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同向运动气体增压机构及气体增压方法

文档序号:5502587阅读:3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同轴同向运动气体增压机构及气体增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压力仪表校验行业,涉及压力校验仪器配套使用的气体造压设备,特别涉及多级增压的机构和方法。
背景技术
在压力仪表校验行业中,一般采用气体造压泵,用于压力计量器具的检定工作造压设备。气体造压设备是压力仪表校验行业常用产品,气体泵利用空气压缩产生所需要的压力,不会产生液体造压带来对环境和被检仪表的污染。现有的气体泵基本采用气体单次压缩来产生压力,受压缩比的影响只能达到很低的压力。另一方面,受操作力的限制,气体造压效率也很低,直接影响压力仪表校验的效率。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压力设备的耐压能力增强,与其配套的压力监测仪表的压力值也在不断地提高,而原来校验用气泵造压能力(压力值和效率)远远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便、可靠、高效的同轴同向运动气体增压机构,并提供一种高效气体增压方法。本发明同轴同向运动气体增压机构,包括:一级气缸(14)及置于其中的一级活塞(13)和活塞连杆(12),二级增压气缸(03)及置于其中的二级活塞(04)和第二随动单向阀,和用于与压力仪表连接的连接件01;其中:一级气缸(14)和二级增压气缸(03)对接且气路连通,一级活塞(13)的活塞连杆(12)与随动单向阀(05)同轴且在各自尾部固定连接,随动单向阀(05 )锁定在二级活塞(04)内且有单向向二级增压气缸(03 )排气的通道,连接件(01)与二级增压气缸(03)气路连通。所述同轴同向运动气体增压机构,在一级气缸(14)与二级增压气缸(03)连接端的缸底壁,穿过活塞连杆(12)安装有第一随动单向阀(11),第一随动单向阀(11)设有单向从一级气缸(14)中向二级增压气缸(03)排气的通道。所述的同轴同向运动气体增压机构,一级活塞(13)与一级气缸(14)侧边和缸底壁间之间形成一级压缩腔(31),二级活塞(04)的前端面与二级增压气缸(03)的侧壁和端壁之间形成二级压缩腔(33),二级活塞(04)与二级增压气缸(03)的侧壁和一级气缸(14)的缸底壁之间形成过渡腔(32)。一级压缩腔(31)与外界进气口连通,且在该连通外界进气口的通道上装设一控制单向进气的进气单向阀(08)。连接件(01)与二级压缩腔(33)连通,且在该连通的气路通道上装设一控制单向排气的排气单向阀(02)。第二随动单向阀(05)与第一随动单向阀(11)反向,所述第二随动单向阀(05)引导气体从过渡腔(32)进入二级压缩腔(33),所述第一随动单向阀(11)引导气体从一级压缩腔(31)排入过渡腔(32 )。
以上所述的同轴同向运动气体增压机构,第一随动单向阀(11)包括单向阀基体、O型密封圈、组合密封件和螺纹压环,其中:所述单向阀基体为环帽形式,分为基部、连接基部的沿部和螺接部,基部和沿部连接处呈外锥面,锥面上设半圆的凹槽;组合密封件由弹性密封圈和耐磨外密封环组成,外密封环分为厚底部和薄颈部,弹性密封圈套装在薄颈部;组合密封件装在单向阀基体内基部和沿部组成的槽内,且外密封环紧抵基部;螺纹压环从单向阀基体的螺接部旋入基体内,螺纹压环和弹性密封圈接触,通过螺接压紧组合密封件;0型密封圈套入单向阀基体前端所设的凹槽内。且,在第一随动单向阀(11)中,一级气缸(14)缸底壁设向缸体缩口的槽孔(21),其形状与第一随动单向阀(11)的外型相同,尺寸略大于第一随动单向阀(11)的外围尺寸,该槽孔(21)缩口端的内壁为与单向阀基体(23)前端外锥面相配合的锥配合面,且在槽孔
