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摩擦副端面多孔机械密封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密封件。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机械密封件是离心泵的主要配套件之一,作为输送各种液体时的 密封。技术人员在对离心泵机械密封件设计时,往往忽略了辅助密封的补偿问题。 例如,密封件的零件之一摩擦副的动环与静环端面之间的密封,因这种端面之间 的密封往往不被设计时所关注,它们相互间在旋转摩擦时,易造成摩擦面上形成 不均匀的液膜,使之这一摩擦副发热。加速产生端面的磨损,导致密封性能下降, 影响密封件整体的使用寿命,增加维修成本。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将克服上述的不足,目的是提供一种摩擦副端面多孔机械密封 件,使其可以解决密封性能下降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采用如下的技 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摩擦副端面多孔机械密封件,这种密封件包括大、小o形圈,静环、动环、推环、弹簧、弹簧座、泵轴,其要点在于泵轴相套的机械密封件中摩擦副的 静环布设满孔,动环为平滑平面。所述的静环布设间段孔,动环则为平滑平面。所述的静环的孔排列方式是按径向发散排列。所述的的静环的孔排列方式是按分段径向发散排列。一种摩擦副端面多孔机械密封件,这种密封件包括大、小o形圈,静环、动环、推环、弹簧、弹簧座、泵轴,其要点在于泵轴相套的机械密封件中摩擦副的 动环布设满孔,静环为平滑平面。所述的动环布设间段孔,静环为平滑平面。所述的动环的孔排列方式是按径向发散排列。 所述的动环的孔排列方式是按分段径向发散排列。 上述所述的摩擦副端面也就是静环与动环的表面,或称配合面。 通过上述的技术方案,使摩擦副的静环或动环表面之一布设孔,与平滑平面 的动环或静环相配合,在液体中高速旋转的面将产生压力梯度差,使高压侧的液 体进入平面内产生润滑液,形成均匀的液膜。由于这一摩擦副的一面打孔,孔的 作用将产生气化,使静环与动环的平面因气化形成推开的趋势。如果没有打孔, 摩擦力将不使润滑液气化,导致局部或大部发热,加速磨损。正因为高速旋转的 表面产生压力梯度差使润滑液气化,所以发热较小,从而减少磨损。解决了密封 性能下降的技术问题,同时提高了密封性能,增加密封件整体的使用寿命,降低 了维修成本。
图l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是静环或动^^的表面多孔布设示意图。图中序号及名称1、大O形圈,2、静环,3、动环,4、小O形圈,5、推 环,6、弹簧,7、弹簧座,8泵轴,9、满孔,10、间段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以本实用新型安装及摩擦副端面密封为例。将组装好的弹簧座7、 弹簧6、推环5、小0形圈4、动环3、静环2套入泵轴8,将大O形圈l顶紧 静环压盖与泵体相联接(连接的螺栓、静环压盖、泵体未绘制)。泵轴8转动时, 动环3与平滑平面的静环2相配合,因动环表面布设了满孔9,降低这一摩擦副 发热所产生表面的磨损,起到转动中补偿密封的作用。
权利要求1、一种摩擦副端面多孔机械密封件,这种密封件包括大、小O形圈,静环、动环、推环、弹簧、弹簧座、泵轴,其特征在于泵轴相套的机械密封件中摩擦副的静环(2)布设满孔(9),静环与另一配合面的动环则为平滑平面。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副端面多孔机械密封件,其特征是所述的静环 (2)布设间段孔(10)。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副端面多孔机械密封件,其特征是所述的静环 (2)的孔排列方式是按径向发散排列。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副端面多孔机械密封件,其特征是所述的静环(2) 的孔排列方式是按分段径向发散排列。
5、 一种摩擦副端面多孔机械密封件,这种密封件包括大、小0形圈,静环、 动环、推环、弹簧、弹簧座、泵轴,其特征在于泵轴相套的机械密封件中摩擦副 的动环(3)布设满孔(9),静环(2)为平滑平面。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摩擦副端面多孔机械密封件,其特征是动环(3)布 设间段孔(10)。
7、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摩擦副端面多孔机械密封件,其特征是所述的动环(3) 的孔排列方式是按径向发散排列。
8、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摩擦副端面多孔机械密封件,其特征是所述的动环 (3)的孔排列方式是按分段径向发散排列。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密封件,是一种摩擦副端面多孔机械密封件。它针对离心泵机械密封件忽略了辅助密封的补偿问题而设计的。这种密封件包括大、小O形圈,静环、动环、推环、弹簧、弹簧座、泵轴,设计要点在于泵轴相套的机械密封件中摩擦副的静环布设满孔,动环为平滑平面,或动环布设满孔,静环为平滑平面。在液体中高速旋转的面将产生压力梯度差,使高压侧的液体进入平面内产生润滑液,形成均匀的液膜。由于这一摩擦副的一面打孔,孔的作用将产生气化,使静环与动环的平面因气化形成推开的趋势。降低这一摩擦副发热所产生表面的磨损,起到转动中补偿密封的作用。
文档编号F16J15/34GK201110277SQ20072018400
公开日2008年9月3日 申请日期2007年10月9日 优先权日2007年10月9日
发明者滨 胡 申请人:滨 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