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661568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缓冲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缓冲器,作为缸筒的内筒(4)由沿轴方向延伸的筒部(4A)、位于筒部(4A)的一端侧沿径方向朝外扩径形成的扩径部(4B)、位于扩径部(4B)和筒部(4A)之间从筒部(4A)的一端侧向扩径部(4B)以锥形状扩径的锥形部(4C)构成。在扩径部(4B)的内周侧以嵌合状态安装导杆(7)的筒状凸部(7A)。在筒状凸部(7A)的内周侧设置供阀机构(11)安装的阀安装部(7B),在阀安装部(7B)的深处(底部)侧形成有阀机构(11)的板状阀(11A)离座或落座的座面(7C)。在板状阀(11A)中穿设有产生伸长侧阻尼力的多个节流孔(11E)。
【专利说明】缓冲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缓冲例如汽车、铁路车辆等振动的缓冲器。
【背景技术】
[0002]作为用于汽车、铁路车辆等的缓冲器,已知一种双筒阻尼器,该双筒阻尼器具有用活塞将缸筒内隔开成杆侧室和杆反侧室(底部侧室),且在所述缸筒外侧形成有储存室的结构。其中,双流式缓冲器(阻尼器)在活塞杆的伸长行程时,使杆侧室的工作流体按照一方向向储存室流通,同样地,使储存室的工作流体按照一方向向杆反侧室流通。在活塞杆的收缩行程时,使杆反侧室的工作流体按照另一方向向储存室流通,同样地,使储存室的工作流体按照另一方向向杆侧室流通。因此,例如,如JP特开2003 - 74614号公报所示,在可滑动地支承活塞杆的导杆上设有提升阀类型的吸入阀。
[0003]但是,所述现有技术的双流式双筒缓冲器在收缩行程时使提升阀类型的吸入阀开阀,由此使储存室的工作流体以吸入杆侧室内的方式流通。但是,此时的吸入流量有时不足,有必要设置多个吸入阀(提升阀)来应对处理。因此,由于设置多个吸入阀,导致成本增大,而且要在导杆内确保安装这些吸入阀的空间,则存在难以实现缓冲器的小型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导杆内确保用于设置阀机构的空间且能够增大吸入流量的缓冲器。
[0005]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缓冲器,其具备:封入有工作流体的环状缸筒、封入有所述工作流体及气体的储存室、可滑动地嵌插于所述缸筒内而将所述缸筒内隔开成杆侧室和杆反侧室的活塞、从所述缸筒的一端伸出到外部的活塞杆、设于所述缸筒的一端侧且可滑动地支承所述活塞杆的导杆,在所述缸筒的一端侧设有沿径方向朝外扩径形成而供所述导杆嵌合的扩径部,在所述导杆上设有将所述杆侧室和所述储存室连通的通路,在该通路中配置有阀机构。
[0006]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缓冲器,其具备:封入有工作流体的环状缸筒、封入有所述工作流体及气体的储存室、可滑动地设于所述缸筒内而将所述缸筒内隔开成杆侧室和杆反侧室的活塞、从所述缸筒的一端伸出到外部的活塞杆、隔开为所述杆反侧室和所述储存室的底阀、设于所述缸筒的一端侧且可滑动地支承所述活塞杆的导杆、工作流体通过所述活塞的移动而流通的第一通路及第二通路,在所述缸筒的一端形成有扩径部,在该扩径部中嵌合有所述导杆,在所述第一通路中具备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和第一止回阀,所述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在伸长行程时控制从所述杆侧室流出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所述第一止回阀设于所述底阀而允许工作流体从所述储存室向所述杆反侧室流通,在所述第二通路中具备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和第二止回阀,所述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在收缩行程时控制从所述杆反侧室流出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所述第二止回阀设于所述杆侧室而允许工作流体从所述储存室向所述杆侧室流通,在所述导杆上形成有所述第二通路的至少一部分通路。