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转矩限制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磁力,仅在作用了规定值以上的转矩时,才相对旋转的转矩限制器。
背景技术:
作为利用磁力的转矩限制器,例如有将内侧旋转体可相对旋转地组装到外侧旋转体内的同时,将永久磁铁固定在内侧旋转体的外圆周或外侧旋转体的内圆周的任何一方,而将筒状的半硬质磁性体固定在任何另一方的转矩限制器。这样的转矩限制器将上述半硬质磁性体和永久磁铁相对配置,上述永久磁铁将上述半硬质磁性体磁化,以传递与该磁滞回线的面积成比例的旋转力(见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08767号公报)。
这种利用磁力的转矩限制器的简要原理是它具有一对可相对旋转的旋转部件。在一个旋转部件上固定有永久磁铁,在另一个旋转部件上固定有半硬质磁性体。并且,永久磁铁与半硬质磁性体以微小的间隙相对配置。由其中一个旋转部件输入转矩,由另一个旋转部件输出转矩。当输入转矩的负荷在预定负荷以下时,另一个旋转部件便随输入转矩的旋转部件一起旋转,转矩限制器将该转矩传递给另一个旋转部件并输出转矩;当输入转矩的负荷在预定负荷以上时,输入转矩的旋转部件则与另一个旋转部件相对旋转,转矩限制器则不能将输入转矩传递给另一个旋转部件并输出转矩。所谓“半硬质磁性体”是指具有如铁那样的软磁以及硬磁的中间的磁特性的材料,例如铁铬钴合金、铁镍合金之类。其特点是,可以用比较少的能量充磁和退磁。即,由于具有能很容易地使通过来自外部的磁力一度被充磁的磁极进行反转的性质,因而,被永久磁铁的N极吸引时,半硬质磁性体充磁为S极;当又被永久磁铁的S极吸引时,则已被充磁为S极的半硬质磁性体反转为N极。转矩限制器就是利用了这一特性。其作用原理大致如下(1)当输入转矩(以装有永久磁铁的旋转部件为例)的负荷在预定负荷以下时。
首先,永久磁铁处于静止状态,在与其相对的半硬质磁性体上产生了与永久磁铁的磁极相反的磁极。即,在与永久磁铁的S极部分相对的半硬质磁性体部分产生N极,而在与永久磁铁的N极部分相对的半硬质磁性体部分产生S极。并且,只有在永久磁铁处于静止状态时保持这种状态(图11A的状态)。
其次,当永久磁铁向箭头A方向旋转一点时(图11B的状态),永久磁铁的磁极和半硬质磁性体的磁极都产生偏移。于是,永久磁铁的S极和半硬质磁性体的S极产生相互排斥,永久磁铁的N极和半硬质磁性体的N极产生相互排斥,从而作用了使其相互离开的力,使半硬质磁性体向与上述永久磁铁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并且,永久磁铁的S极部分和半硬质磁性体的N极部分,及永久磁铁的N极部分和半硬质磁性体的S极部分都分别处于相对的稳定的位置。
然而,由于永久磁铁还要在与上述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因而,只要永久磁铁继续旋转,永久磁铁的S极部分和半硬质磁性体的N极部分,以及永久磁铁的N极部分和半硬质磁性体的S极部分都分别处于相对的稳定的位置,半硬质磁性体的磁极都要受到永久磁铁的相同磁极的推压,半硬质磁性体的磁极则随着永久磁铁的旋转而旋转。
(2)当输入转矩(以装有永久磁铁的旋转部件为例)的负荷在预定负荷以上时。
首先,永久磁铁处于静止状态,这与上述的情况相同(图11A的状态)。
其次,当永久磁铁向箭头A方向旋转一点时(图11D的状态),对永久磁铁和半硬质磁性体作用了使其相互离开的力,这也与上述相同。
然而,在半硬质磁性体的旋转停止的场合,或施加到半硬质磁性体上的负荷在预定负荷以上时的场合,即使永久磁铁的S极和半硬质磁性体的S极,永久磁铁的N极和半硬质磁性体的N极处于相互排斥的状态,半硬质磁性体也不会随着永久磁铁的确旋转而旋转。上述排斥力仅存在于内部。
并且,当永久磁铁进一步在与上述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时,如图11E所示,永久磁铁的S极和半硬质磁性体的S极,及永久磁铁的N极和半硬质磁性体的N极则处于相对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半硬质磁性体的磁极发生变化,与永久磁铁的S极相对的半硬质磁性体的部分从S极变为N极,与永久磁铁的N极相对的半硬质磁性体部分从N极变为S极而达到稳定。
