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包覆式转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一种包覆式转轴。
背景技术:
随着IT技术的发展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移动商务办公的场合也越来越多,相关电 子产品也呈现出旺盛的需求,尤其是笔记本电脑以其轻薄短小及极易携带的特性获得了较 大的市场增长。转轴作为笔记本电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和功能直接影响到笔记本电 脑的外观和性能,其使用的舒适性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用户的观感和对此品牌的潜在认可。市场目前现有的笔记本电脑包覆式转轴,结构多利用包覆件与枢轴之间的扭转干 涉产生扭力。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1027799Y3的实用新型专利,其结构上主要包括一具有 油线的枢轴、穿过一到两件具有包覆件、并一起置入一固定座中,通过枢轴在包覆件中的扭 转来达到提供转轴扭力的功能。由此可见,通过包覆件包紧枢轴扭转产生扭力,必然导致包 覆件与枢轴磨损,且包覆件与枢轴之间具有一定的干涉量,在装配上也会有一定的困难,在 装配完成后包覆件无论在笔记本电脑上盖开启或关闭状态时,均长期处于过盈状态,易疲 劳失效,降低了转轴的使用寿命。综上,现有此类结构形式的转轴产品,在使用性能上还是 具有一定的缺陷,仍需相关业者进一步改进。由于此为此类结构形式所决定的劣势,故在原 结构的基础上,较难从根本上加以克服,我们看到市场相关厂商经过多年的开发,也没有发 展完成出可加以克服的包覆式结构类型。因此,如何创新、设计出一种新型结构形式的包覆 式转轴,成为当前相关业者急于解决的问题。为克服以上类型包覆式转轴结构缺陷,经过发明人对转轴产品结构的了解,灵活 运用机械原理知识,通过创新,现设计出一种具实用价值的新型结构包覆式转轴。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覆式转轴,该转轴可以减少枢轴与包覆件之间 的磨损。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包覆式转轴,包括枢轴、包覆件及固定座,其中,所述枢轴, 包括外部为外螺纹的轴杆,所述包覆件为管道状,管道内部设有用于容置所述轴杆的穿孔, 所述穿孔内壁设有与轴杆紧配的内螺纹,管体外部具有至少一个凸出的导向棱,所述固定 座,其一端开口形成盲孔,所述盲孔的孔壁上设有与导向棱对应的导向槽。进一步的,所述枢轴与固定座连接处设有限位槽,所述固定座上具有在限位槽中 定位并滑动的限位块。更进一步的,限位槽两端分别有第一限位处和第二限位处,所述限位块可在第一 限位处和第二限位处卡紧定位。进一步的,包括定位片,定位片固定套设于枢轴上并与固定座连接,所述固定座上 具有在定位片中定位并滑动的限位块。[0010]更进一步的,所述定位片两端分别有第一限位处和第二限位处,所述限位块可在 第一限位处和第二限位处卡紧定位。进一步的,所述轴杆、包覆件穿孔内壁及固定座盲孔的孔壁上有膏状润滑脂。本实用新型的优点1、该结构可以减少枢轴与包覆件之间的磨损,固定座带动包 覆件,使得枢轴以螺纹传动的方式带动包覆件在固定座中做往复线性运动,而固定座对包 覆件的反作用力将加大枢轴的扭力,以之分解枢轴与包覆件紧配之扭力,减小磨损;2、枢 轴、包覆件及固定座中加入膏状润滑脂,在枢轴往复式运动过程中,起到很好的自润滑特 性;3、结构装配简单,适于大量工业化生产。
[0013]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意图;[0014]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分解示意图;[0015]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枢轴示意图;[0016]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固定座示意图;[0017]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定位位置截面示意图;[0018]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二示意图;[0019]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二分解示意图;[0020]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二枢轴示意图;[0021]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二定位位置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 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下介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5所示,实施例一包括具有外螺纹轴杆101的枢轴1,具有内螺纹穿孔 301及导向棱302的包覆件3。包覆件3为管道状,管道内部设有穿孔301,穿孔301内壁设 有与轴杆101紧配的内螺纹,枢轴1通过前端倒角105插入包覆件3,枢轴1的梯形轴杆101 与包覆件3的穿孔301紧配,及枢轴1与包覆件3螺纹连接,一起置于固定座2的盲孔内。 固定座2的盲孔内壁上具有容置导向棱302的导向槽201,包覆件3上的导向棱302与固定 座2上的导向槽201配合,当固定座2转动时,其导向槽201通过包覆件3的导向棱302驱 动包覆件3 —起转动,又包覆件3与枢轴1通过梯形螺纹连接,且枢轴1与固定座2各安装 定位于电子产品基座与上盖中,只能存在相对转动,所以,当固定座2带动包覆件3 —起转 动时,包覆件3在枢轴1上也将做螺旋运动,并在固定座2内随着固定座2的顺逆时针转动 做线性往复式运动。从以上表述可知,本实用新型转轴的扭矩是依靠技术方案中包覆件3与枢轴1紧 配转动及包覆件3在固定座2内滑动所产生。固定座2带动包覆件3,使得枢轴1以螺纹传 动的方式带动包覆件3在固定座2中做往复线性运动,而固定座2对包覆件3的反作用力 将加大枢轴1的扭力,以之分解枢轴1与包覆件3紧配之扭力,减小磨损。而且固定座2内 及包覆件3与枢轴1配合面均可置入膏状润滑脂,以降低摩擦,减少磨损。
