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风扇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送风风扇,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的静止部具有:定子;以及固定有定子的定子保持部。旋转部具有:绕中心轴线配置的环状的转子轮毂部;沿转子轮毂部的周面配置且位于定子的径向内侧的转子磁铁;以及具有沿转子轮毂部的周方向排列的多个叶片的叶轮。定子的上端位于比转子磁铁的上端靠轴向下方的位置,叶轮在转子磁铁的轴向上方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多个叶片位于定子的轴向上方。
【专利说明】送风风扇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转子型送风风扇。
【背景技术】
[0002]近些年,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都朝着薄型化方向发展。并且,随着高性能化的发展,电子设备内的发热问题凸显。薄型化的电子设备内,配置有大量的电子元件,空气所占有的空间很少。因此,即使在电子设备内的元件发热较少的情况下,也会存在电子设备内的温度迅速上升的可能。由此,对电子设备内部的冷却是必要的,以冷却为目的,在电子设备内配置送风风扇。
[0003]非薄型化的电子设备内,壳体内未配置电子元件的空间较多,对于所搭载的送风风扇来说,负荷较小。也就是,壳体内为低静压环境。因此,即使是静压特性低的送风风扇也能达到充分送风的效果。
[0004]但是,对于薄型的电子设备来说,未配置电子元件的空间内的空气很少,对于所搭载的送风风扇来说负荷较大。也就是,壳体内为高静压环境。因此,如果采用静压特性低的送风风扇,不能达到充分送风的效果。
[0005]于是,日本专利公报特开2009 - 203837中公开了一种离心风扇的构造,在叶轮I的吐出方向,在外壳2的侧壁上设置排气口 21,并且在该外壳2的侧壁的一部分设置有进风口 24,25。
[0006]但是,在日本专利公报特开2009 — 203837中,需要在离心风扇的外壳的侧壁外部,留有能够向壳体侧吸气的空间。在薄型电子设备中,在壳体上设置平面空间并不容易,由于在那样的平面空间上配置较多的电子元件,有可能无法在离心风扇的外壳的侧壁附近设置足够的空间。这种情况下,即使搭载了专利文献I所述的离心风扇,也不能得到充分的送风特性,不能充分地确保排出的空气量。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就是鉴于上述的课题而创出的,其目的在于,在内转子型送风风扇中,能够得到高静压且高风量的送风特性。
[0008]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为具有绕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旋转的旋转部的送风风扇,其包括:静止部;轴承机构;以及旋转部,其经所述轴承机构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静止部旋转。所述静止部包括定子以及定子保持部,所述定子被固定于该定子保持部。所述旋转部包括:绕所述中心轴线配置的环状的转子轮毂部;沿所述转子轮毂部的周面配置且位于所述定子的径向内侧的转子磁铁;以及具有沿所述转子轮毂部的周向排列的多个叶片的叶轮。所述送风风扇的特征在于,所述定子的上端位于比所述转子磁铁的上端靠轴向下方的位置,所述叶轮在所述转子磁铁的轴向上方朝向径向外侧延伸,所述多个叶片位于所述定子的轴向上方。
[0009]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在上述送风风扇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轮毂部与所述叶轮为分体的部件。所述转子轮毂部包括:保持所述转子磁铁的外周面;以及从所述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部,该凸部的下表面与所述转子磁铁接触。所述多个叶片的下端位于比所述凸部的上表面靠轴向下侧的位置。
[0010]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在上述送风风扇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保持部在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朝向轴向上方突出,形成突出部位,所述定子被保持在所述突出部位的内表面上,所述突出部位位于比所述定子的最上端靠轴向下方的位置。
[001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在上述送风风扇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的外端位于比所述转子磁铁的外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所述叶轮位于所述凸部的径向外侧且位于所述转子磁铁的轴向上方。
[001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在上述送风风扇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风扇还具有容纳所述静止部、所述轴承机构以及所述旋转部的机壳。所述机壳具有:覆盖所述叶轮的下侧且具有所述定子保持部的底板;以及覆盖所述叶轮的侧方的侧壁。所述底板或覆盖所述叶轮的上侧的顶板具有进风口,由所述顶板、所述侧壁部以及所述底板构成包围所述叶轮的风洞部,由所述顶板、所述侧壁部以及所述底板在所述叶轮的侧方构成出风口。所述进风口的上端边缘与所述多个叶片的上端之间的轴向尺寸比所述多个叶片的下端与所述定子之间的轴向尺寸小。
