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振减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81239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扭振减振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扭振减振器,尤其是一种分体式飞轮,它具有一个输入部件及一个输出部件,该输入部件无相对转动地与一个内燃机的驱动轴相连接,该输出部件可抵抗一个第一储能装置及一个第二储能装置的阻力相对输入部件扭转,第二储能装置相对第一储能装置并列地连接。
背景技术
这种扭振减振器例如被连接在机动车的驱动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视工作方式而定,包括初级飞轮质量的输入部件与包括次级飞轮质量的输出部件相互扭转或小或大的角度。在此情况下在内燃机工作中可能出现不平衡,该不平衡将使输入部件振动。该振动不应被传递到输出部件上,因为它将会导致与输出部件耦合的变速器的损坏及导致不希望的噪音的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地构成一种扭振减振器,尤其是一种分体式飞轮,它具有一个输入部件及一个输出部件,该输入部件无相对转动地与一个内燃机的驱动轴相连接,该输出部件可抵抗第一储能装置及第二储能装置的阻力相对输入部件扭转,第二储能装置相对第一储能装置并列地连接,可相对于输入部件扭转,以致从振动技术上隔离在内燃机工作中出现的不平衡,即不会由输入部件传递到输出部件。
该任务将在扭振减振器——尤其是一种分体式飞轮,它具有一个输入部件及一个输出部件,该输入部件无相对转动地与一个内燃机的驱动轴相连接,该输出部件可抵抗第一储能装置及第二储能装置的阻力相对输入部件扭转,该第二储能装置相对第一储能装置并列地连接,可相对于输入部件扭转——上这样来解决第二储能装置具有多个储能部件,这些储能部件在圆周上分布地铰接在输出部件的不同位置上。由此可以使用压簧,这些压簧在输入部件与输出部件之间起到超死点弹簧的作用。优选既在输入部件也在输出部件上各设置一个飞轮质量。视实施形式而定输入部件和/或输出部件也构成飞轮质量或其一部分。至少部分地由输入部件及输出部件构成的两个飞轮质量借助轴承装置可相对彼此扭转地被支承。两个储能装置用于使在内燃机工作时出现的振荡式振动不传递到可与变速器输入轴无相对转动地连接的输出部件或次级质量上。扭转角——直到该扭转角上第二储能装置一直施展其递减作用——也被称为后角(Freiwinkel)并优选为1至10度,尤其为5至6度。第二储能装置的递减作用与第一储能装置的作用这样地协调,使得在后角区域中第一储能装置的作用几乎被补偿扭振减振器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特征在于第二储能装置的储能部件分别至少包括一个压簧,尤其一个螺旋压簧。该压簧用于使输入部件及输出部件通过摩擦锁合彼此耦合,只要在输入部件与输出部件之间的有限扭转角不被超过。
扭振减振器的另一优选实施例的特征在于第二储能装置的储能部件分别包括一个铰接部件,该铰接部件用一个端部铰接在输出部件上。相对扭振减振器的转动轴线,该铰接部件被铰接在输出部件的径向内部或径向外部。
扭振减振器的另一优选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储能部件各包括一个耦合部件,该耦合部件可抵抗压簧的力地相对铰接部件移动。优选耦合部件可在一个移入状态与一个移出状态之间移动,在移入状态中输出部件通过耦合部件借助摩擦锁合与输入部件耦合,在移出状态中输出部件与输入部件不耦合。
扭振减振器的另一优选实施例的特征在于输出部件的径向内部设有一个耦合套筒,该耦合套筒与输入部件无相对转动地连接。该耦合部件可作为单独的部件固定在输入部件上或与输入部件一体地构成。
