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流泵叶轮。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传统混流泵叶轮由叶轮端面密封环、叶轮前盖板、叶轮叶片、叶轮后盖板、叶轮轮毂组成。其工作原理是液体由吸入口(叶轮端面密封环所形成的圆形入口)进入叶轮,经叶轮叶片旋转做功后,沿斜径向流出叶轮,流出叶轮的液体由于叶轮的做功而获得了压力,而位于吸入口处的液体由于叶轮的旋转和离心作用使压力降低,这样就形成了高压区和低压区。
为了将高压区和低压区隔断,在泵体上设置了泵体端面密封环(静止),其与叶轮端面密封环(旋转)之间一般设计间隙为0.5—1.0mm,二者一静一动,将高、低压区隔断。然而不可避免的是,液体沿着该间隙从高压区向低压区泄漏,泄漏回低压区的液体,又会被重新吸入叶轮再一次接受叶片做功,如此循环往复,是对叶片做功的直接浪费,该泄漏量v通常占泵总流量的5%左右,这意味着泵的效率由于这一泄漏因素而下降5%左右。减少这个泄漏量v,将意味着提高泵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泄漏量小、效率高的混流泵叶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相对设置的叶轮前盖板及叶轮后盖板,叶轮前盖板上设有叶轮端面密封环,其结构特点是所述叶轮端面密封环端面上设有数道环形节流槽。
所述环形节流槽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或矩形。
所述环形节流槽的径向间距为1.5—2.5mm。
所述环形节流槽的深度为0.5—1.5mm。
采用上述结构后,由于在叶轮端面密封环端面上设有数道环形节流槽,增加了液体沿程损失,增加泄漏阻力,减少液体的泄漏量,提高了泵的效率。经试验验证,通常可减少一半的泄漏量,使泄漏量v由5%左右降低为2%-3%左右,由此可提高泵效率2%-3%左右。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纵剖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左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该混流泵叶轮包括相对设置的叶轮前盖板3及叶轮后盖板5,叶轮前盖板3与叶轮后盖板5之间设有叶片4,叶轮前后盖板与各相邻叶片共同构成数个液体通道,叶轮后盖板5中心设有轮毂6,叶轮前盖板3上设有叶轮端面密封环2,叶轮端面密封环2所形成的圆形入口为进水口。叶轮通过轮毂6安装在泵体内使用,即该混流泵叶轮安装在泵轴上,泵体的结构为公知结构,在此不予赘述。泵体具有与叶轮端面密封环2对应设置的泵体端面密封环1,泵体端面密封环1与叶轮端面密封环2之间的轴向间隙为0.5—1.0mm。液体由进水口进入叶轮,经叶轮叶片旋转做功后,沿斜径向流出叶轮,流出叶轮的液体由于叶轮的做功而获得了压力,而位于进水口处的液体由于叶轮的旋转和离心作用使压力降低,这样就形成了高压区和低压区。由于静止的泵体端面密封环1与旋转的叶轮端面密封环2之间具有间隙,液体沿着该间隙从高压区向低压区泄漏,其泄漏量v通常占泵总流量的5%左右。为了减少这个泄漏量v,在叶轮端面密封环2端面上设有数道环形节流槽7,环形节流槽7由车床车出,车制节流槽的原则是,形状不限,既可以是三角形,也可以是矩形,其深度与动、静环的间隙相当即可,一般设计为0.5—1.5mm,相邻两槽间隔为1.5—2.5mm。环形节流槽7总数依泵体端面密封环1或叶轮端面密封环2的尺寸大小而定,尺寸大则多,尺寸小则少。为了提高混流泵的效率,减少泄漏量,在泵体端面密封环及叶轮端面密封环端面上均设置有数道环形节流槽,效果更佳。
本实用新型的根本原理是:在不牺牲泵的运转可靠性的前提下,在动环处设置节流槽,增加液体沿程损失,增加泄漏阻力,减少液体的泄漏量,提高泵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不采用减小设计间隙的办法,减小间隙无疑会减少泄漏,然而会直接危害泵的运转可靠性,因为过小的运转间隙会引起运转中的擦碰,埋下事故隐患。
经试验验证,通常可减少一半的泄漏量,使泄漏量v由5%左右降低为2%-3%左右,由此可提高泵效率2%-3%左右。
1.一种混流泵叶轮,包括相对设置的叶轮前盖板(3)及叶轮后盖板(5),叶轮前盖板(3)上设有叶轮端面密封环(2),其特征是所述叶轮端面密封环(2)端面上设有数道环形节流槽(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流泵叶轮,其特征是所述环形节流槽(7)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或矩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混流泵叶轮,其特征是所述环形节流槽(7)的径向间距为1.5—2.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混流泵叶轮,其特征是所述环形节流槽(7)的深度为0.5—1.5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