[001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在上述送风风扇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的至少一部分比所述转子轮毂部以及所述多个叶片的基部中的任何一方都靠径向外侧,所述定子与所述多个叶片的轴向下侧边缘之间的轴向间隙在与所述轴向间隙相同的径向位置通过所述多个叶片的周向叶片间隔而与比所述多个叶片的轴向上侧边缘靠轴向上方的空间相连,所述多个叶片的轴向下侧的边缘的至少一部分隔着所述轴向间隙而与所述定子的上表面上的径向的任意位置在整周直接对置。
[001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在上述送风风扇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具有:环状的铁芯背部;从所述铁芯背部朝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的齿;以及安装在所述齿上的线圈。所述铁芯背部的内周面位于比所述转子轮毂部以及所述多个叶片的基部中的任何一方都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001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在上述送风风扇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的径向外侧的端缘位于比所述转子轮毂部以及所述多个叶片的基部中的任何一方都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001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在上述送风风扇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的径向外侧的端缘位于比所述定子的外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0017]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在上述送风风扇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的径向外侧的端缘位于比所述定子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述静止部在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具有包围该定子的外侧空隙,所述叶片在比所述定子靠径向外侧处具有朝向轴向下方突出的叶片外侧部。
[0018]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在上述送风风扇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外侧部的下端位于比定子的上端靠轴向下方的位置。
[0019]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在上述送风风扇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是露出的。
[0020]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在上述送风风扇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具有填充在所述线圈与相邻的线圈之间的模制树脂。
[0021]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内转子型送风风扇,能够得到高静压且高风量的送风特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风扇的剖视图。
[0023]图2是马达附近的剖视图。
[0024]图3是套筒的剖视图。
[0025]图4是套筒的俯视图。
[0026]图5是套筒的仰视图。
[0027]图6是轴承部附近的剖视图。
[0028]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附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在本说明书中,将图1的送风风扇I的中心轴线Jl方向的上侧简称为“上侧”,将下侧简称为“下侧”。本说明书中的上下方向并不是表示组装到实际的设备时的上下方向。另外,将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将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与中心轴线Jl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
[0030]图1是本实用新型示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I的纵向剖视图。送风风扇I是离心风扇。送风风扇I例如被搭载于笔记本型个人电脑,用于电脑壳体内部的设备的冷却。
[0031]送风风扇I包括马达部2、叶轮3以及机壳5。叶轮3的中心轴线与马达部2的中心轴线Jl 一致。叶轮3包括多个叶片31。多个叶片31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沿周向排列。马达部2驱动多个叶片31绕中心轴线Jl旋转。机壳5容纳马达部2以及叶轮3。
[0032]机壳5包括顶板51、底板52和侧壁部53。顶板51覆盖多个叶片31的上侧。底板52覆盖多个叶片31的下侧。马达部2固定于底板52。侧壁部53覆盖多个叶片31的侧方。由顶板51、侧壁部53以及底板52构成包围叶轮3的风洞部50。
[0033]顶板51以及底板52由铝合金或不锈钢等金属形成为薄板状。侧壁部53由铝合金的压铸或者由树脂成型。侧壁部53的下端部和底板52的周缘部通过螺丝等固定在一起。顶板51通过铆接等固定在侧壁部53的上端部。顶板51包括进风口 54。进风口 54位于叶轮3的上方。在多个叶片31的侧方由顶板51、侧壁部53以及底板52构成出风口。另外,底板52还是马达部2的下述静止部21的一部分。