扭振减振器的另一优选实施例的特征在于耦合部件的相对该扭振减振器的转动轴线的径向内端部通过一个压簧与输入部件相对输出部件的扭转角相关地不同强地压在耦合套筒上。优选耦合部件在小扭转角时这样程度地压在耦合套筒上,以致在耦合部件与耦合套筒之间产生摩擦锁合。
扭振减振器的另一优选实施例的特征在于耦合部件的相对该扭振减振器的转动轴线的径向内端部被接收在一个接收部分中,该接收部分被设置在一个同步环中,该同步环可相对耦合套筒及输出部件扭转。通过该同步环可同时地操作所有的储能部件。
扭振减振器的另一优选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在同步环上在各接收部分的区域中在径向外部构造有两个止挡,通过这些止挡可限制同步环相对输出部件的扭转角。通过这两个止挡可间接地限制铰接部件相对输出部件的偏转角度。
扭振减振器的另一优选实施例的特征在于耦合部件的相对该扭振减振器的转动轴线的径向内端部铰接在至少一个夹紧环上,该夹紧环可有限地相对输出部件扭转。优选在轴向上在两个夹紧环之间设置一个转换环。
扭振减振器的另一优选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在夹紧环与一个滚动环之间设有自由轮机构部件,这些自由轮机构部件借助转换环与输入部件相对输出部件的扭转角相关地可被夹紧在夹紧环与滚动环之间。滚动环与耦合套筒无相对转动地连接。滚动环例如可通过压配合与耦合套筒力锁合地连接。
扭振减振器的另一优选实施例的特征在于自由轮机构部件通过弹簧部件预加载,这些弹簧部件支撑在夹紧环上。通过预加载的自由轮机构部件可保证扭振减振器在两个扭转方向上不被干扰地工作。
扭振减振器的另一优选实施例的特征在于耦合部件的相对该扭振减振器的转动轴线的径向内端部铰接在输出部件上。
扭振减振器的另一优选实施例的特征在于耦合部件的相对该扭振减振器的转动轴线的径向外端部与输入部件相对输出部件的扭转角相关地与输入部件形成接触。在限定的扭转角被超过时,压簧这样地卸荷,以致失去与输入部件的接触。


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特征及细节可由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例描述的说明中得到。在此情况下,在权利要求书中及在说明书中所述的各个特征其本身或以任意的组合可作为本发明的重要部分。附图表示图1根据本发明的扭振减振器第一实施例的纵截面图;图2图1中的扭振减振器的横截面图;图3在偏转状态中的图1及2中的扭振减振器的输出部件;图4至6在不同状态中的图3中的一个放大的区段;图7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图4至6的部分;图8扭振减振器第二实施例的纵截面图;图9在未偏转状态中的图8中的扭振减振器的横截面图;图10在偏转状态中的与图9相似的视图;图11至14在不同状态中的图10中的一个放大的部分;图15扭振减振器另一实施例的纵截面图;图16图15中的扭振减振器的横截面图;图17至20在不同状态中的图16中的一个放大的部分;
图21至25在不同状态中的图15至20中所示的扭振减振器的一个概图;图26至32扭振减振器另一实施例的纵截面图及横截面图;及图33一个笛卡儿坐标系图,其中记录了根据本发明的扭振减振器的扭矩相对扭转角度的关系。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图1及2中以纵截面及横截面示出一个扭振减振器1。该扭振减振器1-它也被称为扭转振动减振器-是一个双质量飞轮。该双质量飞轮1包括一个可固定在机动车内燃机的曲轴上的初级飞轮质量或初级质量2,该初级质量也被称为输入部件2。一个次级飞轮质量或次级质量4借助一个轴承3、例如一个滑动轴承绕一个旋转轴线5同轴心地及可转动地支承在初级质量2上。该次级飞轮质量4可无相对转动地固定在一个离合器装置的输入部件(未示出)上。
