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非接触式逆止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提升或运输机械上安装的逆止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非接触式逆止器。
背景技术:
为了防止倾斜带式输送机有载停车时发生倒转或顺滑现象,发生倒转事故,在这类机械上均安装逆止器,如斗子提升机、胶带输送机等。现有的逆止器分为有轴承支承型及无轴承支承型如NF型非接触式逆止器,其内圈支承在需要逆止部件的轴上,并随轴旋转,外圈靠轴承支承在内圈上,当内圈反向运转(倒转)时,在弹簧的作用下,楔块与内、外圈接触并将其楔紧成一体,承受由内圈传送来的反向力矩,靠楔块将内外圈阻止其旋转。现有的逆止器上的密封结构设置不合理导致密封不可靠,杂质容易进入及密封脂在内圈旋转过程中溢出,导致逆止器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密封效果大大下降,影响逆止器可靠工作。
发明内容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密封结构简单、密封可靠以及工作可靠的非接触式逆止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非接触式逆止器,包括内圈、外圈以及设于内外圈之间的楔块组件,内、外圈之间的轴向两端均设有轴承,两轴承与内、外圈形成安装腔,楔块组件位于安装腔内,所述外圈轴向两端分别安装有左侧防转端盖及右侧端盖,左侧防转端盖及右侧端盖对轴承轴向限位,所述的内圈中部形成环形凸台,环形凸台轴向两端面与轴承之间设有橡胶内密封环;所述左侧防转端盖与内圈之间设有形成其密封的密封装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内密封环构成内圈的轴向及径向密封,橡胶密封具有一定的弹性,使内圈转动时具有可靠密封的同时转动更加灵活可靠,设于左侧防转端盖与内圈之间的密封装置,形成对左侧端部的可靠密封,有效阻止外部杂质进如逆止器内部对各零件造成损伤。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密封装置包括有内侧密封件及外侧密封件,内侧密封件包括内侧密封件本体以及设于内侧密封件本体轴向外端的若干环形凸起,相邻环形凸起间形成环槽,外侧密封件包括有外侧密封件本体及设于外侧密封件本体轴向内端的若干凸环,凸环可适配嵌入内侧密封件的环槽内,凸环之间形成供环形凸起嵌入的凹槽,内侧密封件与外侧密封件相互插接搭扣配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述密封装置,内、外侧密封件实际采用多齿插接配合,内、外侧密封件具有多个曲线形接触面,提高密封性能,同时,该结构设置下两个密封件形成的密封装置具有一定的周向密封弹性,优化密封性能。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内侧密封件本体上设有环形凸起a、b、C,环形凸起a、b、c设于内侧密封件本体从朝向内圈一侧向另一侧布置,环形凸起a与环形凸起b、环形凸起b与环形凸起c之间形成环槽,环形凸起c与内侧密封件本体形成内侧密封件缺口,环形凸起a与内侧密封件本体内圈端面均与内圈接触配合形成密封;所述的外侧密封件本体上设有凸环a、b、c,凸环a、b、c设于外侧密封件本体从朝向内圈一侧向另一侧布置,凸环a与凸环b、凸环b与凸环c之间形成凹槽,凸环c与外侧密封件本体形成外侧密封件缺口 ;所述内侧密封件与外侧密封件相互插接配合,凸环c位于内侧密封件缺口上,外侧密封件缺口供所述左侧防转端盖内端部嵌入抵压形成左侧防转端盖轴向及径向接触密封。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左侧防转端盖压紧在内、外侧密封件侧向插接形成的密封装置端部的缺口内,构成对左侧防转端盖的轴向及径向密封,形成良好密封;同时,内侧密封件端面与内圈紧密贴合实现密封;该密封装置结构设置下,具有良好密封性。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右侧端盖轴向内侧与轴承之间设有轴向间隙。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轴向间隙的设置使内圈具有一定的轴向移动量,避免轴向安装过紧或运转过程发热内圈抱死。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I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非接触式逆止器的主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体实施例非接触式逆止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A部分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I、附图2以及附图3,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非接触式逆止器,包括内圈I、外圈2以及设于内、外圈1、2之间的楔块组件5,内圈I安装在减速器轴上;内、外圈I、2之间的轴向两端均设有轴承7、9,轴承7、9为滚珠轴承,两轴承7、9与内、外圈1、2形成安装腔,楔块组件6位于安装腔内;所述外圈2轴向两端分别安装有左侧防转端盖3及右侧端盖4,左侧防转端盖3和右侧端盖4通过螺钉安装在外圈2上,左侧防转端盖3及右侧端盖4对轴承7、9轴向限位,所述的内圈I中部形成环形凸台10,环形凸台10轴向两端面与轴承7、9之间设有橡胶内密封环6 ;所述左侧防转端盖3与内圈I之间设有形成其密封的密封装置8 ;所述右侧端盖4轴向内侧与轴承9之间设有轴向间隙40,右侧端盖4内侧开设内凹台阶,内凹台阶底壁位于内、外圈1、2之间,内凹台阶构成所述轴向间隙40 ;轴向间隙40的设置使内圈I具有一定的轴向移动量,避免轴向安装过紧或运转过程发热内圈I抱死。