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节能套装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637338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动力节能套装组的制作方法
动力节能套装组本新型动力节能套装组,由一个带齿圈的外轮连体圆轮鼓带动另一带齿圈 的内轮连体圆轮鼓转动来完成传递力的装置,使其起到节能作用。目前,公知的动力传递都是采用单轴,轴承与轮鼓相连接所得的一种组合 转换力把力传递出去。为了更好的使现有各种动力机械所采用的单一、单轴力传递方式能进一步 有效起到提升节能, 一种新型动力节能套装组所代替,它由输出的动力通过半 轴(或由带齿健的圆柱轴与边围带有定位小圆孔,而内圆带有齿槽的圆饼结合 传递力,简称"齿套")把动力传递到动力套装组上,它是由两个固定在同一圆 平面不同圆心,边圆相切或相连的两个长短不一的套式连体圆筒轴,各轴由一 个轴承与相应圆形带齿轮鼓相应连接,两轮鼓齿圈齿合组成(或内齿圈的外边 缘周长与外齿圈的内边缘周长相等的组合齿圈)把传递来的动力由经外轮轮鼓 的转动,通过固定在小圆筒轴上的轴承与轮鼓组合所得的转换力,由齿合的齿 圈转动,把力传递到里面内轮鼓上,由内轮与固定在圆平板面上的大圆筒轴上 的轴承与轮鼓组合运转所得的转换力,再把所转换的动力传递到所需物体而运 转来完成力传递的一个过程,从而起到节能效果,其结合说明附图。一、 原理图(

图1、 2)图l中①力距L!②力距L2③定轮a④动轮b⑤作用力F 图2中①力距L!②力距L2③动轮b(现为带齿圏轮鼓)④由力距L卜L2组成的圆C (带齿圈的轮鼓)二、 整体剖视图(图3、 5)图3中①齿牙 ②里轮鼓 ③外轮鼓 ④带轴承台阶的连体圆筒轴⑤固定的圆板面 ⑥、⑦轴承 ⑧半轴或带有键套螺丝孔的圆饼图5中①带有凸凹键槽的外轮②、③带有凸凹键槽的齿圈④带有凸凹键槽的内轮三、整体视图(图4、 6)图4中①定位饼②连体圆筒轴的固定盘③、④轴承台阶⑤连体圆筒轴 图6中①里面轮鼓(或皮带轮)②外面齿圈轮鼓③半轴或齿套实施方式在图1中在拉力F的作用下,带动滑轮a的转动形成力距L,同时连体绳 索运动出的力距L2随之产生,带动动轮b运转完成提升物体的过程,从而起到 省力作用。重量为G的物体需作用力F起动,现由本新型动力节能套装组里面的轮鼓 组合转换力Fi带动,Fi〈F,再由外轮鼓的组合转换力F2带动卜这种力 传递的过程,本新型节能套装组,从而能起到省力效果。在图3中由传递到的动力把外轮带动旋转,使齿合齿圈的转动,使里面轮 鼓转动带动物体即图2中的力距L+L2运转周期成为齿圈圆C,由齿圈的齿合运 转来带动里面轮鼓动轮b转换里面齿圈轮鼓的运转所完成的力传递过程,从而 起到省力作用。
权利要求
1. 一种能节约动能的组合,由经一个带齿圈体的外轮和一个带齿圈体的内轮以连体的双轴为中心运转进行单力传递力的过程,其特征由输出的动力传递到第一连体带齿轮鼓的转动,所得的转换力再传递到第二连体带齿轮鼓再转换所得的力继而带动某一物体运转的一个组合的运行过程。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鼓组,其特征输出的动力传递到由经半 轴或齿套接合,在通过连体不在同一圆心点的小圆筒轴上的轴承与外轮鼓 组合运转的转换力,通过第一连体轮鼓的齿圈与第二连体轮鼓齿圈的齿合 转动,使得以固定在大圆筒轴上的轴承与第二连体齿圈轮鼓组合转动而成 的转换力带动物体运转,从而达到各种动力机械设备节能的作用。
3、 根据权利要求所述轮鼓组,其特征以固定在同一平面圆平板面为 基底,由连体相套同向长短不一的两圆筒轴(相切或相连)为基准,由两 不同圆心大小不一,而在同一平面的两带齿连体轮鼓套式方式相齿合,各 齿圈不接触的两端其方向相反。
4、 电机的皮带轮以内轮鼓代替,把输出的力传递到所需物体,输进的 动力由经外轮通过齿套带动转子运转。
5、 重力形齿圈可由普通形齿圈"1"形齿改为曲线形"("形齿,且齿 圈采用分体式,边缘接合处由带凸凹的牙槽而成,便于切换,平面轴承用 可调节式的锥形轴承代替。
6、 汽车相应增大的轮鼓,轮鼓的深度以除去刹车片宽度另留l-2厘米 间隙为宜,各车轮的固定圆平板向外移动尺寸,原轮鼓深度尺寸减去现轮 鼓深度尺寸。
全文摘要
汽车节能套装组中的各种车轮轮鼓深度尺寸为(除去杀车片宽度尺寸,另留1-2厘米的间隙)宜,各轮的固定圆平板向外移位尺寸,原轮鼓深度尺寸减去现轮鼓尺寸,由于车轮螺丝杆原因轮鼓齿圈,采用里面动轮鼓齿圈套合外面轮鼓齿圈图1由外轮齿圈的齿合转动带动连体齿圈的内轮运转,所得的转换力来把车轮带动运转。重形动力机械齿合的齿圈可采用分体式,接合边缘采用凸凹的牙槽,由普通行的“1”形齿图2改用曲线形“(”形齿图3,轮鼓与轴用锥形轴承套装。)电机的皮带轮由里面的内轮鼓代替,由经它把所传递的动力输出,或输入通过外轮,齿套(结合处由螺丝帽拧紧键套圆饼)进入线圈内转子,来完成力传递运转过程。
文档编号F16H37/00GK101220856SQ200710141469
公开日2008年7月16日 申请日期2007年8月20日 优先权日2007年8月20日
发明者唐国胜 申请人:唐国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