(21)另一端内壁上设限位机构(27)。以上所述的同轴同向运动气体增压机构,所述第二随动单向阀(05)包括本体和O型圈,本体分锥段和柱段,锥段最大直径大于柱段直径,锥段的锥面上有环形凹槽,O型圈套入该凹槽内,柱段外套有一螺纹压紧环,螺纹压紧环的前端面与锥段后端面边沿配合,螺纹压紧环内部圆孔直径大于柱段直径且螺纹压紧环前端面开有径向槽;二级活塞前端面开口,从开口向内延伸设与本体锥段外锥面配合的内锥面,且该内锥面与外锥面之间有间隙,二级活塞后段与螺纹压紧环螺接旋紧;第二随动单向阀(05)位于二级活塞(04)的内锥面和螺纹压紧环之间,且与配合面间均留有间隙,轴向上,第二随动单向阀(05)锥段前端与二级活塞(04)的前端开口间留有移动距离。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气体增压方法,使用前述的同轴同向运动气体增压机构,包括以下步骤:控制活塞连杆(12)向一级气缸(14)吸气方向运动,使第一随动单向阀(11)关闭,进气单向阀(08)打开从外界吸入空气进入一级压缩腔(31),同时第二随动单向阀(05)打开使过渡腔(32)内气体进入二 级压缩腔(33);控制活塞连杆(12 )向二级增压气缸(03 )排气方向运动,使进气单向阀(08 )关闭,第一随动单向阀(11)开启从一级压缩腔(31)向过渡腔(32)排增压气体,同时第二随动单向阀(05)关闭,排气单向阀(02)开启,二级压缩腔(33)内被压缩的高压气体从连接件(01)被排出。采用以上方案,本发明提供了可靠的气体增压机构,合理分配压缩比,采用两级造压方式,结构上利用随动单向阀结构,在同一方向运动的轴向零件,一次操作完成一级压缩气体,储存到高压气缸的过渡腔体里,同时把高压腔体内带压气体再次压缩,提供给使用系统,在相同的气体压缩效率下,利用相同的操作力,其最高压力可以比原来单级造压泵提高5飞倍,如果取相同的造压操作力,其造压效率可以提高相同的倍数;采用活塞密封方式和随动单向阀等部件可以集成在同一轴上,同轴同向运动,力在一个轴向方向上施加,不需要特殊的变力机构,受力均衡,传递可靠,因此本发明可靠性极高;机构整体体积较小,一、二级气泵间无需管路连接;更增加了整体机构的可靠性和可控性;机构整体集成度高,使用零件较少,整体机构的制造成本也很低,装配时无需精密的公差保证,装配成本较低,相对应的装配效率高;因此同轴同向气体增压机构是简便、可靠、高效的增压机构,是气体增压机构的全新模式,能够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
本发明同轴同向运动气体增压机构,每次加压可以完成一级造压气缸向二级气缸补充带压气体,同时输出高压气体的任务,提高气体造压效率,降低操作力,为压力仪表校验行业迫切需要的产品。


图1为本发明同轴同向运动气体增压机构结构图(向进气方向运动)图2为本发明同轴同向运动气体增压机构结构图(向排气方向运动)图3为本发明中第一随动单向阀结构及其与一级气缸缸底壁的配合关系图;图4为本发明中二级活塞、第二随动单向阀结构及其与二级增压气缸内壁配合关系图。图中主要部件标号为:01.气体输出连接件;02.单向阀;03.二级增压气缸;04.二级活塞;05.随动单向阀;06.螺纹压紧环;07密封圈;08.单向阀;09.密封圈;10.孔用弹簧卡簧;11.随动单向阀;12.活塞连杆13.—级活塞;14.一级气缸;31.—级压缩腔体;32.过渡腔体;33.二级压缩腔体。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在常规一级造压气泵的基础上,同轴同向增加一级活塞、随动单向阀,利用活塞运动前后腔体变化,进行气体储存、交换,使一次压缩比调整为两级压缩比,从而使气体压缩达到更高的压力范围,提高了气体压缩效率,降低了压缩所需的力,适应现代产品发