本实用新型中的楔块组件5包括有楔块、扭簧、扼板、防松螺母、销轴、挡圈、保险销以及保险扣等等部件,楔块组件5的各部件及各部件的连接关系为本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技术,为便于阐述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处,故本具体实施例中不对所述楔块组件5进行详细的描述。密封装置8包括有内侧密封件80及外侧密封件81,内侧密封件80包括内侧密封件本体800以及设于内侧密封件本体800轴向外端的若干环形凸起,相邻环形凸起间形成环槽804,外侧密封件81包括有外侧密封件本体810及设于外侧密封件本体810轴向内端的若干凸环,凸环可适配嵌入内侧密封件80的环槽804内,凸环之间形成供环形凸起嵌入的凹槽814,内侧密封件80与外侧密封件81相互插接搭扣配合,环槽804及凹槽814的横截面可以为适配的方形、圆形等形状设置。更具体的设置为;所述的内侧密封件本体800上设有环形凸起a、b、c801、802、803,环形凸起a、b、c801、802、803设于内侧密封件本体800从朝向内圈I 一侧向另一侧布置,环形凸起a801与环形凸起b802、环形凸起b802与环形凸起c803之间形成环槽804,环形凸起c803与内侧密封件本体800形成内侧密封件缺口 805,环形凸起a801与内侧密封件本体800内圈端面均与内圈I接触配合形成密封;所述的外侧密封件本体810上设有凸环a、b、c811、812、813,凸环a、b、c811、812、813设于外侧密封件本体81从朝向内圈I 一侧向另一侧布置,凸环a811与凸环b812、凸环b812与凸环c813之间形成凹槽814,凸环c813与外侧密封件本体810形成外侧密封件缺口 815 ;所述内侧密封件80与外侧密封件81相互插接配合,凸环c813位于内侧密封件缺口 805上,外侧密封件缺口 805供所述左侧防转端盖3内端部嵌入抵压形成左侧防转端盖3轴向及径向接触密封。所述内侧密封件80为一体加工成型,外侧密封件81也为一体加工成型,内侧密封件8 0以及外侧密封件81均为橡胶制成。这样设置下,左侧防转端盖3压紧在内、外侧密封件80、81侧向插接形成的密封装置端部的缺口内,构成对左侧防转端盖3的轴向及径向密封,形成良好密封;同时,内侧密封件80端面与内圈I紧密贴合实现密封;该密封装置结构设置下,具有良好密封性。
权利要求1.一种非接触式逆止器,包括内圈、外圈以及设于内外圈之间的楔块组件,内、外圈之间的轴向两端均设有轴承,两轴承与内、外圈形成安装腔,楔块组件位于安装腔内,所述外圈轴向两端分别安装有左侧防转端盖及右侧端盖,左侧防转端盖及右侧端盖对轴承轴向限位,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圈中部形成环形凸台,环形凸台轴向两端面与轴承之间设有橡胶内密封环;所述左侧防转端盖与内圈之间设有形成其密封的密封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非接触式逆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封装置包括有内侧密封件及外侧密封件,内侧密封件包括内侧密封件本体以及设于内侧密封件本体轴向外端的若干环形凸起,相邻环形凸起间形成环槽,外侧密封件包括有外侧密封件本体及设于外侧密封件本体轴向内端的若干凸环,凸环可适配嵌入内侧密封件的环槽内,凸环之间形成供环形凸起嵌入的凹槽,内侧密封件与外侧密封件相互插接搭扣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接触式逆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侧密封件本体上设有环形凸起a、b、c,环形凸起a、b、c设于内侧密封件本体从朝向内圈一侧向另一侧布置,环 形凸起a与环形凸起b、环形凸起b与环形凸起c之间形成环槽,环形凸起c与内侧密封件本体形成内侧密封件缺口,环形凸起a与内侧密封件本体内圈端面均与内圈接触配合形成密封;所述的外侧密封件本体上设有凸环a、b、c,凸环a、b、c设于外侧密封件本体从朝向内圈一侧向另一侧布置,凸环a与凸环b、凸环b与凸环c之间形成凹槽,凸环c与外侧密封件本体形成外侧密封件缺口 ;所述内侧密封件与外侧密封件相互插接配合,凸环c位于内侧密封件缺口上,外侧密封件缺口供所述左侧防转端盖内端部嵌入抵压形成左侧防转端盖轴向及径向接触密封。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非接触式逆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右侧端盖轴 向内侧与轴承之间设有轴向间隙。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提升或运输机械上安装的逆止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非接触式逆止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非接触式逆止器,包括内圈、外圈以及设于内外圈之间的楔块组件,内、外圈之间的轴向两端均设有轴承,两轴承与内、外圈形成安装腔,楔块组件位于安装腔内,外圈轴向两端分别安装有左侧防转端盖及右侧端盖,左侧防转端盖及右侧端盖对轴承轴向限位;内圈中部形成环形凸台,环形凸台轴向两端面与轴承之间设有橡胶内密封环;左侧防转端盖与内圈之间设有形成其密封的密封装置。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密封性好以及工作可靠的优点。
文档编号F16D41/06GK202579725SQ20122025051
公开日2012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28日
发明者王万玉, 姚胜刚, 张淼 申请人:浙江瑞轴机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