[0034]在图1所示的马达部2中,通过给定子210供给电流,在转子磁铁262和定子210之间产生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扭矩。由此,叶轮3的多个叶片31与旋转部22 —起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旋转。通过马达部2带动叶轮3旋转,使得空气被从进风口 54吸入到机壳5内并从出风口被排出。
[0035]图2是马达部2附近的纵向剖视图。马达部2为内转子型马达。马达部2包括:为固定组装体的静止部21和为旋转组装体的旋转部22。如下所述,由静止部21的一部分和旋转部22的一部分构成轴承机构4,因此在将轴承机构4作为一个构成要素的情况下,马达部2包括静止部21、轴承机构4和旋转部22。旋转部22被轴承机构4支承为能够相对于静止部21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旋转。
[0036]静止部21包括定子210、轴承部23和底板52。轴承部23为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有底大致圆筒状。轴承部23包括套筒231和套筒壳232。套筒231为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套筒231为金属烧结体。在套筒231中浸有润滑油40。通过将轴承部23分为2个部件,提高了轴承内周部的材料选择的自由度。并且,通过将套筒231由烧结体形成,能够容易地增大轴承部23中的润滑油40的保持量。
[0037]套筒壳232是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有底的大致圆筒状结构。套筒壳232覆盖套筒231的外周面及下表面。套筒231通过粘接剂233固定于套筒壳232的内周面。套筒壳232由树脂形成。优选的为,套筒231和套筒壳232的固定同时采用粘接和压入两种方式。套筒231的下表面中的径向内侧的部位与套筒壳232的内底面在上下方向上是分离的。套筒231的下表面和套筒壳232的内周面以及内底面构成了板容纳部239。
[0038]底板52具有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大致圆状的贯通孔。底板52包括轴承部保持部521、平板部522和定子保持部523。轴承部保持部521、平板部522以及定子保持部523优选是一体的部件。轴承部保持部521为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轴承部保持部521从平板部522的内端向轴向上侧延伸。轴承部保持部521在其内周面保持轴承部23。轴承部保持部521的内周面与套筒壳232的外周面抵接。定子保持部523也为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定子保持部523在定子210的径向外侧从底板52朝向轴向上方突出。定子保持部523具有保持定子210的内周面。
[0039]套筒壳232的外周面下部利用粘接剂固定于轴承部保持部521的内周面。套筒壳232和轴承部保持部521的固定也可以同时采用粘接和压入两种方式。
[0040]定子210是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大致环状的部件。定子210固定于底板52的定子保持部523的内周面。定子210包括定子铁芯211和多个线圈212。定子铁芯211由薄板状的硅钢板层叠形成。定子铁芯211包括大致圆环状的铁芯背部213和从铁芯背部213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齿214。多个线圈212通过在多个齿214上分别缠绕导线而构成。
[0041]铁芯背部213被插入并粘结于定子保持部523中。铁芯背部213的外周面被固定于定子保持部523的内周面。定子保持部523的上端位于比铁芯背部213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铁芯背部213和定子保持部523间的固定可以采用轻压入或是压入的方式。在压入时,也可以同时用粘接剂。铁芯背部213和定子保持部523间的固定也可以采用粘接和压入两种方式。
[0042]如上所述,底板52为这样的结构:在外侧形成风洞部50,在内侧固定轴承部23,在两者之间固定定子210。在马达部2中,定子210和轴承部23直接被固定于作为基底部的底板52。
[0043]叶轮3包括叶轮支承部29以及多个叶片31。叶轮支承部29包括叶轮圆筒部291以及叶轮环部292。叶片31包括叶片内侧部31a以及叶片外侧部31b。叶轮圆筒部291、叶轮环部292以及多个叶片31优选为连体的部件。
[0044]叶轮环部292形成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大致圆盘形状。叶轮环部292从叶轮圆筒部291向径向外侧延伸。叶轮环部292从叶轮圆筒部291的下端向外侧延伸。在叶轮环部292的内侧具有向轴向上侧延伸的叶轮圆筒部291。在叶轮环部292的外侧具有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排列在周向上的多个叶片31。换言之,多个叶片31通过叶轮环部292而与叶轮圆筒部291连接。
[0045]叶轮圆筒部291为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叶轮圆筒部291从叶轮环部292的内端向轴向上方扩展。叶轮圆筒部291的内周面与密封圆筒部282的外周面相对,叶轮圆筒部291的下端与凸部283对置。
[0046]叶轮圆筒部291的内周面固定于密封圆筒部282的外周面。叶轮支承部29被插入转子轮毂部28中。转子轮毂部28和叶轮支承部29通过插入以及粘接,或是粘接以及压入被固定在一起。叶轮圆筒部291的下端和凸部283的上表面接触。另外,转子轮毂部28和叶轮3也可以是一体的部件。
