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无菌联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无菌联接装置本申请作为PCT国际专利申请于2010年3月15日以Colder Products公司(美国公司,除美国以外的所有指定国家的申请人)以及Randall Scott Williams, Patrick Thomas Gerst和Jeremy Henry Nichols (美国公民,仅指定美国的申请人)的名义提交,并要求2009年3月16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NO. 61/160,603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引并入本文中。
背景技术:
无菌联接装置可以用来连接两个或更多灭菌通路。例如,无菌联接装置可以用来将来自第一件处理设备或容器的流体通路联接到来自第二件处理设备或容器的流体通路, 从而建立灭菌通路,以便在这两个流体通路之间进行流体传输。通常的无菌联接装置要求“干对干”或“干连接”,其使用置于无菌联接装置上游的一个或更多通路夹紧装置而建立,使得当在无菌联接装置之间建立连接之时,无菌联接装置保持没有流体。一旦在无菌联接装置之间建立灭菌连接,夹紧装置即被移除以允许流体流过无菌联接装置。
发明内容
根据一方面,一种无菌联接装置,包括内部构件,所述内部构件限定穿过所述内部构件的流体通道;密封构件,所述密封构件联接至所述内部构件的前表面;隔膜,所述隔膜联接至所述内部构件的前表面以覆盖所述密封构件;以及锁定环,所述锁定环定位成绕所述内部构件转动。所述内部构件被尺寸设定成接纳在另一无菌联接装置的构件中以形成预联接状态。当所述隔膜被移除时,所述密封构件与所述另一无菌联接装置的第二密封构件接合,并且,随着所述锁定环的转动,所述密封构件和所述第二密封构件被压紧以形成联接状态,在所述联接状态中在所述无菌装置与所述另一无菌装置之间建立灭菌流动路径。根据另一方面,一种无菌联接装置,包括主体,所述主体限定穿过所述主体的流体通道;前部,所述前部联接至所述主体,在所述前部中限定多个槽道;密封构件,所述密封构件联接至所述主体的前表面;隔膜,所述隔膜联接至所述主体的前表面以覆盖所述密封构件;以及槽,所述槽限定在所述主体中、被尺寸设定成接纳卡夹件。所述前部被尺寸设定成接纳另一无菌联接装置的一部分,使得所述卡夹件与所述另一无菌联接装置接合以形成预联接状态。当所述隔膜被移除时,所述密封构件与所述另一无菌装置的第二密封构件接合,并且,随着所述另一无菌联接装置上的锁定环的转动,所述锁定环的倒钩接纳在所述前部的槽道内,以将所述密封构件与所述第二密封构件压紧,从而形成联接状态,在所述联接状态中在所述无菌联接装置与所述另一无菌联接装置之间建立灭菌流动路径。在又一方面中,一种用于形成灭菌连接的方法,包括将第一无菌联接装置插入第二无菌联接装置;从所述第一无菌联接装置移除第一隔膜并从所述第二无菌联接装置移除第二隔膜;以及转动所述第一无菌联接装置上的锁箍,以将所述第一无菌联接装置的第一密封构件与所述第二无菌联接装置的第二密封构件压紧,从而形成灭菌流体通道。
参照附图对非限制性和非排它性的实施例进行描述,附图未必按比例绘制,其中除非另外指明,否则所有各幅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零部件。图1是包括第一和第二件处理设备以及在第一和第二件处理设备之间形成灭菌连接的无菌联接装置的示例性系统的示意图。图2是处于预联接状态的示例性无菌联接设备的透视图。图3是图2中的无菌联接设备的俯视图。图4是图3中的无菌联接设备的截面图。图5是图2中的无菌联接设备的端视图。图6是图2中的无菌联接设备的另一端视图。图7是处于联接状态的图2中的无菌联接设备的截面图。图8是处于未联接状态的图2中的无菌联接设备的透视图。图9是图2中的凸形无菌联接件的内部构件的透视图。图10是图9中的凸形无菌联接件的内部构件的侧视图。图11是图2中的凸形无菌联接件的锁定环的透视图。图12是图11中的凸形无菌联接件的锁定环的侧视图。图13是图11中的凸形无菌联接件的锁定环的端视图。图14是图2中的凹形无菌联接件的透视图。图15是图14中的凹形无菌联接件的侧视图。图16是图14中的凹形无菌联接件的仰视图。图17是图14中的凹形无菌联接件的端视图。图18是示例性卡夹件的透视图。图19是用于连接无菌联接装置的示例性方法。图20是处于预联接状态的另一无菌联接设备的第一透视图。