初级质量2与次级质量4通过具有一个可压缩的储能器6的减振装置7形成传动连接,该减振装置也被称为第一储能装置7。这里储能器6为在圆周方向上纵长的、具有大压缩行程的螺旋弹簧,它被接收在一个室14中,该室中可被至少部分地注入一种粘性介质。该室14由两个可用金属薄板制成的部件15,16限定,这些部件属于初级飞轮质量2。部件15具有一个径向延伸的区域17,该区域也被称为扭振减振器1的输入部件并且可在径向内部借助螺钉18与一个内燃机的曲轴相连接。在径向外部,该部件15过渡为一个轴向突缘19,在该轴向突缘上紧密地固定着构成一个隔板的部件16。该部件15在径向外部带有一个起动机齿圈20。部件16在径向外部带有一个附加的飞轮质量21。
这些部件15,16具有用于储能器6的支撑区域22,23。有扭转弹性的减振装置7的输出部件由一个环形或法兰形状的部件24构成,该输出部件在径向外部具有支架25,这些支架在径向上延伸在两个相邻的储能器6的端部区域之间。在法兰部件24-它也被称为输出部件或法兰-与初级质量2之间具有相对扭转时,则支架25与支撑区域22,23之间的储能器6被压缩。
法兰24的径向内区域26借助铆钉27与次级质量4相连接。扭振减振器1的输出部件24在径向内部通过一个第二储能装置30可与扭振减振器1的输入部件17相耦合。第二储能装置30被这样构成,即在小的扭转角度时才施展递减的作用。第二储能装置30的作用与第一储能装置7的作用这样地相互协调,以致在小的扭转角度时第一储能装置7的作用几乎通过第二储能装置30的作用被补偿。
在图2中可看到,第二储能装置30包括多个储能部件31至34,它们均匀分布地被设置在扭振减振器1的输出部件24的圆周上。此外在图2中还可看到,输出部件24具有两个在直径的相反端上相反地布置的支架25及36,两个螺旋压簧6,37的端部作用在这些支架上。储能部件31至34的结构相同。以下将借助储能部件34来详细描述储能部件31至34的结构。
储能部件34包括一个具有端头41的铰接部件40,该端头具有一个半圆形的横截面。铰接部件40借助端头41在径向内部铰接在输出部件24上。该铰接部件40具有一个紧接在端头41后面的凸台42,该凸台用于使铰接部件40在一个耦合部件44中可往复运动地被导向。储能部件34可摆动地设置在输出部件24的一个空槽38中。耦合部件44由一个导向套筒45构成,铰接部件40的凸台42在该导向套筒中被导向。导向套筒45在径向内部终止在一个基部47上,该基部具有一个中心的透孔。
由铰接部件40的凸台42径向向内地延伸出一个弹簧导向柱49。在弹簧导向柱49的自由端部上构造有一个止挡部件50,该止挡部件伸入到基部47的透孔中。通过该止挡部件50使耦合部件44相对铰接部件40径向向内的运动受到限制。为此目的,在基部47的透孔中构造有一个锁止边缘,该锁止边缘靠触在止挡部件50上。在弹簧导向柱49与导向套筒45之间构造有一个环形空间,在其中设有一个螺旋压簧51。螺旋压簧51被夹紧在铰接部件40的凸台42与耦合部件44的基部47之间。通过螺旋压簧51的预加载力使耦合部件44的基部47保持与铰接部件40的止挡部件50相靠触。
耦合部件44的基部47与一个耦合套筒54形成接触,该耦合套筒基本上具有一个圆柱套壳的构型。在图1中可看到,由耦合套筒54径向向内地延伸出一个固定法兰55。耦合套筒54通过该固定法兰55固定在扭振减振器1的输入部件17上。在耦合套筒54的另一端上径向向外地延伸出一个止挡环56。在轴向上在止挡环56与扭振减振器1的输入部件17之间设有一个同步环60,该同步环包括两个对称地构成的同步环半部61,62。同步环60通过一个预加载的盘形弹簧63与止挡环56保持靠触。
同步环60具有一个接收孔64,耦合部件44的基部47被容纳在该接收孔中。在储能部件34的区域中,在接收孔64的外部在同步环60上构造有两个止挡面66,67,这些止挡面与构造在扭振减振器1的输出部件24上的相应配合面71,72间隔开。
图3中示出在扭转了一个角度74的位置中的输出部件24。同步环60具有与图2中相同的位置。输出部件24的配合面71与同步环60的止挡面66形成靠触。
螺旋压簧51是一种逆转弹簧(inverse Feder),它通过铰接部件40在径向内部铰接在输出部件24上。耦合部件44的基部47将视输出部件24的扭转角度而定压在耦合套筒54的外圆周面上,该外圆周面构成耦合部件44的基部47的运行轨道。同步环60被盘形弹簧63轻微地预加载。该同步环一方面用于使所有储能部件31至34同时地被操作。同时,盘形弹簧63产生出一个切向力,它使逆转的螺旋压簧51发挥作用,这将如下地、尤其借助图5中的状态来详细地说明。此外同步环60在大的偏转角度或振动角度时施展一个摩擦控制盘的作用。
