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泵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潜水泵,包括壳体,在壳体内固定有电机安装座,电机安装座内安装有空心轴电机,所述空心轴电机的空心轴的下端与水相通,上端依次连接有锥形筒、出水管,所述锥形筒的形状是下端为小口上端为大口的发散型锥形筒,所述出水管通过轴承固定在壳体,所述壳体的两端壁、底部均设有进水孔;所述电机为单级电机;所述锥形筒的锥比为0.4-0.6。该潜水泵结构简单,稳定性好,降低了动能消耗,提高了水的出水量,提高了潜水泵的工作效率;同时制作成本低、制作方便。
【专利说明】潜水泵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潜水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潜水泵。
【背景技术】
[0002]潜水泵作为一种泵体和电机皆可浸入水中工作的排水机械,使用时整个机组潜入水中工作。把地下水提取到地表,是生活用水、矿山抢险、工作冷却、农田灌溉、海水提升、轮船调载,还可用于喷泉景观,也可用于河流、水库、水渠等提水工程。潜水泵开泵前,吸入管和泵内必须充满液体,开泵后,叶轮高速旋转,其中的液体随着叶片一起旋转,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飞离叶片向外射出,射出的液体在泵壳扩散室内速度逐渐变慢,压力逐渐增加,然后从泵出口,排出管流出。
[0003]目前,潜水泵多采用电机与叶轮直接相连接,由于受到泵体径向尺寸的限制,电机尺寸也受到限制,转速较低且不可调,以至于潜水泵的工作效率低、应用范围较窄,为了增加潜水泵的工作效率,叶轮的数量被增加的较多,一般都是将叶轮对称设置,能够增加潜水泵在水底的稳定性,同时提高潜水泵的效率。但是由于该潜水泵在长期使用后,两个叶轮的效率会有所不同,而两个叶轮所对的半个出水口横截面积是固定的,会造成一半出口压力过大,另一半个出水口压力较小,从而影响整个潜水泵的工作效果。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潜水泵,该潜水泵结构简单,稳定性好,提高了水的出水量,同时制作成本低、制作方便。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潜水泵,包括壳体,在壳体内固定有电机安装座,电机安装座内安装有空心轴电机,所述空心轴电机的空心轴的下端与水相通,上端依次连接有锥形筒、出水管,所述锥形筒的形状是下端为小口上端为大口的发散型锥形筒,所述出水管通过轴承固定在壳体,所述壳体的两端壁、底部均设有进水孔。
[0007]优选的,所述电机为单级电机。
[0008]优选的,所述锥形筒的锥比为0.40.6。
[000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三个入水口和同一出水口的结构,确保潜水泵在水底的稳定性;另外出水口采用下端为小口上端为大口的发散型锥形筒,水的射程强度更高,阻力小,从而提高了出水量,降低了动能消耗,提高了潜水泵的工作效率;同时制作成本低、制作方便。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实用新型潜水泵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中:1:出水管;2:壳体;3:电机安装座;4:进水孔;5:空心轴电机;6:空心轴;7:锥形筒,8: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叙述。
[0013]如图1所示,一种潜水泵,包括壳体2,在壳体2内固定有电机安装座3,电机安装座3内安装有空心轴电机5,所述空心轴电机5的空心轴6的下端与水相通,上端依次连接有锥形筒7、出水管I,所述锥形筒7的形状是下端为小口上端为大口的发散型锥形筒7,所述出水管I通过轴承8固定在壳体2上,所述壳体2的两端壁、底部均设有进水孔4 ;所述空心轴电机4为单级电机;所述锥形筒7的锥比为0.4—0.6 ;本实施例优先选择锥形筒的锥比为0.5。
[0014]具体工作过程:潜水泵置于水中,通过进水孔4,壳体2内、锥形筒7内、单级空心轴电机4内充满水,工作时,通过电磁感应驱动空心轴电机4转子转动,从而空心轴6转动,空心轴6带动锥形筒7 —起转动,其中的液体随着锥形筒7 —起转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分离锥形筒7向外射出,锥形筒7的转动实现输送水的目的;同时空心轴电机4的空心轴6内充满水,对空心轴电机4也起到降温的作用,保证空心轴电机4安全可靠。
[0015]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提高了出水量,降低了动能消耗,提高了潜水泵的工作效率。
【权利要求】
1.一种潜水泵,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2),在壳体(2)内固定有电机安装座(3),电机安装座(3)内安装有空心轴电机(5),所述空心轴电机(5)的空心轴(6)的下端与水相通,上端依次连接有锥形筒(7)、出水管(1),所述锥形筒(7)的形状是下端为小口上端为大口的发散型锥形筒(7),所述出水管(I)通过轴承(8)固定在壳体(2)上,所述壳体(2)的两端壁、底部均设有进水孔(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潜水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轴电机(4)为单级电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潜水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筒(7)的锥比为0.4—0.6。
【文档编号】F04D13/08GK204099231SQ201420547777
【公开日】2015年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23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23日
【发明者】郑鲁生 申请人:郑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