图21是图20中的设备的凸形联接装置的第一分解透视图。图22是图20中的设备的凸形联接装置的第二分解透视图。图23是另一无菌联接设备的透视图,该无菌联接设备附连有联接器。图M是图23中的无菌联接设备的侧视图。图25是图23中的无菌联接设备的截面图。图沈是处于未联接状态且具有附连于其上的罩的、图2中的凸形和凹形无菌联接装置的第一透视图。图27是处于未联接状态且具有附连于其上的罩的、图2中的凸形和凹形无菌联接装置的第二透视图。图观是图沈中的凸形无菌联接装置的罩的端视图。图四是图沈中的凸形无菌联接装置的罩的侧视图。图30是图沈中的凹形无菌联接装置的罩的透视图。图31示出图沈中的凹形无菌联接装置的罩的侧视图。图32是图沈中的凹形无菌联接装置的罩的端视图。
图33是处于联接状态的图2中的无菌联接设备的另一截面图。图34是用于无菌联接装置的另一示例性隔膜的侧视图。图35是图34中的隔膜的前视图。图36是图34中的隔膜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将参照附图对各个不同的实施例进行详细地描述,其中在所有若干幅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的零部件和组件。对各个不同实施例的参考并不限制这里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提出的任何示例并非意在限制而仅仅是提出所附权利要求的许多可能的实施例中的一些实施例。如这里所使用的,术语“灭菌”是指在规定程度上清除表面或空间的微生物的过程。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可以使用一个或更多灭菌技术来实现各个不同部件的无菌性,其中一个或更多灭菌技术包括伽玛辐射、电子束、环氧乙烷 t0)、和/或高压加热灭菌技术。如这里所使用的,术语“无菌”指的是维持灭菌表面或空间的任何过程。如这里所使用的,术语“流体”是指任何可以流动的物质,包括但不限于液体、气体、粒状或粉状固体、两种或更多流体的混合物或乳剂、液体或气体内的固体悬浮物等。现在参照图1,示出示例性系统100。系统100包括第一件处理设备110和第二件处理设备120。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设备110和120是包括生物材料的生物反应器。在其他实施例中,设备110和120可以是需要在设备110和120之间的灭菌连接的其他装置—— 例如生物反应器以及介质包或其他容器。设备110包括从设备110延伸的流体通路112,流体通路112终止于包括第一无菌联接装置114的无菌联接设备121。同样,设备120包括从设备120延伸的流体通路122, 流体通路122终止于无菌联接设备121的第二无菌联接装置124。在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路 112和122以及无菌联接装置114和124内的环境是灭菌的。无菌联接装置114可以连接到无菌联接装置124。一旦无菌联接装置114连接到无菌联接装置124,则在设备110和设备120之间建立灭菌流体通路。一旦建立灭菌流体通路,流体就可以从设备110传输到设备120,或者相反。现在参照图2-6,示出了处于预联接状态的无菌联接装置114和124。在这个状态中,无菌联接装置114、1M互相连接。然而,由于与无菌联接装置114、1M关联的隔膜还未移除,因此还未建立灭菌流动路径。在所示的示例中,无菌联接装置114是凸形联接装置,而无菌联接装置IM是凹形联接装置。在所示的示例中,装置114、1M设有键连接装置,使得装置114、1M仅能够以一种方式联接,如下所述。在可替代的实施例中,其他构型是可以的。在所示的示例中,凸形无菌联接装置114包括内部构件201、锁定环202、以及隔膜 204。参见图9-13。内部构件201限定穿过无菌联接装置114的流体通道502。内部构件201联接到部件214。在所示的示例中,部件214是带倒钩的,使得部件214可以连接到例如软管的流体通路(例如,11 上。内部构件201还包括环形槽道504,环形槽道504形成为允许内部构件201可转动地联接到锁定环202,如下所述。
