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管和用于套管的组装方法

文档序号:5797542阅读:3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套管和用于套管的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保护将要通过例如形成在汽车车身板上的通孔的
电线束的套管(grommet)。
背景技术
图5是举例说明相关套管的剖视图。图6是说明组装图5所示套 管的方式的剖视图。
已经提出一种这样的套管l (见,例如,专利文献l),其中帽状 的弹性扩张部分3与中心轴2的周边同心地并且一体地模制,如图5 所示。当套管1组装于车身板10时,该套管1通过沿着如图6所示的 箭头A的方向被推进通孔12中,从而插入该车身板1的通孔12中。 然后,弹性扩张部分3与车身板IO相干扰并且被车身板IO弹性变形。 因此,该弹性扩张部分3从变形状态弹性地恢复。因此,该套管1安 装在该车身板10的通孔12中,如图5所示。
该相关的套管1构造成使得该弹性扩张部分3相对于车身板10的 通孔12的直径Dl具有预定的搭接宽度Ll (例如,Ll=Dl+3mm), 以便防止当插入中心轴2的电线束(wire harness) 5被沿着箭头B的 方向拉动时该套管1从车身板IO分开。因此,相关套管l确保高保持 力。
专利文献l: JP-A-06-231642 (段号〔0023〕,图l)
但是,在增加弹性扩张部分3的搭接宽度Ll以确保该套管1的高 保持力时,当该套管1插入车身板10的通孔12中时需要高插入力。
因此,套管1的组装性下降。

发明内容
鉴于这种情况,本发明的目的是设置一种套管和用于该套管的组 装方法,其能够改善组装性,同时确保高保持力。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套管(以下称之为本发明的第一 套管),包括电线束插入通过其的中心轴。本发明的第一套管的特征 在于,圆形连接部分设置在该中心轴上,凸形截面V形的环状凸出部 (lip)从该圆形连接部分连续设置,以便沿着该中心轴的轴中心线的 方向是可延伸和可收縮的,并且凸缘部分从该凸出部连续地设置。
根据本发明第一套管的实施例(以下称之为本发明的第二套管), 该圆形连接部分和该凸出部通过连接肋相互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将本发明的第一或第二套 管组装成组件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套管的凸出部沿着该套管的 中心轴的轴中心线的方向延伸,以便减少该凸出部的直径,并且该延 伸的凸出部插入该组装部件的通孔中。
根据本发明,在将套管组装于车身板的组装中,插入力的减小能 够通过减小该凸出部的直径实现。此外,在将套管组装于车身板之后, 通过增加该凸出部的直径该套管能够确保高保持力。因此,能够增强 该套管的组装性,同时确保该套管的高保持力。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套管的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2是示出图1所示套管的纵向剖视图。
图3是示出图1所示套管的组装方式的前视图。
图4是示出拉动图1所示的套管的电线束的方式的前视图。
图5是举例说明相关套管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图5所示套管的组装方式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套管的实施例的透视图。图2是示出图
1所示的套管的纵剖视图。图3是示出图1所示套管的组装方式的前视 图。图4是示出拉动图l所示的套管的电线束的方式的前视图。
套管1是用诸如合成橡胶或人造橡胶(elastomer)的弹性材料制 造的一体地模制的产品。如图1所示,该套管1包括电线束插入通过 其的中心轴2,和同心地连接于该中心轴2的周边的帽状的弹性扩张部 分3。
附带提及,如图1和图2所示,该中心轴2具有圆柱的L形形状 的主体21。胶带止动块部分22分别形成在该主体的两端,胶带围绕每 个所述胶带止动块部分22而缠绕。而且,在该主体21两端附近,从 该胶带止动部分22,波纹管部分23分别在该主体21的近似中间形成。
另一方面,如图1和图2所示,弹性扩张部分3具有从该中心轴 2的主体21的周边连续地设置的、并且是椭圆环形形状的圆形连接部 分31。该圆形连接部分31具有高刚度,并且定位在垂直于该中心轴2 的轴中线的平面上。凸形截面的V形的环状凸出部32从该圆形连接部 分31的周边边缘连续地设置,以便沿着该中心轴2的轴中线的方向叠 合地延伸。该凸出部32通过连接肋35连接于该圆形连接部分31。此 外,厚的椭圆环形形状的凸缘部分33从该凸出部32连续地设置,以 便定位在垂直于该中心轴2的轴中线的平面上。附带提及,该凸出部 32的形状,即,其凸形截面V形的环状形状是指该凸出部32的中心
部分具有向外扩展的v形的截面形状。
如图2所示,车身板(即,组装部件)lO具有平面基板ll。在该
基板11上钻有圆形通孔12。附带提及,基板10的通孔12不执行去毛
刺加工。
套管1具有前面提到的结构。因此,通过减少将套管组装于低高