展理念。

本发明设计的同轴同向运动气体增压机构,参见图1和图2所示,包括:一级气缸14及置于其中的一级活塞13和活塞连杆12 ;二级增压气缸03及置于其中的二级活塞04 ;和用于与压力仪表连接的连接件OI。这里:一级气缸14和二级增压气缸03以法兰盘方式对接,由螺栓紧固,中心由二级增压气缸03凸圆环和一级气缸14凹圆环配合,凹圆环的端面开设环形槽,内放密封圈09,由凸圆环的端面压紧后形成密封整体并保证两气缸同轴连通;一级活塞13的活塞连杆12尾部与一随动单向阀05的尾部固定在一起,二级活塞04通过螺纹压紧环06螺纹连接把固定在连杆12上的随动单向阀05锁定在二级活塞04内部给定的范围内,通过移动连杆12带动随动单向阀05并进而把力传递给二级增压活塞04,使二级活塞04可以在二级增压气缸03内移动;在一级气缸14与二级增压气缸03连接端的缸底壁,穿过活塞连杆12安装有第一随动单向阀11,第一随动单向阀11用于引导从一级气缸14中排出气体(反向则截断该气体);一级活塞13与一级气缸14的侧壁和缸底壁之间形成一级压缩腔31,该一级压缩腔31与外界进气口连通,且在该连通外界进气口的通道上装设一控制进气的进气单向阀08 ;二级增压气缸03法兰端面上设通孔作为外界进气口,环绕该进气口开设另一环形槽,其中装入密封圈07与一级气缸14法兰端面形成端面密封,防止从进气口吸入的气体不从两气缸间的法兰接口外泄,从而保证进气口通过进气单向阀08与一级压缩腔31连通。在二级增压气缸03内套接二级活塞04,二级活塞04的前端面与二级增压气缸03的侧壁和端壁之间形成二级压缩腔33,二级活塞04后端与二级增压气缸03的侧壁和一级气缸14的缸底壁之间形成过渡腔32 ;第二随动单向阀05与第一随动单向阀11反向,用于引导气体从过渡腔32进入二级压缩腔33 (反向则截断该气体),而第一随动单向阀11则引导气体从一级压缩腔31排入过渡腔体32 (反向则截断该气体)。连接件01与二级增压气缸03的二级压缩腔33连通,且在该连通通道上位于二级增压气缸03端壁中设用于控制排气的排气单向阀02。本发明中,图3示出第一随动单向阀11的结构以及其与一级气缸14缸底壁的配合关系。该随动单向阀11包括单向阀基体23、O型密封圈24、组合密封件26和螺纹压环22,其穿过一级气缸14的活塞连杆12,装配于一级气缸14的缸底壁所开设的匹配的槽孔21中。其中:单向阀基体23结构为环帽形式,分为基部、连接基部的沿部和螺接部,基部和沿部连接的前端呈外锥面,锥面上设半圆的凹槽;组合密封件由弹性密封圈和耐磨外密封环组成,外密封环分为厚底部和薄颈部,弹性密封圈套装在薄颈部使弹性密封圈和耐磨外密封环装配为一体;组合密封件26装在单向阀基体23内基部和沿部组成的槽内,其装配方向是耐磨外密封环紧抵基部,不能装反;螺纹压环22从单向阀基体23的螺接部旋入基体23内,螺纹压环22和弹性密封圈接触,通过螺接压紧组合密封件26 ;0型密封圈24套入单向阀基体23前端所设的凹槽内。通过以上各部件装配形成第一随动单向阀11结构。使用中,该第一随动单向阀11需先装配到一级气缸14的活塞连杆12上,有活塞连杆12倒角的一端(图3中的排气端),将随动单向阀中心孔从带组合密封件的一端(排气端)穿入,这样就把随动单向阀11装到活塞连杆12上;另一方面,一级气缸14的缸底壁所开设的槽孔21形状与第一随动单向阀11的外型相同,尺寸略大于第一随动单向阀11的外围尺寸,且该槽孔进气端的内壁设计成与单向阀基体23前端外锥面相配合的锥配合面,当随动单向阀11随活塞连杆12轴向移动时,与一级气缸14缸底壁的槽孔21内壁在轴向发生相对移动时,单向阀基体23前端外锥面会相对于槽孔21的锥配合面压紧以隔段气体(如图1 ),或分离以使气体通过(如图2)。