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带增压系统的压射油缸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油缸,尤其涉及一种自带增压系统的压射油缸,属于液压系统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因为一般的压铸工艺要求在充型过程中需要有一段高速充型,而且到压射末端的时候要求瞬间增加压射力,从而使保证填充完整,保证产品的合格率。现在一般实现以上要求的方法有:1、加大压射油缸,从而提高压射力,但是在同样的情况下压射速度会降低,所以此时要达到同样速度是要加大油栗排量,2、在不加大油缸的基础上要瞬间增压就需要重新配置一套增压系统,这样结构就复杂了,而且增加成本。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自带增压系统的压射油缸。
[0004]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5]自带增压系统的压射油缸,特点是:包括压射活塞杆、油缸缸筒、弹簧压盖、增压活塞杆、增压活塞、单向阀套、阀芯顶杆、单向阀弹簧和单向阀芯,所述油缸缸筒的前端安装油缸前盖,后端安装油缸后盖,压射活塞杆穿过油缸前盖置于油缸缸筒中,可沿轴向运动,增压活塞位于油缸后盖的内腔中,增压活塞与增压活塞杆的一端连接,增压活塞杆的另一端置于油缸缸筒中,可沿轴向运动,增压活塞杆与压射活塞杆相对,增压活塞的截面积大于油缸缸筒内壁的截面积,单向阀套安装于增压活塞的轴向通孔中,增压活塞杆的轴线位置设有通孔,压射活塞杆的轴线位置设有盲孔,增压活塞杆的通孔中设有弹簧压盖,单向阀芯通过单向阀弹簧安装于弹簧压盖上,可沿轴向运动,单向阀芯与单向阀套的内孔相对,所述油缸前盖上设有第一油口以及相贯通的油道,所述油道与压射活塞杆的有杆腔相连通,油缸后盖上设有第二油口以及相贯通的油道,所述油道与增压活塞杆的有杆腔相连通,油缸后盖上还设有第三油口以及相贯通的油道,所述油道经单向阀套的内孔与增压活塞杆的通孔和压射活塞杆的盲孔相连通,阀芯顶杆从油缸后盖插入至单向阀套的内孔中与单向阀芯相对。
[0006]进一步地,上述的自带增压系统的压射油缸,其中,所述增压活塞通过增压活塞杆压盖与增压活塞杆的一端连接固定。
[0007]更进一步地,上述的自带增压系统的压射油缸,其中,所述油缸前盖通过油缸法兰与油缸缸筒连接固定。
[0008]更进一步地,上述的自带增压系统的压射油缸,其中,所述压射活塞杆与油缸前盖之间设有铜司。
[0009]更进一步地,上述的自带增压系统的压射油缸,其中,所述铜司通过铜司压盖固定在油缸前盖上。
[0010]本发明技术方案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主要体现在:
[0011]本发明设计独特、结构新颖,通过单向阀芯自动启闭实现活塞面积差,达到增压效果,且增压效果明显;其结构简洁,安装方便,成本低,调节方便。简易适用,为一实用的新设
i+o
【附图说明】
[0012]图1: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0014]如图1所示,自带增压系统的压射油缸,包括压射活塞杆1、油缸缸筒6、弹簧压盖
7、增压活塞杆8、增压活塞11、单向阀套12、阀芯顶杆13、单向阀弹簧14和单向阀芯15,所述油缸缸筒6的前端安装油缸前盖4,后端安装油缸后盖10,压射活塞杆1穿过油缸前盖4置于油缸缸筒6中,可沿轴向运动,增压活塞11位于油缸后盖10的内腔中,增压活塞11通过增压活塞杆压盖9与增压活塞杆8的一端连接固定,增压活塞杆8的另一端置于油缸缸筒6中,可沿轴向运动,增压活塞杆8与压射活塞杆1相对,增压活塞11的截面积S2大于油缸缸筒内壁的截面积S1 (压射活塞的截面积),单向阀套12安装于增压活塞11的轴向通孔中,增压活塞杆8的轴线位置设有通孔,压射活塞杆1的轴线位置设有盲孔,增压活塞杆8的通孔中设有弹簧压盖7,单向阀芯15通过单向阀弹簧14安装于弹簧压盖7上,可沿轴向运动,单向阀芯15与单向阀套12的内孔相对,所述油缸前盖4上设有第一油口 A以及相贯通的油道,所述油道与压射活塞杆1的有杆腔相连通,油缸后盖10上设有第二油口 B以及相贯通的油道,所述油道与增压活塞杆8的有杆腔相连通,油缸后盖10上还设有第三油口 C以及相贯通的油道,所述油道经单向阀套12的内孔与增压活塞杆8的通孔和压射活塞杆1的盲孔相连通,阀芯顶杆13从油缸后盖10插入至单向阀套12的内孔中与单向阀芯15相对且相抵接。油缸前盖4通过油缸法兰5与油缸缸筒6连接固定,压射活塞杆1与油缸前盖4之间设有铜司2,铜司2通过铜司压盖3固定在油缸前盖上。