图4中表示在大的扭转角74时的储能部件34的状态。在大的扭转角74时,逆转弹簧51不工作。在基部47与耦合套筒54之间在一个点76上出现间隙。在点75上,输出部件24靠触在同步环60上。输出部件24操作同步环60。这就是说,同步环60与输出部件24一起转动。同步环60必要时承担一个摩擦控制盘的功能。输出部件24的扭转方向由一个箭头77来表示。
图5中表示当输出部件24在箭头79的方向上向相反方向扭转时发生的情况。螺旋压簧51施展其功能,即它将被压缩。在此情况下长度78缩小,由此在螺旋压簧51之间形成一个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通过耦合部件44的基部47传递到由耦合套筒54构成的运行轨道上。通过盘形弹簧63的在轴向上作用的预加载(见图1)产生出一个切向力80,该切向力由同步环60作用在耦合部件44上。由此可保证基部47不在耦合套筒54上滑动。耦合部件44的基部47附着在接触点76上。从该点起保证了逆转弹簧51的功能。在点75上在输出部件24与同步环60之间出现间隙。
图6中表示一个状态,其中逆转弹簧51施展其功能。输出部件24用其支架36在一个中立点附近振动,如通过一个双箭头81所示的那样。该振动角优选小于10度。
图7中表示具有替换构型的同步环85的类似图5的一个视图。同步环85设有一些缝槽,以致在一个区域86中构成一个舌87,该舌的端部适配于耦合部件44的基部47。由逆转弹簧51通过基部47将一个力施加在该舌87上。在此,该舌87以面的形式接触在耦合套筒54上。由此耦合部件44的基部47与耦合套筒54之间的接触被增强。
图8及9中表示一个与图1及2中类似的扭振减振器1。对于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标号。为了避免重复,可参考以上对图1及2的说明。以下仅详细说明两个实施例的区别。
在图8及9所示的实施例中可以看到,总共六个储能部件31至34,105,106在输出部件24的圆周上均匀分布地铰接在该输出部件上。这些储能部件相对输出部件24在径向内部铰接在转换部件91及夹紧环92上。在图8中,转换部件91被设置在两个相对转换部件91对称地构成的夹紧环半部93及94之间的中部上。在径向上在转换部件91及夹紧环92与耦合套筒54之间设有一个滚子95。滚子95与一个内环98形成滚动接触,该内环借助压配合与耦合套筒54附着锁合地连接。
内环98构成滚子95的滚动环。在两个储能部件34,105之间各设有一个滚子95。因此第二储能装置30包括六个储能部件及六个滚子95。这些滚子95与内环98、夹紧环92、转换部件91及一个设置在该转换部件91与该内环98之间的弹簧部件99一起构成在两个方向上的自由轮机构。该弹簧部件在转换部件91与内环98之间产生一个确定的滞后。转换部件91装备有一个外齿结构,该外齿结构相对一个内齿结构具有一个确定的后角,该内齿结构在径向内部被构造在输出部件24上。通过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储能装置30的结构与布置及摩擦系数的独立性可产生出任意的特性曲线。螺旋压簧51仍被预加载在其极限位置内。
图10中表示在输出部件24的偏转状态中的储能装置30。在图9及10中两个半截面通过一个分隔线100分开。在上半截面中,夹紧环92被以截面图示出。在下半截面中,转换部件91被以截面图示出。
图11中表示储能部件34的一个状态,在该状态中逆转弹簧51施展其功能。输出部件24以扭转角107振动,该扭转角小于最大扭转角108。由弹簧51产生出一个力109,该力用于使该系统阻塞在夹紧环92、滚子95及内环98之间的接触位置上。该夹紧这样程度地维持在一个点110上,就像该力方向被保持那样。力流由箭头111表示。虚线所示的转换部件91不工作并且与内环98形成摩擦。弹簧部件99在图11所示的状态中无作用。通过有效杠杆臂的改变产生出负的弹簧特性曲线。
