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压缩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472018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气体压缩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在气体压缩机中,为了消减排出阀等部件而降低制造成本,在壳体(10)的内部具备压缩机主体(60),压缩机主体(60)具有绕轴心(C)旋转的转子(50)、气缸(40)、叶片(58)、前部侧块(20)以及后部侧块(30),在壳体(10)的内部形成有排出高压的制冷剂气体(G:气体)的排出室(14),还形成有通过转子(50)、气缸(40)、两个侧块(20、30)和两个叶片(58、58)隔开的多个压缩室(43),在转子(50)绕轴心(C)的规定的旋转角度范围中,形成有使压缩室(43)与排出室(14)连通的缺口(54)以及排出孔(38、39:排出通路),在规定的旋转角度范围中,制冷剂气体(G)通过排出通路从压缩室(43)排出到排出室(14)。
【专利说明】气体压缩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气体压缩机,详细地,涉及对叶片旋转形式的气体压缩机的改良。

【背景技术】
[0002]在空气调节系统中,使用用来将制冷剂气体等气体进行压缩并使气体在空气调节系统中循环的气体压缩机。
[0003]在该气体压缩机中,旋转驱动而将气体压缩的压缩机主体收容在壳体的内部,在壳体的内部,由壳体与压缩机主体划分而形成有排出室,来自压缩机主体高压的气体排出到该排出室内,进而从该排出室将高压的气体排出到壳体的外部。
[0004]压缩机主体具有绕轴旋转的旋转轴、与该旋转轴一体旋转的大致圆柱状的转子、气缸、多个板状的叶片以及两个侧块,所述气缸具有将该转子从其外周面的外侧与转子的夕卜周面隔着空隙环绕的轮廓形状的内周面,所述叶片从转子的外周面向外侧自由伸出地设置,所述两个侧块分别形成有自由旋转地支持从转子的两端面突出的旋转轴的轴承,同时,与转子及气缸的两端面接触并覆盖该两端面;通过转子的外周面、气缸的内周面以及两侧块的各内侧的面形成进行气体的吸入、压缩、排出的空间的气缸室。
[0005]在此,通过从转子的外周面伸出的各叶片的伸出侧前端与气缸的内周面接触,从而将该气缸室分割成多个空间,这些分割形成的多个空间分别形成压缩室。
[0006]S卩,各压缩室由转子的外周面、气缸的内周面、两侧块的各内侧的面以及沿着转子的旋转方向一前一后的两个叶片的面划分而成。
[0007]并且,各压缩室的容积随着旋转轴以及转子的旋转而发生变化,在容积增大的冲程中,气体被吸入至压缩室内;在容积减少的冲程中,压缩室内的气体被压缩;在压缩室的容积进一步减少的冲程中,在压缩室内被压缩而成为高压的气体被排出到排出室。
[0008]在此,实现使高压的气体从压缩室排出的冲程的结构具有例如排出腔、排出孔以及排出阀,所述排出腔是成为压缩室的外周壁的气缸与配置在更加外侧的壳体之间的使从压缩室排出的气体通过的空间,所述排出孔是使压缩室与排出腔连通而形成于气缸的通路,所述排出阀根据作用于排出孔的压缩室内部的气体的压力来开关排出孔;隔开排出腔与排出室的侧块形成有作为连通这两个空间的通路的排出口,通过该排出口将排出到排出腔的气体流入排出室(专利文献I)。
[0009]现有技术文献
[0010]专利文献
[0011]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2004 — 3009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2]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13]但是,根据现有技术文献中记载的技术,气缸不只形成排出孔,还需要设置排出阀并将该排出阀组装到气缸,因此产生排出阀以及组装部件等的部件费用、与组装工作量相对应的费用,这些也成为制造成本。
[0014]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消减排出阀等部件、降低制造成本的气体压缩机。
[0015]解决问题的手段
[0016]本发明涉及的气体压缩机,通过在压缩机主体的、各压缩室中的转子与面向由壳体和压缩机主体隔开形成的排出室的侧块中,在转子的绕轴的规定的旋转角度范围中,形成使压缩室与排出室连通的排出通路,从而消减排出阀等部件而降低制造成本。