[0015]通过单向阀芯15自动启闭实现活塞面积差,达到增压效果,具体应用时,当压力油从油缸后盖第三油口 C经过单向阀套12的内孔与增压活塞杆8的通孔进入油缸后腔(压射活塞杆1的无杆腔)时,增压活塞11前腔(增压活塞杆8的有杆腔)有背压阻止增压活塞11向前运动,单向阀芯15被阀芯顶杆13顶开与单向阀套12脱离,压力油从增压活塞杆8的内部通孔流入压射油缸后腔(压射活塞杆1的无杆腔)推动压射活塞杆1向前运动,此时油缸前腔(压射活塞杆1的有杆腔)的油从第一油口 A流入油箱,等压射活塞杆1运动某一位需要增大压力时,增压活塞11前腔(增压活塞杆8的有杆腔)的压力油通过第二油口 B流入油箱,其背压释放,增压活塞11带动增压活塞杆8 一起往前运动,当增压活塞11运行到使单向阀芯15与阀芯顶杆13相脱离时,单向阀芯15在单向阀弹簧14的作用下,使单向阀芯15的斜面与单向阀套12的斜面契合封闭,从第三油口 C流入的压力油无法经过单向阀套12的内孔,无法从增压活塞杆8的内部通孔进入油缸后腔(压射活塞杆1的无杆腔)。在压力油的作用下,增压活塞11继续推动增压活塞杆8往前运动开始增压,此时根据F = PXS的原理,在P(P为系统压力)一定的情况下,S越大所得到的压射力将会越大,在增压活塞11不运动时,压射力F = PXS1,S1为压射活塞的截面积,当增压活塞11前腔(增压活塞杆8的有杆腔)背压释放时,增压活塞11推动增压活塞杆8—起向前运动,直到单向阀芯15在单向阀弹簧14的作用下使单向阀芯15的斜面与单向阀套12的斜面契合封闭,此时就会使压射油缸后腔瞬间产生面积差比为:S1X (S2/S1),S2为增压活塞的截面积,S1为压射活塞的截面积(油缸缸筒内壁的截面积),从而得到压射力Fig = PXSlX (S2/S1),从而实现增压作用。当压力油从第一油口 A、第二油口 B同时分别进入压射缸前腔和增压活塞前腔时,增压活塞11和压射活塞杆1同时往后运动,当增压活塞11运动到阀芯顶杆
13把单向阀芯15顶开时,单向阀芯15与单向阀套12相脱离,压射缸后腔的压力油经过增压活塞杆内部通孔经单向阀套12的内孔从第三油口 C流入油箱,从而实现压射活塞杆1往后运动。
[0016]综上所述,本发明设计独特、结构新颖,通过单向阀芯自动启闭实现活塞面积差,达到增压效果,且增压效果明显;其结构简洁,安装方便,成本低,调节方便。
[0017]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主权项】
1.自带增压系统的压射油缸,其特征在于:包括压射活塞杆、油缸缸筒、弹簧压盖、增压活塞杆、增压活塞、单向阀套、阀芯顶杆、单向阀弹簧和单向阀芯,所述油缸缸筒的前端安装油缸前盖,后端安装油缸后盖,压射活塞杆穿过油缸前盖置于油缸缸筒中,可沿轴向运动,增压活塞位于油缸后盖的内腔中,增压活塞与增压活塞杆的一端连接,增压活塞杆的另一端置于油缸缸筒中,可沿轴向运动,增压活塞杆与压射活塞杆相对,增压活塞截面积大于油缸缸筒内壁截面积,单向阀套安装于增压活塞的轴向通孔中,增压活塞杆的轴线位置设有通孔,压射活塞杆的轴线位置设有盲孔,增压活塞杆的通孔中设有弹簧压盖,单向阀芯通过单向阀弹簧安装于弹簧压盖上,可沿轴向运动,单向阀芯与单向阀套的内孔相对,所述油缸前盖上设有第一油口以及相贯通的油道,所述油道与压射活塞杆的有杆腔相连通,油缸后盖上设有第二油口以及相贯通的油道,所述油道与增压活塞杆的有杆腔相连通,油缸后盖上还设有第三油口以及相贯通的油道,所述油道经单向阀套的内孔与增压活塞杆的通孔和压射活塞杆的盲孔相连通,阀芯顶杆从油缸后盖插入至单向阀套的内孔中与单向阀芯相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带增压系统的压射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活塞通过增压活塞杆压盖与增压活塞杆的一端连接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带增压系统的压射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缸前盖通过油缸法兰与油缸缸筒连接固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带增压系统的压射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射活塞杆与油缸前盖之间设有铜司。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带增压系统的压射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铜司通过铜司压盖固定在油缸前盖上。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自带增压系统的压射油缸,压射活塞杆穿过油缸前盖置于油缸缸筒中,增压活塞位于油缸后盖的内腔中,增压活塞与增压活塞杆的一端连接,增压活塞杆的另一端置于油缸缸筒中,单向阀套安装于增压活塞的轴向通孔中,增压活塞杆的轴线位置设有通孔,压射活塞杆的轴线位置设有盲孔,单向阀芯通过单向阀弹簧安装于通孔中的弹簧压盖上,油缸前盖上第一油口和油道与压射活塞杆的有杆腔相通,油缸后盖上第二油口和油道与增压活塞杆的有杆腔相通,油缸后盖上第三油口和油道经单向阀套内孔与增压活塞杆通孔和压射活塞杆盲孔相通,阀芯顶杆从油缸后盖插入至单向阀套的内孔中与单向阀芯相对。通过单向阀芯自动启闭实现活塞面积差,达到增压效果。
【IPC分类】F15B15/17, F15B3/00
【公开号】CN105402199
【申请号】CN201510868786
【发明人】孔跃明, 熊守美, 万水平, 赵峰
【申请人】苏州三基铸造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3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