为把随动单向阀11限制在的一定的位置内移动,在一级气缸14缸底壁的槽孔21内壁安装孔用弹簧卡簧(或其它限位部件)27,当随动单向阀11与活塞连杆12轴向移动,由于组合密封件26的外密封环和活塞连杆12密封处摩擦力带动随动单向阀11在限制的范围内移动 。活塞连杆12轴向运动时,带动随动单向阀11外锥面上的O型密封圈24可以和槽孔21内壁锥配合面压紧或分离,外密封环和活塞连杆12有力和运动传递,同时随动单向阀11的作用也完成了。可见,第一随动单向阀11的作用是使一级压缩腔31中的气体单向进入过渡腔32。第二随动单向阀05、二级活塞04的结构以及其与二级增压气缸03的配合关系参见图4。该随动单向阀05包括本体42和O型圈41,本体42前面一段为锥段,其前端呈外锥形伞状结构,锥面上有环形凹槽,O型圈41套入该凹槽内;本体42后面一段为柱段,呈圆柱状,且本体前端锥面最大直径大于后端圆柱直径,该柱段外套有一螺纹压紧环06,螺纹压紧环06的最前端面与本体42的锥段后端面边沿配合;螺纹压紧环06内部圆孔直径大于本体后端圆柱直径(两部件之间的间隙为气体通道)且小于本体前端外锥面的最大直径;二级活塞04前端面有开口 44,从该开口 44向内延伸设与本体42前端外锥面配合的内锥面43,且该内锥面43与本体42前端外锥面之间留有间隙(作为气体通道),二级活塞04的后段为螺纹连接段45,螺纹压紧环06与该螺纹连接段45螺接旋紧,并将第二随动单向阀05限制在二级活塞04的内锥面43和螺纹压紧环06之间,且与配合面间均留有间隙,轴向上,第二随动单向阀05的前端锥面与二级增压活塞04的前端开口 44间留有一定的移动距离;二级活塞04、其后端螺接的螺纹压紧环06及其内装配的第二随动单向阀05整体紧密配合组装于二级增压气缸03内壁,且二级活塞04前端面与第二增压气缸内壁面接触处开设环形缺口,缺口内设第二组合密封件46,该第二组合密封件46同样由弹性密封圈和耐磨密封环组成,密封环有内凹的环槽,在该环槽和二级活塞06前端环形开口之间套接弹性密封圈,通过该第二组合密封件46保持二级活塞04与二级增压气缸03之间的密封。工作中,第二随动单向阀05本体42后段圆柱端通过尾部螺纹连接48固定在一级气缸14内的活塞连杆12上,通过该活塞连杆12在轴向的前后加力运动,带动二级活塞04前后运动:当活塞连杆12向前(如图3箭头方向)运动时,第二随动单向阀05也向前运动,运动一定距离后触碰到二级活塞04,由于二级活塞04和二级增压气缸03间存在摩擦力,第二随动单向阀05本体42前端锥面与二级活塞04的内锥面43配合压紧,同时压缩第二随动单向阀05前端锥面凹槽里的密封圈41,活塞连杆12的运动压力等于活塞和缸体的摩擦力,这样第二随动单向阀05和二级活塞04间会形成密封状态,从进气端到排气端的气体被截断;当活塞连杆12向后运动时,第二随动单向阀05也向后运动,运动一定距离后第二随动单向阀05本体42锥段后端端面边沿压迫螺纹压紧环06的前端面,当该向后运动力达到克服二级活塞04和二级增压缸体03的摩擦力时,与螺纹压紧环06螺接的二级活塞04随活塞连杆12以及第二随动密封阀05 —起向后运动,这时本体42前端锥面与二级活塞04的配合内锥面43脱开,产生缝隙,本体42前端锥面凹槽里的O型圈41也脱离密封锥面,同时由于第二随动单向阀05本体42锥段后端端面边沿与螺纹压紧环06的前端面为刚性触碰且在螺纹压紧环06前端面开有径向槽47使气体可以通过,这时从进出端到排气端的气体连通,气体可以从第二随动单向阀05和二级活塞04与螺纹压紧环06的配合间隙处从进气端进入排气端。