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7]图I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横置式液压缓冲器的纵剖面图;
[0008]图2是将图I中的外筒、内筒、导杆及阀机构等放大表示的剖面图;
[0009]图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横置式液压缓冲器的纵剖面图;
[0010]图4是从图3中的箭头IV - IV方向观察外筒、导杆及活塞杆的横剖面图;
[0011]图5是局部放大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横置式液压缓冲器的局部剖面图;
[0012]图6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横置式液压缓冲器的纵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以在为了抑制铁路车辆的横摆、车箱的蛇行而使用的横置式双筒双流液压缓冲器中应用的情况为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缓冲器。
[0014]在此,图I及图2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图I中,外筒I构成横置式双筒双流液压缓冲器的外壳,该外筒I由沿轴方向(图I中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圆形筒体形成。在外筒I的一端侧(以下,称为左端侧)设有后述的盖体3和导杆7。在外筒I的另一端侧(以下,称为右端侧)上使用焊接装置固定有底盖2。利用该底盖2将外筒I的右端侧闭塞。需要说明的是,将底盖2固定在外筒I上的装置不限于焊接装置,也能够利用螺钉或铆接等装置进行。
[0015]盖体3隔着外筒I设于底盖2的轴方向的相反侧。该盖体3闭塞外筒I的左端侧。利用盖体3和后述的内筒4,从轴方向两侧夹持导杆7。由此,导杆7以止脱状态保持于外筒I内。
[0016]作为缸筒的内筒4与外筒I同轴地设于外筒I内。该内筒4由圆筒状的筒部4A、大径的扩径部4B和锥形部4C作为一体物构成,其中,筒部4A构成使后述的活塞5滑动的活塞滑动部且沿轴方向延伸,扩径部4B位于该筒部4A的左端侧且沿径方向朝外扩径而形成,锥形部4C位于该扩径部4B和该筒部4A之间且从筒部4A的左端向扩径部4B以锥状扩径而形成。
[0017]在内筒4的筒部4A,在其右端侧内周嵌合安装有后述的底阀12的阀体12A。在直径比筒部4A的直径大的扩径部4B的内周侧嵌合安装有后述的导杆7。在内筒4内封入有作为工作流体的油液。作为工作流体,不限于油液、油,能够使用例如混合有添加剂的水等。
[0018]在内筒4和外筒I之间隔开(defined)有环状的储存室A。在该储存室A内封入有所述油液和气体。该气体能够是大气压状态的空气,也能够使用压缩的氮气等气体。在横置式液压缓冲器的情况下,在封入于储存室A内的气体的下侧收容油液。S卩,在储存室A内,在图I或图2的上下方向上,油液集中在下侧,气体积存在油液上侧。储存室A内的气体在活塞杆6缩小(收缩行程)时,为了补充进入体积量而被压缩。
[0019]在此,在设于内筒4的左端侧的扩径部4B的内周侧,以嵌合状态安装有后述的导杆7的筒状凸部7A。另外,在扩径部4B上设有后述的排气通路16。另外,在扩径部4B的比该排气通路16位于下侧的位置设有径方向的油孔4D。后述的杆侧室B内的油液经由该油孔4D和杆侧连接路15A导入后述的阻尼力调节装置15或着从该阻尼力调节装置15导出。另外,在内筒4的从扩径部4B侧的油孔4D沿轴方向(图1中的右方向)离开的位置设有另一油孔4E。该油孔4E形成为使后述的杆反侧室C始终与中间室D连通的径方向孔。
