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滑移式链片接头卡掣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滑移式链片接头卡掣构造,特别是指在链条 卡合后,二内链片与第 一外链片及第二外链片之间仅会产生细微的间 隙,可防止第一链轴及第二链轴不会由第二卡入孔及第一""^入孔脱 出,以确保链条在^f吏用上的安全性。
背景技术:
目前所常见的链条构造,主要如中国台湾2008年11月21曰公 告的第M345062号"链条之具有扣合孔的接头片,,专利案,请参阅图 9及图10所示,其揭露有先将二接轴B4固定铆合在其中外链片B5 的一侧,再使接轴B4穿过串接单元B6后,将左侧接轴B4的扣合部 B41对应另一外链片B5的第一孔部B51伸入,并^f吏扣合部B41的底 缘高于滑面并朝第二孔部B52滑入定位,此时突缘B53深入接轴B4 的颈部B42,扣合部BW抵靠在突缘B53的抵靠面B54上;接着组装 右侧接轴B4与安装孔B55,施力使外链片B5的右端稍微向上有弹性 地折弯,使右侧接轴B4呈倾斜设置,而另一相对的外链片B5也略微 倾斜设置,将扣合部B41对准大孔部B56套入后,释放施于外链片 B5的力量,该外链片B5就会借弹力回复到水平状态,该右侧接轴B4 的扣合部B41即向右滑入小孔部B57并抵坐在抵坐壁B58上,如此即 完成组装,组装后,两接轴B4的扣合部B41的外端面均与外链片B5的外侧面平齐;然而,前述构造由于必须折弯二外链片B5的构造, 才能适度装入,因此会造成二外链片B5弯曲变形,而会影响到链条 的使用,且因弯曲间隙比较大,所以变速时飞轮齿块插入二外链片 B5间而造成折断或脱落。
有鉴于上述分析,本设计人针对目前的链条构造进行研究改进, 本案由此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滑移式链片接头卡掣构 造,其可使链条卡合后,二内链片与第一外链片及第二外链片之间仅 会产生细微的间隙,可防止第一链轴及第二链轴不会由第二卡入孔及 第一卡入孔脱出,确保链条在使用上的安全性。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滑移式链片接头卡掣构造,包括有一第一外链片和一第二外 链片;第一外链片设有一第一穿孔及一相邻的第一卡入孔,该第一卡 入孔延伸连通有第一扣合槽,并于该第一卡入孔的周缘壁面上沿着第 一扣合槽凹设有第 一滑移面,且于第一-^入孔与第 一扣合槽连通的壁
面位置处相向成型有至少一个第一卡掣块,另于该第一外li片的第一 穿孔内固定有一第一链轴,该第一链轴的一端设有第一扣合部,而该 第 一扣合部则接续连接有一直径小于第 一扣合部的第 一颈部;第二外
链片与第一外链片形状相同,并与该第一外链片对应卡合;该第二外 链片设有 一 第二穿孔及一相邻的第二卡入孔,该第二卡入孔延伸连通 有第二扣合槽,并于该第二卡入孔的周缘壁面上沿着第二扣合槽凹设 有第二滑移面,且于第二卡入孔与第二扣合槽连通的壁面位置处相向成型有至少一个第二卡掣块,另于该第二外链片的第二穿孔内固定有 一第二链轴,该第二链轴的一端设有第二扣合部,而该第二扣合部则 接续连接有一直径小于第二扣合部的第二颈部。
上述第 一卡掣块是由第 一滑移面向下延伸至第 一外链片的底部, 第二卡掣块是由第二滑移面向下延伸至第二外链片的底部。
上述第一卡掣块是由第一扣合槽壁缘的中段位置处向下延伸至
第一外链片的底部,第二卡掣块是由第二扣合槽壁缘的中賴:位置处向 下延伸至第二外链片的底部。
上述第一外链片的一外侧设为第一弧形面,第二外链片的一外侧 设为第二弧形面。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具有下列优点
(1) 本实用新型使得第一外链片、第二外链片与链条的二内链 片之间仅产生细微的间隙,因此在与自行车轮轴的飞轮啮合进行传动 或变速时,也不会造成左右移位;
(2) 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外链片与第二外链片结合后,在传动 的过程中也不会产生碰撞、磨损及噪音;
(3) 本实用新型中的外链片在组装时并不需要将其折弯,故不 会造成外链片弯曲变形,而影响到组装及4吏用。
图l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图1中E部分的卡掣块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 一 实施例中第一 、二外链片相对卡入后的示 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第一、二外链片相对水平滑移卡合的示意图5是图4中的F-F剖一见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安装于飞轮上的使用示意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第一、二外链片相对插接的示意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卡掣块放大示意图;图9是一种习知链条组装时弯曲外链片的示意图;图IO是一种习知链条组装后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 第一外链片14第一扣合槽16A第一卡掣块172第一颈部21第二穿孔25第二滑移面271第二扣合部3 第一外链片37第一链轴42 第二卡入孔471第二扣合部B42颈部B52第二孔部B55安装孔
