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外壳及风机。
背景技术:
为了适应某些使用场景,一些风机的进风口和出风口会不在一条直线上,但这些风机往往会出风量较小,其原因在于风进入外壳内部后阻力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外壳,能够减少对风的阻力从而提高出风量。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外壳,包括前壳体、后壳体以及设置在前壳体和后壳体之间的外围壳体,外围壳体的前端与前壳体连接,外围壳体的后端与后壳体连接,所述前壳体设有进风口,所述外壳设有位于前壳体和后壳体之间的出风口,所述外围壳体包括凹弧部、第一凸弧部和第二凸弧部,凹弧部的一端与出风口连接,凹弧部的另一端与第一凸弧部的一端连接,第一凸弧部的另一端与第二凸弧部的一端连接,第二凸弧部的另一端与出风口连接,凹弧部与第一凸弧部相切,第一凸弧部与第二凸弧部相切。
作为优选,所述前壳体设有位于所述外壳内部的凸块,所述凸块围绕所述进风口。
作为优选,所述后壳体于所述外围壳体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风机,包括外壳、与外壳转动连接的风轮以及用于驱动所述风轮的驱动件,所述外壳包括前壳体、后壳体以及设置在前壳体和后壳体之间的外围壳体,外围壳体的前端与前壳体连接,外围壳体的后端与后壳体连接,所述前壳体设有进风口,所述外壳设有位于前壳体和后壳体之间的出风口,所述外围壳体包括凹弧部、第一凸弧部和第二凸弧部,凹弧部的一端与出风口连接,凹弧部的另一端与第一凸弧部的一端连接,第一凸弧部的另一端与第二凸弧部的一端连接,第二凸弧部的另一端与出风口连接,凹弧部与第一凸弧部相切,第一凸弧部与第二凸弧部相切,所述风轮的进风端对准所述进风口,所述驱动件与所述外壳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风轮的边缘与所述第一凸弧部相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利用凹弧部、第一凸弧部和第二凸弧部组成外壳的外围,并令凹弧部、第一凸弧部和第二凸弧部两两相切,以减少风在转向时的风阻,从而达到增大风机出风量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机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机另一视觉的立体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前壳体、外围壳体与风轮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前壳体和外围壳体的立体结构图。
附图标记为:1、前壳体;11、进风口;2、后壳体;3、外围壳体;31、凹弧部;32、第一凸弧部;33、第二凸弧部;4、出风口;5、凸块;6、风轮;7、驱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外壳,包括前壳体1、后壳体2以及设置在前壳体1和后壳体2之间的外围壳体3,外围壳体3的前端与前壳体1连接,外围壳体3的后端与后壳体2连接,所述前壳体1设有进风口11,所述外壳设有位于前壳体1和后壳体2之间的出风口4,所述外围壳体3包括凹弧部31、第一凸弧部32和第二凸弧部33,凹弧部31的一端与出风口4连接,凹弧部31的另一端与第一凸弧部32的一端连接,第一凸弧部32的另一端与第二凸弧部33的一端连接,第二凸弧部33的另一端与出风口4连接,凹弧部31与第一凸弧部32相切,第一凸弧部32与第二凸弧部33相切。
风从进风口11进入外壳后,沿外围壳体3移动。风在凹弧部31与第一凸弧部32的接驳处以及第一凸弧部32与第二凸弧部33的接驳处转向,由于凹弧部31与第一凸弧部32外切且第一凸弧部32与第二凸弧部33内切,因此风在转向时受到的阻力较小,使得出风口4的风量较大。
如图4所示,所述前壳体1设有位于所述外壳内部的凸块5,所述凸块5围绕所述进风口11,从而减少从进风口11流失的风。
具体地,所述后壳体2于所述外围壳体3可拆卸连接,以便使用者对外壳内部进行检修。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风机,包括外壳、与外壳转动连接的风轮6以及用于驱动所述风轮6的驱动件7,所述外壳包括前壳体1、后壳体2以及设置在前壳体1和后壳体2之间的外围壳体3,外围壳体3的前端与前壳体1连接,外围壳体3的后端与后壳体2连接,所述前壳体1设有进风口11,所述外壳设有位于前壳体1和后壳体2之间的出风口4,所述外围壳体3包括凹弧部31、第一凸弧部32和第二凸弧部33,凹弧部31的一端与出风口4连接,凹弧部31的另一端与第一凸弧部32的一端连接,第一凸弧部32的另一端与第二凸弧部33的一端连接,第二凸弧部33的另一端与出风口4连接,凹弧部31与第一凸弧部32相切,第一凸弧部32与第二凸弧部33相切,所述风轮6的进风端对准所述进风口11,所述驱动件7与所述外壳连接。使用时,风轮6转动强迫风从进风口11进入外壳内部。风进入外壳内部后,沿外围壳体3移动至出风口4。风在凹弧部31与第一凸弧部32的接驳处以及第一凸弧部32与第二凸弧部33的接驳处转向,由于凹弧部31与第一凸弧部32外切且第一凸弧部32与第二凸弧部33内切,因此风在转向时受到的阻力较小,使得出风口4的风量较大
如图3所示,所述风轮6的边缘与所述第一凸弧部32相切,使得风进入外壳内部后就沿第一凸弧部32移动而不会四处分散。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变更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是指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1.一种外壳,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壳体、后壳体以及设置在前壳体和后壳体之间的外围壳体,外围壳体的前端与前壳体连接,外围壳体的后端与后壳体连接,所述前壳体设有进风口,所述外壳设有位于前壳体和后壳体之间的出风口,所述外围壳体包括凹弧部、第一凸弧部和第二凸弧部,凹弧部的一端与出风口连接,凹弧部的另一端与第一凸弧部的一端连接,第一凸弧部的另一端与第二凸弧部的一端连接,第二凸弧部的另一端与出风口连接,凹弧部与第一凸弧部相切,第一凸弧部与第二凸弧部相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体设有位于所述外壳内部的凸块,所述凸块围绕所述进风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体于所述外围壳体可拆卸连接。
4.一种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与外壳转动连接的风轮以及用于驱动所述风轮的驱动件,所述外壳包括前壳体、后壳体以及设置在前壳体和后壳体之间的外围壳体,外围壳体的前端与前壳体连接,外围壳体的后端与后壳体连接,所述前壳体设有进风口,所述外壳设有位于前壳体和后壳体之间的出风口,所述外围壳体包括凹弧部、第一凸弧部和第二凸弧部,凹弧部的一端与出风口连接,凹弧部的另一端与第一凸弧部的一端连接,第一凸弧部的另一端与第二凸弧部的一端连接,第二凸弧部的另一端与出风口连接,凹弧部与第一凸弧部相切,第一凸弧部与第二凸弧部相切,所述风轮的进风端对准所述进风口,所述驱动件与所述外壳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轮的边缘与所述第一凸弧部相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