[0047]叶片内侧部31a以其内侧端部与叶轮环部292连接,外侧与叶片外侧部31b连体的方式形成。叶片内侧部31a的内侧端部位于比定子外径更靠内侧的位置,叶片内侧部31a的外侧端部大致位于定子外径的外侧。叶轮环部292具有叶片31的基部的功能。叶片内侧部31a的内侧端部位于定子210的上方。叶片内侧部31a的上端与叶轮环部292的上端形成为同一高度。由此,可以确保叶片31的保持强度。叶片内侧部31a的上端位于比凸部283以及转子磁铁262的上表面更靠轴向上侧的位置。进风口 54位于叶片内侧部31a的上方的一部分。叶片内侧部31a的下端与叶轮环部292的下端形成为同一高度。叶片内侧部31a的下端位于比凸部283的下表面以及转子磁铁262的上表面更靠轴向下侧的位置。叶片内侧部31a的下端与线圈212的上端在轴向对置。
[0048]叶片外侧部31b的内侧端部与叶片内侧部31a连接。叶片内侧部31a和叶片外侧部31b大致在定子保持部523的上侧附近连接。叶片外侧部31b的轴向长度比叶片内侧部31a的轴向长度长。叶片外侧部31b的外端与侧壁部53的内壁对置。叶片外侧部31b的上端与叶片内侧部31a的上端形成为同一高度。叶片内侧部31a的上端与顶板51的下表面对置。叶片外侧部31b的下端位于比转子磁铁262的上表面更靠轴向下侧的位置。叶片外侧部31b的下端与底板52对置。
[0049]风洞部50在下侧具有定子保持部523的外周与侧壁50的内周对置、叶片31的叶片外侧部31b的下端与底板52对置的空间。
[0050]旋转部22包括转子轮毂部28、防脱部255以及转子磁铁262。转子轮毂部28被轴承部23所支承。叶轮3被保持在转子轮毂部28的外周。
[0051]转子轮毂部28包括轴251、轴承对置部281、密封圆筒部282、凸部283以及磁铁保持部284。轴251、轴承对置部281、密封圆筒部282、凸部283以及磁铁保持部284为一个连体部件。转子轮毂部28优选是通过金属切削加工所形成的。
[0052]轴251为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大致圆柱状。轴251被插入在轴承部23的套筒231中。换言之,套筒231从径向外侧包围轴251。轴251相对于轴承部23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旋转。
[0053]防脱部255设置在轴251的下部。防脱部255包括板部256和板固定部257。板部256为从轴251的下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的大致圆板状。板部256比套筒231的下表面的直径小。板固定部257从板部256的上表面向上方凹陷。在板固定部257的外周面设置了外螺纹部。在轴251设置有从下端向上方延伸的孔部252。在孔部252的内周面上设置有内螺纹部。通过将板固定部257拧紧在孔部252中,板部256被固定在轴251的下端部。
[0054]套筒231以及板部256位于套筒壳232的内侧。板部256被收容在所述板容纳部239中。板部256的上表面为大致圆环状的面。板部256的上表面与套筒231的下表面、SP板容纳部239中朝向下方的面在上下方向即轴向上对置。通过板部256和套筒231能够防止轴251从轴承部23拔出。板部256的下表面与套筒壳232的内底面在轴向对置。
[0055]轴承对置部281从轴251的上端向径向外侧扩展。轴承对置部281为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大致圆环板状。轴承对置部281位于轴承部23的上方,与轴承部23在轴向对置。密封圆筒部282为从轴承对置部281向下方延伸的大致圆筒状。密封圆筒部282连接于轴承对置部281的外周缘部。密封圆筒部282位于比轴承部23靠径向外侧,并且,比转子磁铁262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密封圆筒部282的内周面与轴承部23的外周面上部在径向对置。密封圆筒部282的内周面和套筒壳232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密封间隙47。在密封间隙47中构成有润滑油40的界面所在的密封部47a。在密封圆筒部282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部283。
[0056]磁铁保持部284为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磁铁保持部284从密封圆筒部282向下延伸。转子磁铁262为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固定于磁铁保持部284的外周面。转子磁铁262位于定子210的径向内侧。定子210的上端位于比转子磁铁262的上端靠轴向下方的位置。
[0057]底板52的平板部522的上表面与磁铁保持部284的下端面在轴向对置。并且,底板52的平板部522的上表面与转子磁铁262的下端面也在轴向对置。在底板52的平板部522的上表面和磁铁保持部284的下端面之间,以及在底板52的平板部522的上表面和转子磁铁262的下端面之间,形成了在径向扩展的环状的微小的横向间隙491。换言之,底板52的平板部522与磁铁保持部284隔着横向间隙491在轴向对置,底板52的平板部522与转子磁铁262隔着横向间隙491在轴向对置。横向间隙491的轴向的高度优选为0.1mm以上0.5mm以下。
[0058]在磁铁保持部284的内周面与轴承部保持部521的外周面之间形成了在轴向延伸的环状的微小的纵向间隙492。纵向间隙492与横向间隙491的内周部连续,并从横向间隙491向上方延伸。在磁铁保持部284的上方内斜面和轴承部保持部521的上端面之间形成有环状的微小的中间间隙493。中间间隙493与纵向间隙492的上端部连续。换言之,中间间隙493将纵向间隙492的上端部以及密封间隙47的下端部连接起来。
[0059]由横向间隙491、纵向间隙492以及中间间隙493在密封间隙47的径向外侧形成了迷宫结构。由此,抑制了含有汽化后的润滑油40的空气从密封间隙47向轴承机构4的外部移动。其结果就是,能够抑制轴承机构4内的润滑油40的蒸发。
[0060]如图1所示,多个叶片31通过叶轮支承部29间接地被固定于密封圆筒部282的外周面。多个叶片31也可以不通过叶轮支承部29等其它部件而直接固定于密封圆筒部282的外周面。