[0020]活塞5可滑动地嵌插于内筒4内。利用该活塞5,将内筒4的内部隔开成杆侧室B和通常称为底部侧室的杆反侧室C。活塞5成为可动隔壁而设于内筒4内,杆侧室B和杆反侧室C因活塞5而处于相互始终隔断的状态。即,杆侧室B只与储存室A连通,经由活塞5不与杆反侧室C连通。另外,杆反侧室C也只与储存室A连通,经由活塞5不与杆侧室B连通。由此,该液压缓冲器构成双流构造。
[0021]活塞杆6在内筒4内沿轴方向延伸。作为该活塞杆6的基端侧的右端侧在内筒4内固定设置在活塞5上。另外,成为活塞杆6的前端侧的左端侧经由后述的导杆7及盖体3从外筒I及内筒4的外部突出。
[0022]导杆7形成阶梯圆筒状,在其右端侧设有沿轴方向突出的筒状凸部7A。该导杆7的外周侧嵌合于外筒I内,其内周侧沿轴方向可滑动地导向活塞杆6。导杆7的筒状凸部7A嵌合于内筒4的扩径部4B内。由此,内筒4的扩径部4B被导杆7支承,内筒4的左端侧在外筒I内定位于同轴上。在导杆7的筒状凸部7A的内周侧设有安装后述的阀机构11的阀安装部7B。该阀安装部7B的深处(底部)侧成为后述的板状阀IlA离座或落座的座面7C。该座面7C构成形成阀机构11的一部分的座部,且面向杆侧室B配置。
[0023]在此,如图2所示,在导杆7上设有连通储存室A和杆侧室B的通路8。该通路8具备环状通路部8A、多个轴方向通路部8B、一个或多个径方向通路部8C和连通孔8D。
[0024]环状通路部8A在活塞杆6的外周侧沿整个周方向延伸。
[0025]多个轴方向通路部8B沿该环状通路部8A的周方向彼此相对分开地形成,并沿轴方向在所述座面7C和环状通路部8A之间延伸。
[0026]一个或多个径方向通路部8C从环状通路部8A的外周侧向径方向朝外延伸。
[0027]连通孔8D始终使径方向通路部8C和储存室A之间连通。在该连通孔8D上连接有由挠性软管构成的导油管8E。
[0028]作为一例,如后述的图4所示,形成有两个通路8的径方向通路部8C。两个径方向通路部SC从环状通路部8A的下侧部位向斜下方延伸。在该例子的情况下,与两个径方向通路部8C对应地形成有两个连通孔8D。在两个连通孔8D上分别连接有导油管8E。导油管SE配置于不与后述的杆侧连接路15A等接触或干扰的位置。另外,为了不使储存室A内的气体从各导油管8E侧吸入各径方向通路部8C内,各径方向通路部8C配置于活塞杆6下方的位置。对形成两个径方向通路部8C的例子进行了表示,但也能够形成一个,也能够形成三个以上。
[0029]在外筒I上设有与导杆7的外周侧卡合的止转销9。该止转销9将导杆7以止转状态保持在外筒I上。由此,能够将后述的排气通路16的细孔16A保持在内筒4中的图1或图2的上下方向上成为最上侧的位置,能够防止气体(气泡)积存于内筒4内。需要说明的是,止转销9不一定要与外筒I分体地形成,也能够作为一体物形成于外筒I的内周侧。另外,在导杆7和盖体3之间设有密封部件10。该密封部件10在导杆7 (盖体3)和活塞杆6之间与活塞杆6的外周侧滑接,由此密封导杆7 (盖体3)和活塞杆6之间。
[0030]第一实施方式中米用的阀机构11位于内筒4的扩径部4B内,设于导杆7的阀安装部7B和活塞杆6之间。阀机构11在内筒4的杆侧室B内配置于与导杆7的通路8 (轴方向通路部8B)面对的位置。阀机构11具有调节在通路8内流通的油液流量,并且利用后述的节流孔IlE产生阻尼力的功能。
[0031]在此,如图2所示,阀机构11具备由环状盘片构成的板状阀11A、环状的弹簧座11C、阀弹簧IlD和多个节流孔11E。
[0032]板状阀IlA插入到导杆7的阀安装部7B中深处侧的位置,离座或落座于座面7C。
[0033]环状的弹簧座IlC经由挡圈IlB定位在从板状阀IlA沿轴方向离开的位置即阀安装部7B的内周侧。
[0034]阀弹簧IlD配置在弹簧座IlC和板状阀IlA之间,始终向闭阀方向对板状阀IlA施力。
[0035]多个节流孔IlE穿设在板状阀IlA上。