但这种稳定是理论上的。实际上,这种稳定状态并不能维持。即,由于永久磁铁继续旋转,因而,在达到上述稳定状态的下一个瞬间,永久磁铁的磁极移动,达到下一个不稳定状态。因此,在永久磁铁继续旋转的状态下,虽然反复进行以上动作,但永久磁铁和半硬质磁性体总是以承受负载的状态相对峙,其结果,不能将永久磁铁的旋转传递给半硬质磁性体。
上述半硬质磁性体通过压入到一个旋转体中予以固定。该半硬质磁性体由于是将轧制而成的原材料加工成筒状、再切断为需要的长度而制成,因而难以形成为使其不与另一个旋转体相对旋转而设置的止转用的凸部、凹部或切口等。这是因为,其不仅难于加工,而且异形的上述半硬质磁性体对磁路具有影响,使转矩不稳定。因此,虽然采用了压入这种固定方法,但由于转矩限制器的尺寸通常都较长,因而,压入作业是费时费工的作业,成为制造成本增高的原因。另外,固定上述半硬质磁性体的一方的旋转体有必要用例如树脂等非磁性体制成。这是因为,在将上述半硬磁性体固定在磁性体上的情况下,相对的永久磁铁的磁通就流经上述磁性体,半硬性磁性体形成的磁滞转矩则降低。因此,上述旋转体和半硬质磁性体要用不同的材质,其线膨胀系数也有差别。这样,在压入不同材质的旋转体和半硬质磁性体的情况下,它们在使用中因温度变化而产生膨胀或收缩,上述旋转体和半硬质磁性体由于线膨胀系数之差而在两者之间产生间隙,因而存在产生松动或者其中的某个件破坏的问题。
再有,为了经受住压入时的压力,压入上述半硬质磁性体的旋转体等部件对其壁厚也必须加厚。因此,存在不能实现整体小型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需费时费工的压入作业而又能可靠地固定半硬质磁性体,并能降低制造成本的转矩限制器。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转矩限制器,具有第一转矩传递部件和可插入上述第一转矩传递部中并与其相对旋转的第二转矩传递部件,第一、第二转矩传递部件的至少任何一方由非磁性体构成,在由上述非磁性体构成的一方的转矩传递部件上固定有半硬质磁性体,在另一方的转矩传递部件上设有与上述半硬质磁性体相对的永久磁铁;其特征在于设有将上述半硬质磁性固定在上述一方的转矩传递部件上的一对夹持机构,通过这一对夹持机构固定上述半硬质磁性体的轴向两端。
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转矩限制器在第一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是上述一对夹持机构中的至少一方的夹持机构为卷边结构。
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的转矩限制器在第一或第二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其结构为,在上述半硬质磁性体的两端侧面设置一对轴承的同时,将上述一对夹持部件的夹持力通过上述轴承作用到半硬质磁性体上。
本发明的第四方案的转矩限制器在第一或第二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其结构为,在上述半硬质磁性体的内圆周或外圆周设置一对轴承的同时,用一对夹持机构直接夹持半硬质磁性体,从而这一对夹持机构的夹持力不作用到上述轴承上。
本发明的第五方案的转矩限制器在第四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是与上述夹持机构的夹持面相对一侧的轴承的端面间距离比上述半硬质磁性体的轴向长度更短。
本发明具有如下效果。
根据第一~第五方案的发明,在利用了磁力的转矩限制器中,由于是借助于夹持半硬质磁性体的两端来对其进行保持,因而无需费时费工的压入作业,可降低制造成本。
并且,半硬质磁性体不会因线膨胀系数之差而脱落,固定半硬质磁性体的部件也不会因此而破坏。
根据第二方案的发明,由于可以利用固定半硬质磁性体的转矩传递部件的端部夹持半硬质磁性体,因而无需与转矩传递部件不同的另外的固定部件。即,可以减少零部件数量的同时,还可以减少组装工时,从而可降低制造成本。
根据第三方案的发明,通过在半硬质磁性体的两端设置轴承,从而,可将半硬质磁性体的轴向长度缩短与上述轴承的轴向长度相应的部分。
因此,可以减少昂贵的半硬质磁性体的使用量,并可相应降低成本。
根据第四、第五方案的发明,由于对半硬质磁性体的夹持力不作用在轴承上,轴承不会因夹持力而倾倾。即,不用担心轴承的中心偏离。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2表示的是第一实施例的轴,图2(A)是其正视图,图2(B)是其侧视图。