[0061]图3是套筒231的纵向剖视图。在套筒231的内周面271的上部以及下部设置有第一径向动压槽列272,以及第二径向动压槽列273。第一径向动压槽列272以及第二径向动压槽列273分别由多个人字形的槽构成。图4是套筒231的俯视图。在套筒231的上表面274上设置有由多个螺旋形状的槽构成的第一轴向动压槽列275。图5是套筒231的仰视图。在套筒231的下表面276上设置有螺旋状的第二轴向动压槽列277。
[0062]第一径向动压槽列272以及第二径向动压槽列273也可以设置在轴251的外周面。第一轴向动压槽列275也可以设置在轴承对置部281的下表面中与套筒231的上表面274对置的区域。第二轴向动压槽列277也可以设置在板部256的上表面。第一轴向动压槽列275也可以是人字形的槽的集合体。第二轴向动压槽列277也可以是人字形的槽的集合体。
[0063]图6为轴承部23附近的纵向剖视图。在板部256和套筒壳232之间形成下部间隙42。润滑油40存在于下部间隙42中。在板部256的侧面和套筒壳232的底部内侧面之间形成有板周围空间48。润滑油40存在于板周围空间48。在套筒231的下表面和板部256的上表面之间构成第二轴向间隙43。润滑油40存在于第二轴向间隙43中。第二轴向间隙43构成使润滑油40产生流体动压的第二轴向动压轴承部43a。通过板周围空间48,润滑油40从第二轴向间隙43的外周部到下部间隙42的外周部连续存在。
[0064]在轴251的外周面和套筒231的内周面之间构成径向间隙41。径向间隙41的下端部与第二轴向间隙43的内周部连续。径向间隙41包括第一径向间隙411和比第一径向间隙411靠下方的第二径向间隙412。
[0065]第一径向间隙411形成于轴251的外周面和套筒231的内周面上设置有图3所示的第一径向动压槽列272的部位之间。第二径向间隙412形成于轴251的外周面和套筒231的内周面上设置有第二径向动压槽列273的部位之间。润滑油40存在于径向间隙41中。第一径向间隙411以及第二径向间隙412构成使得润滑油40产生流体动压的径向动压轴承部41a。通过径向动压轴承部41a,轴251被径向支承。
[0066]在轴承部23的上表面和轴承对置部281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第一轴向间隙44。第一轴向间隙44从径向间隙41的上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润滑油40存在于第一轴向间隙44中。在第一轴向间隙44中的设置图4所示的第一轴向动压槽列275的区域,构成使润滑油40产生流体动压的第一轴向动压轴承部44a。也就是,套筒231的上表面274和轴承对置部281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隙构成使润滑油40产生的流体动压的第一轴向动压轴承部 44a ο
[0067]通过第一轴向动压轴承部44a以及第二轴向动压轴承部43a,轴承对置部281被轴向支承。通过设置第一轴向动压轴承部44a以及第二轴向动压轴承部43a,减少了轴251在轴向上的游动偏差。所述密封间隙47从第一轴向间隙44的外周部向下方延伸。
[0068]在套筒231的外周面和套筒壳232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循环通道45。循环通道45连通第一轴向动压轴承部44a的外周部和第二轴向动压轴承部43a的外周部。
[0069]在马达部2中,密封间隙47、第一轴向间隙44、径向间隙41、第二轴向间隙43、板周围空间48、下部间隙42以及循环通道45形成一个相互连接的袋状结构。润滑油40连续存在于袋状结构中。袋状结构中,仅在位于密封圆筒部282的内周面和轴承部23的外周面之间的密封间隙47处形成有润滑油40的界面。通过袋状结构能够容易地防止润滑油40的漏出。
[0070]马达部2的轴承机构4包括轴251、套筒231、套筒壳232、粘接剂233、板部256、轴承对置部281、密封圆筒部282以及上述的润滑油40。轴承机构4中,轴251、板部256、轴承对置部281以及密封圆筒部282通过润滑油40而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相对于轴承部23旋转。
[0071]送风风扇I中,在转子轮毂部28通过切削加工金属而形成的情况下,能够提高转子轮毂部28的形状精度。由此,能够高精度地构成径向动压轴承部41a、第一轴向动压轴承部44a、第二轴向动压轴承部43a以及密封间隙47。
[0072]图7是本实用新型示例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附近的剖视图。图7的送风风扇I为比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更小型的送风风扇1C。送风风扇IC的叶轮3的叶片31C的径向外侧的端缘比定子210的外周面靠径向内侧。叶轮支承部29C包括叶轮圆筒部291和叶轮环部292C。叶轮环部292C的下端位于比凸部283的下表面靠上方的位置。叶轮环部292C的下表面与转子磁铁262的上表面隔着间隙对置。叶轮环部292C的上表面具有与叶轮圆筒部291相连续的斜面。
[0073]叶片31C配置在定子210的上侧。叶片31C的内端和后述的齿214C的末端附近在轴向对置。叶片31C的外端位于比定子210的外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叶片31C的外端大致与线圈212的外端附近在轴向对置。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使定子210的上方外端露出于风洞部50,从而能够冷却定子210。另外,叶片31C的外端位于比顶板51的内缘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换言之,俯视时,从进风口 54能够看到叶片31C的外端。叶片31C的下端和叶轮环部292C处于同一平面。叶片31C的下端位于比凸部283的下表面以及转子磁铁262的上表面靠上方的位置。