[0017]S卩,本发明涉及的气体压缩机在壳体的内部具备压缩机主体,所述压缩机主体具有绕轴旋转的大致圆柱状的转子、气缸、多个板状的叶片以及两个侧块,所述气缸具有将所述转子从其外周面的外侧与所述转子的外周面隔着空隙环绕的轮廓形状的内周面,所述叶片从所述转子的外周面向外侧自由伸出地设置,所述侧块与所述转子及所述气缸的两端面接触并覆盖该两端面;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形成有排出室,从所述压缩机主体排出的高压气体排出到所述排出室;在所述压缩机主体的内部形成有压缩室,所述压缩室通过所述转子的外周面、所述气缸的内周面、所述两个侧块的各内侧的面和所述叶片隔开而形成;在所述转子的所述绕轴的规定的旋转角度范围中,所述转子及所述侧块中形成有使所述压缩室与所述排出室连通的排出通路;在所述压缩室内被压缩的气体在所述规定的旋转角度范围内通过所述排出通路排出到所述排出室。
[0018]发明效果
[0019]根据本发明涉及的气体压缩机,能够消减排出阀等部件而降低制造成本。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表示本发明涉及的气体压缩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叶片旋转压缩机的立体图。
[0021]图2为图1所示的压缩机的分解立体图。
[0022]图3为图1所示的压缩机的纵截面图。
[0023]图4为表示沿着图3中的A — A线的截面的图。
[0024]图5为表示转子的立体图。
[0025]图6为表示组装有叶片的转子组装入气缸中的状态的立体图。
[0026]图7A为表示后部侧块的立体图。
[0027]图7B为表示沿着图7A中的B — B线的截面的图。
[0028]图8A为说明实施方式的压缩机的作用的、相当于图7B的示意性的要部截面图,表示转子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排出通路开始连通的状态。
[0029]图8B为说明实施方式的压缩机的作用的、相当于图7B的示意性的要部截面图,表示上游侧的排出通路结束连通的状态。
[0030]图8C为说明实施方式的压缩机的作用的、相当于图7B的示意性的要部截面图,表示转子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排出通路开始连通的状态。
[0031 ] 图8D为说明实施方式的压缩机的作用的、相当于图7B的示意性的要部截面图,表示下游侧的排出通路结束连通的状态。
[0032]图9为表示后部侧块的两个排出孔合流成一个的变形例的、相当于图8A?8D的要部截面图。
[0033]图10为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压缩机中的转子的立体图。
[0034]图11为表示与图10所示的转子组合的后部侧块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0035]图12A为说明其他实施方式的压缩机的作用的、示意性的要部截面图,表示仅转子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排出通路开始连通的状态。
[0036]图12B为说明其他实施方式的压缩机的作用的、示意性的要部截面图,表示仅上游侧的排出通路连通的状态。
[0037]图12C为说明其他实施方式的压缩机的作用的、示意性的要部截面图,表示转子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排出通路与下游侧的排出通路同时连通的状态。
[0038]图12D为说明其他实施方式的压缩机的作用的、示意性的要部截面图,表示仅下游侧的排出通路连通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气体压缩机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0040]本发明涉及的气体压缩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叶片旋转压缩机100 (以下,仅称为压缩机100),是用作在汽车等中设置的、且具有蒸发器、气体压缩机、冷凝器以及膨胀阀的空气调节系统中的气体压缩机。该空气调节系统通过使制冷剂气体G(气体)循环而构成冷冻循环。