图3表示的是第一实施例的外壳,图3(A)是其纵剖面图,和图3(B)是其侧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例的轴承的剖面图。
图5是第二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6是第三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7是第四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8是第五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9是第六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10是第七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11(A)-图11(E)是用于说明转矩限制器的简要原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转矩限制器,将半硬质磁性体2固定在本发明的第一转矩传递部件即外壳1上,而将永久磁铁4固定在第二转矩传递部件即轴3上。
上述轴3是图2所示的筒状部件,在筒主体3a的外圆周上具有环状槽3b和一对止转凸部3c、3c。
上述永久磁铁4也是筒状,其内径尺寸比上述轴3的外径尺寸稍大。另外,在该永久磁铁4的一端的端部上形成一对与设置在筒主体3a上的止转凸部3c、3c卡合的缺口4a、4a。此外,上述止转凸部3c和缺口4a的数目不限于2个,既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3个以上。
然后,将O形圈5嵌入轴3的环状槽3b之后,将轴3插入到永久磁铁4中,使上述止转凸部3c、3c嵌入到永久磁铁4的缺口4a、4a中,从而将永久磁铁4固定在轴3上。
此外,作为上述O形圈5使用了其断面直径比环状槽3b更大的件。这样,当将永久磁铁4嵌入到轴3的外圆周时,O形圈5的弹性力作用到永久磁铁4上,从而可以防止永久磁铁4从筒主体3a中脱出。
这样一来,固定永久磁铁4的轴3是本发明的第二转矩传递部件,同时相当于另一方的转矩传递部件。
另一方面,外壳1是作为非磁性体材料的铝制的筒状部件,其一端的端部具有环状的底面1a,在该底面1a上形成了如图3所示的一对缺口1b、1b。另外,在上述底面1a一侧虽设有轴承6,但在轴承6上设有与上述缺口1b、1b对应的凸部6a、6a。这些凸部6a、6a与上述缺口1b、1b卡合的同时,由于突出于外壳1的底面1a,从而使轴承6和外壳1成为一个整体,上述凸部6a、6a便成为与外壳1一体旋转的转矩传递轴。
再有,在外壳1的另一端上虽设有另外的轴承7,但在该轴承7和上述轴承6之间设有筒状的半硬质磁性体2。并且,通过将外壳1的另一端进行卷边而形成卷边部1c,在该卷边部1c和上述底面1a之间通过两个轴承6、7夹持中硬质磁性体2。
这种转矩限制的组装如下进行。
在外壳1的另一端形成卷边部1c之前,将轴承6插入到外壳1中,紧接着,插入筒状的半硬质磁性体2。其后,插入固定有上述永久磁铁4的轴3,在将轴承7嵌入轴3的外圆周之后,对外壳1的另一端进行卷边。
这样一来,固定了半硬质磁性体2的外壳1便成为本发明的第一转矩传递部件,同时也是一方的转矩传递部件。
并且,当在上述外壳1或轴3上输入超过设定值的旋转扭矩时,两者便相对旋转而不传递转矩,但在输入设定值以下的旋转扭矩时,两者便一体旋转而传递转矩。
例如,如果对与外壳1一体旋转的凸部6a输入设定值以下的转矩,则突出于外壳1的端部的筒主体3a成为转矩输出轴。
在本第一实施例中,通过外壳1的上述卷边部1c和底面1a构成本发明的夹持机构。并且,利用这种夹持机构,保持半硬质磁性体2的轴向两端,并将上述半硬质磁性体2固定在外壳1上。即,由于未使用压入方法将半硬质磁性体2的圆筒外侧而固定在外壳1的内圆周上,从而可避免因压入带来的种种问题。
即,由于无需压入外壳1内的作业,因而组装作业性良好。
另外,半硬质磁性体2与外壳1不会因外壳1和半硬质磁性体2的热膨胀率之差而产生相对旋转,或者外壳1出现破损。
而且,由于不采用压入固定,因而,半硬质磁性体2的外圆周尺寸和外壳1的内圆周尺寸就无需那么精密地控制。也可以相应降低制造成本。