内部构件201还限定槽道304。参见图8_10。槽道304被尺寸设定成接纳用来将无菌联接装置114联接到无菌联接装置124的卡夹件212 (参见图18)。使用例如粘合剂来将隔膜204联接到内部构件201的前表面802。如图9所示,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前表面802包括开口 804。开口 804允许流体流过内部构件201。前表面 802形成大致“D”形形状并环绕开口 804。前表面802的上部809允许隔膜204延伸超过开口 804,使得隔膜204移除时,即使隔膜204、206以不同速率被牵拉,仍维持开口 804的无菌性,如下所述。凹部806和808是最小化过大拉力的卸荷区。内部构件201还具有邻近前表面802形成的止挡件313。如下文中进一步描述,止挡件313与匹配装置上的互补结构接合以限定联接位置。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密封构件532定位在由内部构件201形成的窗孔531中。密封构件532定位成在无菌联接装置114、IM被连接且隔膜204、206被移除时与定位在无菌联接装置IM上的窗孔535中的对应密封构件533接合,如下所述。参见图7。如图2、4、5、8、16以及17所示,隔膜204延伸穿过形成在装置124中的开口 313。 手柄部520联接到隔膜204的端部522。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手柄部520包括例如附连构件/孔口的一个或更多附连构件208,附连构件208定位成与无菌联接装置IM的对应隔膜 206上的附连构件210接合,如下文中进一步描述。锁定环202包括定位成要接纳在由内部构件201形成的槽道504中的突起部506。 参见图4、11以及12。这允许锁定环202沿方向508 (参见图幻旋转以将无菌联接装置114 锁定到无菌联接装置124,如下所述。形成在锁定环202上的滚花507允许使用者容易地抓握并转动锁定环202。锁定环202还包括从锁定环202的内周延伸并绕该内周间隔开的倒钩203 (参见图4以及13)。如图8-10所示以及如下文中进一步描述,倒钩203接纳在由无菌联接装置 124形成的对应槽道306中,以将无菌联接装置114联接到其上。在一个实施例中,四个倒钩203绕锁定环202的内周放射状地间隔开。无菌联接装置IM包括构造成联接到无菌联接装置114的前部530,以及构造成联接到流体源的倒钩部216。流体通道503穿过装置IM形成。前部530包括从前部530的前边缘307延伸的槽道306。在所示的示例中,每个槽道306包括大致轴向延伸的入口部902、以及大致径向延伸的锁定部904。入口部902被尺寸设定成接纳无菌联接装置114的锁定环202的一个倒钩203。当锁定环202沿方向508 转动时,倒钩203延伸到槽道306的锁定部904中并被槽道306的锁定部904卡住。在示例性实施例中,三个槽道306绕前部530轴向间隔开以与锁定环202的倒钩203对应。前部530还限定定位成接纳卡夹件212的槽311。卡夹件212上的倒钩1002与装置124的底面317接合(参见图18)。卡夹件212的每个侧臂1006上的弯斜部1004径向向内延伸穿过槽311以与无菌联接装置114上的槽道304接合。弯斜部1004的弯斜表面允许装置沿着弯斜部1004骑行,并推动臂1006彼此远离以使弯斜部1004腾开。腾开后,弯斜部1004往回移动而就位在槽道304内以联接装置114、124。在一个示例中,弯斜部1004 在其腾开并进入槽道304时发出“卡嗒”声以为使用者提供听得见和/或能触知的确切联接反馈。隔膜206联接到无菌联接装置124的前表面910。参见图17。在示例中,表面910呈大致“D”形并环绕开口 908。类似于前表面802,前表面910的上部909允许隔膜206延伸超过开口 908,使得隔膜206移除时,即使隔膜204、206以不同速率被牵拉,仍维持开口 804的无菌性,如下所述。邻近前表面910形成有止挡件913。当装置定位在联接状态时,止挡件913与装置114上的止挡件313接合。止挡件313、813限定装置114、1M能够合在一起的最接近位置。参见图33。以这种方式,止挡件313、813限定当装置114、1M处于联接状态时密封件 532,533的压缩量。止挡件313、913由此维持期望的压缩量并使侧向荷载泄漏的可能性最小化。隔膜206的端部5M包括手柄部552,手柄部552包括附连构件210,附连构件210 定位成与无菌联接装置1 的对应隔膜206上的附连构件208接合,如下文中进一步描述。现在参照图19,示出了用于将无菌联接装置114连接到无菌联接装置124的示例性方法1100。首先,在操作1102中,将无菌联接装置114的前部530沿着中心线302插入无菌联接装置124。插入期间,倒钩203接纳在槽道306的入口部902中。此外,前部530环绕内部构件201。当前部530被完全插入时,卡夹件212的倒钩1002接纳在无菌联接装置114 上的槽道304中。在这个位置(称作“预联接”)中,无菌联接装置114联接到无菌联接装置 124.接下来,在操作1104中,将隔膜206的手柄部552上的附连构件210连接到隔膜 204的手柄部520上的附连构件208。