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带有内管止松结构的双流通旋转接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密封技术领域,涉及用于流体介质从静止管道输入到旋转设备中的动密封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带有内管止松结构的双流通旋转接头。
背景技术:
旋转接头是流体介质(液体、油、气体等)从静止管道输入到旋转设备中的动密封装置,是解决跑、冒、滴、漏,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改善工作条件必不可少的机械密封基础关键部件。旋转接头可分为单流通型及双流通型。其中双流通型旋转接头又可分为内管固定式和内管旋转式。现有的内管固定式双流通型旋转接头,由壳体、尾盖、端盖、外管及内管构成,内管直接螺纹连接在尾盖上。这种旋转接头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内管松动脱落的现象,从而引起旋转接头的故障。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带有内管止松结构的双流通旋转接头,该旋转接头的内管固定可靠,不会松动。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带有内管止松结构的双流通旋转接头,在中空的壳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开有液体通道的尾盖,所述壳体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中空的端盖,所述壳体及所述端盖的中空孔中可旋转地连接有外管,所述外管的外端从所述端盖中伸出,所述尾盖内固定有内管,所述内管贯穿在所述外管内;所述内管与所述尾盖之间设置有内管止松装置,所述内管止松装置包括与所述尾盖锥面配合的半分环,所述半分环由压环压紧固定在所述尾盖上。所述外管与所述壳体之间设置有密封装置,所述密封装置包括球面密封的反球面环及球形端盖,所述反球面环的密封面为凸球面,所述球形端盖的密封面为凹球面,所述反球面环套装在所述外管外并且抵靠在所述外管上的凸环的一侧,所述球形端盖套装在所述外管外并且固定在所述壳体及所述端盖之间。所述外管的圆周面上开有介质进口,所述外管的介质进口开在所述凸环上。所述端盖与所述外管之间安装有导向环,所述壳体与所述外管之间安装有圆柱环,所述圆柱环与所述壳体的内台阶之间安装有弹簧。所述导向环通过止转垫片固定在所述端盖上。所述圆柱环通过圆柱销固定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外管的外端通过法兰半分环安装有法兰。所述外管的外端加工有外螺纹。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在内管与尾盖之间设置有内管止松装置,该内管止松装置采用锥面锁紧,防松可靠;外管与壳体之间设置的密封装置,密封环采用凸球面密封面,成倍增加了球面承受密封压力的能力和使用寿命,防止了密封环碎裂的现象。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图2中,包括尾盖1、六角螺栓2、弹簧垫圈3、半分环4、压环5、大密封垫6、内六角螺栓7、弹簧8、圆柱环9、圆柱销10、壳体11、外管12、反球面环13、小密封垫14、球形端盖15、端盖16、导向环17、弹簧垫圈18、盘头螺钉19、止转垫片20、法兰21、法兰半分环 22、紫铜垫23、内管24、外螺纹25等。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带有内管止松结构的双流通旋转接头,在中空的壳体11的一端通过六角螺栓2及弹簧垫圈3固定连接有开有液体通道的尾盖1,在尾盖1与壳体11之间垫有大密封垫6 ;壳体11的另一端通过六角螺栓2及弹簧垫圈3固定连接有中空的端盖16,端盖16与壳体11之间垫有小密封垫14。壳体11及端盖16的中空孔中可旋转地连接有外管12,外管12的外端从端盖16 中伸出。端盖16与外管12之间安装有导向环17,导向环17通过止转垫片20固定在端盖 16上。壳体11与外管12之间安装有圆柱环9,圆柱环9通过圆柱销10固定在壳体11上。 圆柱环9与导向环17构成双支承无油轴承,支承起外管12,使其转动平稳。在外管12与壳体11之间设置有密封装置。该密封装置包括球面密封的反球面环 13及球形端盖15。反球面环13的密封面为凸球面,球形端盖15的密封面为凹球面,反球面环13套装在外管12外并且抵靠在外管12上的凸环的一侧,球形端盖15套装在外管12 外并且固定在壳体11及端盖16之间。外管12的圆周面上开有介质进口,外管12的介质进口开在上述凸环上。反球面环13采用凸球面密封面,成倍增加了球面承受密封压力的能力和使用寿命,防止了密封环碎裂的现象。在圆柱环9与壳体11的内台阶之间安装有弹簧8。反球面环13磨损后,通过弹簧 8的压力,使外管12轴向移动,从而使反球面环13压紧球形端盖15,起密封补偿作用。尾盖1内还可以通过螺纹连接固定有内管对,内管M贯穿在外管12内。内管M与尾盖1之间设置有内管止松装置。该内管止松装置包括与尾盖1锥面配合的半分环4,半分环4由压环5通过内六角螺栓7压紧固定在尾盖1上。压环5压紧半分环4,半分环4抱紧内管24,阻止了内管M从尾盖1上松动脱落。该内管止松装置采用锥面锁紧,防松可靠。外管12的外端有两种连接方式一种连接方式如图1所示的第一种实施例,采用法兰连接,在外管12的外端通过法兰半分环22安装有法兰21,并且外管12的外端面设置有紫铜垫23 ;另一种连接方式如图2所示的第二种实施例,采用螺纹连接,在外管12的外端加工有外螺纹25。