[0074]定子铁芯211C由薄板状的硅钢板形成。定子铁芯211C包括大致圆环状的铁芯背部213以及从铁芯背部213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齿214C。齿214C的末端朝向轴向上侧弯曲,该弯曲面(内面)和转子磁铁262的外周面在径向对置。齿214C的末端的上端与叶轮3C对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 I张硅钢板的情形,但也可以是多张层叠,仅有I张弯曲的结构。
[0075]铁芯背部213C被插入于定子保持部523C中。本实施方式的定子保持部不向上侧突出,而是通过在底板52上设置凹部来固定定子210。马达部2的其他结构与图2相同。
[0076]本实用新型的送风风扇I具有绕朝向轴向的中心轴线Jl旋转的旋转部22。具有静止部21、轴承机构4、以及通过轴承机构4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静止部21旋转的旋转部22。静止部21具有定子210和定子保持部523,定子210被固定于该定子保持部523。旋转部22包括:绕中心轴线Jl配置的环状的转子轮毂部28 ;沿转子轮毂部28的周面配置且位于定子210的径向内侧的转子磁铁262 ;具有沿转子轮毂部28的周方向排列的多个叶片31的叶轮3。定子210的上端位于比转子磁铁262的上端靠轴向下方的位置。叶轮3在转子磁铁的轴向上方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多个叶片31位于定子210的轴向上方。
[0077]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上述的结构,可以确保叶片31的下端和定子210的上端之间的轴向尺寸。并且,可以防止叶片31和定子210的干涉,确保叶片31在轴向上的尺寸。由此,能够确保风量。
[0078]另外,在具有机壳5的情况下,通过采用所述结构,能够确保顶板51和叶片31之间的轴向距离。另外,在确保定子210和叶片31的距离的同时,对于送风风扇I在轴向上的整体高度而言,能够相对地被配置于轴向下方。电子设备的壳体内的电子零件所占比率高的情况下(电子设备是薄型的情况下),送风风扇I的进风口 54的上侧没有充分的空间,吸气效率极低。通过采用上述送风风扇I的结构,能够确保顶板51和叶片间的距离,并且能够构成冲入叶片31的空气的滞留空间。由此,能够提供一种风量特性高的送风风扇I。
[0079]另外,被吸入送风风扇I的空气从进风口 54进入送风风扇I内部,通过顶板51和定子210之间的空间而到达风洞部50。此时,顶板51的下表面和定子210的上端之间的轴向尺寸比顶板51下表面和底板52的上表面之间的轴向尺寸小。也就是,关于空气流,根据伯努利定理,通过定子210上方的空气的流速变快。空气将要发生逆流时,需要通过定子210上方到达进风口 54,但需要在流速高的区域发生逆流,因此不容易产生逆流。换言之,可以说采用上述结构的送风风扇I的静压特性高。
[0080]本实用新型的送风风扇I中,转子轮毂部28和叶轮3是分体的部件。转子轮毂部28包括:保持转子磁铁262的外周面;和从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部283,该凸部283的下表面和转子磁铁262相接触。并且,多个叶片31的下端位于比凸部283的上表面靠轴向下侧的位置。
[0081]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的结构,降低了叶片31的下端。当降低叶片31的下端时,能够确保叶片31的轴向尺寸。由此能够确保风量。
[0082]本实用新型的送风风扇I中,定子保持部523在定子210的径向外侧朝向轴向上方突出,形成突出部位,定子210被保持在突出部位的内表面,突出部位位于比定子210的最上端靠轴向下方的位置。
[0083]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的结构,在比定子保持部523的突出部位靠径向外侧处形成有沿周向扩展的风洞部50。空气流动时,降低了对空气流动的阻碍,能够使空气顺畅地向外部排出。并且,还能够将叶片31的上端设置在较低的位置。
[0084]本实用新型的送风风扇I中,凸部283的外端位于比转子磁铁262的外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叶轮3位于凸部283的径向外侧且位于转子磁铁262的轴向上方。
[0085]本实用新型的送风风扇I还具有容纳静止部21、轴承机构4以及旋转部22的机壳
5。机壳5具有:覆盖叶轮3的下侧且具有定子保持部523的底板52 ;以及覆盖叶轮3的侧方的侧壁部53。底板52或覆盖叶轮3的上侧的顶板51具有进风口 54。由顶板51、侧壁部53以及底板52构成包围叶轮3的风洞部50。由顶板51、侧壁部53以及底板52在叶轮3的侧方形成了出风口。进风口 54的上端边缘和多个叶片31的上端之间的轴向尺寸比多个叶片31的下端和定子210之间的轴向尺寸小。本实用新型通过这样的结构,吸气量增多,风量增加。
[0086]本实用新型的送风风扇I中,定子21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转子轮毂部28以及多个叶片31的基部中的任何一方都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定子210和多个叶片31的轴向下侧边缘之间的轴向间隙在与轴向间隙相同的径向位置通过多个叶片31的周向叶片间隔而与比多个叶片31的轴向上侧边缘靠轴向上方的空间相连。多个叶片31的轴向下侧的边缘的至少一部分隔着轴向间隙而与定子的上表面上的径向的任意位置在整周直接对置。
[0087]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上所述的结构,在送风风扇I中,被沿轴向吸入的空气能够直接与定子210接触。并且,之后,通过叶片31被排出到径向外侧。通过该作用能够强制冷却定子210。因此,送风风扇I的高速旋转化成为可能。并且,在高温环境下使用送风风扇
I时,也能够抑制定子210的温度上升。
[0088]本实用新型的送风风扇I中,定子210具有:环状的铁芯背部213 ;从铁芯背部213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齿214 ;以及安装在齿214上的线圈212。铁芯背部213的内周面位于比转子轮毂部28以及多个叶片31的基部中的任何一方都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本实用新型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冷却整个铁芯背部213。