[0041]如图1、2所示,压缩机100的结构是在壳体10的内部收容有压缩机主体60,所述壳体10主要由主体壳11与前盖12构成。
[0042]主体壳11为大致圆筒形状,该圆筒形状的一个端部以闭合的方式形成,另一个端部形成开口。
[0043]前盖12形成为盖状,并以与该主体壳11的开口侧的端部接触的状态堵塞该开口,在该状态下,通过连结部件18与主体壳11连结并与主体壳11成为一体,据此形成为内部具有空间的壳体10。
[0044]前盖12形成有吸入口 12a,所述吸入口 12a使壳体10的内部与外部连通并将低压的制冷剂气体G从空气调节系统的蒸发器导入至壳体10的内部。
[0045]另一方面,主体壳11形成有排出口 11a,所述排出口 Ila使壳体10的内部与外部连通并将高压的制冷剂气体G从壳体10的内部排出到空气调节系统的冷凝器。
[0046]收容在壳体10内部的压缩机主体60具有绕轴心C自由旋转的旋转轴51、与旋转轴51 —体旋转的大致圆柱状的转子50、气缸40、3个板状的叶片58以及两个侧块(前部侧块20、后部侧块30),所述气缸40具有将该转子50从其外周面52的外侧环绕的轮廓形状的内周面41,所述叶片58从转子50的外周面52向着气缸40的内周面41自由伸出地设置,所述两个侧块(前部侧块20、后部侧块30)堵塞转子50及气缸40的两端。
[0047]在此,如图3所示,旋转轴51通过形成于前盖12的轴承12b、分别形成于压缩机主体60的各侧块20、30的轴承27、37而能够绕轴心C旋转地支持,旋转轴51的、从前盖12向外部突出的部分具备滑轮等,该滑轮等接受从车辆的发动机等传递的动力,从而旋转轴51绕轴心C旋转。
[0048]此外,压缩机主体60将壳体10的内部空间隔成夹着压缩机主体60的左侧空间与右侧空间。
[0049]并且,通过前部侧块20与前盖12接触而保持左侧空间的气密,另一方面,通过后部侧块30与主体壳11接触而保持右侧空间的气密。
[0050]在这些壳体10的内部隔开的两个空间中,相对于压缩机主体60为图示左侧的空间为低压环境的吸入室13,所述低压环境的吸入室13通过吸入口 12a从蒸发器导入低压的制冷剂气体G ;相对于压缩机主体60为图示右侧的空间为高压环境的排出室14,所述高压环境的排出室14通过排出口 Ila将高压的制冷剂气体G排出到冷凝器。
[0051]如图4所示,压缩机主体60的内部形成有由气缸40的内周面41、转子50的外周面52及两侧块20、30包围的大致C字状的单一的气缸室42。
[0052]具体地,气缸40的内周面41的轮廓形状被设定成气缸40的内周面41与转子50的外周面52在绕旋转轴51的轴心C旋转一周(角度360[度])的范围内仅在一处接近,据此,气缸室42形成单一的空间。
[0053]另外,气缸40的内周面41的轮廓形状中,作为气缸40的内周面41与转子50的外周面52最接近的部分而形成的接近部48,其形成在从作为气缸40的内周面41与转子50的外周面52最远离的部分而形成的远隔部49沿着转子50的旋转方向W(图4中逆时针方向)的下游侧分离角度270[度]以上(小于360[度])的位置。
[0054]气缸40的内周面41的轮廓形状被设定为:沿着旋转轴51及转子50的旋转方向W从远隔部49直至接近部48,转子50的外周面52与气缸40的内周面41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少的形状。
[0055]叶片58嵌入在转子50上形成的叶片槽59中,通过由供给到叶片槽59的冷冻机油R带来的背压从转子50的外周面52向外侧伸出。
[0056]此外,叶片58将单一的气缸室42分隔成多个压缩室43,通过沿着旋转轴51及转子50的旋转方向W—前一后的两个叶片58来形成一个压缩室43。因此,绕着旋转轴51以角度120 [度]的等角度间隔设置3个叶片58的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三个至四个压缩室43。
[0057]另外,关于两张叶片58、58之间存在接近部的压缩室,由于通过接近部和一个叶片构成一个闭合的空间,结果,两个叶片58、58之间存在接近部的压缩室43形成两个压缩室,因此即使是三个叶片也可形成四个压缩室43。
[0058]通过叶片58隔开气缸室42而得到的压缩室43的内部的容积,压缩室43沿着旋转方向W从远隔部49至接近部48逐渐变小,从接近部48至远隔部49急剧增大。