图12中表示在过零点时的储能部件34。过零点涉及一个不稳定状态。在该状态中不存在切向力。除了离心力外,没有力作用在滚子95上。滚子95靠触到夹紧环93上。在滚子95与内环98之间产生了一个间隙。转换部件91不工作并且与内环98形成摩擦。在此状态中弹簧部件99不起作用。
图13中表示由过零点到图11中所示的储能部件34的状态的过渡。输出部件24在箭头113的方向上运动。在夹紧环92上形成了一个与箭头113相反方向的切向力。滚子95由于起作用的离心力不靠在内环98上。夹紧环93可以滑动。转换部件91处于摩擦下。滚子116在点114及115上与转换部件91形成接触及被夹紧。一个构成在夹紧环92上的斜面可借助滚子116与转换部件91之间的阻力将滚子压到内环98上。一旦滚子116与内环98-它也被称为滚动环-之间形成接触,就达到图11中所示的制动状态。
图14中表示所谓的工作点移动状态,在该状态中逆转弹簧51不起作用。在该状态中储能部件34与输出部件24一起相对耦合套筒54转动。输出部件24在一个点121上与转换部件91形成接触。此外转换部件91在点122上与滚子116相接触。力流由箭头126表示。该力流126不再通过内环98。整个集合体在内环98上滑动。仅是弹簧部件99的滞后起作用。在一个点124上滚子116在内环98上滚动。
图15及16中表示一个与图1,2及8,9中类似的扭振减振器1。对于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标号。为了避免重复,可参考以上对图1,2及8,9的说明。以下仅详细说明各个实施例的区别。
在图15及16所示的扭振减振器1中相对图8及9的扭振减振器1取消了弹簧部件99。相对图8及9中所示的实施例附加地,在图15及16所示的实施例中通过弹簧部件130,131将滚子95,133靠压在夹紧环92上。图15及16中所示的系统对称地构成及在两个转动方向上相同地或相似地工作。
在图17中表示储能部件34的过零点的状态。在该状态中没有切向力起作用。弹簧部件130,131将滚子133,95压在夹紧环92上。弹簧130,131及滚子133,95对称地设置。由此一旦出现相应的切向力就可在两个方向上发生夹紧。并且通过根据本发明的系统可实现在两个方向上的闭锁。在图17所示的过零点的状态中转换部件91不起作用。滚子133,95在点135,134上靠压在夹紧环92上。在滚子133,95与转换部件91之间存在间隙136,137。在此状态下转换部件91不起作用。输出部件24既不靠在转换部件91上也不靠在夹紧环92上及由此不起作用,如在138处可看到的。
图18中表示当逆转弹簧51起作用时的状态。输出部件24的偏转用148表示及小于5°-δ。该系统通过夹紧环92/滚子133/内环98之间的接触位置及夹紧环92的形状被锁止。所属的力流由箭头140表示。由141表示滚子133被夹紧。由142表示滚子133相对转换部件91具有间隙。由143表示滚子95靠压在夹紧环92上。由144表示滚子95相对转换部件91具有间隙。由于与滚子133,95具有间隙,转换部件91不起作用。由于相对夹紧环92及转换部件91的间隙146,通过输出部件24不发生任何操作。通过杠杆臂的改变产生出负的弹簧特性曲线。当偏转148为5°-δ时输出部件24靠在转换部件91上。角度δ例如可为0.2至0.5°的数量级,优选为0.3°。
图19中表示一个状态,在该状态中逆转弹簧51起作用及右滚子95抬起。偏转或扭转角148小于5度及大于5°-δ。左滚子133的功能相对图18中所示的状态未改变。滚子133被夹紧。由箭头140表示的力流与图18中所示的状态相同。当偏转148为5°-δ时输出部件24在点150上与转换部件91相接触。在点151上右滚子95从夹紧环92上抬起。在偏转为5度时输出部件与夹紧环92相接触。
图20表示一个状态,在该状态中逆转弹簧51或储能部件34在所谓的工作点移动时被移动。输出部件24在点150上与夹紧环92相接触。左滚子133不被夹紧,靠在点155上并滑动。右滚子95被从转换部件91抬起及也不被夹紧。在该状态中保证了自由轮机构功能。左滚子133在弹簧130的弹簧力作用下靠压在夹紧环92上。一旦输出部件24向回转动,该系统可再传递力。右滚子95在过零点以前不起作用。
