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泵水路循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00367阅读:7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水泵水路循环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水泵水路循环结构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泵,更具体的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泵的水路循环结构。背景技术
[0002]水泵一般是用来汲取水,使水可以自低位处通过水泵而移至高位处,所以在日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例如在一般的大楼水塔中,可以利用水泵将低处的水汲取至楼顶的水塔中,使大楼的用户可以借由地心引力的作用而使用到水;再例如若是遇到地下室淹水时,亦可利用水泵,将其淤积的水抽取出来。参照图1、2所示,即为上述水泵的一个具体示意图,图1、2中,泵壳I内部设置有转子腔2,转子腔2的外部通过螺栓固定有一端盖3,该端盖3上设有进水端31与出水端32,转子腔2内部设有转子21,转子腔2同泵壳I之间则设有轴套4,以使得转子21可在转子腔2内转动,转子21的一端连有叶轮5,通过叶轮5的转动,即可将水从进水端31吸进,并从出水端32排除,将水从低位移至高位处。[0003]在水族养殖技术领域,还存在着一种蛋白质分离器专用泵,参照图3、图4所示,即为这种蛋白质分离器专用泵的实施例图,这种结构的的泵与图1、图2中的用于汲取水的泵体无太大的区别,将叶轮5更换为针刷式叶轮6,并且在进水端31的部位上增加了一个加气件7,通过此种结构,进水端31用于通过水与空气,转子21的转动带动针刷式叶轮6的转动,混合水和空气,从出水端32打出气泡。[0004]通过上述可知,这些种类的水泵在工作时,叶轮中心处形成负压,水不能进入转子腔尾部,水润效果不好,主轴与轴套间摩擦噪音大、发热量大,轴套使用时间短,另外,转子腔的空隙小,存水量小且水不能流动,形成死水,从而起不到水冷降温的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有效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水润效果好、能减小摩擦以及水冷降温的水泵水路循环结构。[000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包括泵体,泵体内具有转子腔,所述转子腔内设有转子,该转子固定在一主轴上,主轴的一端伸出转子腔,并且主轴的两端与泵体之间设有轴套,所述转子上固定有一叶轮,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泵体内设置有一进水通道,该进水通道连通至转子腔底部,进水通道具有一进水口,该进水口设置在叶轮下方的泵体上;[0007]上述结构中,所述进水通道与转子腔之间设有一隔水片,该隔水片与转子腔底部设有间隙,以使得进 水通道与转子腔连通;[0008]上述结构中,所述叶轮下方的泵体上还固定设置有一水叶板,该水叶板上设有与进水口相匹配的进水通孔;[0009]上述结构中,所述泵体上设有水泵出水口,该水泵出水口内设有内螺纹;所述泵体上还设有一水叶板,水叶板上设有内卡扣,泵体上设有外卡扣,水叶板通过内卡扣与外卡扣的卡合,锁在所述泵体上,水叶板上还设有圆形的水泵进水口,水泵进水口内也设有内螺纹;[0010]上述结构中,所述水泵进水口上设有一加气件,该加气件用于向泵体内注入空气;[0011]上述结构中,所述叶轮为针刷式叶轮。[00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在水泵转子腔的一侧增加了水路循环结构,根据水泵工作时,叶轮边缘的高压同中心负压之间的压力差,使得水沿着进水通道进入转子腔底部,并顺着转子腔内空隙流动,至叶轮中心处流出,形成了一个循环,起到了良好的水润及水冷效果,降低了水泵的摩擦噪音与水泵的工作稳定,延长水泵的使用寿命。
[0013]图1至图4为现有技术中的水泵的示意图;[0014]图5、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0015]图7为图5的剖面示意图;[0016]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具体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0017]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具体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0018]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具体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0019]图11为图10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0021]参照图5至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揭示的一种水泵水路循环结构的第一个具体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此种水泵是用于汲取水,使水可以自低位处通过水泵而移至高位处,因此该水泵水路循环结构具有水泵进水口 10与水泵出水口 20,且水泵进水口 10与水泵出水口 20上均设置有内螺纹,以方便于水泵进水口 10和水泵出水口 20同管道连接;参照图7,此种水泵包括泵体30,泵体30内设有转子腔40,转子腔40内设有转子401,该转子401设在主轴402上,主轴402的一端伸出转子腔40,主轴402与泵体30之间设有两个轴套403,因此转子401可在转子腔40内转动;转子401上固定设有一叶轮50,使得转子401在转动时,能够带动叶轮50 —同旋转;泵体30上还固定有一水叶板60,该水叶板60上设有内卡扣,泵体30上设有外卡扣,水叶板60通过内外卡扣的配合锁在泵体30上,上述的水泵进水口 10即设置在水叶板60上;泵体30内设有一进水通道70,该进水通道70与转子腔40之间设有一隔水片701,并且隔水片701与转子腔40底部之间留有间隙,因此进水通道70与转子腔40底部连通,进水通道70具有一进水口 702,该进水口 702设置在叶轮50下方的泵体30上。