图5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中,作为第一转矩传递部件的外壳8,虽然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外壳1有些不同,但作为第二转矩传递部件的轴3和上述第一实施例却是相同的。另外,外壳8是保持了半硬质磁性体2的一方的转矩传递部件,而轴3是保持了永久磁铁4的另一方的转矩传递部件这一点与上述第一实施也是相同的。并且,对于在本第二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要素使用相同的标号进行说明,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图5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转矩限制器中,在筒状外壳8的一端的底面8a上一体地形成有作为转矩传递轴的一对凸部8b。因此,在底面8a一侧设置了与外壳8的另一端所设置的轴承7同样的轴承9。
并且,将上述外壳8的另一端卷边形成卷边部8c,利用该卷边部8c和底面8a的夹持力将半硬质磁性体2固定在外壳8中。结果,第二实施例也可以得到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效果。
此外,在第二实施例中,外壳8的形状虽然做得比第一实施例的外壳1更复杂,但由于轴承9和轴承7做成通用零件,并且轴承9无需像轴承6那样(参照图1),将凸部6a与外壳1的缺口1b对准,因而,具有无需调整位置地进行组装的优点。
图6所示的第三实施例,虽然用于夹持半硬质磁性体2的夹持机构的结构与上述第一、第二实施例不同,但其它结构却是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
在筒状的外壳10的一端具有环状的底面10a,在该底面10a上形成了缺口10b。另外,在外壳10的另一端的内圆周形成有阴螺纹10c。
并且,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同样,在将轴承6、半硬质磁性体2、轴3等组装到该外壳10中之后,通过将具有与上述阴螺纹10c啮合的阳螺纹11a的环状螺纹部件11拧紧就使夹持力作用到半硬质磁性体2上。
即,在本第三实施例中,利用外壳10的底面10a和螺纹部件11构成了本发明的夹持机构。
结果,可以得到与其它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这样,就使用螺纹部件11构成夹持机构而言,与采用卷边的方法相比,零件数虽然增多,但与进行卷边的方法比较,具有容易调整夹持力的优点。
图7所示的第四实施例,将设置在外壳1的内圆周的半硬质磁性体14的轴向长度加长,将设置在与其它实施例相同的轴3的外圆周的轴承12、13设置在上述半硬质磁性体14的内圆周一侧。
因此,轴承12和13的外径比图1的轴承6和7减小了。此外,通过使轴承12的凸部12a、12a突出于外壳1的缺口1b、1b之外,从而使轴承12与外壳1成为一体。
并且,通过将外壳1的端部卷边,使夹持力直接作用到半硬质磁性体14的两端。即,本第四实施例的夹持机构虽然由外壳的底面1a和卷边部1c构成,但是,将夹持机构的夹持力直接作用在半硬质磁性体14上而不作用在轴承12、13上这一点与图1的第一实施例是不同的。这样,由于夹持力不作用在轴承12、13上,因而,将与作为夹持面的上述底面1a和卷边部1c的内侧面相对的轴承12、13的端面之间的距离做得比上述半硬质磁性体14的轴向长度更短。
这样,由于做成利用夹持力将半硬质磁性体14固定在外壳1上,因而,可以避免因压入所产生的问题这点与其它实施例是相同的。
再有,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其结构是用于固定半硬质磁性体14的夹持力不作用于轴12、13上,因而不用担心因卷边而产生使轴承12、13倾斜方向的作用力。由于外壳1进行卷边而对轴承作用倾斜方向的力时,由于轴承的中心偏移,则会引起外壳1和轴3不能顺利地相对旋转,但如果如图7所示那样,做成夹持力不作用到轴承上的结构,则对此不必担心。
图8所示的第五实施例是将轴3组装到与上述第二实施例同样的外壳8中的转矩限制器。即,外壳8虽与图7所示的第四实施例不同,但其它部分却与第四实施例相同,通过将外壳8进行卷边来夹持半硬质磁性体14,这时,夹持力不作用到轴承13、13上。此外,对于与其它实施例相同的结构要素,使用与其它实施例相同的标号。
即,在固定在外壳8上的半硬质磁性体14的内圆周一侧配置一对轴承13、13,利用外壳8的底面8a和卷边部8c夹持上述半硬质磁性体14。而且,做成作用于上述半硬质磁性体14上的夹持力不作用到轴承13、13上的结构。换言之,将轴承13、13的与夹持面相对的端面之间的距离,即轴承13、13的外侧端面间的距离L2做得比半硬质磁性体14的轴向长度更短。