4[0026]枢轴1与固定座2连接处有限位槽103,限位槽103两端分别有第一限位处102和 第二限位处104,固定座2上具有限位块202,限位块202在限位槽103内滑动并在第一限 位处102和第二限位处104内定位。在起始位置即转轴关闭状态时,固定座2上的限位块202位于枢轴1的第一限位 处102,限位块202通过前挡面203和底挡面204卡紧在第一限位处102内。当打开上盖, 即转动固定座2时,需使用一较大扭矩转动固定座2,使其转出枢轴1的第一限位处102,之 后在限位槽103内平缓转动,滑行至第二限位处104时,转动终止,此时,后挡面205和底挡 面204将限位块202卡紧在第二限位处104。从上可知,此过程中,固定座2上的限位块202 与枢轴1上的限位槽103配合,即完成本实用新型转轴的自锁及定位功能。以下介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中,枢轴1上的结构特征较多,可考虑减化工序以降低零部件加工的 难度,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即从此方面设计。如图6至图9所示,在实施例二中,新增一 钣金零件定位片4,作用是转移实施例一中枢轴1上起自锁及定位功能的限位槽103,通过 定位片4上的弧面401及挡面405与枢轴5上的弧面503及挡面502固定并紧配合,其它 零部件配合同实施例一。枢轴1与固定座2连接处有定位片4,限位槽403两端分别有第一限位处402和第 二限位处404,固定座2上具有限位块202,限位块202在限位槽403内滑动并在第一限位 处402和第二限位处404内定位。在起始位置即转轴关闭状态时,固定座2上的限位块202位于定位片4的第一限 位处402内,限位块202通过前挡面203和底挡面204卡紧在第一限位处402内。当打开 上盖,即转动固定座2时,需使用一较大扭矩转动固定座2,使其转出定位片4的第一限位处 402,之后平缓转动,至第二限位处404时,转动终止,此时,后挡面205和底挡面204将限位 块202卡紧在第二限位处404。从上可知,此过程中,固定座2上的限位块202与定位片4 上的限位槽403配合,即完成本实用新型转轴的自锁及定位功能。本实用新型的优点1、该结构可以减少枢轴与包覆件之间的磨损,固定座带动包 覆件,使得枢轴以螺纹传动的方式带动包覆件在固定座中做往复线性运动,而固定座对包 覆件的反作用力将加大枢轴的扭力,以之分解枢轴与包覆件紧配之扭力,减小磨损;2、枢 轴、包覆件及固定座中加入膏状润滑脂,在枢轴往复式运动过程中,起到很好的自润滑特 性;3、结构装配简单,适于大量工业化生产。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是为了帮助理解本专利的精 神和要点,但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 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一种包覆式转轴,包括枢轴、包覆件及固定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轴,包括外部为外螺纹的轴杆,所述包覆件为管道状,管道内部设有用于容置所述轴杆的穿孔,所述穿孔内壁设有与轴杆紧配的内螺纹,管体外部具有至少一个凸出的导向棱,所述固定座,其一端开口形成盲孔,所述盲孔的孔壁上设有与导向棱对应的导向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包覆式转轴,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轴与固定座连接处设有 限位槽,所述固定座上具有在限位槽中定位并滑动的限位块。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包覆式转轴,其特征在于,限位槽两端分别有第一限位处 和第二限位处,所述限位块可在第一限位处和第二限位处卡紧定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包覆式转轴,其特征在于,包括定位片,定位片固定套设于 枢轴上并与固定座连接,所述固定座上具有在定位片中定位并滑动的限位块。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包覆式转轴,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片两端分别有第一限 位处和第二限位处,所述限位块可在第一限位处和第二限位处卡紧定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包覆式转轴,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杆、包覆件穿孔内壁及固 定座盲孔的孔壁上有膏状润滑脂。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包覆式转轴,包括枢轴、包覆件及固定座,其中,所述枢轴,包括外部为外螺纹的轴杆,所述包覆件为管道状,管道内部设有用于容置所述轴杆的穿孔,所述穿孔内壁设有与轴杆紧配的内螺纹,管体外部具有至少一个凸出的导向棱,所述固定座,其一端开口形成盲孔,所述盲孔的孔壁上设有与导向棱对应的导向槽。
文档编号F16C11/10GK201651023SQ20102014313
公开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23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23日
发明者何露喜, 杨继东, 罗根香, 蒋丛华, 陆福勇 申请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