一旦连接,就抓握手柄部520、552并沿方向559施加力。在沿方向559牵拉隔膜204、206时,隔膜204、206在彼此上卷起,并且无菌联接装置 114、124中的每一个的端部201和MO中的密封件532、533接合以形成灭菌连接。一旦隔膜204、206被移除,沿方向508转动锁定环202 (步骤1106),使得倒钩203 进入槽道306的锁定部904。随着倒钩203沿着锁定部904移动,无菌联接装置114被轻微地牵拉成更接近无菌联接装置124,以将密封构件532、533压紧在一起。在这个位置(称作 “联接”)处,存在穿过无菌联接装置114、124的通道502、503的无菌通路。参见图7。如上所指出的,止挡件313、913限定密封构件532、533的压缩程度。参见图33。现在参照图20-22,示出无菌联接设备的可替代的实施例1000。在所示的示例中, 无菌联接装置114与以上描述的相同,而无菌联接装置IlM是与上述的无菌联接装置IM 类似的凸形联接件。然而,无菌联接装置IlM包括分开的内部构件1102和外部构件1104。内部构件 1102与无菌联接装置114的内部构件201的形状相同。这允许使用相同机械设备模制两种部件。外部构件1104包括具有多个构件1107的突起部1106,多个构件1107定位成接纳在由内部构件1102形成的槽道1108中。这允许外部构件1104联接到内部构件1102并相对于内部构件1102旋转。其他构型是可以的。现在参照图23-25,示出了无菌联接设备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21M。在这个示例中,无菌联接装置2152包括末端件2154,末端件21M被尺寸设定成联接到例如快速脱开联接器1902的另一联接装置。这种联接器的示例在美国专利 No. D357, 307,No. D384. 731、No. 5,316,041、以及 No. 5,494,074 中进行了描述。这些专利的全部内容通过参引并入本文中。可以使用其他类型联接器。如所示的,插入构件2156连接(例如,通过超声波焊接)到末端件2巧4。联接器 1902进而连接到插入构件2156。在所示的示例中,联接器1902包括阀结构1906,且插入构件2156包括阀结构 2158。当联接器1902连接到插入构件2156时,这些阀结构1906、2158是常开的,使得流体可以流过这些阀结构1906、2158。在这一示例中,整个装置2152可以在使用之前灭菌。当流体流动完成时,可以致动联接器1902的闩锁1908,以使联接器1902与定位在末端件21M和联接器1902之间的插入构件2156脱开。当脱开时,联接器1920中的阀结构1906阻止流体流过联接器1920,且插入构件2156中的阀结构2158阻止流体流过装置 21M。这可以形成同样是无菌的脱开。此后,联接器1902又可以根据需要连接到其他末端件。在其他实施例中,联接器1902可以连接到无菌联接装置114。在另外实施例中, 无菌联接装置114和IM均可以各自具有连接到其上的联接器。在另外的示例中,联接器 1920可以焊接到装置114、124,且插入构件2156可以联接到联接器1920。其他构型是可以的。现在参照图沈-32,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罩3100可以连接到无菌联接装置124,而罩3200可以连接到无菌联接装置114。罩3100、3200的功能是在使用之前保护隔膜204、 206。当准备使用时,在对装置114、124进行联接之前将罩3100、3200从装置114、124移除。如图28和四所示,罩3200包括体部3202,体部3202凹入以环绕装置114的内部构件201的前表面802。体部3202上的突起3204接纳在内部构件201上的槽道304中,以将罩3200可释放地联接到装置114。底部构件3206导引并保护隔膜204的下部。附连到构件204的手柄部520从底部构件3206延伸出。如图30-32所示,罩3100包括延伸到装置124中的体部3102。体部3102的每一侧上的槽3113定位成在罩3100插入装置124的前部530以将罩3100可释放地保持到装置124时与卡夹件212 (参见图18)的弯斜部1004接合。形成在体部3102上的突起3105 允许使用者在使用之前抓握并移除罩3100。底部构件3106导引并保护隔膜206的下部。 附连到构件206的手柄部522延伸出底部构件3106。现在参照图34-36,示出了另一示例性隔膜950。隔膜950在构造上类似于隔膜 204、206,并可以与无菌联接装置114、1M任一或两者结合使用。