[0059]该气缸室42的、沿着旋转方向W旋转I周的范围中,以接近部48为基准的最上游侧的部分面向形成于前部侧块20且与吸入室13连通的吸入孔23,在位于接近部48下游侧的压缩室43中,伴随着转子50的旋转,随该压缩室43的容积增大,通过吸入孔23从吸入室13吸入制冷剂气体G。
[0060]在转子50旋转I周中压缩室43的容积变得最大时,吸入孔23形成至分隔该压缩室43的上游侧(旋转方向W的后侧)的叶片58的位置附近,因此,压缩室43包含远隔部49的旋转角度范围中,直至其容积变得最大时,向压缩室43吸入制冷剂气体G。
[0061]然后,该上游侧的叶片58若越过吸入孔23,则该压缩室43成为闭合空间,制冷剂气体G被密封在压缩室43的内部。
[0062]这样一来,压缩室43面向吸入孔23的期间,成为将制冷剂气体G吸入到压缩室43内部的吸入冲程。
[0063]内周面41的轮廓形状被设定成压缩室43沿着旋转方向W从远隔部49朝向接近部48的旋转角度范围中,朝着旋转方向W的下游侧,气缸40的内周面41与转子50的外周面52间的间隔逐渐变小,因此,伴随着转子50的旋转,压缩室43的容积减少,密封在压缩室43内部的制冷剂气体G被压缩。因此,该冲程成为压缩冲程。
[0064]在此,如图5、6所示,与各压缩室43相对应的转子50的部分分别形成有缺口54 (形成在转子上的排出通路的一部分),该缺口 54位于隔开旋转方向W上游侧的叶片58附近,并从转子50的外周面52至面向后部侧块30的一侧的端面53 (以下,称为后部侧块对置面53)。
[0065]另一方面,如图7A、7B所示,后部侧块30的面向该后部侧块对置面53的面35 (以下,称为转子对置面35)形成有从该转子对置面35与排出室14连通的排出孔38、39 (形成在侧块上的排出通路的一部分)。
[0066]排出孔38、39分别由浅槽38b、39b (长孔)与贯通孔38a、39a构成,所述浅槽38b、39b为沿着转子的旋转方向W(图7A中为顺时针)的圆弧形状且没有贯通至排出室14,所述贯通孔38a、39a在这些浅槽38b、39b的一部分中贯通至排出室14。
[0067]浅槽38b形成于以气缸40的接近部48为基准,从沿着转子50的旋转方向W的旋转角度位置Θ 4至旋转角度位置θ 3( Θ 4 < Θ 3)的旋转角度范围β ( = Θ 3 - Θ 4)。
[0068]另一方面,浅槽39b形成于以气缸40的接近部48为基准,从沿着转子50的旋转方向W的旋转角度位置Θ 2至旋转角度位置Θ I ( Θ 2 < Θ I)的旋转角度范围α ( = Θ 1-Θ 2)。
[0069]贯通孔38a形成于圆弧形状的浅槽38b内的与转子50的旋转方向W的下游侧相对应的端部(靠近旋转角度位置Θ 3的一侧)。
[0070]贯通孔39a形成于圆弧形状的浅槽39b内的与转子50的旋转方向W的下游侧相对应的端部(靠近旋转角度位置ΘI的一侧)。
[0071]并且,转子50的缺口 54与后部侧块30的排出孔38、39形成于从轴心C起的半径大致相等的位置上,如图8A、8B、8C、8D所示,在转子50的规定的旋转角度范围中连通地形成。
[0072]因此,在该旋转角度范围中,通过缺口 54与排出孔38或排出孔39,压缩室43与排出室14连通,在压缩室43的内部被压缩的制冷剂气体G排出到排出室14。
[0073]在此,当以缺口 54与接近部48 —致时的旋转角度位置为基准(旋转角度位置O[度])时,缺口 54与排出孔38连通的、转子50的规定的旋转角度范围为从缺口 54与排出孔38连通的旋转角度位置Θ 4附近至旋转角度位置Θ 3附近的范围(图8A、8B)。
[0074]当以叶片58的前端(与气缸40的内周面41接触一侧的端部)与接近部48—致时的旋转角度位置为基准(旋转角度位置O[度])时,“规定的旋转角度范围”变为比当以缺口 54与接近部48 —致时的旋转角度位置为基准时的“规定的旋转角度范围”仅靠前叶片58前端的位置与缺口 54的位置间的位相(角度)偏离量的位置。
[0075]与缺口 54与排出孔38连通时同样,当以缺口 54与接近部48—致时的旋转角度位置为基准(旋转角度位置O[度])时,缺口 54与排出孔39连通的、转子50的规定的旋转角度范围为从缺口 54与排出孔39连通的旋转角度位置Θ 2附近直至旋转角度位置Θ I附近的范围(图8C、8D)。
[0076]排出到排出室14中的制冷剂气体G,通过排出口 Ila排出到外部的冷凝器。
[0077]根据如上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0,在缺口 54与排出孔38连通的、转子50的规定的旋转角度范围,以及缺口 54与排出孔39连通的、转子50的规定的旋转角度范围中,能够分别使压缩室43内部的制冷剂气体G排出到排出室14。
