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泄油重球扩孔防砂抽油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85602阅读:830来源:国知局
强泄油重球扩孔防砂抽油泵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油田油井生产作业的防砂抽油泵,特别涉及一种强泄油重球扩孔防砂抽油泵,由泵筒接箍(1)、防砂柱塞总成(2)、泵筒(3)、强制泄油器总成(4)、重球扩孔固定凡尔总成(5)组成,泵筒接箍(1)与泵筒(3)通过螺纹连接;泵筒(3)与强制泄油器总成(4)通过螺纹连接;强制泄油器总成(4)与重球扩孔固定凡尔总成(5)通过螺纹连接;防砂柱塞总成(2)与其上侧的抽油杆之间通过抽油杆螺纹连接。本实用新型采用了螺旋防砂柱塞,可有效的将油井出砂随油流携至地面;在底部由于采用重球扩孔固定凡尔总成,增大了采油过程中的过流面积,可保证底阀快速关闭以提高泵效。
【专利说明】
强泄油重球扩孔防砂抽油泵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油田油井生产作业的防砂抽油栗,特别涉及一种强泄油重球扩孔防砂抽油栗。
【背景技术】
[0002]目前,采油作业现场使用的抽油栗种类较多,各有特点,但又各有不足。本产品主要针对油井出砂较多的情况,重点在于尽量将出砂携至地面,防止砂卡砂埋抽油栗。

【发明内容】

[0003]针对油井出砂较多的情况,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强泄油重球扩孔防砂抽油栗,能够将出砂携至地面,防止砂卡砂埋抽油栗。
[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种强泄油重球扩孔防砂抽油栗,由栗筒接箍(I)、螺旋防砂柱塞总成(2)、栗筒
(3)、强制泄油器总成(4)、重球扩孔固定凡尔总成(5)组成,栗筒接箍(I)与栗筒(3)通过螺纹连接;栗筒(3)与强制泄油器总成(4)通过螺纹连接;强制泄油器总成(4)与重球扩孔固定凡尔总成(5)通过螺纹连接;防砂柱塞总成(2)与其上侧的抽油杆之间通过抽油杆螺纹连接,防砂柱塞总成(2)的上部设有上刮砂器(21),防砂柱塞总成(2)的下部设有下刮砂器
(22)。
[0006]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特点是:
[0007]1、采用新型的防砂柱塞,其特点是防砂柱塞上有上下刮砂器,上刮砂器的作用是将柱塞上面的泥砂刮入特种柱塞接头与油流汇合并旋转防止重新进入栗筒;下刮砂器的作用是将柱塞下面的泥砂刮下并导入液流中的特种柱塞接头进入柱塞将液体排到地面。
[0008]2、将固定凡尔孔加大一个等级,把固定凡尔罩加工成流线型起作用就是减少液体进栗阻力,把凡尔球变成重球的目的就是加快凡尔关闭速度,提高栗效。
[0009]3、在栗的总体结构中增加了强制泄油器装在栗筒与固定凡尔罩中间,在修井作业时,起出柱塞后,下重力棒将强制泄油器的泄油铜芯剪断,打开泄油器泄油,可防止地面污染。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图。
[0011 ] 其中1-栗筒接箍,2-螺旋防砂柱塞总成,3--栗筒,4--强制泄油器总成,5--重球扩孔固定凡尔总成,21-上刮砂器,22-下刮砂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12]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整个抽油栗采用组装式结构,自上至下由栗筒接箍1、螺旋防砂柱塞总成2、栗筒3、强制泄油器总成4、重球扩孔固定凡尔总成5构成。其总体结构及组装过程如下:将栗筒接箍I与栗筒3上端相连,栗筒3下端与强制泄油器总成4上端相连,强制泄油器总成4下端与扩孔固定凡尔总成5相连。螺旋防砂柱塞总成2与其上侧的抽油杆之间通过抽油杆螺纹连接,防砂柱塞总成2的上部设有上刮砂器21,防砂柱塞总成2的下部设有下刮砂器22。
[0013]本实用新型在采油过程中由于采用了螺旋防砂柱塞,可有效的将油井出砂随油流携至地面;在底部由于采用扩孔固定凡尔总成,并且采用重球,这样一方面增大了采油过程中的过流面积,另一方面在抽油下冲程时可保证底阀快速关闭以提高栗效;在本抽油栗的结构中增加强制泄油器总成,可在本抽油栗提出井口过程中将油管内的所有液体排泄到井内,从而大大减少提升载荷,并防止污染地面。
【主权项】
1.一种强泄油重球扩孔防砂抽油栗,其特征在于,由栗筒接箍(I)、防砂柱塞总成(2)、栗筒(3)、强制泄油器总成(4)、重球扩孔固定凡尔总成(5)组成,栗筒接箍(I)与栗筒(3)通过螺纹连接;栗筒(3)与强制泄油器总成(4)通过螺纹连接;强制泄油器总成(4)与重球扩孔固定凡尔总成(5)通过螺纹连接;防砂柱塞总成(2)与其上侧的抽油杆之间通过抽油杆螺纹连接,防砂柱塞总成(2)的上部设有上刮砂器(21),防砂柱塞总成(2)的下部设有下刮砂器(22)。
【文档编号】F04B47/00GK205677809SQ201620401227
【公开日】2016年11月9日
【申请日】2016年4月29日 公开号201620401227.1, CN 201620401227, CN 205677809 U, CN 205677809U, CN-U-205677809, CN201620401227, CN201620401227.1, CN205677809 U, CN205677809U
【发明人】李国明, 张学钦, 高崇添
【申请人】李国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