[0036]阀机构11的板状阀IlA在活塞杆6的伸长行程时,利用要从杆侧室B向通路8内流出的油液压力和阀弹簧IlD的弹簧力,继续落座于导杆7的座面7C而成为闭阀状态。
[0037]此时,杆侧室B内的油液经由各节流孔IlE在通路8 (轴方向通路部8B)内流动。另外,杆侧室B内的油液流通排气通路16的细孔16A。由此,各节流孔IlE及细孔16A在活塞杆6的伸长行程时,对从杆侧室B向通路8内及排气通路16内流通的油液赋予节流阻力,产生伸长方向的阻尼力。这样,各节流孔IlE及细孔16A构成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
[0038]另一方面,在活塞杆6的收缩行程时,储存室A内的油液经由通路8 (B卩,导油管8E、连通孔8D、径方向通路部8C、环状通路部8A及轴方向通路部8B)向杆侧室B内流通。因此,阀机构11的板状阀IlA抵抗阀弹簧IlD的弹簧力从座面7C离开(开阀),形成所谓吸入阀,并向杆侧室B内吸入储存室A内的油液进行补充。这样,板状阀IlA构成允许油液从储存室A向杆侧室B流通的第二止回阀。
[0039]板状阀IlA由在内周侧形成有贯通孔的环状盘片构成。活塞杆6经由该贯通孔穿过板状阀11A。
[0040]如图I所示,板状阀IlA的外径尺寸比活塞5的外径(B卩,内筒4的筒部4A的内径)大。因此,相比与活塞5的外径同径的情况,能够较大地确保可形成于板状阀IlA的贯通孔的流路面积。因此,在板状阀IlA的开阀时,形成于内周侧的板状阀IlA的贯通孔也成为流路,因此,与活塞5的外径相同的情况相比,板状阀IlA开阀时的流路变大,因此,能够增大从储存室A经由通路8吸入于杆侧室B的油液的吸入流量。
[0041]底阀12位于内筒4的右端侧,设于底盖2和内筒4之间。
[0042]如图I所示,该底阀12具备阀体12A、第一通路部12B及第二通路部12C、第一止回阀12D和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2E。
[0043]阀体12A嵌合固定于底盖2的内侧面和内筒4的右端之间。第一通路部12B及第二通路部12C以相互并联的关系设置在阀体12A中。第一止回阀12D在阀体12A中设于第一通路部12B侧。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2E在阀体12A中设于第二通路部12C侧。
[0044]在此,底阀12的第一通路部12B与导杆7侧的通路8及阀机构11的各节流孔IlE等一起构成双流缓冲器的第一通路。即,在双流缓冲器中,通过活塞杆6的伸长行程,使第一止回阀12D开阀,储存室A内的油液朝向杆反侧室C按照一方向(图I中的箭头所示E方向)流通。此时,阀机构11的各节流孔IlE允许油液从杆侧室B向通路8内按照箭头所示E方向流通。另外,油液通过排气通路16的细孔16流入储存室A内。此时,节流孔11E、细孔16A分别对油液赋予节流阻力而产生伸长方向的阻尼力。这样,节流孔11E、细孔16A构成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
[0045]底阀12的第二通路部12C与导杆7侧的通路8及阀机构11的板状阀IlA等一起构成双流缓冲器的第二通路。
[0046]在活塞杆6的收缩行程中,底阀12的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2E对从杆反侧室C向储存室A沿另一方向(图1中的箭头所示F方向)流通的油液进行控制而产生缩小方向的阻尼力。此时,阀机构11的板状阀IlA构成允许油液从储存室A向杆侧室B并按照箭头所示F方向流通的第二止回阀。
[0047]在底阀12的阀体12A和底盖2之间设有止转销13。该止转销13限制内筒4和底阀12相对于底盖2进行相对旋转,使内筒4和底阀12止转。因此,内筒4、导杆7及底阀12使用止转销9、13相对于外筒I保持成止转状态。
[0048]中间壁14设于外筒I和内筒4之间,在两者之间形成有与储存室A独立的中间室D。在本实施例中,中间壁14 一体形成于内筒4的外周侧。但是,中间壁14也能够与内筒4分体地形成。在该情况下,中间壁14也能够利用焊接手段等固定于内筒4。中间壁14以从下侧局部包围内筒4的外周侧的方式形成,且在轴方向上以预先确定的长度延伸。中间室D利用形成于内筒4的径方向的油孔4E始终与杆反侧室C连通,并使该杆反侧室C与后述的底部侧连接路15B连通。
