之处也极为明 显其在工作时,由于本身的结构特点,驱动机构往复动作一次,隔膜即完成一次呼吸,从而带动流体完成一次吸入-排出过程;上述脉冲式供液方式,一方面造成了其排出流量的不连续性,同时,也导致每次供液时其泵体出口处必然需承受较大脉冲冲击,从而对其泵体部件的安全可靠运行带来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隔膜计量泵,可有效降低泵体出口处的压力脉冲,其工作稳定可靠。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隔膜计量泵,包括泵体,所述泵体上设置有进液孔道及出液孔道,所述隔膜计量泵还包括蓄放能单元,蓄放能单元的出口端连通于出液孔道上,所述蓄放能单元存在两种工作状态当泵体处于排液过程时,经过出液孔道内的部分流体由蓄放能单元吸收并储存;当泵体处于吸液过程时,蓄放能单元所吸收的流体经其出口端释放并排出。本实用新型的主要优点在于当泵体处于排液过程时,通过蓄放能单元的吸收蓄能功能,可起到有效降低泵出口处的脉冲冲击的作用;当泵体处于吸液过程时,蓄放能单元再自行释放原先所吸收的流体,从而实现泵出口流体的连续性排放。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可有效降低泵体出口处的压力脉冲,其工作稳定可靠。

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限位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左视图;图4为蓄放能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I的I部分局部放大图;图6为蓄放能单元处于正常状态下的结构剖视图;图7为蓄放能单元处于蓄能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隔膜计量泵,包括泵体,所述泵体上设置有进液孔道10及出液孔道20,所述隔膜计量泵还包括蓄放能单元30,蓄放能单元30的出口端连通于出液孔道20上,所述蓄放能单元30存在两种工作状态当泵体处于排液过程时,经过出液孔道20内的部分流体由蓄放能单元30吸收并储存;当泵体处于吸液过程时,蓄放能单元30所吸收的流体经其出口端释放并排出。实际上,如果将目前传统的隔膜计量泵的泵出脉冲视为一条具备波峰及波谷的正弦曲线的话,本实用新型中的蓄放能单元30的作用,即为当泵体处于排液过程时,如图7所示,通过蓄放能单元30的吸收蓄能功能,以起到有效降低泵出脉冲的波峰值,减少在排液过程时泵出口处的脉冲冲击的作用;当泵体处于吸液过程时,如图6所示,蓄放能单元再自行回缩或人工释放原先所吸收的压力流体,从而达到提高泵出脉冲的波谷值的作用;本实 用新型通过蓄放能单元30的设置,可有效降低前述正弦曲线的波动幅度,为实现泵出口流体的连续性排放提供了可能,其结构简单实用,可有效降低泵体出口处的压力脉冲,设备工作稳定可靠。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如图1-7所示,所述蓄放能单元30为弹性蓄放能部件。实际选用时,其具体实现方式可为多种,如弹性套筒、橡胶袋等等,只要能实现其弹性蓄能以及自动放能的部件,均可实现其蓄放能操作;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为蓄放能单元30为套桶形弹性波纹管,其桶口处构成其出口端。这样,当泵体处于排液过程时,驱动机构的活塞压进,隔膜外凸并推挤位于主孔道内的压力流体,此时压力流体由单向阀c进入出液孔道20,大部分压力流体通过泵出口流出,小部分压力流体被蓄放能单元吸收并储存,此时蓄放能单元处于如图5所示的弹性膨胀状态;当泵体处于吸液过程时,活塞回程,出液孔道20内压力逐渐开始减少,直至蓄放能单元30内的流体压力大于出液孔道20内流体压力时,在其本身弹性力作用下,蓄放能单元30放能,其内所储存的小部分压力流体通过泵出口流出,从而起到了改善泵出口流体的不连续性以及减小泵出口压力脉动的作用,最终为隔膜计量泵能够安全可靠工作提供了有效保证。进一步的,为保证蓄放能单元30的可靠工作,此处对其膨胀范围作如下限定蓄放能单元30径向允许膨胀范围为I I. 2倍,其轴向膨胀允许范围为I I. 5倍。实际使用时,可通过在蓄放能单元30的外部套设限位套来实现其物理限位功能,具体为如图1-3及6-7所示,隔膜计量泵还包括嵌套于蓄放能单元30外壁处的限位单元40,限位单元40外形呈框架状,其框架状围合而成的内腔构成限制蓄放能单元30膨胀范围的限位腔41。当然,限位单元40的实际构造可依据现场情形而定,或可直接设计为密闭形套筒状,或可设计为多根连接条构成的网筛状结构,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方案为如图2-3所示,限位单元40包括用于与蓄放能单元30桶口处配合的内环40c、设置于蓄放能单元30尾端处的外环40a以及用于连接其内外环40a、40c环面的连接臂40b ;所述连接臂40b的首尾端分别固接于内外环40a、40c,此时,其连接臂即形成如图2-3所示的“7”字状,即所述连接臂40b的一端固接于内环40c上的临近外环40b的一端面处,其另一端沿其轴线向外环40b处顺延并衔接固定于外环40b的外环壁处。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上下环面的框架状连接构造,从而尽可能的避免了蓄放能单元30在膨胀及收缩时与限位单元40内壁间的摩擦,从而保证其实际使用寿命,确保其能始终可靠稳定工作。