[0089]本实用新型的送风风扇I中,线圈212的径向外侧的端缘(未示出)比转子轮毂部28以及多个叶片31的基部中的任何一方都靠径向外侧。
[0090]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上述的结构,能够直接冷却线圈212。如果能够直接冷却线圈212,可以延长马达的寿命。本实用新型的送风风扇I中,被吸入的空气沿轴向通过叶片31,进一步通过线圈212和线圈212之间。因此,通过采用该结构,与只通过线圈212的上方或只通过线圈212的下方的空气流相比,提高了冷却效率。但是,由于存在通过线圈212之间的流路,风量特性也相应地降低。并且,噪音也将恶化。但是,一旦进入线圈212和线圈212之间的风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返回到上方。也就是,通过了线圈212和线圈212间的空气并不是从其他的路径向外部排出。换言之,可以认为风量降低的并不太大。
[0091]本实用新型的送风风扇IC中,叶片31C的径向外侧的端缘位于比定子210的外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009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上述的结构,定子210露出于从叶片31C被排出的空气的流路中,从而能够进一步冷却定子210。一般情况下,从叶片31C排出的风具有径向成分和轴向成分。也就是,空气被朝向铁芯背部213的方向排出。由此,定子210的冷却效率得到提高。
[0093]本实用新型的送风风扇I中,叶片31的径向外侧的边缘位于比定子210靠径向外侧的位置。静止部21在定子210的径向外侧具有包围定子210的外侧空隙。叶片31在比定子210靠径向外侧处具有朝向轴向下方突出的叶片外侧部31b。
[0094]在叶片31和定子210相重叠的区域,在想要增加叶片31的高度的情况下,需要将叶片31向上侧延伸。但是,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的结构,在比定子210靠外侧处,能够将叶片31朝向下方延伸,能够确保叶片31的高度。由此,可以提高风量特性和静压特性。并且,由叶片31的叶片外侧部31b而产生的空气流容易通过定子210的上部,能够使得冷却效果进一步提闻。
[0095]本实用新型的送风风扇I中,叶片外侧部31b的下端位于比定子210的上端靠轴向下方的位置。
[0096]本实用新型的送风风扇I中,定子210的外周面中至少一部分是露出的。
[0097]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上述的结构,由于定子210的外周面构成了风洞的一部分,从而与空气连续地接触,提高了冷却特性。
[0098]本实用新型的送风风扇I中,定子210具有填充在线圈212和相邻的线圈212之间的模制树脂。
[0099]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上述的结构,要通过线圈212之间的空气与模制树脂的上表面接触,风迅速地流向定子210的外部。由此,不会降低风量特性,且能够提高定子210的冷却特性。
[0100]上述的轴承机构4以及送风风扇I的结构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
[0101]例如,设置在套筒231的外周面的槽278的数量可以在3个以上。将套筒231插入在套筒壳232中时,优选多个槽278的配置被确定成不必每个槽278都与接触部611重合。另外,槽可以不被设置在套筒231的外周面。
[0102]叶轮3、轴承机构4以及机壳5等各部件的材料也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更。例如,套筒231不限定于烧结金属。套筒壳232也可以由金属形成。例如,套筒壳232可以由铝等通过压铸成型。叶轮3也可以由金属形成。
[0103]在图1所示的马达部2中,定子210和轴承部23为被直接固定于作为基底部的底板52的结构,但也可以是通过衬套等部件被间接地固定的结构。
[0104]可以在套筒231的外周面设置沿轴向延伸的多个肋或槽,省去套筒壳232的接触部 611。
[0105]第一轴向动压槽列275可以设置在套筒壳232的上表面,也可以设置在轴承对置部281的下表面中与套筒壳232的上表面对置的区域。换言之,第一轴向动压槽列275被设置在轴承部23的上表面和轴承对置部281的下表面中的至少一方上。由此,在轴承部23的上表面和轴承对置部281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第一轴向动压轴受部44a。
[0106]也可以没有第二轴向动压轴受部43a。这种情况下,板部256仅起到防脱的功能。也可以没有第一轴向动压轴受部44a。
[0107]也可以没有第一径向动压槽列272以及第二径向动压槽列273。
[0108]润滑油40的界面位置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位置。例如,在图15所示的轴承机构4a中,可以设置在套筒壳232的底部。套筒231利用粘接剂固定于套筒壳232。密封帽234被配置于套筒231的上方。密封帽234被固定于套筒壳232上部的内周面。润滑油40的界面形成在轴251的外周面和密封帽234的内周面之间。板部256附近的轴承机构4a的结构与图2的轴承机构4大致相同。轴向动压轴承部可以形成在板部256的下表面和套筒壳232的内底面之间。
[0109]在图2的轴承机构4以及图15的轴承机构4a的任何一个中,润滑油40都连续存在于包括套筒231以及套筒壳232的部位与包括轴251以及板部256的部位之间。在润滑油40如图2的轴承机构4那样循环的情况下,润滑油40从作为板部256的周围空间的板周围空间48经由循环通道45和套筒231的上表面而连续存在到径向动压轴承部41a。并且,从径向动压轴承部41a经由套筒231的下表面连续存在平板周围空间48中。当然,如上所述,也可以在套筒231的外周面设置肋部或槽来代替循环通道45。
