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自动闭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闭门的装置,尤其指一种用于传统型门的自动闭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有许多可以自动开关的门,如电机驱动的机动门、滑动式移门、摆动式移门等等,这种自动门,其门与门框的结构特殊,而且部件较多,安装起来非常复杂,并且对于已经安装完毕的传统型门,根本无法适用,所以,对于家庭及办公环境之中,已经安装好的传统型门,只能手动开关闭,不能再让其按屋内人的意愿自动关闭。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屋内的人需要其门能随其意愿自动关闭,目前还未有单独的这种可人为控制的自动关闭门的装置。
而对于传统型门,只要推动该门就可使其关闭,所以,可以简单的在减速电机输出端上互相垂直的连接推杆,推杆就会随着减速电机输出端的转动而摆动,这样就可以通过推杆的摆动来推动门,从而实现自动关门。这种用于传统型门的自动闭门装置,主要包括有可遥感控制的减速电机、与其输出端互为垂直设置的推杆,使用时,该装置固定在地面上或门后的墙面上,遥控该减速电机就可轻易实现自动闭门。但这种自动闭门装置,在推杆摆动推动门时,如果门外有人进入而推开门,即门受到反方向的作用力时,该推杆就会停止摆动,甚至被强力作用下往反方向运动,这样就容易烧坏减速电机,甚至会损坏推杆,不适于实际应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推杆在受到反方向的作用力时能随着该反方向的力而摆动,从而避免阻碍开门,更适于实际应用的自动闭门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自动闭门装置,包括有减速电机和推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减速电机的输出端上套设有离合器,该离合器上的摩擦片组至少其中一片摩擦片外侧设有凸耳,并且在所述离合器之外套设有开有与所述凸耳相适应的凹槽的外罩,所述凸耳就嵌在所述外罩的凹槽中,从而使所述外罩与所述设有凸耳的摩擦片传动相连,而所述推杆就连接在所述外罩的顶部。
所述离合器的摩擦片组的设计可以采用现有的各种技术,但为加强离合器摩擦片组之间的摩擦配合,使离合器的工作效果更佳,所述离合器摩擦片组的单元组可以包括有环形摩擦片、所述的设有凸耳的摩擦片、内孔为腰形的摩擦片,其中,所述内孔为腰形的摩擦片扣合在所述离合器中心的外围,并始终与离合器同步转动,而所述环形摩擦片和设有凸耳的摩擦片都不与离合器直接传动相连,是在内孔为腰形的摩擦片产生的摩擦力带动下才转动,设有凸耳的摩擦片发生转动,继而带动外罩一起转动。这样,在不受反方向的力时,所述环形摩擦片和设有凸耳的摩擦片因为受到内孔为腰形的摩擦片产生的足够的摩擦力而顺利的同步转动,继而带动外罩以及其上的推杆同步转动,而当推杆上反方向的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所述设有凸耳的摩擦片就克服了与其他摩擦片的摩擦阻力,能随该反方向的力回摆。
为进一步加强离合器的摩擦片组之间的摩擦配合,使离合器的工作效果更佳,摩擦片组的单元组设置以依次为一片所述的设有凸耳的摩擦片、一片所述的环形摩擦片、一片所述的内孔为腰形的摩擦片、再一片所述的环形摩擦片为佳,由多组单元组摩擦片构成摩擦片组。
为便于摩擦片组在离合器上的装配,而且使离合器上的摩擦片组在正常情况下能随离合器的中心同步转动,所述离合器的摩擦片组底部可以通过弹簧抵在所述离合器中部的边沿上,而该离合器摩擦片组的顶部则抵在所述离合器顶部的外凸缘一侧。
为使外罩能顺利的在离合器外围转动,所述外罩可以通过螺钉活动连接在所述离合器的顶部,两者间可互相滑动,而外罩又不脱离出离合器的顶部。
为方便包装运输,所述推杆和外罩可以分开制造成单独的两个部件,而所述外罩则横向的开有通孔,所述推杆的一端就插在该通孔内,从而使两者连为一体,而且推杆的安装也变得更为简单。
为使推杆更加牢固的连接在外罩之中,同时也便于外罩的装配,所述外罩可以在其顶部的通孔处分开为上下两部分,通过螺钉使该外罩的上下部分紧固一体,这样,螺钉在紧固该外罩的上下部分的同时,也使推杆紧紧的夹固在该外罩的通孔之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在减速电机的输出端上套设离合器,并且巧妙的通过离合器摩擦片组上的设有凸耳的摩擦片与离合器上套设的外罩相配合,使该自动闭门装置在不受外力干扰情况下,通过减速电机转动带动离合器上的摩擦片组,继而带动外罩和推杆同步转动,推杆就能顺利的自动关门,实现自动闭门,而当该推杆在摆动过程中受到反方向的作用力时,作用在推杆上的力就通过外罩传到离合器上设有凸耳的摩擦片,当该反方向的作用力达到一定程度后,设有凸耳的摩擦片克服了其两侧受到的摩擦力,随着外罩和推杆往反方向运动,这样就不会阻碍作用在门上的反方向的力,从而使该自动闭门装置在关门时,并不妨碍外界的强行开门,而且不会损坏推杆和减速电机,增长了使用寿命,而且更加适于实际应用。