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动力工具的离合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与动力工具有关,特别是指一种动力工具的离合器。
背景技术:
为了避免动力工具的扭力输出轴在完成工件的加工之后仍然继续旋转而对加工头或工件造成损坏,动力工具通常会再配备一离合器,用以解除动力输出单元与扭力输出轴之间的动力传输。就习用离合器来说,主要在驱动件的一侧面突伸出复数个凸块,并在相邻二个凸块之间设置一个钢珠,通过各凸块与各钢珠之间的卡合状态,使得驱动件受到动力输出单元的驱动时即可同步带动传动件转动,让扭力输出轴能够受传动件的带动而对工件加工,一旦扭力输出轴所受到的阻抗大于动力输出单元所输出的动力时,驱动件的各凸块与各钢珠之间会解除卡合状态,此时的驱动件会形成空转而无法再带动传动件转动,以中断动力输出单元与扭力输出轴之间的动力传输。然而在动力传输的过程中,驱动件的各凸块与各钢珠之间会不停地接触与碰撞,除了所产生的扭力精度较差之外,另外再加上各凸块的底缘的转折处原本就很容易出现应力集中的现象,如此一来,驱动件的各凸块很可能在钢珠的持续碰撞之下出现损坏或断裂等问题,进而影响动力传输的效果。
发明内容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工具的离合器,其能稳定扭力精度,同时可避免在动力传输的过程中产生应力集中的现象。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动力工具的离合器,设于所述动力工具的一动力输出单元与一扭力输出轴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器包含有一驱动件,具有一盘部与一轴部,所述盘部的一侧面具有至少二凹槽,各所述凹槽沿着所述盘部的周缘呈弧状地延伸,所述轴部自所述盘部的另一侧面延伸而出且连接所述动力输出单元,使得所述驱动件能受所述动力输出单元的驱动而旋转;一传动件,具有一钢珠座与至少二钢珠,所述钢珠座套设于所述扭力输出轴而能与所述扭力输出轴同步旋转,并具有至少二钢珠孔,所述二钢珠分别容设于所述驱动件的凹槽与所述钢珠座的钢珠孔内,能被所述驱动件的凹槽的端缘推动而连带所述传动件转动;一弹性组件,套设于所述扭力输出轴且顶抵于所述传动件的各所述钢珠,以将各所述钢珠往所述驱动件的方向推顶。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驱动件的各所述凹槽的横截面形状为弧状。各所述凹槽具有一底壁、一第一端壁,以及一第二端壁,所述底壁的横截面形状为弧状,所述第一端壁及所述第二端壁分别自所述底壁的两端呈弧状地延伸,且所述第二端壁相对所述底壁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第一端壁相对所述底壁的倾斜角度。所述二凹槽的相邻两端之间分别形成一顶抵部,各所述顶抵部齐平于所述盘部的表面。[0010]所述弹性组件具有一止推件、一托架,以及一弹簧,所述托架顶抵于各所述钢珠,所述弹簧设于所述止推件与所述托架之间。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离合器利用驱动件的凹槽的弧状设计,可避免各凹槽的端缘在推动各钢珠来传输动力时出现应力集中现象,以维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并且能够稳定扭力精度,使扭力值不会有太大的浮动。而且各钢珠还能更加顺畅地沿着各凹槽滚动,以减少应力集中现象产生,同时能够根据不同的扭力值做变化。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主视图,主要显示传动件的钢珠容置于驱动件的凹槽内的状态;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驱动件的剖视图,主要显示凹槽的形状;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主要显示传动件的钢珠容置于驱动件的凹槽内的状态;图5类同于图2,主要显示传动件的钢珠与驱动件的凹槽形成卡合状态;图6类同于图5,主要显示传动件的钢珠跳脱出驱动件的凹槽且受驱动件的顶抵部推顶的状态;图7类同于图4,主要显示传动件的钢珠受驱动件的顶抵部推顶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及功效,现举以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说明如下。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所提供的离合器10,其包含有一驱动件20、一传动件30,以及一弹性组件40。驱动件20具有一盘部21与一轴部23,其中,盘部21的一侧面具有三个凹槽25,如图2及图3所示,各凹槽25沿着盘部21的周缘呈弧状地延伸且具有一底壁252、一第一端壁254,以及一第二端壁256,底壁252的横截面形状为弧状,如图4所示,第一端壁2M及第二端壁256分别自底壁252的两端呈弧状地延伸,且第二端壁256相对底壁252的倾斜角度θ 2大于第一端壁邪4相对底壁252的倾斜角度G1,如图3所示,此外,各凹槽25的相邻两端之间分别形成一顶抵部27,各顶抵部27齐平于盘部21的表面;轴部23自盘部21的另一侧面延伸而出并连接动力工具的一动力输出单元12,如图4所示,使得驱动件20可受动力输出单元12的驱动而旋转。传动件30具有一钢珠座32与三钢珠34,其中,钢珠座32具有三钢珠孔322且套设于动力工具的一扭力输出轴14,如图4所示,使得钢珠座32可与扭力输出轴14同步旋转;各钢珠34分别容设于驱动件20的凹槽25与钢珠座32的钢珠孔322内。弹性组件40套设于动力工具的扭力输出轴14且具有一止推件42、一托架44,以及一设于止推件42与托架44之间的弹簧46,如图1及图4所示,托架44以其一侧面顶抵于各钢珠34,可受弹簧46的弹力作用而将各钢珠34往驱动件20的方向推顶。