[0110]设置有轴承机构4的送风风扇也可以是轴流风扇。轴承机构4也可以用于其它用途的马达。
[0111]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的结构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适当的组合。
[0112]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送风风扇可以用于笔记本型PC或者是台式PC的壳体内部的设备的冷却、其它设备的冷却、以及针对各种对象物的空气的供给等。并且,可以用于其它用途。
【权利要求】
1.一种送风风扇,其具有绕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旋转的旋转部,该送风风扇包括: 静止部; 轴承机构;以及 旋转部,其经所述轴承机构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静止部旋转, 所述静止部具有: 定子;以及 定子保持部,所述定子被固定于该定子保持部, 所述旋转部具有: 绕所述中心轴线配置的环状的转子轮毂部; 沿所述转子轮毂部的周面配置且位于所述定子的径向内侧的转子磁铁;以及 具有沿所述转子轮毂部的周向排列的多个叶片的叶轮, 所述送风风扇的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的上端位于比所述转子磁铁的上端靠轴向下方的位置,所述叶轮在所述转子磁铁的轴向上方朝向径向外侧延伸,所述多个叶片位于所述定子的轴向上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轮毂部和所述叶轮为分体的部件, 所述转子轮毂部具有:保持所述转子磁铁的外周面;以及从所述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部,该凸部的下表面与所述转子磁铁接触, 所述多个叶片的下端位于比所述凸部的上表面靠轴向下侧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保持部在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向轴向上方突出,形成突出部位, 所述定子被保持在所述突出部位的内表面上, 所述突出部位位于比所述定子的最上端靠轴向下方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的外端位于比所述转子磁铁的外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所述叶轮位于所述凸部的径向外侧且位于所述转子磁铁的轴向上方。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风扇还具有容纳所述静止部、所述轴承机构以及所述旋转部的机壳, 所述机壳包括: 覆盖所述叶轮的下侧且具有所述定子保持部的底板; 覆盖所述叶轮的侧方的侧壁部, 所述底板或覆盖所述叶轮的上侧的顶板具有进风口, 由所述顶板、所述侧壁部以及所述底板构成包围所述叶轮的风洞部, 由所述顶板、所述侧壁部以及所述底板在所述叶轮的侧方构成出风口, 所述进风口的上端边缘和所述多个叶片的上端之间的轴向尺寸比所述多个叶片的下端和所述定子之间的轴向尺寸小。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的至少一部分比所述转子轮毂部以及所述多个叶片的基部中的任何一方都靠径向外侧, 所述定子与所述多个叶片的轴向下侧边缘之间的轴向间隙在与所述轴向间隙相同的径向位置通过所述多个叶片的周向叶片间隔而与比所述多个叶片的轴向上侧边缘靠轴向上方的空间相连, 所述多个叶片的轴向下侧边缘的至少一部分隔着所述轴向间隙而与所述定子的上表面上的径向的任意位置在整周直接对置。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具有: 环状的铁芯背部; 从所述铁芯背部朝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齿;以及 安装在所述齿上的线圈, 所述铁芯背部的内周面位于比所述转子轮毂部及所述多个叶片的基部中的任何一方都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的径向外侧的端缘位于比所述转子轮毂部以及所述多个叶片的基部中的任何一方都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片的径向外侧的端缘位于比所述定子的外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片的径向外侧的端缘位于比所述定子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所述静止部在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具有包围该定子的外侧空隙; 所述叶片在比所述定子靠径向外侧处具有朝向轴向下方突出的叶片外侧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片外侧部的下端位于比定子的上端靠轴向下方的位置。
12.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是露出的。
1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具有填充在所述线圈与相邻的线圈之间的模制树脂。
【文档编号】F04D29/42GK203962487SQ201420332948
【公开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20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18日
【发明者】玉冈健人, 平野宏明 申请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