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弹簧后减震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82946阅读:7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双弹簧后减震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振器械制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双弹簧后减震器。
背景技术
目前,摩托车行驶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时,摩托车设置的减震器能够起到减震作用。现有技术中,摩托车使用的减震器一般采用单支弹簧,两段刚度现有技术中的减震器包括阻尼器13、套装于阻尼器13上的减震弹簧10,阻尼器13的两端分别设有上连接头11和下连接头14 ;阻尼器13的活塞杆的外端与上连接头11固定连接,阻尼器13的下端与下连接头14固定连接。上连接头11以及下连接头14的作用是上下连接的作用。在木拖车行驶过程中,阻尼器13的活塞杆在压力的作用下向下运动,减缓车身震动;此时减震弹簧10受压缩缩短,从而对摩托车车身的震动进行缓冲。但是,现有技术中采用单支弹簧的减震器,单人乘骑时,使用减震弹簧10的第一刚度能够满足减震需要;当两人乘骑时,则需要使用减震弹簧10的第二刚度才能满足要求;但是,摩托车在使用过程中有时需要用来载物,或有时候需要两人以上乘骑,使用单支弹簧的减震器的承载负荷的能力受到单支弹簧的局限,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双弹簧后减震器,以增强减震器承载负荷的能力,满足摩托车载重较大时的减震需求,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弹簧后减震器,该双弹簧后减震器能够增强 减震器承载负荷的能力,满足摩托车载重较大时的减震需求。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弹簧后减震器,包括阻尼器,还包括套设于所述阻尼器的第一外弹簧,所述第一外弹簧外侧还套设有预压大于所述第一外弹簧的第二外弹簧;所述阻尼器包括缸体和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外端设置有上连接头,所述上连接头设置有弹簧座;所述第一外弹簧以及所述第二外弹簧的上端安装于所述弹簧座;所述第一外弹簧以及所述第二外弹簧的下端安装于所述缸体。优选地,所述缸体外侧设置有调节器,所述调节器沿所述缸体的长度方向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缸体外侧;所述第一外弹簧以及所述第二外弹簧的下端与所述调节器配合。优选地,所述第一外弹簧以及所述第二外弹簧的下端与所述调节器之间设置有弹
簧垫圈。优选地,所述调节器与所述缸体之间螺纹配合。优选地,所述弹簧座的内侧还设置有缓冲塞。优选地,所述弹簧座与所述活塞杆的上端螺纹连接,且所述弹簧座与所述活塞杆之间设置有锁紧螺母。优选地,所述缸体的下端设置有下连接头。优选地,所述上连接头设置有上胶套和上套管,所述下连接头设置有下胶套和下套管。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弹簧后减震器,包括阻尼器,还包括套设于所述阻尼器的第一外弹簧,所述第一外弹簧外侧还套设有预压大于所述第一外弹簧的第二外弹簧;所述阻尼器包括缸体和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外端设置有上连接头, 所述上连接头设置有弹簧座;所述第一外弹簧以及所述第二外弹簧的上端安装于所述弹簧座;所述第一外弹簧以及所述第二外弹簧的下端安装于所述缸体。相对于上述背景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弹簧后减震器,在使用过程中,当单人乘骑以及两人乘骑摩托车时,由于摩托车的负荷较轻,第二外弹簧起主要的承载减震作用,第一外弹簧起次要承载减震作用,当两人以上共同乘骑摩托车时,由于摩托车的负荷加重,阻尼器的活塞杆继续向下运动而加长行程,此时,第一外弹簧和第二外弹簧同时其承载减震作用,克服了背景技术中单支弹簧减震器承载负荷的局限性,大大增强了减震器的减震性能。所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弹簧后减震器能够增强减震器承载负荷的能力,满足摩托车载重较大时的减震需求。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为现有技术中使用单支弹簧的减震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弹簧后减震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 中21上连接头;22上胶套;23上套管;24弹簧座;25锁紧螺母;26缓冲塞;27第二外弹簧;28第一外弹簧;291活塞杆;292缸体;30弹簧垫圈;31调节器;32下胶套;33下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下文的论述中,请参考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弹簧后减震器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弹簧后减震器,包括阻尼器,还包括套设于阻尼器的第一外弹簧28,第一外弹簧28外侧还套设有预压大于第一外弹簧28的第二外弹簧27 ;[0029]阻尼器包括缸体292和活塞杆291,活塞杆291的外端设置有上连接头21,上连接头21设置有弹簧座24 ;第一外弹簧28以及第二外弹簧27的上端安装于弹簧座24 ;第一外弹簧28以及第二外弹簧27的下端安装于缸体29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弹簧后减震器,在使用过程中,当单人乘骑以及两人乘骑摩托车时,由于摩托车的负荷较轻,第二外弹簧27起主要的承载减震作用,第一外弹簧28起次要承载减震作用,当两人以上共同乘骑摩托车时,由于摩托车的负荷加重,阻尼器的活塞杆291继续向下运动而加长行程,此时,第一外弹簧28和第二外弹簧27同时其承载减震作用,克服了背景技术中单支弹簧减震器承载负荷的局限性,大大增强了减震器的减震性能。