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消除与轴承配合间隙的半轴轴承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62019阅读:4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可消除与轴承配合间隙的半轴轴承座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轴承座结构,具体是涉及一种轿车上支撑半轴的轴承座。
背景技术
现有的轴承和轴承座之间的装配间隙都是事先设置好的,在装配时无法进行调整。在轴承和轴承座进行装配时,如果采用普通的手工装配方式,为了便于安装,轴承和轴承座之间一般为间隙配合,但装配间隙的存在会影响其装配精度。为了提高装配精度,轴承和轴承座之间可采用紧配合,然后用专用的设备将轴承连同轴一起压入轴承座内,该方式虽然可消除装配间隙,但需采用专用设备进行装配,对装配的要求较高。目前,在轿车总装时,半轴和半轴轴承座的安装方式也有下面两种第一种是先将半轴轴承座与半轴轴承及半轴一起通过专用的设备进行装配形成半轴总成,然后在总装时只需将轴承座安装在发动机上,即可起到支撑半轴的作用,并且半轴轴承和半轴轴承座之间可保持紧配合,从而有利于保证装配精度,避免因装配间隙而造成车辆行驶中的振动,但其同时会带来对总装时的装配空间要求大、总装不方便、不适合装配空间狭小的车型的问题;第二种是先将半轴轴承与半轴装配在一起,然后在总装时将半轴轴承座安装在发动机上,而后再将装有半轴轴承的半轴安装到半轴轴承座上,这种装配方式虽然适合装配空间狭小的车型,但由于轴承和轴承座之间不能采用紧配合,装配后会有间隙产生,因此,车辆在行驶中有产生振动,进而影响车辆的NVH (噪音、振动及声振粗糙度)指标。在中国专利文献上公开的“一种轴承座”,其公告号为CNM91649Y,包括开有通孔的轴承座本体、封盖、设置于通孔内的骨架密封,封盖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于轴承座体端面, 在轴承座本体通孔还设有集风环,该集风环沿圆周方向开有多个径向通孔;轴承座本体上还开有至少一个通外侧斜通孔和一端封闭的加工孔,斜通孔通过加工孔与径向通孔相连通,使轴承座体通孔保持正压。该轴承座具有密封性能良好、结构紧凑等优点,但同样存在难以兼顾装配的便利性与装配精度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半轴轴承座结构所存在的装配间隙无法调整、 难以兼顾装配的便利性与装配精度的问题,提供一种可在装配时调整轴承座与轴承的装配间隙的半轴轴承座,从而在确保装配精度的同时便于半轴的安装。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可消除与轴承配合间隙的半轴轴承座,在半轴轴承座上对应轴承孔的外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径向的紧固螺孔,所述紧固螺孔贯通至内侧壁与轴承孔连通,所述紧固螺孔内设有对应的紧固螺钉。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半轴轴承座上设置径向的紧固螺钉,从而可利用紧固螺钉调整并消除轴承与半轴轴承座之间的间隙,因此,轴承和半轴轴承座之间可设置为间隙配合,以便于半轴的安装, 使其能适应装配空间狭小的车型的需要,而当半轴的轴承装入半轴轴承座后,即可用紧固螺钉顶紧轴承,使轴承和半轴轴承座形成紧配合,避免车辆行驶时产生振动。
3[0007]作为优选,所述紧固螺钉上露出在半轴轴承座外侧壁、靠近螺钉头一侧设有弹性垫圈,从而避免车辆行驶时的振动使紧固螺钉松动。作为一种替代方案,也可在所述紧固螺钉上露出在半轴轴承座外侧壁、靠近螺钉头一侧设置锁紧螺母。作为优选,所述紧固螺孔为三个,一个设于轴承孔正上侧,另两个对称设于轴承孔两侧,从而使紧固螺钉在调整轴承与半轴轴承座的间隙时可保持轴承与半轴轴承座的同轴ο作为优选,所述紧固螺孔环绕轴承孔呈圆周等分布置,从而使三个紧固螺钉形成类似三爪卡的紧固结构,既方便轴承的调中,同时使受力均勻。作为优选,所述紧固螺钉中螺杆的端部设有弹性垫片。当车辆长时间行驶振动后, 紧固螺钉和轴承之间会因接触面的塑性变形而产生微量的间隙,通过在紧固螺钉中螺杆的端部设置弹性垫片可在两者之间起到缓冲作用,避免两者之间产生间隙,确保轴承的可靠定位,消除车辆行驶时的振动所产生的噪音。作为优选,所述弹性垫片呈碗型,并采用不锈钢制成。采用不锈钢材料既可避免弹性垫片因生锈而失效,同时具有较好的弹性,尤其配合碗型结构,使其具有足够的弹性,确保长期使用不会失效。当然,作为一种替代,所述弹性垫片也可为聚氨酯垫片,其制造方便, 成本低。作为优选,所述半轴轴承座的轴承孔一端的内侧壁向内延伸构成定位圈,轴承孔另一端的内侧壁上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设有弹性挡圈,既便于半轴安装时的定位,又可避免轴承在使用时出现轴向窜动。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可调整半轴轴承座与轴承的装配间隙,方便半轴的安装,实现半轴轴承座与轴承的紧配合,改善车辆的NVH指标。