在此工作过程中,活塞连杆12带动第二随动单向阀05相对二级活塞04在控制的范围内移动,到达限制位时把力传递给二级活塞04,带动二级活塞04 —起运动,同时也完成了单向阀的作用。可见,第二随动单向阀05的作用是使过渡腔体32中的气体单向进入二级压缩腔体33。通过以上各部件装配得到本发明同轴同向运动气体增压机构。使用本发明同轴同向运动气体增压机构实施气体增压的方式,首先参见图1:当一级活塞13、活塞连杆12、第一随动单向阀11、第二随动单向阀05及二级活塞04 —同向一级活塞吸气方向运动时(如图1中活塞连杆12上标出的箭头方向),第一随动单向阀11在摩擦力的作用下与其配合的低压缸体一级气缸14底端槽孔内壁压紧,O形密封圈24变形,形成密封;一级活塞13继续运动,一级压缩腔31继续增大,腔内气体压力降低,当气体压力降低至克服进气单向阀08的弹簧力,进气单向阀8的弹簧被压缩,外界空气从进气口进入到一级压缩腔31内实现吸气,继续吸气运动,空气相应的充入一级压缩腔31内,直到一级活塞13运动停止,完成吸气;吸气运动时,由于二级活塞04和二级增压气缸03缸体间存在摩擦力,二级活塞04运动减速,而同轴同向运动的第二随动单向阀05保持运动速度而和二级活塞04配合锥面脱开形成了能使气体通过的间隙,同时随着吸气运动使过渡腔32变小,过渡腔32内的带压气体(一级活塞13上一次压缩到过渡腔32内的气体)通过第二随动单向阀05、螺纹压环06与二级活塞04的间隙进入到二级压缩腔33内,完成一次气体输送;如果与压力仪表连通的输出连接 件01内的气体压力小于二级压缩腔33内气体压力,排气单向阀02被打开,气体直接流入输出连接件Ol内;如果输出连接件01内气压大于二级压缩腔33内气体压力,则等待一级活塞13排气运动时,气体压缩压力升高后通过排气单向阀02到输出连接件01。一级活塞13和二级活塞04由活塞连杆12带动,同时引起第一随动单向阀11和第二随动单向阀05运动,系统处于吸气状态,这个过程一级压缩腔31从外界吸进气体,过渡腔32内的气体交换到二级压缩腔33内,完成了过渡腔32中带压气体进入二级压缩腔33的转换。继续参见图2:当同轴同向的运动系统向排气方向运动时(如图2活塞连杆12上标出的箭头方向),一级活塞13压缩一级压缩腔31内的气体,气体压力增大使进气单向阀08处于关闭状态,同时,第一随动单向阀11在活塞连杆12的带动下打开,一级压缩腔31内气体被压入过渡腔32内,而由于活塞连杆12带动第二随动单向阀05和二级活塞04的同向运动,使过渡腔32体积随着排气系统的运动逐渐增大,相应的,二级压缩腔33体积变小,二级压缩腔33内气体压力升高;系统在排气方向运动时,第二随动单向阀05由于和二级活塞04锥面配合随运动压紧,同时压紧密封面上O型圈41使第二随动单向阀04关闭;随着二级压缩腔33内压力升高,二级压缩腔33里的气体通过排气单向阀02排出到输出连接件01,这样完成了排气过程。此过程,一级压缩腔31气体升压后排到过渡腔32,二级压缩腔33内气体升压后排到输出系统中。通过以上吸气和排气过程组成了气体增压机构的一次循环,利用两个随动单向阀把两级活塞的运动和气路控制在同轴上完成,通过改变相对运动方向实现气体的一级吸气、压缩、过渡储存气、带压(二级)吸气、二级压缩、排气过程,得到所需要的高压压缩气体。本发明同轴同向运动气体增压机构,在一个轴线上集成了活塞和气路控制部件,根据运动方向,自动完成气路的控制,各部分零件可控,因此整个同轴同向运动的增压机构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为类似需求的产品提供全新的可靠方式。本发明的特点可归纳如下:·