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去掉减速电机和推杆后的局部剖视图;图3为图2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孔为腰形的摩擦片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环形摩擦片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设有凸耳的摩擦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图6所示,该自动闭门装置,包括有减速电机1、该减速电机1的输出端上套设的离合器2、该离合器2外套设的外罩3和连接在该外罩3顶部的推杆4,参见图1;其中,所述离合器2的摩擦片组21之单元组包括有环形摩擦片21a、外侧设有凸耳的摩擦片21b、内孔为腰形的摩擦片21c,其中,内孔为腰形的摩擦片21c扣合在离合器2中心的外围,并始终与所述离合器2同步转动,而环形摩擦片21a和设有凸耳的摩擦片21b是在内孔为腰形的摩擦片21c产生的摩擦力带动下才转动,并且该离合器2的摩擦片组21之单元组设置依次为一片所述设有凸耳的摩擦片21b、一片所述的环形摩擦片21a、一片所述的内孔为腰形的摩擦片21c、在一片所述的环形摩擦片21a,再由五组单元组摩擦片构成摩擦片组21,参见图2~图6;所述离合器2的摩擦片组21底部通过弹簧22抵在离合器2中部的边沿23上,而该离合器2摩擦片组21的顶部则抵在所述离合器2顶部的外凸缘24一侧,参见图2和图3;所述的外罩3横向的开有通孔33,并在该通孔33处分开为上部分31和下部分32,该外罩3的下部分32通过螺钉6活动连接在所述离合器2的顶部,并且,该外罩3下部分32开有与所述设有凸耳的摩擦片21b之凸耳相适应的凹槽32a,而该设有凸耳的摩擦片21b的凸耳就嵌在该凹槽32a中,从而使外罩3的下部分32与该设有凸耳的摩擦片21b传动相连,而所述推杆4的一端就插在该外罩3的通孔33内,通过螺钉5使该外罩3的上部分31和下部分32紧固一体,同时使推杆4牢固的固定在外罩3的顶部,参见图1、图2和图3。
权利要求1.一种自动闭门装置,包括有减速电机(1)和推杆(4),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减速电机(1)的输出端上套设有离合器(2),该离合器(2)上的摩擦片组(21)至少其中一片摩擦片外侧设有凸耳,并且在所述离合器(2)之外套设有开有与所述凸耳相适应的凹槽(32a)的外罩(3),所述凸耳就嵌在所述外罩(3)的凹槽(32a)中,从而使所述外罩(3)与所述设有凸耳的摩擦片(21b)传动相连,而所述推杆(4)就连接在所述外罩(3)的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闭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器(2)的摩擦片组(21)之单元组包括有环形摩擦片(21a)、所述的设有凸耳的摩擦片(21b)、内孔为腰形的摩擦片(21c),其中,所述内孔为腰形的摩擦片(21c)扣合在所述离合器(2)中心的外围,并始终与所述离合器(2)同步转动,而所述环形摩擦片(21a)和设有凸耳的摩擦片(21b)是在所述内孔为腰形的摩擦片(21c)产生的摩擦力带动下才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闭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器(2)的摩擦片组(21)之单元组设置依次为所述设有凸耳的摩擦片(21b)、所述的环形摩擦片(21a)、所述的内孔为腰形的摩擦片(21c)、所述的环形摩擦片(21a)。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闭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器(2)摩擦片组(21)的底部通过弹簧(22)抵在所述离合器(2)中部的边沿(23)上,而该离合器(2)摩擦片组(21)的顶部则抵在所述离合器(2)顶部的外凸缘(24)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自动闭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3)通过螺钉(6)活动连接在所述离合器(2)的顶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闭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3)横向的开有通孔(33),所述推杆(4)的一端就插在该通孔(33)内,从而使两者连为一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闭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3)在其顶部的通孔(33)处分开为上下两部分,通过螺钉(5)使该外罩(3)的上部分(31)和下部分(32)紧固一体。
专利摘要一种自动闭门装置,包括有减速电机(1)、其输出端上套设的离合器(2)、离合器(2)外套设的外罩(3)和连接在该外罩(3)顶部的推杆(4),其中该离合器(2)上的摩擦片组(21)至少其中一片摩擦片外侧设有凸耳,外罩(3)下端开有与所述摩擦片组(21)上的凸耳相适应的凹槽(32a),凸耳就嵌在该凹槽(32a)中,而使外罩(3)与设有凸耳的摩擦片(21b)传动相连。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减速电机的输出端上套设离合器,且巧妙的通过设有凸耳的摩擦片与离合器外的外罩相配合,当推杆在摆动中受到反方向的力时,设有凸耳的摩擦片克服其两侧受到的摩擦力,随着外罩和推杆往反方向运动,从而使该自动闭门装置在关门时,并不阻碍外界的强行开门,更加适于实际应用。
文档编号F16D13/00GK2795393SQ20052010148
公开日2006年7月12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8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8日
发明者徐伟明 申请人:徐伟明, 王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