4[0024]当驱动件20受动力输出单元12的驱动而正转时,驱动件20的各凹槽25的第一端壁2M与容置在内的钢珠34之间会形成卡合状态,如图5所示,使传动件30受驱动件20的驱动而同步转动,接着传动件30在转动的过程中会再带动扭力输出轴14同步转动,以将扭力输出至与其连接的一起子头(图中未示),让起子头能对工件进行加工。当起子头完成对工件的加工之后,扭力输出轴14所受到的阻抗会大于动力输出单元12所输出的动力,此时的各钢珠34会跳脱出驱动件20的各凹槽25且受到驱动件20的各顶抵部27的推顶而通过推顶托架44来造成对弹簧46的压缩,如图5及图7所示,以解除与驱动件20的各凹槽25之间的卡合状态,在此情况下,驱动件20将会形成空转而无法再带动传动件30转动,如此即可中断动力输出单元12与扭力输出轴14之间的动力传输。另一方面,若需要以较大的扭力来带动扭力输出轴14反转时,由于驱动件20的各凹槽25的第二端壁256相对底壁252的倾斜角度θ 2大于第一端壁2Μ相对底壁252的倾斜角度θ i,使得驱动件20在承受较大的动力输出时会利用驱动件20的各凹槽25的第二端壁2M与各钢珠34形成卡合,让动力输出单元12所输出的动力能顺利输出至扭力输出轴14。综合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离合器10借由驱动件20的凹槽25的弧状设计,不但可以减少各凹槽25的转折处的应力集中现象,让各凹槽25在受到各钢珠34的碰撞之下不容易出现损坏,以维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同时能够稳定扭力精度,使扭力值不会有太大的浮动,以提供良好的动力传输效果,而且又能配合正反转的不同扭力值做变化。另外必须加以说明的是,驱动件20的凹槽25、钢珠座的钢珠孔322,以及钢珠34的数目不一定要三个,只要至少两个即可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此外,驱动件20的顶抵部27也不一定只能与驱动件20的盘部21的表面相互齐平,也可突出于盘部21的表面,只要配合凹槽25的弧状设计即可。本实用新型在前述实施例中所公开的构成组件,仅为举例说明,并不能用来限制本案的专利保护范围,其它等效组件的替代或变化,也应被本案的专利保护范围所涵盖。
权利要求1.一种动力工具的离合器,设于所述动力工具的一动力输出单元与一扭力输出轴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器包含有一驱动件,具有一盘部与一轴部,所述盘部的一侧面具有至少二凹槽,各所述凹槽沿着所述盘部的周缘呈弧状地延伸,所述轴部自所述盘部的另一侧面延伸而出且连接所述动力输出单元,使得所述驱动件能受所述动力输出单元的驱动而旋转;一传动件,具有一钢珠座与至少二钢珠,所述钢珠座套设于所述扭力输出轴而能与所述扭力输出轴同步旋转,并具有至少二钢珠孔,所述二钢珠分别容设于所述驱动件的凹槽与所述钢珠座的钢珠孔内,能被所述驱动件的凹槽的端缘推动而连带所述传动件转动;一弹性组件,套设于所述扭力输出轴且顶抵于所述传动件的各所述钢珠,以将各所述钢珠往所述驱动件的方向推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工具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的各所述凹槽的横截面形状为弧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工具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凹槽具有一底壁、一第一端壁,以及一第二端壁,所述底壁的横截面形状为弧状,所述第一端壁及所述第二端壁分别自所述底壁的两端呈弧状地延伸,且所述第二端壁相对所述底壁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第一端壁相对所述底壁的倾斜角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工具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凹槽的相邻两端之间分别形成一顶抵部,各所述顶抵部齐平于所述盘部的表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工具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组件具有一止推件、 一托架,以及一弹簧,所述托架顶抵于各所述钢珠,所述弹簧设于所述止推件与所述托架之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力工具的离合器,主要包含有一驱动件,具有一盘部与一轴部,盘部的一侧面具有至少二凹槽,各凹槽沿着盘部的周缘呈弧状地延伸,轴部自盘部的另一侧面延伸而出且连接动力输出单元,使得驱动件能受动力输出单元的驱动而旋转;一传动件,具有一钢珠座与至少二钢珠,钢珠座套设于扭力输出轴而能与扭力输出轴同步旋转,并具有至少二钢珠孔,二钢珠分别容设于驱动件的凹槽与钢珠座的钢珠孔内,能被驱动件的凹槽的端缘推动而连带传动件转动;一弹性组件,套设于扭力输出轴且顶抵于传动件的各钢珠,以将各钢珠往驱动件的方向推顶。由此,本实用新型能稳定扭力精度,同时可避免在动力传输的过程中产生应力集中的现象。
文档编号F16D15/00GK202326815SQ201120432868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4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4日
发明者张仁义, 张兆廷, 张瑞辰 申请人:村盟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