在所示的示例中,隔膜950 包括扩大部960,扩大部960定位在隔膜950的、附连到装置114、124的前表面802、910的端部。具体地,扩大部960的形状为圆球形,使得部件960大致包绕前表面802、910的更大部分,以在隔膜950与前表面802、910之间提供更好的密封。其他构型是可以的。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无菌联接装置由聚合材料制成。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无菌联接装置由聚碳酸酯制成且在无菌联接装置中使用的密封构件由硅橡胶制成。可以使用其他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灭菌,隔膜204、206是耐高压加热的和伽玛稳定的。在各个不同的实施例中,隔膜204、206是复合设计,该复合设计包括两个部件1标签和1通气件。 标签是层合材料,该层压材料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聚乙烯(PE)泡沫,铝箔,以及密封层。在最终构型中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泡沫和/或箔。密封层使得能够将标
9签粘接或焊接到聚碳酸酯连接器(例如,无菌联接装置114和124)。通气件是将要粘接或焊接到标签上的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隔膜。当标签和通气件粘接或焊接到连接器时, 隔膜204、206分别位于无菌联接装置114和124的流动区域的中心上。通气件在灭菌期间允许空气和蒸汽流入系统100。隔膜204、206的孔径尺寸为使得隔膜204、206过滤出大于 0. 2微米的微生物。在另一实施例中,隔膜204、206是聚醚砜(PEQ和聚酯层合隔膜。这种隔膜是疏水的并透气的。孔径尺寸为使得大于0.2微米的微生物被过滤出。当粘接时,聚碳酸酯熔化到聚酯纤维中,使得PES用作过滤器,而聚酯用作结构体。在其他实施例中,隔膜204、206是特卫强(Tyvek)隔膜,其单面涂覆以允许隔膜 204,206粘接到聚碳酸酯连接器(例如,无菌联接装置114和124)。特卫强本质上是透气的,所以不需要额外的通气件。特卫强是无纺聚乙烯隔膜。上述各实施例仅作为示范提供,且不应解释为对这里所附权利要求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容易认识到,在不遵照本文中示范和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和应用的情况下且不脱离本公开真正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修改和变化。
权利要求
1.一种无菌联接装置,包括内部构件,所述内部构件限定穿过所述内部构件的流体通道; 密封构件,所述密封构件联接至所述内部构件的前表面; 隔膜,所述隔膜联接至所述内部构件的前表面以覆盖所述密封构件;以及锁定环,所述锁定环定位成绕所述内部构件转动;其中,所述内部构件的尺寸设定成接纳在另一无菌联接装置的构件中以形成预联接状态;当所述隔膜被移除时,所述密封构件与所述另一无菌装置的第二密封构件接合;以及随着所述锁定环的转动,所述密封构件和所述第二密封构件被压紧以形成联接状态, 在所述联接状态中在所述无菌装置与所述另一无菌装置之间建立灭菌流动路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前表面形成大致“D”形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内部构件限定槽道,所述槽道的尺寸设定成接纳所述另一无菌联接装置的卡夹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内部构件接纳所述另一无菌联接装置的卡夹件以限定所述预联接状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内部构件设有键连接装置,使得所述内部构件能够沿仅一个方位联接至所述另一无菌联接装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构件包括从所述内部构件延伸的自由端,所述自由端包括至少一个卡扣部,所述至少一个卡扣部构造成联接至所述另一无菌联接装置的隔膜。