1.同轴系统安装两级活塞,同向运动,施压操作力一次完成,系统结构简单。2.同一方向排布两个气缸,可以分别进行维护和保养,利于后续的设备管理;3.利用随动单向阀,内部的气路控制非常可靠,随着零件间的磨合,零件间的摩擦力也会逐渐减小;4.活塞的组合密封结构,提高了造压机构和高压机构的耐磨性,同时有自补偿性,延长了整体机构的使用寿命。5.利用不同直径的活塞,合理调配其压缩比,施加小的操作力制造高的气体压力或提闻气体造压的效率。6.因为同轴安装活塞通过连杆集成两个随动单向阀,占用较少的空间,零件体积可以做的较小,加工的复杂性也降低,节省了制作成本。7.同轴零件安装,无需过多配合面,组装效率高,组装后可靠性高。
权利要求
1.同轴同向运动气体增压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级气缸(14)及置于其中的一级活塞(13)和活塞连杆(12),二级增压气缸(03)及置于其中的二级活塞(04)和第二随动单向阀(05),和用于与压力仪表连接的连接件01 ;其中 一级气缸(14)和二级增压气缸(03)对接且气路连通,一级活塞(13)的活塞连杆(12)与随动单向阀(05)同轴且在各自尾部固定连接,随动单向阀(05)锁定在二级活塞(04)内且有单向排气至二级增压气缸(03)的通道,连接件(01)与二级增压气缸(03)气路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同轴同向运动气体增压机构,其特征在于,在一级气缸(14)与二级增压气缸(03)连接端的缸底壁,穿过活塞连杆(12)安装有第一随动单向阀(11),第一随动单向阀(11)设有单向从一级气缸(14)中向二级增压气缸(03)排气的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同轴同向运动气体增压机构,其特征在于,一级活塞(13)与一级气缸(14)侧边和缸底壁间之间形成一级压缩腔(31),二级活塞(04)的前端面与二级增压气缸(03)的侧壁和端壁之间形成二级压缩腔(33),二级活塞(04)与二级增压气缸(03)的侧壁和一级气缸(14)的缸底壁之间形成过渡腔(3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轴同向运动气体增压机构,其特征在于,一级压缩腔(31)与外界进气口连通,且在该连通外界进气口的通道上装设一控制单向进气的进气单向阀(08)。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轴同向运动气体增压机构,其特征在于,连接件(01)与二级压缩腔(33)连通,且在该连通的气路通道上装设一控制单向排气的排气单向阀(02)。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任一所述的同轴同向运动气体增压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二随动单向阀(05)与第一随动单向阀(11)反向,所述第二随动单向阀(05)引导气体从过渡腔(32)进入二级压缩腔(33),所述第一随动单向阀(11)引导气体从一级压缩腔(31)排入过渡腔(32)。