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过泵传压的方法和支撑式传压阀与流程

文档序号:11403040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一种过泵传压的方法和支撑式传压阀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油田使用的井下泵传压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过泵传压的方法和支撑式传压阀。



背景技术:

油井的开采过程中,常常需要在抽油泵下连接液压封隔器等液控装置,用以封隔油管和套管的环形空间或其它功用,但由于抽油泵固定阀的阻碍,液体的压力无法传递到泵下。为此,通常采用特种结构的抽油泵,虽然通过对原有固定阀等部件的改造,实现了过泵传压,但由于其改变了抽油泵的标准结构,通用性差,可靠性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过泵传压的方法和支撑式传压阀,支撑式传压阀直接连接在抽油泵的固定阀下,连接完成后,传压阀内的支撑杆即将固定阀球顶起,实现液体压力的过泵传递。结构简单实用,操作方便,确保了整个井下系统的可靠性。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过泵传压的方法,将支撑式传压阀连接在抽油泵的固定阀下,支撑式传压阀的支撑杆顶起固定阀球,使固定阀球与固定座脱离,形成液流通路,液体的压力由油管传递到抽油泵下的液控装置,在完成液控装置动作后,继续增压或由油管和套管的环形空间打压,直至传压阀内的剪断剪钉,使支撑式传压阀的支撑杆下移后锁定,固定阀球与固定座结合,封堵液流通路,完成传压过程。

为了达成上述另一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支撑式传压阀,包括桥式阀体、活塞、支撑杆,所述活塞装入桥式阀体中心腔,阀体中心腔为上小下大的阶梯孔,活塞上端伸出桥式阀体外与上方的支撑杆连接。

所述活塞为上细下粗的阶梯轴,上下两端外壁设有凹槽并安装o型圈密封于桥式阀体中心腔。

所述桥式阀体上安装剪钉,该剪钉向内伸入活塞的下端设置的凹槽内固定活塞于桥式阀体内,所述活塞下半段套设卡簧,卡簧上端固定于活塞的下端设置的凹槽内。

所述桥式阀体还开设贯通的轴向通道,该轴向通道与阀体中心腔相互独立不连通。

所述支撑杆为一细长轴,下端通过螺帽与活塞上端连接。

所述桥式阀体上端外壁设置有用来连接抽油泵的固定阀的接箍。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支撑式传压阀直接连接在抽油泵的固定阀下,连接完成后,传压阀内的支撑杆即将固定阀球顶起,形成液体流动的通路,由于不需要对原有的常规抽油泵进行改造,结构简单实用,确保了整个井下系统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过泵传压方法的原理示意图。

图2是支撑式传压阀结构示意图。

1.油管,2.套管,3.固定阀,4.固定阀球,5.固定座,6.支撑式传压阀,7液控装置。

601.支撑杆,602.螺帽,603.接箍,604.o型圈,605.活塞,606.剪钉,607.o型圈,608.卡簧,609.桥式阀体。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配合附图说明如下,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

根据图1所示的一种过泵传压方法,通过支撑式传压阀6与抽油泵固定阀3的连接,顶起固定阀球4,使固定阀球4与固定座5脱离,形成液流通路,液体的压力可由油管1传递到抽油泵下的封隔器等液控装置7,在完成液控装置动作后,继续增压或由油管1和套管2的环形空间打压,直至传压阀内的剪断剪钉,使支撑式传压阀6的支撑杆下移后锁定,固定阀球4与固定座5结合,封堵液流通路,完成传压过程。

根据图2所示的支撑式传压阀,由支撑杆601、螺帽602、接箍603、o型圈604、活塞605、剪钉606、o型圈607、卡簧608和桥式阀体609组成。桥式阀体609具有阶梯通孔,轴向开有上下贯通的对称圆槽,在与对称圆槽的错开位置的外壁处,钻有圆孔和螺纹孔与内部大孔相通。桥式阀体两端加工有油管螺纹,上端与接箍603连接。活塞605为一阶梯轴,上、下两端分别加工有凹槽。活塞5的上、下两端套装有o型圈604、607和卡簧608,形成活塞组件。活塞组件装入桥式阀体内后,上端连接螺帽602和支撑杆601,剪钉606安装在桥式阀体609侧壁的螺纹孔内,并定位于活塞605下端的凹槽内。

由于本发明,不需要改变常规抽油泵的固定阀等结构,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性能可靠。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其他运用本发明的专利精神的等效变化,均应俱属本发明的专利范围。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过泵传压的方法和支撑式传压阀,其中方法为将支撑式传压阀连接在抽油泵的固定阀下,支撑式传压阀的支撑杆顶起固定阀球,使固定阀球与固定座脱离,形成液流通路,液体的压力由油管传递到抽油泵下的液控装置,在完成液控装置动作后,继续增压或由油管和套管的环形空间打压,直至传压阀内的剪断剪钉,使支撑式传压阀的支撑杆下移后锁定,固定阀球与固定座结合,封堵液流通路,完成传压过程。本发明连接完成后,传压阀内的支撑杆即将固定阀球顶起,实现液体压力的过泵传递。结构简单实用,操作方便,确保了整个井下系统的可靠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峰;赵明宸;路智勇;姜亦栋;孙茂盛;史足华;刘小波;谢先华;程海霞;刘卫华;傅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东辛采油厂
技术研发日:2016.02.25
技术公布日:2017.09.0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