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阀针与阀针套的配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膨胀阀或类似阀中流量调节执行件与传动丝杆的联结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阀针与阀针套的配合结构。
背景技术:
电子膨胀阀(或类似阀)由阀体I和线圈II组成,如图1所示,给线圈II通断续的脉冲电流,在线圈II内的齿极上产生交替变化的磁极,从而驱动阀体I内的永久磁体转子6’转动,通过丝杆5’的外螺纹与压装在阀座3’上的传动螺母4’的内螺纹配合,转换成阀针9’的上下移动,控制阀口开度,从而实现从接管1’到接管2’(或从接管2’到接管1’)的流量的精确控制。
现有阀针与阀针套的配合结构,如图2所示,阀针9’呈直角台阶结构,阀针套8’的端面为一水平面,两者间的接触为面接触,容易受压缩后的内置弹簧7’的端面不平影响,引起向固定方向的偏心、歪斜等不利问题,很难调整。而且,偏心量受弹簧7’的个体差别,以及压配阀针时的阀针位置影响,开阀能力的一致性差。当阀运转时,传动丝杆带动阀针转动,因阀针的偏心,其与阀口必然接触且发生强烈摩擦,导致阀口的磨损大,阀的使用寿命短,流量也变大;同时也给传动丝杆增加了负担。此外,因阀针偏心搅拌,冷媒流经阀口引起的流体噪音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阀针与阀针套线接触的配合结构,以最大限度的减少阀针向固定方向的偏心、歪斜等问题,提高开阀能力的一致性,减小阀口的磨损,延长阀的使用寿命,减少冷媒流经阀口引起的流体噪音。
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阀针与阀针套的配合结构,包括阀针和与其配合的阀针套,其特征是两者间的接触为线接触,至少形成一锥面。本实用新型使两者间的接触为线接触,增加了阀针的灵活性,阀针与阀口一旦接触受力,阀针极易在其直径方向自动调整位置,不会向固定方向发生偏心、歪斜,不存在现有阀针因偏心与阀口发生强烈摩擦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不受内置弹簧的个体差别以及压配阀针时的阀针位置的影响,提高了开阀能力的一致性,避免了给传动丝杆带来的负担。
所述的阀针与阀针套的配合结构,位于配合处的阀针上形成一锥面,阀针套上端的内圆角与锥面配合;位于配合处的阀针套上形成一锥面,阀针上形成一与锥面配合的小台阶,该小台阶位于锥面的内侧;位于配合处的阀针与阀针套上各形成一锥面,两锥面间形成一夹角。前述为实现阀针与阀针套线接触的三种具体结构形式。
本实用新型采用线接触的配合结构,阀针极易在其直径方向自动调整位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阀口的磨损小,冷媒流量不受阀口磨损的影响,阀的使用寿命长;2)克服了因阀针偏心造成阻力增加的问题,提高了开阀能力的一致性,避免了给传动丝杆带来的负担;3)冷媒流经阀口引起的流体噪音小。实用新型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解决了上述三大技术问题,很有应用价值。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电子膨胀阀的结构图。
图2是现有阀针与阀针套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3所示的阀针与阀针套的配合结构,阀针4通过阀针套3与传动丝杆1联结,阀针4上端套有一内置弹簧2,位于阀针4与阀针套3配合处的阀针4上形成一锥面,阀针套3上端的内圆角与锥面配合,保证了阀针与阀针套线接触,增加了阀针的灵活性,阀针与阀口一旦接触受力,阀针极易在其直径方向自动调整位置,不会向固定方向发生偏心、歪斜,不存在现有阀针因偏心与阀口发生强烈摩擦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不受内置弹簧的个体差别以及压配阀针时的阀针位置的影响,提高了开阀能力的一致性,避免了给传动丝杆带来的负担。
实施例2如图4所示的阀针与阀针套的配合结构,位于配合处的阀针套上形成一锥面,阀针上形成一与锥面配合的小台阶,该小台阶位于锥面的内侧,保证了阀针与阀针套线接触。
实施例3如图5所示的阀针与阀针套的配合结构,位于配合处的阀针与阀针套上各形成一锥面,两锥面间形成一夹角,保证了阀针与阀针套线接触。
权利要求1.阀针与阀针套的配合结构,包括阀针和与其配合的阀针套,其特征是两者间的接触为线接触,至少形成一锥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针与阀针套的配合结构,其特征是位于配合处的阀针上形成一锥面,阀针套上端的内圆角与锥面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针与阀针套的配合结构,其特征是位于配合处的阀针套上形成一锥面,阀针上形成一与锥面配合的小台阶,该小台阶位于锥面的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针与阀针套的配合结构,其特征是位于配合处的阀针与阀针套上各形成一锥面,两锥面间形成一夹角。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膨胀阀中的阀针与阀针套的配合结构。现有两者间的接触为面接触,容易引起向固定方向的偏心、歪斜等不利问题,很难调整,开阀能力的一致性差;与阀口发生强烈摩擦,阀口的磨损大,阀的使用寿命短。本实用新型包括阀针和与其配合的阀针套,其特征是两者间的接触为线接触,至少形成一锥面。本实用新型采用线接触的配合结构,阀针极易在其直径方向自动调整位置,阀口的磨损小,冷媒流量不受阀口磨损的影响,阀的使用寿命长,提高了开阀能力的一致性。
文档编号F16K1/48GK2779172SQ20052010112
公开日2006年5月10日 申请日期2005年3月21日 优先权日2005年3月21日
发明者吕铭, 张胜昌, 赵剑锋 申请人:浙江三花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