度(low level)时的插入力,能够增强组装性。也就是说,如图2所示, 当该套管l组装于车身板10时,电线束5插入通过该套管1的中心轴 2,并且被用胶带固定于胶带止动部分22。在这种状态下,通过沿着箭 头C的方向从外侧(即,如图3所示的下侧)被推向车身板10的内侧 (即,如图3所示的上侧)套管1插入该车身板10的通孔12,如图3 所示。因此,凸缘部分33紧靠车身板IO的基板11。在这种状态下, 套管1沿着箭头C的方向更多地插入其中。于是,当套管1逐步插入 其中时,中心轴2的主体21与圆形连接部分31 —起上升到车身板10 的内侧,同时凸缘部分33紧靠车身板10的基板11。这时,如上所述, 由于圆形连接部分31具有高刚度,不仅从其连续地设置中心轴2的主 体部分21的该圆形连接部分31的中心部分,而且该圆形连接部分31 的周边部分,即整个圆形连接部分31被向上推动等于该中心轴2的主 体21的移动距离的距离。因此,凸形截面的V形的环状凸出部32沿 着该中心轴2的轴中心线的方向延伸,因而减少该凸出部32的直径。 这时,由于该凸出部32具有凸形截面的V形的环状形状,该凸出部 32的直径减少的操作可叠合地并且平滑地进行。因此,该套管能够用 较小的插入力插入该通孔中。因此,能够增强套管1的组装性。附带 提及,由于凸出部32通过连接肋35连接于圆形连接部分31,该凸出
部32的直径减少的操作在其整个圆周上均匀地进行。
在组装于车身板10之后,该套管1能够确保高保持力。即,在该 套管1被朝着该车身板10的外侧拉动的情况下,也就是,沿着箭头D 的方向,如图4所示,在该套管1组装于车身板10的状态中,该圆形连接部分31被朝着该车身板10的外侧向下拉动。因此,该凸形截面
的V形的环状的凸出部32被沿着该中心轴2的轴中心线方向挤压,使 得该套管1的直径增大。在这时,由于凸出部32具有凸形截面的V形 的环状形状,该凸出部32的直径增大的操作被平滑地并且叠合地进行。 因此,该车身板IO的通孔12和该凸出部32之间的干扰面积增加。因 此该套管l的保持力增加。此外,即使当该凸出部32的搭接宽度增加 以便确保该套管1的高保持力时,由于该凸出部32的直径减小,也能 够实现减小将套管1组装到车身板10的插入力。因此,通过同时确保 套管1的高保持力,能够增强套管1的组装性。附带提及,该凸出部 32通过连接肋35连接于该圆形连接部分31。因此,该凸出部32的直 径增加的操作在其整个圆周上均匀地进行。
同时,在套管1组装于车身板10的状态下,在该套管1被朝着该 车身板10的内侧(即,如图4所示的上部)拉动的情况下,该凸缘部 分33紧靠该车身板10,以便抵抗朝着该车身板10的内侧拉动该套管 l的拉力。因此,不存在该套管1滑出该车身板10的内侧的可能性。
其他实施例
在实施例的前面的描述中,已经描述了当套管1插入车身板10的 通孔12中时,该套管1从该车身板10的外侧插入其中。但是,本发 明也能应用于该套管1从该车身板10的外恻拉进其中的情况。
在该实施例的前面的描述中,已经描述了车身板10的通孔12不 执行去毛刺加工。很显然,本发明可以应用于车身板10的通孔12执 行去毛剌加工的情况。
在该实施例的前面的描述中,已经描述了该套管1与其组装的组 装部件是车身板IO的情况。但是,车身板10以外的组装部件(例如, 制造设备的分隔壁、电器设备的壳体、办公自动化(OA)设备的机壳) 能够代替该车身板10。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各种工业领域,例如汽车、飞机、电气列车、 制造设备、电器设备以及OA设备。
权利要求
1.一种套管,包括中心轴,电线束插入通过该中心轴;具有所述中心轴的圆形连接部分;环形形状的凸出部,该环形形状的凸出部设置成从所述圆形连接部分连续,该凸出部是凸形截面的V形形状的,以便沿着所述中心轴的轴中心线的方向是可延伸和可收缩的;以及凸缘部分,该凸缘部分设置成从该凸出部连续。
2. 根据权利要求l的套管,其中所述连接部分是刚性的。
3. 根据权利要求l的套管,其中所述连接部分和所述凸出部通过 连接肋相互连接。
4. 用于将根据权利要求1的所述套管组装于组装部件的套管组装 方法,其中所述套管的所述凸出部沿着所述中心轴的所述轴中心线的所 述方向延伸,以便减少所述凸出部的直径;并且所述延伸的凸出部插入所述组装部件的所述通孔中。
全文摘要
一种套管1,具有电线束插入通过的中心轴2。圆形连接部分31设置为与该中心轴2的周边连续。凸形截面的V形的环状凸出部32沿着该中心轴的中心线的方向可延伸地设置到该圆形连接部分31。凸缘部分33连续地设置到该凸出部32。当该套管1组装于车身板10时,该套管1的凸出部32沿着该套管1的中心轴2的中心线的方向延伸,因而,减小该凸出部32的直径。然后,该凸出部32插入该车身板10的通孔12中。因此,当套管插入其中时,较小的插入力是足够的。因此增强该套管1的组装性。
文档编号F16L3/137GK101349365SQ20081000657
公开日2009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10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19日
发明者三谷哲也, 嶋田辰生, 川崎望美, 芹泽泰义, 黑川博之 申请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