图21至25中借助一个线性模型概要表示在图15至20中所示的具有逆转弹簧及两侧的自由轮机构的扭振减振器1的功能。输出部件-也被称为次级法兰或法兰-由24指示。逆转弹簧用51指示。转换部件用91表示。夹紧环用92表示。内环-也被称为滚动环-用98指示。滚子用95及133指示。铰接部件用40表示。耦合部件用44表示。逆转弹簧51被预加载。
在图21中,由于夹紧环92的倾斜构型,弹簧部件130,133将滚子133,95压在内环98的表面上,该内环也被称为滚动轨道或轨道。在位置161上表示在输出部件24与夹紧环92之间的后角为±5度。在位置162上表示在输出部件24与转换部件91之间的后角为±5°-δ,例如为±4.7度。在位置163上表示在滚子133,95与转换部件91之间的间隙。在图21中所示的系统具有对称的功能。所示系统的功能在正方向上被说明,即输出部件24向右运动。
在图22中在位置161,162上不产生任何作用,因为相关的部件处于后角中。通过箭头164表示由逆转弹簧51施加的力。在位置165上两个滚子95,133靠压在夹紧环92上,及一旦在两个方向的一个上出现切向力则可被夹紧。在位置166上表示在滚子95,133与转换部件91之间的小间隙。
在图23中,输出部件24的偏转角在0与5°-δ之间。在位置161及位置162上在后角中不出现任何功能。在位置169上当偏转角达到5°-δ即例如4.7度时,输出部件24可与转换部件91形成接触,及转换部件91与右滚子95形成接触。在位置170上滚子95靠压在夹紧环92上。在位置171上,在滚子95与转换部件91之间具有小间隙。同样,在位置172上,在滚子133与转换部件91之间具有小间隙。在位置174上,滚子133被夹紧在夹紧环92上。通过箭头175表示在该位置及在该方向上的力传递。
图24表示一个状态,在该状态中偏转角大于5°-δ、即如大约4.7度及小于5度。在位置161上表示在后角中不发生任何作用。在位置162上表示由于接触产生转换部件91的携动。左滚子133被夹紧及如由箭头175所示的力传递。右滚子95由转换部件91移动及不再靠压再夹紧环92上。在偏转角为5度时输出部件24与夹紧环92形成接触及可使整个系统移动。
在图25中表示一个状态,在该状态中偏转角大于5度及进行系统的移动。由161表示由于输出部件24与夹紧环92之间的接触进行携动。在位置162上表示由于输出部件24与转换部件91之间的接触进行携动。输出部件24使夹紧环92向右移动。右滚子95由于与转换部件91接触可不被夹紧。因此该系统不受力约束可被移动。在输出部件24与夹紧环92之间的力流仍存在。一旦输出部件向回转动、即向左运动,滚子95可被夹紧及传递力。通过根据本发明的系统可保证快速的响应及小的行程损耗。
在图26至32中表示与上面的图中相似的实施例。对于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标号。为了避免重复,可参考以上对类似实施例的说明。以下仅详细说明各个实施例的区别。
在图26至30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储能装置180被连接在输出部件24与扭振减振器1的由初级飞轮质量构成的输入部件2之间。第二储能装置180包括多个储能部件,在图26至30中仅可看到它们中的一个储能部件181。储能部件181包括一个铰接部件184,该铰接部件具有一个端头185。铰接部件184用其端头185在支架36的区域中在径向外部铰接在输出部件24上。铰接部件184的自由端部伸入一个耦合部件188中,该耦合部件具有一个径向向外延伸的臂194。在耦合部件188中设有一个螺旋压簧190,该螺旋压簧被预加载在耦合部件188与铰接部件184之间。耦合部件188可抵抗螺旋压簧190的预加载地相对铰接部件184运动。