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任一所述的同轴同向运动气体增压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一随动单向阀(11)包括单向阀基体、O型密封圈、组合密封件和螺纹压环,其中 所述单向阀基体为环帽形式,分为基部、连接基部的沿部和螺接部,基部和沿部连接处呈外锥面,锥面上设半圆的凹槽; 组合密封件由弹性密封圈和耐磨外密封环组成,外密封环分为厚底部和薄颈部,弹性密封圈套装在薄颈部;组合密封件装在单向阀基体内基部和沿部组成的槽内,且外密封环紧抵基部; 螺纹压环从单向阀基体的螺接部旋入基体内,螺纹压环和弹性密封圈接触,通过螺接压紧组合密封件; O型密封圈套入单向阀基体前端所设的凹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同轴同向运动气体增压机构,其特征在于,一级气缸(14)缸底壁设向缸体缩口的槽孔(21),其形状与第一随动单向阀(11)的外型相同,尺寸略大于第一随动单向阀(11)的外围尺寸,该槽孔(21)缩口端的内壁为与单向阀基体(23)前端外锥面相配合的锥配合面,且在槽孔(21)另一端内壁上设限位机构(27)。
9.根据权利要求I至8任一所述的同轴同向运动气体增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随动单向阀(05 )包括本体和O型圈,本体分锥段和柱段,锥段最大直径大于柱段直径,锥段的锥面上有环形凹槽,O型圈套入该凹槽内,柱段外套有一螺纹压紧环,螺纹压紧环的前端面与锥段后端面边沿配合,螺纹压紧环内部圆孔直径大于柱段直径且螺纹压紧环前端面开有径向槽;二级活塞前端面开口,从开口向内延伸设与本体锥段外锥面配合的内锥面,且该内锥面与外锥面之间有间隙,二级活塞后段与螺纹压紧环螺接旋紧;第二随动单向阀(05)位于二级活塞(04)的内锥面和螺纹压紧环之间,且与配合面间均留有间隙,轴向上,第二随动单向阀(05)锥段前端与二级活塞(04)的前端开口间留有移动距离。
10.一种气体增压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同轴同向运动气体增压机构,包括以下步骤 控制活塞连杆(12)向一级气缸(14)吸气方向运动,使第一随动单向阀(11)关闭,进气单向阀(08)打开从外界吸入空气进入一级压缩腔(31),同时第二随动单向阀(05)打开使过渡腔(32)内气体进入二级压缩腔(33); 控制活塞连杆(12 )向二级增压气缸(03 )排气方向运动,使进气单向阀(08 )关闭,第一随动单向阀(11)开启从一级压缩腔(31)向过渡腔(32)排增压气体,同时第二随动单向阀(05)关闭,排气单向阀(02)开启,二级压缩腔(33)内被压缩的高压气体从连接件(01)被排出。
全文摘要
本发明同轴同向运动气体增压机构及气体增压方法,属于气体造压领域。包括一级气缸(14)及置于其中的一级活塞(13)和活塞连杆(12),二级增压气缸(03)及置于其中的二级活塞(04)和第二随动单向阀(05),和用于与压力仪表连接的连接件01;一级气缸和二级增压气缸对接且气路连通,一级活塞的活塞连杆与随动单向阀同轴且在各自尾部固定连接,随动单向阀锁定在二级活塞内且有单向排气至二级增压气缸的通道,连接件与二级增压气缸气路连通。本发明每次加压可以完成一级气缸向二级增压气缸补充带压气体,同时输出高压气体的任务,提高气体造压效率,降低操作力,用做压力仪表校验行业的气体增压机构。
文档编号F04B25/02GK103256201SQ20131012028
公开日2013年8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9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9日
发明者姜维利 申请人:北京康斯特仪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