[0049]在外筒I的外周侧设有电动式或电磁式的阻尼力调节装置15。如图1所示,阻尼力调节装置15以从外侧安装于外筒I的下面侧而与外筒I 一体化的方式构成。在此,在阻尼力调节装置15中设有经由油孔4D与内筒4的杆侧室B连通的杆侧连接路15A和经由油孔4E、中间室D与杆反侧室C连通的底部侧连接路15B。需要说明的是,阻尼力调节装置15不限于外筒I下面侧的位置,只要是杆侧连接路15A和底部侧连接路15B始终成为油中的位置即可。
[0050]阻尼力调节装置15具备一个控制阀(未图示)。该控制阀在杆侧连接路15A和底部侧连接路15B之间控制油液的流通或阻断,并且可变地控制流路面积。阻尼力调节装置15根据来自外部的控制信号(通电量)驱动(位移)所述控制阀,由此,从硬特性(即阻尼力变高的特性)到软特性(即阻尼力变低的特性)的范围内可变地调节所产生的阻尼力,且在活塞杆6的伸长行程和收缩行程中可分别独立地调节阻尼力。
[005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了设置通过控制通电量可调节阻尼力的阻尼力调节装置15的例子,但也能够设置不进行使用电的积极控制阻尼力的机械式阻尼力产生装置。另外,也能够设置多个控制阀。
[0052]排气通路16是用于将内筒4内的气体(气泡)排出到储存室A的通路。如图2所示,排气通路16穿设于内筒4的扩径部4B。更具体而言,排气通路16形成于图2的内筒4的扩径部4B中的最上部侧(设于图2中的下方的阻尼力调节装置15的相反侧)。排气通路16由按照上下方向延伸的细孔16A、环状槽部16B、环状盖部16C构成。环状槽部16B从与活塞杆6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截面方向观察沿扩径部4B的周方向延伸。这样沿周方向延伸的环状槽部16B的图2中的上下方向的最上部位与细孔16A连通。环状盖部16C以从扩径部4B的径方向外侧覆盖该环状槽部16B的方式固定设置于扩径部4B的外周侧。
[0053]从与活塞杆6的轴线方向交叉的截面方向观察,排气通路16的环状槽部16B成为大致C形。即,沿着扩径部4B的周方向以大致C形延伸。利用内筒4的扩径部4B中设于最上部侧的细孔16A捕集气体(气泡)。被捕集的气体通过环状槽部16B向周方向的下方被引导,且在例如油孔4D上侧的位置,如后述那样进行向储存室A排出的排气动作。因此,环状盖部16C作为除环状槽部16B的最下部位以外将环状槽部16B的大部分从外侧覆盖的环状盖体而形成。需要说明的是,环状槽部16B的周方向长度只要至少具有扩径部4B的大约半周(180度)程度的长度即可。
[0054]第一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器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接着,对其动作进行说明。
[0055]该液压缓冲器在为了抑制铁路车辆的横摆而使用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配置成横置状态。在铁路车辆的车箱侧和车体侧(均未图示)之间安装底盖2侧和活塞杆6的突出端侧。在这样将液压缓冲器安装于铁路车辆时,油液集中收容在封入储存室A内的气体的下侧。设于导杆7的通路8的导油管SE配置成在积存于储存室A内下侧的油液中被浸溃。
[0056]在铁路车辆行驶时,如果沿轨道行驶的所述车箱发生振动,则设于该车箱和车体之间的横置式液压缓冲器为了进行减振动作而将活塞杆6进行伸长、缩小。此时,能够利用阀机构11和底阀12产生阻尼力,能够抑制车体侧的晃动。另外,通过使设于外筒I外侧的阻尼力调节装置15动作,能够可变地调节产生阻尼力,能够在活塞杆6的伸长行程和收缩行程中分别独立地调节产生阻尼力。