图1是本实用新型总装时的一种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轴向局部剖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轴向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消除与轴承配合间隙的半轴轴承座,其采用的是与半轴分开装配的方式,即将轴承10和半轴11装配构成半轴总成,而上述半轴总成与半轴轴承座的装配则在总装时完成,以使其能适应各种车型的总装。首先,半轴轴承座5上的轴承孔尺寸应设置成与轴承10为间隙配合,半轴轴承座的轴承孔一端的内侧壁向内延伸构成定位圈7,而轴承孔另一端的内侧壁上则设置环形槽 8,该环形槽内可设置Ω形的弹性挡圈9,防止轴承的轴向窜动,同时,为便于弹性挡圈的安装,可在半轴轴承座上设有环形槽一侧的端面设置一个安装槽13,该安装槽的位置与环形槽对应,且与环形槽相通。其次,在半轴轴承座外侧壁上设置三个径向的紧固螺孔1,其中一个设于轴承孔正上侧,另两个对称设于轴承孔左右两侧,并且环绕轴承孔呈圆周等分布置,紧固螺孔贯通至半轴轴承座的内侧壁与轴承孔连通,同时,在紧固螺孔内设置对应的紧固螺钉2。为了使紧固螺钉能自锁,在紧固螺钉上露出在半轴轴承座外侧壁、且靠近螺钉头一侧设置橡胶制成的弹性垫圈3,并在弹性垫圈外再覆盖平垫片12,弹性垫圈的厚度一般可取5至8毫米,同时,紧固螺钉的长度应比半轴轴承座侧壁厚度、弹性垫圈厚度以及平垫片厚度之和小3至4毫米。最后,在紧固螺钉中螺杆的端部设置弹性垫片6,弹性垫片呈碗型,可用不锈钢制成。本实施例的半轴轴承座在使用时,相应的半轴和轴承先行装配从而构成半轴总成;而在总装时,先将半轴轴承座安装到发动机上,同时拧松三个紧固螺钉,此时即可将半轴总成安装到半轴轴承座上,由于轴承和半轴轴承座的轴承孔之间采用间隙配合,因此轴承可方便地装入半轴轴承座的轴承孔内,然后将弹性挡圈装入环形槽内,形成对轴承的轴向限位;接着可按照先中间后两侧的次序依次逐步拧紧三个紧固螺钉,直至紧固螺钉端部的弹性垫片压紧轴承,进而使轴承和半轴轴承座的轴承孔之间形成紧配合,与此同时,平垫片压紧弹性垫圈,借助于弹性垫圈因挤压变形产生的预紧力实现紧固螺钉的自锁,避免因振动而自行松开,通过适当微调三个紧固螺钉的松紧,可调整轴承的位置,使其与轴承孔保持同轴。实施例2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垫片6采用聚氨酯垫片,其厚度可取2 至3毫米,同时,用锁紧螺母4代替实施例1中的弹性垫圈3,并相应地取出平垫片12,其余结构则和实施例1相同。使用时,通过拧紧紧固螺钉上的锁紧螺母,使其压紧半轴轴承座的外侧壁,从而实现紧固螺钉的自锁,避免因振动而自行松开。为使自锁更为可靠,锁紧螺母可设置两个,在将一个锁紧螺母压紧半轴轴承座的外侧壁后,再拧动另一个锁紧螺母,使两个锁紧螺母相互挤压,实现自锁。
权利要求1.一种可消除与轴承配合间隙的半轴轴承座,其特征是,在半轴轴承座(5)上对应轴承孔的外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径向的紧固螺孔(1),所述紧固螺孔贯通至内侧壁与轴承孔连通,所述紧固螺孔内设有对应的紧固螺钉(2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消除与轴承配合间隙的半轴轴承座,其特征是,所述紧固螺钉上露出在半轴轴承座外侧壁、靠近螺钉头一侧设有弹性垫圈(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消除与轴承配合间隙的半轴轴承座,其特征是,所述紧固螺钉上露出在半轴轴承座外侧壁、靠近螺钉头一侧设有锁紧螺母(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消除与轴承配合间隙的半轴轴承座,其特征是,所述紧固螺孔为三个,一个设于轴承孔正上侧,另两个对称设于轴承孔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消除与轴承配合间隙的半轴轴承座,其特征是,所述紧固螺孔环绕轴承孔呈圆周等分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一种可消除与轴承配合间隙的半轴轴承座,其特征是,所述紧固螺钉中螺杆的端部设有弹性垫片(6)。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可消除与轴承配合间隙的半轴轴承座,其特征是,所述弹性垫片呈碗型,并采用不锈钢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可消除与轴承配合间隙的半轴轴承座,其特征是,所述弹性垫片为聚氨酯垫片。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一种可消除与轴承配合间隙的半轴轴承座,其特征是,所述半轴轴承座的轴承孔一端的内侧壁向内延伸构成定位圈(7),轴承孔另一端的内侧壁上设有环形槽(8),所述环形槽内设有弹性挡圈(9)。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可消除与轴承配合间隙的半轴轴承座,其特征是,所述半轴轴承座的轴承孔一端的内侧壁向内延伸构成定位圈,轴承孔另一端的内侧壁上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设有弹性挡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消除与轴承配合间隙的半轴轴承座,在半轴轴承座上对应轴承孔的外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径向的紧固螺孔,所述紧固螺孔贯通至内侧壁与轴承孔连通,所述紧固螺孔内设有对应的紧固螺钉,紧固螺钉上露出在半轴轴承座外侧壁、靠近螺钉头一侧设有弹性垫圈。本实用新型可调整半轴轴承座与轴承的装配间隙,方便半轴的安装,实现半轴轴承座与轴承的紧配合,改善车辆的NVH指标。
文档编号F16C35/00GK202007837SQ20112004532
公开日2011年10月12日 申请日期2011年2月23日 优先权日2011年2月23日
发明者李铂, 沈健键, 潘之杰, 赵福全 申请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