11第一穿孔
15第一滑移面
17第一链轴
18第一弧形面
22第二卡入孔
26第二卡掣块
272第二颈部
32第一卡入孔
371第一扣合部
44第二扣合槽
B4接轴
B5外链片
B53突缘
B56大孔部
12 第一-^入孔16第一卡掣块171第一扣合部2 第二外链片24第二扣合槽
27 第二链轴
28 第二弧形面34 第一扣合槽4 第二外链片47第二链轴B41扣合部B51第一孔部B54抵靠面B57小孔部B58抵坐壁
B6 串接单元
C 链条
Cl内链片
d 间隙
fl 间距
g 飞轮
gl齿块
h 底缘内外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及有益效果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请参阅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设有二相同且对应卡合的第一外链片l及第二外链片2,其中该第一外链片l上设有一第一穿孔ll及一相邻适当距离的第一-^入孔12,该第一-^"入孔12还延伸连通有一适当长度的第一扣合槽14,并于该第一卡入孔l2的周缘壁面上沿着第一扣合槽14凹设有一第一滑移面15,又第一卡入孔12与第一扣合槽14在连通第一滑移面15的壁面位置处相向成型有二第一卡掣块16 (请参考图2所示,其是图1中E部分的第一卡掣块16的放大示意图),且该第一卡掣块16是由第一滑移面15向下延伸至第一外链片1的底部;另外,第一外链片1的第一穿孔11内固定有一第一链轴17,该第一链轴17的一端设有一第一扣合部171,而该第一扣合部171则接续连接有一直径较小的第一颈部172,另外还在第一外链片1的一外侧设有第一弧形面18;第二外链片2的第二穿孔21等构造,与上述第一外链片1的构造完全相同。
组合时,如图1所示,将二第一外链片1上的第一链轴17及第二外链片2的第二链轴27分别接合于一链条C的内链片Cl两端的内链片Cl上,然后将第一外链片l及第二外链片2相向对接,使该第一外链片1的第一链轴17的第一扣合部171可以对准另一第二外链片2上的第二卡入孔22卡入,同样第二外链片2的第二链轴27的第二扣合部271也可以对准第一外链片1上的第一~^入孔12卡入,当互相卡入后,链条C的二相邻内链片Cl之间没有间距,然后将第一外链片1的第一链轴17的第一颈部172贴合于第二外链片2的第二滑移面25上,再将第一链轴17在第二扣合槽24内平行滑移(如图3所示),而第二外链片2的第二链轴27的第二颈部272同样贴合于第一外链片1的第一滑移面15上,然后将第二链轴27在第一扣合槽14内平行滑移,当第一链轴17的第一颈部172碰触到第二卡掣块26时再继续施加推力,使第二扣合槽24相对撑开,而供第一链轴17的第一颈部172可以通过二第二卡掣块26,而第二链轴27的第二颈部272在碰触到第一卡掣块16时同样继续施加推力, -使第一扣合槽14相对撑开,而使第二链轴27的第二颈部272可以通过第一卡掣块16,当第一链轴17通过后,则二第二卡掣块26又可以弹性回复原状,如此该第一链轴17的第一颈部172则受到二第二卡掣块26的卡掣(请参考图5所示,其是图4中F-F剖视图),另外,第二链轴27在通过后,二第一卡掣块16又可以弹性回复原状,如此第二链轴27的第二颈部272则同样会受到第一卡掣块16的卡掣,而且第一链轴17及第二链轴27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外链片2及第一外链片l的外侧齐平,则该第一链轴17不会脱离出第二外链片2,而第二链轴27也不会脱离出第一外链片1,同时由于该第一链轴17的第一扣合部171是在第二扣合槽24内呈平行方向移动,而第二链轴27的第二扣合部271也在第一扣合槽14内呈平行方向移动,故均不会有上、下移动的轨迹路径,因此在第一外链片1、第二外链片2与链条C的二相邻内链片Cl之间只会产生非常细微的间隙d (如图4所示),因此该第一外链片1的第一弧形面18及第二外链片2的第二弧形面28,分别在与 自行车轮轴的飞4仑g的齿块gl啮合进行传动或变速时(如图6所示), 可顺着飞轮g的齿块gl底缘贴合,也不会造成左右移位,而且在传 动的过程中也不会因第一链轴17及第二链轴27的两端凸出于第二外 链片2及第一外链片1以外,而与飞轮g上齿块gl的底缘内外侧h 因碰撞而产生磨损及噪音,同时由于第一外链片1、第二外链片2与 二相邻内链片Cl之间仅具有细微的间隙,故不会容许飞轮g的齿块 gl卡入该间隙中而造成卡齿或损坏故障,另外可以利用第一扣合槽 14及第二扣合槽24具有一适当的长度,当链条C受到不当的相向压 力挤压时(此处指链条C的容许挤压变形量),该第一链轴17及第二 链轴27即使在第一扣合槽14及第二扣合槽24内产生些许的位移时, 仍然无法到达第一卡入孔12及第二卡入孔22的位置处,故第一链轴 17及第二链轴27仍然不会由该第一^^入孔12及第二卡入孔22脱出, 同时可确保链条C在使用时的安全性;再者,纵使第一链轴17及第 二链轴27脱出于第二扣合槽24的第二卡掣块26及第一扣合槽14的 第一卡掣块16后,当链条C拉撑回复时,也可以相对撑开第二扣合 槽24及第一扣合槽14,使第一链轴17及第二链轴27分别卡入至第 二扣合槽M及第一扣合槽14内后,而不会破坏到第二卡掣块26及 第一卡掣块16。