[0057]在该情况下,在活塞杆6的伸长行程中,杆侧室B内成为比储存室A高压的状态,杆反侧室C成为比储存室A低压的状态。因此,底阀12的第一止回阀12D开阀,储存室A内的油液向杆反侧室C按照一方向(图1中的箭头所示E方向)流通。此时,穿设于阀机构11的板状阀IlA的多个节流孔IlE及细孔16A能够对从杆侧室B向通路8内及排气通路16内按照箭头所示E方向流通的油液赋予节流阻力,作为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产生伸长方向的阻尼力。
[0058]另一方面,在活塞杆6的收缩行程中,杆反侧室C内成为比储存室A高压的状态,杆侧室B成为比储存室A低压的状态。因此,作为第二止回阀的阀机构11的板状阀IlA开阀,允许油液从储存室A向杆侧室B按照另一方向(图1中的箭头所示F方向)吸入。另外,底阀12的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2E能够控制从杆反侧室C向储存室A按照箭头所示F方向流通的油液,并产生缩小方向的阻尼力。
[0059]另外,阻尼力调节装置15利用设于该阻尼力调节装置15的未图示的控制阀,在与杆侧室B连通的杆侧连接路15A和经由中间壁14的中间室D与杆反侧室C连通的底部侧连接路15B之间控制油液的流通或阻断。另外,阻尼力调节装置15利用该未图示的控制阀可变地控制其流路面积,由此能够在活塞杆6的伸长行程和收缩行程中分别独立地调节阻尼力。在利用阻尼力调节装置15阻断杆侧连接路15A和底部侧连接路15B之间时,利用导杆7侧的阀机构11 (多个节流孔11E)和底阀12的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2E,在伸长侧、缩小侧产生的阻尼力成为更硬(〃一 K)的特性。
[0060]在双流式的缓冲器中,内筒4内被活塞5分隔成杆侧室B和杆反侧室C。因此,两室B、C间处于被活塞5隔断的状态。因此,在活塞杆6的收缩行程时,通过使阀机构11的板状阀IlA开阀,储存室A的油液以吸入杆侧室B内的方式流通,但此时的吸入流量可能不足。
[0061]于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沿轴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筒部4A、位于该筒部4A的一端侧(图I中的左端侧)且以径方向朝外扩径而形成的扩径部4B、位于该扩径部4B和筒部4A之间且从筒部4A左端向扩径部4B以锥形状扩径而形成的锥形部4C构成内筒4。而且,在设于内筒4的左端侧的扩径部4B的内周侧,以嵌合状态安装有导杆7的筒状凸部7A。此外,在该筒状凸部7A的内周侧设有供阀机构11安装的阀安装部7B,在该阀安装部7B的深处(底部)侧形成有板状阀IlA离座或落座的座面7C。
[0062]由此,阀机构11的板状阀IlA可利用使活塞杆6插通于内周侧的环状盘片形成,且能够使板状阀IlA的外径尺寸比活塞5的外径(B卩,内筒4的筒部4A的内径)大。因此,相比与活塞5的外径同径的情况,能够较大地确保可形成于板状阀IlA的贯通孔的流路面积。因此,在活塞杆6的收缩行程中板状阀IlA开阀时,形成于内周侧的板状阀IlA的贯通孔也成为流路,因此,与活塞5的外径相同的情况相比,板状阀IlA开阀时的流路变大,因此,能够增大从储存室A经由通路8吸入杆侧室B的油液的吸入流量。
[0063]另外,排气通路16不是设于内筒4中的筒部4A,而是设于扩径部4B。而且,排气通路16设于扩径部4B中图I或2所示那样上下方向上成为最高的位置的部位。如上所述,排气通路16具有细孔16A。内筒4内的气体(气泡)被导入细孔16A。被集中于细孔16A的气体通过排气通路16的环状槽部16B排出至储存室A。因此,在横置式液压缓冲器中,在内筒4内的油液中残留气体,从而能够消除阻尼力特性变动等不良情况,并能够稳定阻尼力特性。
[0064]S卩,在活塞杆6的伸长行程中,杆侧室B内的少量油液通过内筒4的扩径部4B中设于最高位置的排气通路16的细孔16A向储存室A流出。因此,滞留在内筒4的扩径部4B中成为最上部的位置的气体(气泡)通过细孔16A与少量油液一起向环状槽部16B侧被引导,并进行向储存室A排出气体的排气动作。