[0078]S卩,在气缸40中不需要设置以往那样的排出阀等。
[0079]据此,能够在消减这样的排出阀、用来固定排出阀的连结部件等部件数量的同时,还包括消减固定该排出阀所需的工作量,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0080]此外,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0,与旋转的转子50的各压缩室43相对应的、作为向排出室14的排出通路的一部分的缺口 54,仅在转子50的旋转角度为规定的旋转角度范围时与后部侧块30的作为排出通路的一部分的排出孔38、39连通,因此,转子50的旋转角度位置为规定的旋转角度范围外时,转子50的缺口 54不与后部侧块30的排出孔38、39连通,能够像以往那样在压缩室43中进行制冷剂气体G的压缩,同时,能够防止制冷剂气体G从排出室14向压缩室43的内部逆流。
[0081]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0,在后部侧块30中形成的排出孔38的浅槽38b以及排出孔39的浅槽39b分别为沿着转子50的旋转方向W延长的长孔,因此,不仅使转子50中形成的缺口 54与后部侧块30中形成的排出孔38、39仅在特定的旋转角度位置连通,还能够使该长孔延长的旋转角度范围的整体范围内连通。
[0082]如上构成的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0,不论压缩室43内部的制冷剂气体G的压力大小如何,压缩室43的容积比为特定的值时,都能够将制冷剂气体G从压缩室43排出到排出室14。
[0083]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0,在缺口 54与排出孔38连通的、转子50的规定的旋转角度范围与缺口 54与排出孔39连通的、转子50的规定的旋转角度范围之间,压缩室43不与排出室14连通,因此,存在排出中断的旋转角度范围。
[0084]但是,通过以缺口 54的宽度(沿着绕轴心C的旋转方向W的长度)比从缺口旋转角度位置Θ 2至旋转角度位置Θ 3的旋转角度范围大的方式形成缺口 54及排出孔38、39中的至少一方,从而能够消除该排出的中断,并能够进行连续排出。
[0085]此外,根据使浅槽38b与浅槽39b从浅槽38b侧沿着旋转方向W(从浅槽39b侧沿着与旋转方向W相反方向)连通的结构,也能够使排出连续。
[0086]根据这种使浅槽38b与浅槽39b连通的结构,从旋转角度位置Θ 4至旋转角度位置Θ I连续而不中断,能够使压缩室43内部的制冷剂气体G排出到排出室。
[0087]另外,当采用这种使浅槽38b与浅槽39b连通的结构时,可省略两个贯通孔38a、39a中的一方(例如,贯通孔38a),如图9所示,仅形成一个贯通孔(例如,贯通孔39a)。
[0088]并且,根据例如如图9所示那样的、压缩机主体60沿着转子50绕轴心C的旋转方向W旋转I周间以I次的比例进行压缩的同时,具有多个(三个)压缩室43且在后部侧块30中形成的排出孔38、39连通的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0,从转子50的缺口 54与排出孔38开始连通时(旋转角度位置)起,至转子50的缺口 54与排出孔39结束连通时(旋转角度位置)为止的期间中(旋转角度范围),该缺口 54所面向的压缩室43与排出室持续连通,因此,能够使制冷剂气体G从位于该旋转角度范围中的、沿着转子50的旋转方向W —前一后邻接的两个压缩室43、43同时与排出室14连通。
[0089]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0是将排出通路中形成于后部侧块30的一侧部分的排出孔38、39的浅槽38b、39b形成为长孔,但也可以将形成于转子50的一侧的部分(上述实施方式中为缺口 54)形成为在沿着转子50的旋转方向W的规定的旋转角度范围Y中延长的长孔。
[0090]S卩,如图10所示,在转子50的后部侧块对置面53中,形成与图7所示的、后部侧块30的转子对置面35中形成的浅槽38b、39b同样的、作为在转子50的规定的旋转角度范围Y中延长的长孔的一部分的长槽55b,同时,形成从面向压缩室43的转子50的外周面52延长至长槽55b的通气孔55a,通过这些通气孔55a与长槽55b构成排出孔55 (排出通路中形成于转子中的部分)。