采用这样的结构,可以得到与上述第四实施例同样的效果。
此外,如上述第一—第三实施例那样,在通过轴承作用夹持力的情况下,虽然担心因夹持力而使轴承的中心偏移,但与第四、第五实施例比较,相对于转矩限制器的轴向长度,可使半硬质磁性体的长度缩短与轴承的轴向长度相应的部分。由于半硬质磁性体是昂贵的材料,若减少其分量,就可以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在上述第一—第五实施例中,虽然说明的是将半硬质磁性体固定在作为第一转矩传递部件的外壳上,而将永久磁铁固定在作为第二转矩传递部件的轴上的例子,但是,也可以相反地配置上述半硬质磁性体和永久磁铁。作为这种相反配置的例子,对将上述半硬质磁性体固定在第二转矩传递部件上的第六、第七实施例说明如下。
图9所示的第六实施例是将永久磁铁16固定在筒状的外壳15上,而将筒状的半硬质磁性体18固定在轴17上的例子。
在上述外壳15的两端形成扩径部15a、15b,分别将轴承19、20压入到扩径部15a、15b中。但是,压入上述轴承19、20是在将固定了永久磁铁16和半硬质磁性体18的轴17组装到外壳15内部之后。
另外,在上述扩径部15a、15b上形成环状的防脱凹部15c、15d;另一方面,在轴承19、20的外圆周形成环状的防脱凸部19a、20a,以防止压入了的轴承19、20脱出。
再有,通过将轴承20压入上述扩径部15b而形成的环状凹部作为环状槽15e,并将O形圈25嵌入其中。于是,使O形圈25的弹性力作用了永久磁铁16,从而将永久磁铁16固定到外壳15上。
另一方面,在轴17的外圆周使外径呈台阶状地变化,从而形成大直径部分17a、中直径部分17b和小直径部分17c。并且,在将中直径部分17b的轴向长度做得比半硬质磁性体18的轴向长度稍长的同时,将中直径部分17b的外径做得比半硬质磁性体18的内径稍小。
然后,将轴17从小直径部分17c一边插入到上述半硬质磁性体18内,使半硬质磁性体18的一端与轴17的大直径部分17a和中直径部分17b的边界的台阶部分17d接触的状态下,将上述小直径部分17c一边的中直径部分17b的端部铆接而形成铆接部17e。利用该铆接部17e和上述台阶部17d夹持半硬质磁性体18的两端,以固定在轴17上。即,在本第六实施例中,轴17是本发明的第二传递部件,同时是一方的转矩传递部件。并且,该轴17用非磁性体构成。
这样一来,在将固定了半硬质磁性体18的轴17组装到外壳15内之后,如上所述再将轴承19、20压入到外壳15的两端中。
此外,在上述轴承19上具有凸部19b、19b,并将其用作转矩的输入轴或输出轴。
本第六实施例,也通过利用铆接部17e和台阶部17d夹持半硬质磁性体18的轴向两端,从而将半硬质磁性体18固定在轴17上。因此,该转矩限制器也可以避免由于通过压入半硬质磁性体18进行固定所产生的问题。
图10所示的第七实施例是将筒状的永久磁铁22固定在筒状的外壳21中,而将筒状的半硬质磁性体24固定在轴23上的例子。
即,外壳21是本发明的第一传递部件,同时是另一方的转矩传递部件。并且,轴23是本发明的第二传递部件,同时是一方的转矩传递部件。
在上述外壳21上,在其内圆周上形成有一对防脱凸部21a和用于嵌入O形圈25的环状槽21b,而在其轴向两端附近形成有分别设置的环状的防脱凹部21c、21d。
并且,在永久磁铁22的端部形成有与上述防脱凸部21a相对应的一对缺口22a、22a。通过将该缺口部22a、22a嵌入到上述防脱凸部21a、21a中,从而使永久磁铁22与外壳21一体旋转。另外,通过将O形圈25嵌入到形成于外壳21上的环状槽21b中,并使其弹性力作用于永久磁铁22上,从而将永久磁铁22固定到外壳21上。
此外,上述防脱凹部21c、21d是在将环状部件29限制部件30压入到外壳内时,与形成在这些部件的防脱凸部29a、30a嵌合并发挥防脱功能的凹部。
另一方面,轴23从法兰部分23a起将外径做成台阶状减小的中直径部分23b和小直径部分23c,并将中直径部分23b的外径做得比半硬质磁性体24的内径稍小。
然后,将轴23从小直径部分23c插入到上述半硬质磁性24内,将半硬质磁性体24套在上述中直径部分23b上后,再将轴承27与上述半硬质磁性体24的外圆周嵌合并靠在法兰部分23a一侧,然后将该轴23组装到固定了永久磁铁22的外壳21内。
这样一来,若将套上了半硬质磁性体24的轴23插入到外壳21中,并将轴承28嵌入到上述半硬质磁性体24的端部之后,则与上述第六实施例一样地固定了半硬质磁性体24。