[0022]通过上述的结构,本实用新型在工作前,分别将进水管与出水管同水泵进水口 10与水泵出水口 20连接,接通供电电源后,转子401则可在转子腔40内转动,以带动叶轮50旋转,从而将水从低位移 至高位处,在此过程中,叶轮50边缘处的压力比叶轮50中心处的压力大,形成压力差,水则可从进水口 702进入进水通道70内,并流入转子腔40内,并从叶轮50中心处流出,图7中箭头所指即为水流动的路线,这种结构起到了良好的水润及水冷效果,降低了水泵的摩擦噪音与水泵的工作稳定,延长水泵的使用寿命。[0023]参照图8、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泵体30的内部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图8、图9中,转子401上固定设有一针刷式叶轮80,另外,在水叶板60上,具有一与之匹配的加气件90,通过此种结构,接通供电电源后,转子401则可在转子腔40内转动,以带动针刷式叶轮80旋转,水从进水口 10进入,加气件90则通入空气,针刷式叶轮80的旋转使得水与空气混合,在出水口 20排除,这种结构的泵体为蛋白质分离器专用泵。[0024]参照图10、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该水泵水路循环结构包括泵体30,泵体30上设有一端盖100,端盖上设有水泵进水口 10与水泵出水口20,泵体30内设有转子腔40,转子腔40内设有转子401,该转子401设在主轴402上,主轴402与泵体30之间设有轴套403,因此转子401可在转子腔40内转动;转子401上固定设有一叶轮50。叶轮下方的泵体30上固定设置有一水叶板60,泵体30内设有一进水通道70,该进水通道70与转子腔40之间设有一隔水片701,并且隔水片701与转子腔40底部之间留有间隙,因此进水通道70与转子腔40底部连通,进水通道70具有一进水口 702,该进水口 702设置在水叶板60下方的泵体30上。[0025]通过此种结构,转子401的转动带动叶轮50旋转,在叶轮旋转过程中,叶轮边缘处的压力比叶轮中心处的压力大,形成压力差,水则从进水口 702进入进水通道70内,流入转子腔40内,并从主轴402与泵体30转动连接的中心部位流出,图11中箭头所指即为水流动的路线,这种结构起到了良好的水润及水冷效果,降低了水泵的摩擦噪音与水泵的工作稳定,延长水泵的使用寿命。以上所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上述具体实施例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范畴内,可以出现各种变形及修改,凡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以上描述所做的润饰、修改或等同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水泵水路循环结构,它包括泵体,泵体内具有转子腔,所述转子腔内设有转子,该转子固定在一主轴上,主轴的一端伸出转子腔,并且主轴的两端与泵体之间设有轴套,所述转子上固定有一叶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内设置有一进水通道,该进水通道连通至转子腔底部,进水通道具有一进水口,该进水口设置在叶轮下方的泵体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泵水路循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通道与转子腔之间设有一隔水片,该隔水片与转子腔底部设有间隙,以使得进水通道与转子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泵水路循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下方的泵体上还固定设置有一水叶板,该水叶板上设有与进水口相匹配的进水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泵水路循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上设有水泵出水口,该水泵出水口内设有内螺纹;所述泵体上还设有一水叶板,水叶板上设有内卡扣,泵体上设有外卡扣,水叶板通过内卡扣与外卡扣的卡合,锁在所述泵体上,水叶板上还设有圆形的水泵进水口,水泵进水口内也设有内螺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泵水路循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进水口上设有一加气件,该加气件用于向泵体内注入空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泵水路循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为针刷式叶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泵水路循环结构,涉及水泵技术领域;它包括泵体,泵体内具有转子腔,所述转子腔内设有转子,该转子固定在一主轴上,主轴与泵体之间设有轴套,所述主轴的一端伸出转子腔,且主轴伸出转子腔的部位上固定有一叶轮,所述泵体内设置有一进水通道,该进水通道连通至转子腔底部,进水通道具有一进水口,该进水口设置在叶轮下方的泵体上;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水路循环结构能够起到了良好的水润及水冷效果,降低了水泵的摩擦噪音与水泵的工作稳定,延长水泵的使用寿命。
文档编号F04D29/00GK202971330SQ20122061978
公开日2013年6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21日
发明者章晓俊 申请人:章晓俊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