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承插焊45°支管座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承插焊45°支管座。用于工业金属管道中进行从主管道开孔 进行管道分支的承插焊连接。属管道连接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工业金属管道中,为了提高管道质量,通常DN50以下的管道连接采用承插焊的 方式进行。当需要从主管道开孔进行管道分支的承插焊连接时,其连接结构如图1所示从 主管道1开孔进行管道分支的承插焊连接时,首先将与主管道1连接的短支管7的一端制 作成与主管道1外圆轮廓相吻合的形状并在这一端制作焊接坡口 ;再将短支管7的这一端 靠在主管道1外圆面上找准分支位置,按其根部内孔形状划出主管道1的开孔线;然后沿划 线对主管道1开孔,将短支管7这一端的内径与主管道1开孔对正后焊接相连;管道开孔后 强度降低,需要进行开孔补强,通常采用补强圈5的方式进行补强,因此要用钢板制作一个 表面与主管道1外圆表面形状相符的补强圈5,将其套入短支管7安放在主管道1上,沿补 强圈5的内孔和外缘采用堆焊的方式焊接在主管道1上,补强圈5与堆焊焊缝6的敷熔金 属共同起到开孔补强的作用;将短支管7的另一端和支管4的一端分别插入双承口管箍8 的承插孔中进行承插焊连接。其缺点是1)需要现场加工制作短支管的端部,使其与主管道外圆表面相符并加工焊接坡 口,难度较大;2)需要另外制作或采购补强圈和双承口管箍;需要分别进行短支管和补强圈的 焊接,施工时间长;3)从主管道内径到短支管内径的突变会引起介质压力的急剧变化,不利于管道的 安全运行。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不需要现场加工制作短支管、不 需要另外制作或采购补强圈和双承口管箍以及利于管道的安全运行的承插焊45°支管座。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承插焊45°支管座,包括主管道、支管和 45°支管座,所述45°支管座的根部内孔为锥孔,在主管道外圆面上开孔,所述45°支管 座的根部内孔与所述主管道开孔对正焊接相连;45°支管座的支管端部与支管承插焊连 接。原理使用45°支管座从主管道开孔进行管道分支的承插焊连接时,首先将45°支管 座靠在主管道的外圆上找准分支位置,按45°支管座的根部内孔形状划出主管道的开孔 线;然后沿划线对主管道开孔,将45°支管座的根部内孔与主管道开孔对正后焊接相连; 再将支管插入45°支管座的端部承插孔中进行承插焊连接。45°支管座本身具有的加强形 状和与主管道连接的焊缝的敷熔金属共同起到开孔补强的作用。[0010]在工业金属管道中,当需要从主管道开孔进行管道分支的承插焊连接时,本实用 新型通过将承插焊45°支管座与主管道和支管道分别焊接相连,实现从主管道开孔的分支 连接和管道的开孔补强;承插焊45°支管座内部渐变的锥状结构改善了介质压力变化的 情况,有利于管道的安全运行。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45°支管座的焊接坡口由工厂制造完成,节省了施工现场加工制作与主管道外 圆表面相符的焊接坡口的时间;2)45°支管座本身具有的加强形状和与主管道连接的焊缝敷熔金属共同起到开 孔补强的作用,不需要使用补强圈另外补强;3)45°支管座内部渐变的锥状结构改善了介质压力变化的情况,有利于管道的安 全运行。
图1为以往承插焊45°支管座连接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承插焊45°支管座结构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主管道1、主管道连接的焊缝2、45°支管座3、支管4、补强圈5、堆焊焊缝6、短支 管7、双承口管箍8。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承插焊45°支管座结构示意图。由图2可以看出,本 实用新型承插焊45°支管座,包括主管道1、支管4和45°支管座3,所述45°支管座3的 根部内孔为锥孔,在主管道1外圆面上开孔,所述45°支管座的根部内孔与所述主管道1开 孔对正焊接相连;45°支管座3的支管端部与支管4承插焊连接。
权利要求一种承插焊45°支管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插焊45°支管座包括主管道(1)、支管(4)和45°支管座(3),所述45°支管座(3)的根部内孔为锥孔,在主管道(1)外圆面上开孔,所述45°支管座的根部内孔与所述主管道(1)开孔对正焊接相连;45°支管座(3)的支管端部与支管(4)承插焊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承插焊45°支管座,用于工业金属管道中进行从主管道开孔进行管道分支的承插焊连接。它包括主管道(1)、支管(4)和45°支管座(3),所述45°支管座(3)的根部内孔为锥孔,在主管道(1)外圆面上开孔,所述45°支管座的根部内孔与所述主管道(1)开孔对正焊接相连;45°支管座(3)的支管端部与支管(4)承插焊连接。采用本实用新型承插焊45°支管座不需要现场加工制作,不需要另外制作或采购补强圈和双承口管箍,并利于管道的安全运行。
文档编号F16L41/02GK201628040SQ20102011153
公开日2010年11月10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3日 优先权日2010年2月3日
发明者黄国洪 申请人:江阴市南方管件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