螺旋压簧190如以上实施例中那样被用作超死点弹簧(bertotpunktfeder),它作用在输出部件24与由初级飞轮质量构成的输入部件2之间的通道中。对于一个有限的偏转角,螺旋压簧190与弧形弹簧相反地作用及由此降低了有效的弹簧系数。当最大的偏转角-它也被称为后角-被超过时,压簧190被这样地卸荷,以致失去与初级飞轮盘2的接触及由此超死点弹簧190的工作点被移动。当运动方向反过来时,超死点弹簧190受离心力支持又被耦合及又与弧形弹簧相反地作用。
图28中表示超死点弹簧190或耦合部件188的臂194与初级飞轮质量之间的接触区域可被构成屋顶形状,以便增强摩擦。在图29及30中表示在耦合部件188的臂194与初级飞轮质量2之间的接触区域也可设有沟槽或齿结构。
图31及32表示另一实施例,其中第二储能装置210被连接在初级飞轮质量2与输出部件24之间。第二储能装置210包括多个储能部件207,208。储能部件207包括一个铰接部件212,该铰接部件用一个端头213在径向外部铰接在输出部件24上。在铰接部件212上,耦合部件215可抵抗一个螺旋压簧218的预加载移动地被导向。耦合部件215的自由端部靠压在初级飞轮质量2的金属薄板件15,16上。
图33中表示一个笛卡儿坐标系,其中记录了如上述附图中所示的扭振减振器1的以Nm为单位的扭矩相对以度为单位的扭振减振器的扭转角的关系。该扭矩基本上正弦形地变化,其中正的幅值与负的幅值为同样的大小。
参考标号表1扭振减振器 20起动机齿圈2初级飞轮质量21飞轮质量3轴承→滑动轴承 22支撑区域4次级飞轮质量23支撑区域5转动轴线24法兰形式的输出部件6储能器 25支架7减振装置26径向内区域14室 27铆钉15部件 30第二储能装置16部件 31储能部件17区域 32储能部件18螺钉 33储能部件19突缘 34储能部件
36支架76点37螺旋压簧77箭头38空槽78长度40铰接部件79箭头41端头80切向力42凸台→导向部分 81双箭头44耦合部件85同步环45导向套筒86区域47基部87舌49弹簧导向柱 91转换部件50止挡部件92夹紧环51螺旋压簧93夹紧环半部54耦合套筒94夹紧环半部55固定法兰95滚子56止挡环 98内环60同步环 99弹簧部件61同步环半部 100分隔线62同步环半部 105储能部件63盘形弹簧106储能部件64接收孔 107扭转角66止挡面 108扭转角67止挡面 109箭头71对应面 110点72对应面 111箭头74角度113箭头75点 114点
115点155点116滚子 16 124与92的接触位置121点162 24与91的接触位置122点163间隙124点164箭头126箭头→力流165位置130弹簧部件 166位置131弹簧部件 169-175位置133滚子 180第二储能装置134点181储能部件135点184铰接部件136间隙 185端头137间隙 188耦合部件138点190螺旋压簧139力194 188的臂140箭头→力流201屋顶形端部141点207储能部件142点208储能部件143点210第二储能装置144点212铰接部件146间隙 213端头150点215耦合部件151点218螺旋压簧
权利要求
1.一种扭振减振器,尤其是分体式飞轮,具有一个输入部件(2,17)及一个输出部件(24),该输入部件可无相对转动地与一个内燃机的驱动轴相连接,该输出部件可抵抗一个第一储能装置(7)及一个第二储能装置(30;180;210)的阻力相对该输入部件(2,17)扭转,该第二储能装置相对第一储能装置(7)并列地连接,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储能装置(30;180;210)具有多个储能部件(31-34,105,106;181;207,208),这些储能部件在圆周的不同位置上分布地铰接在输出部件(24)上。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扭振减振器,其特征在于第二储能装置(30;180;210)的储能部件(31-34,105,106;181;207,208)分别包括至少一个压簧(51;190;218),尤其是一个螺旋压簧。
3.根据权利要求2的扭振减振器,其特征在于第二储能装置(30;180;210)的储能部件(31-34,105,106;181;207,208)分别包括一个铰接部件(40;184;212),该铰接部件用一个端部铰接在输出部件(24)上。