[0091]该排出孔55分别与各压缩室43相对应而形成。
[0092]另一方面,后部侧块30中,如图11所示,形成有从转子对置面35贯通至排出室14所面向的面为止的排出孔38、39(排出通路中形成于侧块中的部分)。
[0093]排出孔38、39间沿着旋转方向W的外侧边缘间的旋转角度范围为ε,内侧边缘间的旋转角度范围为S。
[0094]并且,转子50的绕轴心C的规定的旋转角度范围中,转子50的排出孔55与后部侧块30的排出孔38、39连通,据此,压缩室43与排出室14连通,将压缩室43内部的制冷剂气体G排出到排出室14。
[0095]即,如图12Α所示,在转子50的规定的旋转角度范围中旋转角度位置Θ4处,转子50的排出孔55与后部侧块30的排出孔38开始连通,如图12Α、12Β、12C、12D所示,转子50的排出孔55与后部侧块30的排出孔38连通的期间中,通过该排出通路(排出孔55以及排出孔38)将压缩室43内部的制冷剂气体G排出到排出室14。
[0096]后部侧块30的两个排出孔38、39的内侧边缘间的旋转角度范围δ,以比排出孔55的长槽55b沿着旋转方向W的旋转角度范围Y更短的角度间隔(δ < Y)形成。
[0097]据此,进一步进行沿着转子50的旋转方向W的旋转,如图12C所示的、转子50的排出孔55与后部侧块30的排出孔38的连通中断之际,转子50的排出孔55与后部侧块30的排出孔39开始连通。
[0098]在排出孔55与排出孔39连通的状态下,如图12C、12D所示,通过排出通路(排出孔55以及排出孔39)将压缩室43内部的制冷剂气体G排出到排出室14。
[0099]结果,在从转子50的排出孔55与后部侧块30的排出孔38开始连通时(图12Α)的、转子的旋转角度位置Θ 4起,至转子50的排出孔55与后部侧块30的排出孔39结束连通时(图12D)的、转子的旋转角度位置Θ I为止的旋转角度范围Λ Θ ( = Θ 1- Θ 4 =Y+ ε )的整体范围中,能够使压缩室43内部的制冷剂气体G不中断地排出到排出室14。
[0100]并且,排出到排出室14的制冷剂气体G通过排出口 Ila排出到外部的冷凝器。
[0101]另外,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0中,除了图9所示的形态外,均以具有两个排出通路(以排出孔38作为一部分的排出通路,以及以排出孔39作为一部分的排出通路)的形态,但这两个排出通路中位于转子50的旋转方向W的上游侧的排出通路(以排出孔38作为一部分的排出通路,以下,称为上游侧的排出通路),与该上游侧的排出通路连通的压缩室43内部的压力,在该上游侧的排出通路连通期间中,并不一定总是达到所希望的排出压力。
[0102]S卩,该上游侧的排出通路开始连通时,该压缩室43内部的压力尚未达到所希望的排出压力,但随着转子50的旋转,在该上游侧的排出通路连通期间中,有该压缩室43内部的压力会达到所希望的排出压力的情况。
[0103]这种情况下,该上游侧的排出通路开始连通时,没有达到所希望的排出压力的制冷剂气体G通过上游侧的排出通路从压缩室43排出到排出室14,但防止这种情况而欲使达到所希望的排出压力的制冷剂气体G排出到排出室14时,仅在后部侧块30的该上游侧的排出通路中设置排出阀也可,该排出阀被设定为在所希望的排出压力以上时打开排出孔38,在不足所希望的排出压力时关闭排出孔38。
[0104]但是,即使在该情况下,关于位于转子50的旋转方向W下游侧的排出通路(以排出孔39为一部分的排出通路,以下,称为下游侧的排出通路),与该下游侧的排出通路连通的压缩室43内部的压力,在该下游侧的排出通路连通的期间中,设定成总是形成所希望的排出压力以上,因此不需要设置开关该排出通路的排出孔39的排出阀。
[0105]上述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00具有三个叶片58,但本发明所涉及的气体压缩机并不限于该形态,叶片的数量可以适当选择为两个、4个、5个、6个等,使用这样选择出的个数的叶片的气体压缩机,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及压缩机100同样的作用、效果。
[0106]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气体压缩机不只限于在旋转轴旋转I周间,仅进行一次由吸入、压缩、排出构成的I个循环的冲程,即所谓的单段式气体压缩机,也可以为双段式气体压缩机,但优选适用于能够确保较长的压缩冲程及排出冲程期间的单段式气体压缩机。
