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新型罗茨鼓风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罗茨鼓风机,属于机械装置。
传统的罗茨鼓风机包含一对平行轴,两轴同步反向转动。每根轴上装有一个叶轮,两叶轮相互啮合并同步反向旋转。两轴及叶轮安装在机壳内,机壳开有进风口及出风口。传统的罗茨鼓风机机壳上没有回流口结构,随着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压比的升高,风机的容积效率下降,出风口排出气体温度显著升高,风机的功耗及噪音也增大。
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对罗茨风机进行了一些改进。比较成功的技术是在风机机壳出风口两侧各开有一条平行于轴线的被称为回流口的窄缝,其目的在于将出风口外的或大气中的高压气体,定量引入机壳与转子所围成的容积内,使低压气体在未排出机壳前,预先升压,这样风机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但提高不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有冷却器和升压装置的罗茨鼓风机,且对鼓风机的回流口位置角度及气体流道角度限定在最佳状态,使其效率大大提高。
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提出如下技术方案该鼓风机包括机壳、叶轮轴及叶轮,机壳内装有一对平行的叶轮轴,叶轮轴上分别装有外齿相互啮合的叶轮,机壳两端开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出风口两侧的机壳上各开有回流口,回流口靠导流管与出风口相通,机壳上的各回流口与出风口之间的导流管上装有冷却器和增压器,机壳上所开回流口的开口位置角度取值范围为0°-30°,回流口气体流道角度β取值范围为10°-60°。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是风机功耗损失小,效率可大大提高,回流排气噪声明显降低。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附
图1-5给出。
图1为新型回流结构罗茨鼓风机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回流口的位置角度及气体流道角度β的说明简图。
图3为新型回流结构罗茨鼓风机工作状态1简易图。
图4为新型回流结构罗茨鼓风机工作状态2简易图。
图5为新型回流结构罗茨鼓风机工作状态3简易图。
图中主要结构为机壳1、叶轮轴2、叶轮3、进风口4、出风口5、回流口6、导流管7、增压器8、冷却器9、容积10、容积11。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加以详细说明。
这种新型回流结构罗茨鼓风机包括机壳1、叶轮轴2及叶轮3,机壳内装有一对平行的叶轮轴,轩轮轴上分别装外齿相互啮合的叶轮,机壳两端开有进风口4和出风口5,出风口两侧的机壳上各开有回流口6,回流口靠导流管7与出风口相通,回流口与出风口之间的导流管上装有增压器8或冷却器9,或两者全部装上,如
图1所示。出风口两侧的机壳上所开的回流口的开口位置角度α(即过进风口与壳体园的交点P的直径与过回流口中点P′的直径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为0°-30°,回流口气体流道角度β(即回流口中心线与过回流口中点P′的切线的夹角取值范围为10°-60°,如图2所示。
工作时,如图3中的工作状态1所示,容积10由进风口吸入气体至图4所示工作状态2,容积10接通上回流口,来自出风口外的或大气中的气体经增压器增压及经冷却器冷却经回流口流入容积10,并将容积10中的气体预加压,对于容积11(如图5工作状态3所示)中的气体预加压过程与容积10中的过程一样。使容积内低压气体预先升压容积内气体升压时间加长,将气体的压缩过程,由趋进等容压缩过程转向趋进等温压缩过程,降低了气体的压缩力,提高了风机的效率,同时降低了由出风口外容积内气体压差所产生的排气噪声。回流口的位置角度及气体流道角度,即可尽早地引入回流气体增加容积内整体升压时间,又可减小出风口回流气体回冲动压在机壳与叶轮之间的间隙引起的泄漏,提高了风机效率,减小了风机功耗。
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罗茨鼓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叶轮轴及叶轮,机壳内装有一对平行的叶轮轴,叶轮轴上分别装有外齿相互啮合的叶轮,机壳两端开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出风口两侧的机壳上各开有回流口,回流口靠导流管与出风口相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罗茨鼓风机,其特征在于机壳上的各回流口与出风口之间的导流管上装有增压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罗茨鼓风机,其特征在于机壳上的各回流口与出风口之间的导流管上装有冷却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罗茨鼓风机,其特征在于机壳上的各回流口与出风口之间的导流管上装有增压器和冷却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罗茨鼓风机,其特征在于出风口两侧的机壳上所开的回流口的开口位置角度α(即过进风口与壳体园的交点P的直径与过回流口中点P′的直径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为0°-30°,回流口气体流道角度β(即回流口中心线与过回流口中点P′的切线的夹角取值范围为10°-60°。
专利摘要一种新型罗茨鼓风机,包括机壳、叶轮轴及叶轮,机壳内的叶轮轴上装叶轮,机壳两端开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出风口两侧的机壳上开回流口,回流口与出风口相通,回流口、出风口之间的导流管上装增压器和冷却器。该风机功耗损失小,效率可大大提高,回流排气噪声明显降低。
文档编号F04C18/18GK2187687SQ9420139
公开日1995年1月18日 申请日期1994年1月21日 优先权日1994年1月21日
发明者钟晓峰, 张英模, 徐云胜 申请人:钟晓峰, 张英模, 徐云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