所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弹簧后减震器能够增强减震器承载负荷的能力,满足摩托车载重较大时的减震需求。优选地,为了能够方便地对第一外弹簧28以及第二外弹簧29的预压进行调整,缸体292的外侧设置有调节器31,调节器31沿缸体的长度方向可滑动地套设于缸体292的外侧;第一外弹簧28以及第二外弹簧27的下端与调节器31配合。 通过调节调节器31的位置,可以调节第一外弹簧28以及第二外弹簧27的上端与下端之间的距离,从而能够方便地对第一外弹簧28以及第二外弹簧29的预压进行调整。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的调节器31与缸体292之间螺纹配合,通过螺纹配合来实现调节器31在缸体292外侧的位移;当然,调节器31与缸体292之间的位移还可以通过导轨与滑槽、丝杠等实现,这里不再一一介绍。优选地,第一外弹簧28以及第二外弹簧27的下端与调节器31之间设置有弹簧垫圈30,从而提高第一外弹簧28以及第二外弹簧27的下端与调节器31之间配合的稳定性。当然,为了防止活塞杆291过度位移导致弹簧座24与缸体292之间发生碰撞,弹簧座24的内侧还设置有缓冲塞26。优选地,弹簧座24与活塞杆291的上端螺纹连接,且弹簧座24与活塞杆291之间设置有锁紧螺母25。当然,弹簧座24与活塞杆291之间的安装方式可以有多种选择方式,比如套装、孔玉柱的过盈配合等,这里不再赘述。另外,为了便于减震器下端的连接,缸体292的下端设置有下连接头。优选地,上连接头21设置有上胶套22和上套管23,下连接头设置有下胶套32和下套管33。上胶套22与上套管23以及下胶套32与下套管33的设置,分别是为了便于上连接头21与摩托部件的连接以及下连接头以摩托部件之间的连接。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双弹簧后减震器,包括阻尼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套设于所述阻尼器的第一外弹簧,所述第一外弹簧外侧还套设有预压大于所述第一外弹簧的第二外弹簧; 所述阻尼器包括缸体和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外端设置有上连接头,所述上连接头设置有弹簧座;所述第一外弹簧以及所述第二外弹簧的上端安装于所述弹簧座;所述第一外弹簧以及所述第二外弹簧的下端安装于所述缸体。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双弹簧后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外侧设置有调节器,所述调节器沿所述缸体的长度方向可滑动地套设于所述缸体外侧;所述第一外弹簧以及所述第二外弹簧的下端与所述调节器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弹簧后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弹簧以及所述第二外弹簧的下端与所述调节器之间设置有弹簧垫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弹簧后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器与所述缸体之间螺纹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双弹簧后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座的内侧还设置有缓冲塞。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双弹簧后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座与所述活塞杆的上端螺纹连接,且所述弹簧座与所述活塞杆之间设置有锁紧螺母。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双弹簧后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的下端设置有下连接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弹簧后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头设置有上胶套和上套管,所述下连接头设置有下胶套和下套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双弹簧后减震器,包括阻尼器,还包括套设于阻尼器的第一外弹簧,第一外弹簧外侧还套设有预压大于第一外弹簧的第二外弹簧;阻尼器包括缸体和活塞杆,活塞杆的外端设置有上连接头,上连接头设置有弹簧座;第一外弹簧以及第二外弹簧的上端安装于弹簧座;第一外弹簧以及第二外弹簧的下端安装于缸体。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弹簧后减震器,包括第一外弹簧和第二外弹簧,摩托负荷较轻时,有第二外弹簧起主要的承载减震作用,当摩托负荷较重时,第一外弹簧和第二外弹簧一起进行承载减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弹簧后减震器能够增强减震器承载负荷的能力,满足摩托车载重较大时的减震需求。
文档编号F16F15/04GK202402553SQ201120451519
公开日2012年8月29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5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5日
发明者廖建国, 王琼, 胡小平, 陈仁华 申请人:四川川南减震器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