即,在将半硬质磁性体24的一端与法兰部分23a和中直径部分23b的边界的法兰面23d接触的状态下,将环状的衬垫26嵌入到中直径部分23b的端部。然后,在将该衬垫26紧压在上述半硬质磁性体24的状态下,铆接中直径部分23b的端部,形成铆接部分23e。通过该铆接部分23e和上述法兰面23d夹持半硬质磁性体24的两端,并将半硬质磁性体24固定在轴23上。
但是,上述铆接部23e形成的夹持力通过衬垫26作用到半硬质磁性体24上。
即,由上述法兰面23d、衬垫26和铆接部23e构成本发明的夹持机构。
另外,将环状部件29和限制部件30嵌入并固定在上述外壳21的两端。
此外,在上述环状部件29上具有凸部29b、28b,并将其用作转矩的输入轴或输出轴。
在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中,通过利用法兰面23d和铆接部23e夹持半硬质磁性体24的轴向两端,从而将半硬质磁性体24固定在轴23上。因此,该转矩限制器也可以避免因压入半质硬质磁性体24进行固定所产生的问题。
另外,这种结构虽对上述半硬质磁性体24的端部通过上述衬垫26作用了铆接部23e的夹持力,但对轴承27、28却未作用有夹持力。即,将与作为夹持机构的夹持面的法兰面23d和衬垫26相对的轴承端面间的距离L3做得比半硬质磁性体24的轴向长度更短。
这样,由于铆接形成的夹持力不作用于轴承27、28上,因而不担心轴承27、28出现倾斜。
上述第一—第七实施例的转矩限制器作为将与永久磁铁相对的半硬质磁性体固定到一方的转矩传递部件上的方法,采用利用夹持半硬质磁性体的轴向两端的夹持力的方法。因此,便解决了压入法存在的问题。
此外,本发明的半硬质磁性体的夹持机构的结构及组装顺序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定。要点在于,只要利用夹持力将半硬质磁性体固定在由非磁性材料形成的转矩传递部件上即可。
权利要求
1.一种转矩限制器,具有第一转矩传递部件和可插入上述第一转矩传递部件中并与其相对旋转的第二转矩传递部件,第一、第二转矩传递部件的至少任何一方由非磁性体构成,在由上述非磁性体构成的一方的转矩传递部件上固定有半硬质磁性体,在另一方的转矩传递部件上设有与上述半硬质磁性体相对的永久磁铁;其特征在于设有将上述半硬质磁性体固定在上述一方的转矩传递部件上的一对夹持机构,通过这一对夹持机构固定上述半硬质磁性体的轴向两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矩限制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一对夹持机构中的至少一方的夹持机构为卷边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矩限制器,其特征在于其结构为,在上述半硬质磁性体的两端侧面设置一对轴承的同时,将上述一对夹持部件的夹持力通过上述轴承作用到半硬质磁性体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矩限制器,其特征在于其结构为,在上述半硬质磁性体的内圆周或外圆周设置一对轴承的同时,用一对夹持机构直接夹持半硬质磁性体,从而这一对夹持机构的夹持力不作用到上述轴承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矩限制器,其特征在于与上述夹持机构的夹持面相对一侧的轴承的端面间距离比上述半硬质磁性体的轴向长度更短。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需费时费工的压入作业而又能可靠地固定半硬质磁性体,并能降低制造成本的转矩限制器。该转矩限制器,具有第一转矩传递部件(1)和可插入上述第一转矩传递部件(1)中并与其相对旋转的第二转矩传递部件(3),第一、第二转矩传递部件的至少任何一方由非磁性体构成,在由上述非磁性体构成的一方的转矩传递部件(1)上固定有半硬质磁性体(2),在另一方的转矩传递部件(3)上设有与上述半硬质磁性体(2)相对的永久磁铁(4);其特征是设有将上述半硬质磁性体(2)固定在上述一方的转矩传递部件(1)上的一对夹持机构(1a、1c),通过这一对夹持机构(1a、1c)固定上述半硬质磁性体(2)的轴向两端。
文档编号F16D7/02GK1858457SQ200610001288
公开日2006年11月8日 申请日期2006年1月12日 优先权日2005年5月6日
发明者秋场润一郎 申请人:拓基轴承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