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如图7所示,其中第一外链片3的第 一卡入孔32可朝向第一扣合槽34的位置移近,而该第二外链片4的 第二卡入孔42则向第二扣合槽44的位置移近,如此,当其组装时, 该第一外链片3的第一链轴37的第一扣合部371对准第二外链片4 上的第二卡入孔42卡入,而第二外链片4的第二链轴47的第二扣合 部471对准第一外链片3上的第一卡入孔32卡入时,二相邻内链片Cl之间的间距fl为2. 3mm,如此,当链条C受到不当的相向压力挤 压时,该第一链轴"及第二链轴47即使在第二扣合槽44及第一扣 合槽34内产生些许的位移时,仍然无法到达第二卡入孔42及第一卡 入孔32的位置处,故第一链轴37及第二链轴47仍然不会由第二卡 入孔42及第一~^入孔32脱出,同样可以确保链条C在使用时的安全 性。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如图8所示,其中二第一~^掣块16A (第二卡掣块的构造及功能相同,故不赘述)是由第一扣合槽壁缘的 中段位置处向下成型,并延伸至第一外链片的底部,如此的构造仍然 可以达到利用二第一卡掣块16A卡掣第一链轴的第一颈部(图中未 示)而不会脱出第一扣合槽的功效。
前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例示,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 护范围,凡是按照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思想,在技术方案基础上所 做的任何改动,均落入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滑移式链片接头卡掣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第一外链片和一第二外链片;第一外链片设有一第一穿孔及一相邻的第一卡入孔,该第一卡入孔延伸连通有第一扣合槽,并于该第一卡入孔的周缘壁面上沿着第一扣合槽凹设有第一滑移面,且于第一卡入孔与第一扣合槽连通的壁面位置处相向成型有至少一个第一卡掣块,另于该第一外链片的第一穿孔内固定有一第一链轴,该第一链轴的一端设有第一扣合部,而该第一扣合部则接续连接有一直径小于第一扣合部的第一颈部;第二外链片与第一外链片形状相同,并与该第一外链片对应卡合;该第二外链片设有一第二穿孔及一相邻的第二卡入孔,该第二卡入孔延伸连通有第二扣合槽,并于该第二卡入孔的周缘壁面上沿着第二扣合槽凹设有第二滑移面,且于第二卡入孔与第二扣合槽连通的壁面位置处相向成型有至少一个第二卡掣块,另于该第二外链片的第二穿孔内固定有一第二链轴,该第二链轴的一端设有第二扣合部,而该第二扣合部则接续连接有一直径小于第二扣合部的第二颈部。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滑移式链片接头卡掣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掣块是由第一滑移面向下延伸至第一外链片的底部,第二 卡掣块是由第二滑移面向下延伸至第二外链片的底部。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滑移式链片接头卡掣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掣块是由第 一扣合槽壁缘的中段位置处向下延伸至第一外链片的底部,第二卡掣块是由第二扣合槽壁缘的中段位置处向下延 伸至第二外链片的底部。
4、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滑移式链片接头卡掣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外链片的一外侧设为第一弧形面,第二外链片的一外侧设为 第二弧形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滑移式链片接头卡掣构造,其是在第一外链片及第二外链片分别设有第一穿孔、第一卡入孔及第二穿孔、第二卡入孔,该第一卡入孔及第二卡入孔还延伸连通有第一扣合槽、第二扣合槽,并于该第一卡入孔、第二卡入孔与该第一扣合槽、第二扣合槽连通的壁面位置处成型有至少一个第一卡掣块及第二卡掣块。此种链片接头卡掣构造,其可使链条卡合后,二内链片与第一外链片及第二外链片之间仅会产生细微的间隙,可防止第一链轴及第二链轴不会由第二卡入孔及第一卡入孔脱出,确保链条在使用上的安全性。
文档编号F16G15/00GK201434053SQ20092015343
公开日2010年3月31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16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16日
发明者王文滨 申请人:雅邦企业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