为实现限位单元40与出液孔道20间的配合关系,如图I所示,所述出液孔道20向其一侧顺延有分支孔道21,所述分支孔道21的孔口处设置有法兰部21a,限位单元40桶口所在端处相应设置有与其配合的法兰盘50,两者间螺栓配合。进一步的,所述内环40c远离外环40a的一侧端面沿其轴线内凹设置有沉孔部42,也即是说,此时其内环40c内环面即构成阶梯孔状;蓄放能单元30桶口处设置有外翻边31,所述外翻边31吻合的嵌设于限位单元40上的沉孔部42处且外翻边31厚度大于沉孔部42孔深设置,具体如图2所示。通过上述沉孔部42与外翻边31间的配合关系,在实际组装时,可保证蓄放能单元30的位置恒定性。当限位单元40通过法兰盘50固接于出液孔道20上的法兰部21a上时,限位单元40桶口处的沉孔部42挤压并压迫蓄放能单元30桶口处的外翻边31,从而一方面通过两者的挤压配合,保证了两者相对位置的稳固性;同时,其略微突出沉孔部42端口设置的外翻边31,也起到了密封圈的作用,在限位单元30与出液孔道20的大压力螺栓配合下,外翻边31产生弹性形变并紧密挤压在出液孔道20上的法兰部 21a端面处,从而防止压力流体在泵体大压力下排液下出现其接合缝隙的渗漏问题,其工作稳定可靠。
权利要求1.一种隔膜计量泵,包括泵体,所述泵体上设置有进液孔道(10)及出液孔道(20),其特征在于所述隔膜计量泵还包括蓄放能单元(30),蓄放能单元(30)的出口端连通于出液孔道(20)上,所述蓄放能单元(30)存在两种工作状态当泵体处于排液过程时,经过出液孔道(20)内的部分流体由蓄放能单元(30)吸收并储存;当泵体处于吸液过程时,蓄放能单元(30)所吸收的流体经其出口端释放并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隔膜计量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放能单元(30)为弹性蓄放能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隔膜计量泵,其特征在于蓄放能单元(30)为套桶形弹性波纹管,其桶口处构成其出口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隔膜计量泵,其特征在于蓄放能单元(30)径向允许膨胀范围为I I. 2倍,其轴向膨胀允许范围为I I. 5倍。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隔膜计量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隔膜计量泵还包括嵌套于蓄放能单元(30)外壁处的限位单元(40),限位单元(40)外形呈框架状,其框架状围合而成的内腔构成限制蓄放能单元(30)膨胀范围的限位腔(4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隔膜计量泵,其特征在于限位单元(40)包括用于与蓄放能单元(30 )桶口处配合的内环(40c )、设置于蓄放能单元(30 )尾端处的外环(40a)以及用于连接其内外环(40a、40c)端面的连接臂(40b);所述连接臂(40b)的一端固接于内环(40c)上的临近外环(40b)的一端面处,其另一端沿其轴线向外环(40b)处顺延并衔接固定于外环(40b)的外环壁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隔膜计量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孔道(20)向其一侧顺延有分支孔道(21),所述分支孔道(21)的孔口处设置有法兰部(21a),限位单元(40)桶口所在端处相应设置有与其配合的法兰盘(50),两者间螺栓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隔膜计量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单元(40)上的内环(40c)远离外环(40a)的一侧端面沿其轴线内凹设置有沉孔部(42);蓄放能单元(30)桶口处设置有外翻边(31),所述外翻边(31)吻合的嵌设于限位单元(40)上的沉孔部(42)处且外翻边(31)厚度大于沉孔部(42)孔深设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计量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隔膜计量泵。本实用新型包括泵体,所述泵体上设置有进液孔道及出液孔道,所述隔膜计量泵还包括蓄放能单元,蓄放能单元的出口端连通于出液孔道上,所述蓄放能单元存在两种工作状态当泵体处于排液过程时,经过出液孔道内的部分流体由蓄放能单元吸收并储存;当泵体处于吸液过程时,蓄放能单元所吸收的流体经其出口端释放并排出。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可有效降低泵体出口处的压力脉冲,其工作稳定可靠。
文档编号F04B43/02GK202718820SQ201220305428
公开日2013年2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27日
发明者李强, 柴立平, 周敏, 何玉杰, 程道武, 燕浩, 姜漫 申请人:合肥华升泵阀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