7.一种无菌联接装置,包括主体,所述主体限定穿过所述主体的流体通道; 前部,所述前部联接至所述主体,所述前部在其内限定多个槽道; 密封构件,所述密封构件联接至所述主体的前表面; 隔膜,所述隔膜联接至所述主体的前表面以覆盖所述密封构件;以及槽,所述槽限定在所述主体中,并且所述槽的尺寸设定成接纳卡夹件; 其中,所述前部的尺寸设定成接纳另一无菌联接装置的一部分,使得所述卡夹件与所述另一无菌联接装置接合以形成预联接状态;当所述隔膜被移除时,所述密封构件与所述另一无菌联接装置的第二密封构件接合;以及随着所述另一无菌联接装置上的锁定环的转动,所述锁定环的倒钩接纳在所述前部的槽道内,以将所述密封构件与所述第二密封构件压紧,从而形成联接状态,在所述联接状态中在所述无菌联接装置与所述另一无菌联接装置之间建立灭菌流动路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无菌联接装置的底面与所述卡夹件接合以将所述卡夹件维持在所述主体上。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卡夹件包括两个侧臂,每个所述侧臂均径向向内延伸穿过所述槽以与所述另一无菌联接装置接合。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前表面形成大致“D”形形状。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内部构件设有键连接装置,使得所述内部构件能够沿仅一个方位联接至所述另一无菌联接装置。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构件包括从所述内部构件延伸的自由端,所述自由端包括至少一个卡扣部,所述至少一个卡扣部构造成联接至所述另一无菌联接装置的隔膜。
13.一种用于形成灭菌连接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第一无菌联接装置插入到第二无菌联接装置中;从所述第一无菌联接装置移除第一隔膜并从所述第二无菌联接装置移除第二隔膜;以及转动所述第一无菌联接装置上的锁箍,以将所述第一无菌联接装置的第一密封构件与所述第二无菌联接装置的第二密封构件压紧,从而形成灭菌流体通道。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将所述第一无菌联接装置插入到所述第二无菌联接装置中,直到所述第二无菌联接装置上的卡夹件与所述第一无菌联接装置接合以形成预联接状态。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在从所述第一无菌联接装置和所述第二无菌联接装置移除所述第一隔膜和所述第二隔膜之前,将所述第一隔膜联接至所述第二隔膜。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将所述第一隔膜上的卡扣部与所述第二隔膜上的卡扣部连接。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允许所述第二无菌联接装置上的倒钩插入到形成在所述第一无菌联接装置的锁定环中的槽道中。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允许所述倒钩随着所述锁定环的转动而在所述槽道内运动,以使所述第一无菌联接装置和所述第二无菌联接装置朝向彼此轴向运动至联接状态。
19.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允许所述第一无菌联接装置和所述第二无菌联接装置随着所述锁定环的转动而从预联接状态运动至联接状态。
20.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将所述第一隔膜附接至所述第一无菌联接装置的形成大致“D”形形状的前表面。
全文摘要
一种灭菌连接的形成,包括将第一无菌联接装置插入第二无菌联接装置;从第一无菌联接装置移除第一隔膜且从第二无菌联接装置移除第二隔膜;以及转动第一无菌联接装置上的锁箍,以将第一无菌联接装置的第一密封构件与第二无菌联接装置的第二密封构件压紧,从而形成灭菌流体通道。
文档编号F16L37/30GK102405369SQ201080017233
公开日2012年4月4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15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16日
发明者兰德尔·斯科特·威廉斯, 帕特里克·托马斯·格斯特, 杰里米·亨利·尼科尔斯 申请人:考尔得产品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