4[0027]本实用新型的组装过程如下如图1、图2所示,将弹簧8装于壳体11内腔的内台阶上,圆柱销10嵌入圆柱环9外圆上的销槽中,再把圆柱环9套上外管12尾部后一起装入壳体11中的弹簧8上,圆柱销10的一半要对准壳体11上的销槽内。将反球面环13套上外管12,把小密封垫14装在球形端盖15的台阶上,套上外管12压入壳体11端孔内,装上端盖16用六角螺栓2和弹簧垫圈3紧固在壳体11的端面上。把导向环17套在外管12上并嵌入端盖16中,止转垫片20嵌入导向环17端面的止转槽内,用弹簧垫圈18和盘头螺钉 19将止转垫片20固定在端盖16上。当本实用新型与用户的转轴法兰连接时,再在外管12 外槽处套上法兰21、法兰半分环22及紫铜垫23,如图1所示;若与用户的转轴螺纹连接时, 则将外管12更换成带有外螺纹25的外管即可,如图2所示。把内管M以外螺纹旋入尾盖 1的内螺纹中,装入半分环4,套上压环5,并用内六角螺栓7紧固于尾盖1的内端面上,使压环5压紧半分环4的端面而推动半分环4沿尾盖1的内锥面前移从而锁紧内管M的外径, 防止松动脱落,然后将内管M伸进外管12中以六角头螺栓2和弹簧垫圈3把尾盖1紧固到壳体11尾部端面上,并要求在此端面上装一大密封垫6。壳体11上的侧孔内螺纹和尾盖 1上的侧孔内螺纹分别与用户进、出介质的金属软管连接。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1、壳体为分体装配式结构,易于标准系列化、通用化, 易于适应工况变化;2、本体装配式壳体结构,加工精度高且制造容易,装配维修方便;3、壳体上方、圆柱环、导向环、半分环等多处设置止转结构,使旋转接头转速提高,稳定性好,故障少;4、密封环为反球面(即凸球面),成倍增加了球面承受密封压力的能力和使用寿命,防止了磨损以后或受较大轴向力后密封环就碎裂的现象。
权利要求1.一种带有内管止松结构的双流通旋转接头,在中空的壳体(1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开有液体通道的尾盖(1),所述壳体(1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中空的端盖(16),所述壳体(11)及所述端盖(16)的中空孔中可旋转地连接有外管(12),所述外管(12)的外端从所述端盖(16)中伸出,所述尾盖(1)内固定有内管(24),所述内管(24)贯穿在所述外管(12)内; 其特征是所述内管(24)与所述尾盖(1)之间设置有内管止松装置,所述内管止松装置包括与所述尾盖(1)锥面配合的半分环(4),所述半分环(4)由压环(5)压紧固定在所述尾盖 (1)上。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内管止松结构的双流通旋转接头,其特征是所述外管(12)与所述壳体(11)之间设置有密封装置,所述密封装置包括球面密封的反球面环(13) 及球形端盖(15),所述反球面环(13)的密封面为凸球面,所述球形端盖(15)的密封面为凹球面,所述反球面环(13)套装在所述外管(12)外并且抵靠在所述外管(12)上的凸环的一侧,所述球形端盖(15)套装在所述外管(12)外并且固定在所述壳体(11)及所述端盖(16) 之间。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有内管止松结构的双流通旋转接头,其特征是所述外管 (12)的圆周面上开有介质进口,所述外管(12)的介质进口开在所述凸环上。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内管止松结构的双流通旋转接头,其特征是所述端盖 (16)与所述外管(12)之间安装有导向环(17),所述壳体(11)与所述外管(12)之间安装有圆柱环(9),所述圆柱环(9)与所述壳体(11)的内台阶之间安装有弹簧(8)。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有内管止松结构的双流通旋转接头,其特征是所述导向环(17)通过止转垫片(20)固定在所述端盖(16)上。
6.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有内管止松结构的双流通旋转接头,其特征是所述圆柱环(9)通过圆柱销(10)固定在所述壳体(11)上。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内管止松结构的双流通旋转接头,其特征是所述外管 (12)的外端通过法兰半分环(22)安装有法兰(21)。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内管止松结构的双流通旋转接头,其特征是所述外管 (12)的外端加工有外螺纹(25)。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有内管止松结构的双流通旋转接头,在中空的壳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开有液体通道的尾盖,所述壳体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中空的端盖,所述壳体及所述端盖的中空孔中可旋转地连接有外管,所述外管的外端从所述端盖中伸出,所述尾盖内固定有内管,所述内管贯穿在所述外管内;所述内管与所述尾盖之间设置有内管止松装置,所述内管止松装置包括与所述尾盖锥面配合的半分环,所述半分环由压环压紧固定在所述尾盖上。本实用新型在内管与尾盖之间设置有内管止松装置,该内管止松装置采用锥面锁紧,防松可靠。
文档编号F16L27/08GK202266770SQ20112031030
公开日2012年6月6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25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25日
发明者卢海旭, 李继锁, 沈元坤, 虞锦秀 申请人:江苏腾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