[0107]S卩,单段式气体压缩机在转子旋转I周期间仅进行I个循环的气体(制冷剂气体G)的吸入、压缩及排出,因此,与在转子旋转I周期间进行两个循环的气体的吸入、压缩及排出的双段式气体压缩机相比,能够平缓地压缩气体,消减需要的动力,同时能够减少在旋转方向上一前一后邻接的两个压缩室间的压差,抑制在压缩室间的气体的泄露。
[0108]并且,气缸的内周面的接近部可以离远隔部沿着转子的旋转方向在下游侧大幅远离(例如,角度270[度]以上)而形成,因此,与具有接近部仅远离远隔部角度180[度]左右的轮廓形状的内周面的气体压缩机相比,能够更加平缓地压缩气体,能够进一步减少效率降低的程度。
[0109]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0110]本申请基于2012年5月18日向日本特许厅提出申请的特愿2012-114244主张优先权,其所有公开的内容通过参照完全加入本说明书中。
[0111]符号说明
[0112]10 壳体;
[0113]13吸入室;
[0114]14排出室;
[0115]20前部侧块;
[0116]30后部侧块;
[0117]35转子对置面;
[0118]38,39排出孔(排出通路中形成于后部侧块中的一部分);
[0119]38a,39a 贯通孔;
[0120]38b、39b 浅槽;
[0121]40 气缸;
[0122]43压缩室;
[0123]50 转子;
[0124]52外周面;
[0125]53后部侧块对置面;
[0126]54缺口(排出通路中形成于转子中的一部分);
[0127]58 叶片;
[0128]60压缩机主体;
[0129]Δ θ、α、β、Y、δ、ε 旋转角度范围;
[0130]θ 1、θ 2、θ 3、θ 4旋转角度位置;
[0131]100叶片旋转压缩机(气体压缩机);
[0132]C 轴心(轴);
[0133]G制冷剂气体(气体);
[0134]W旋转方向。
【权利要求】
1.一种气体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在壳体的内部具备压缩机主体,所述压缩机主体具有绕轴旋转的大致圆柱状的转子、气缸、多个板状的叶片以及两个侧块,所述气缸具有将所述转子从其外周面的外侧与所述转子的外周面隔着空隙环绕的轮廓形状的内周面,所述叶片从所述转子的外周面向外侧自由伸出地设置,所述两个侧块与所述转子及所述气缸的两端面接触并覆盖这些两端面, 所述壳体的内部形成有排出室,将从所述压缩机主体排出的高压气体排出到所述排出室, 所述压缩机主体的内部形成有压缩室,所述压缩室通过所述转子的外周面、所述气缸的内周面、所述两个侧块的各内侧的面以及所述叶片隔开而形成, 所述转子的所述绕轴的规定的旋转角度范围中,在所述转子以及所述侧块中形成有使所述压缩室及所述排出室连通的排出通路,在所述压缩室内被压缩的气体在所述规定的旋转角度范围内通过所述排出通路排出到所述排出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通路中的、形成于所述转子中的部分与形成于所述侧块中的部分以仅在所述转子的所述规定的旋转角度范围内连通的方式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体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通路中的、形成于所述转子的部分与形成于所述侧块的部分中的至少一方,为沿着所述转子的旋转方向延长的长孔。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气体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主体在所述转子旋转I周间以I次的比例进行压缩,同时具有多个所述压缩室, 在所述规定的旋转角度范围中的特定的旋转角度范围内,所述排出通路以所述多个压缩室中沿着所述转子的旋转方向一前一后邻接的两个压缩室同时与所述排出室连通的方式形成。
【文档编号】F04C29/12GK104302923SQ201380025764
【公开日】2015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17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18日
【发明者】川村诚 申请人:卡森尼可关精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