4.根据权利要求3的扭振减振器,其特征在于这些储能部件(31-34,105,106;181;207,208)各包括一个耦合部件(44;188;215),该耦合部件可抵抗压簧(51;190;218)的力地相对所述铰接部件(40;184;212)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的扭振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在输出部件(24)的径向内部设有一个耦合套筒(54),该耦合套筒与输入部件(2;17)无相对转动地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的扭振减振器,其特征在于耦合部件(44)的相对于该扭振减振器的径向内端部通过该压簧(51)与输入部件(2,17)相对输出部件(24)的扭转角相关地不同强地压在耦合套筒(54)上。
7.根据权利要求6的扭振减振器,其特征在于耦合部件(44)的相对于该扭振减振器的径向内端部被接收在一个接收部分(64)中,该接收部分被设置在一个同步环(60)中,该同步环可相对耦合套筒(54)及输出部件(24)扭转。
8.根据权利要求7的扭振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在同步环(60)上在接收部分(64)的区域中在径向外部分别构造有两个止挡(66,67),通过这些止挡可限制同步环(60)相对输出部件(24)的扭转角和/或反过来限制。
9.根据权利要求5的扭振减振器,其特征在于耦合部件(44)的相对于该扭振减振器的径向内端部铰接在至少一个夹紧环(92)上,该夹紧环可有限地相对输出部件(24)扭转。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扭振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在夹紧环(92)与一个滚动环(98)之间设有一些自由轮机构部件(95),这些自由轮机构部件借助一个转换环(91)与输入部件(2,17)相对输出部件(24)的扭转角相关地可被夹紧在夹紧环(92)与滚动环(98)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扭振减振器,其特征在于这些自由轮机构部件(95,133)被一些支撑在夹紧环(92)上的弹簧部件(131,130)预加载。
12.根据权利要求4的扭振减振器,其特征在于耦合部件(188;215)的相对于该扭振减振器的径向内端部铰接在输出部件(24)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的扭振减振器,其特征在于耦合部件(188;215)的相对于该扭振减振器的径向外端部与输入部件(2,17)相对输出部件(24)的扭转角相关地与输入部件形成接触。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扭振减振器,尤其是分体式飞轮,具有一个输入部件及一个输出部件,该输入部件可无相对转动地与一个内燃机的驱动轴相连接,该输出部件可抵抗一个第一储能装置及一个第二储能装置的阻力相对该输入部件扭转,该第二储能装置相对第一储能装置并列地连接。为了在振动技术上隔离内燃机工作时出现的不平衡,该第二储能装置具有多个储能部件,这些储能部件在圆周的不同位置上分布地铰接在输出部件上。
文档编号F16F15/134GK101061328SQ200580039738
公开日2007年10月24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9日 优先权日2004年11月20日
发明者P·施韦德勒, J·耶克尔, A·科伊 申请人:卢克摩擦片和离合器两合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