[006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在杆侧室B (S卩,扩径部4B侧)设置排气通路16的结构,但在杆反侧室C也能够设置同样的排气通路。在杆侧室B及杆反侧室C均设置排气通路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稳定阻尼力特性。
[0066]因此,根据第一实施方式,通过设于内筒4左端侧的扩径部4B,能够增大导杆7的嵌合部位(筒状凸部7A)的外径尺寸,能够确保阀机构11的安装空间,并且能够增大该阀机构11的油液的吸入流量,还能够实现缓冲器的小型化、轻量化。而且,通过在内筒4的扩径部4B上设置排气通路16,能够使残留在内筒4的气体(气泡)在活塞杆6的伸长行程等中,通过排气通路16容易地排出到储存室A。
[0067]特别是,在活塞杆直径比内筒直径大的类型的缓冲器中,容易引起吸入不足,但通过本实施方式,使内筒局部扩径,由此能够实现小型化且实现吸入流量的增大。
[0068]接着,图3及图4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缸筒的内筒,包括由成为活塞滑动部的筒体和成为扩径部的筒体构成的两个筒体。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0069]图中,21为第二实施方式中采用的作为缸筒的内筒,该内筒21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内筒4大致一样地构成,且在外筒I内同轴地设置。内筒21具备作为圆筒状筒部的筒体21A和作为扩径部的扩径筒21B。筒体21A成为活塞5滑动的活塞滑动部,沿轴方向延伸。扩径筒21B嵌合设于筒体21A的左端侧,且以径方向朝外扩径而形成。该扩径筒21B在嵌合于筒体21A的左端外周侧的状态下利用焊接一体地被固定。[0070]内筒21的扩径筒21B的外周侧以嵌合状态安装于后述的导杆22的凹部22A内。在筒体21A和扩径筒21B上设有后述的排气通路25。另外,在筒体21A的左端侧的成为扩径筒21B更右侧的位置设有径方向的油孔21C。该油孔21C将杆侧室B内的油液经由杆侧连接路15A向阻尼力调节装置15导入或导出。另外,在内筒21的筒体21A的沿轴方向(图3中的右方向)从油孔21C离开的位置设有另一油孔21D。油孔21D形成为始终使底部油室C与中间室D连通的径方向孔。
[0071]22表不第二实施方式中米用的导杆。导杆22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导杆7大致一样地构成。在导杆22上设有连通储存室A和杆侧室B的通路8 (参照图4)。导杆22在其右端侧具有以包围活塞杆6周围的方式形成的阶梯凹部22A。在凹部22A的内周侧从内测嵌合安装有内筒21的扩径筒21B。在导杆22的凹部22A,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阀安装部7B、座面7C —样地设有用于在其深处(底部)侧安装阀机构11的阀安装部22B和板状阀IlA离座或落座的座面22C。
[0072]23表不第二实施方式中米用的底阀。底阀23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底阀12 —样地构成。底阀23具备:阀体23A、第一通路部23B及第二通路部23C、第一止回阀23D和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23E。阀体23A嵌合固定于底盖2的内侧面和内筒21的右端之间。第一通路部23B及第二通路部23C以相互并联的关系设置在该阀体23A中。第一止回阀23D在阀体23A中设于第一通路部23B侧。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23E在阀体23A中设于第二通路部23C侧。
[0073]24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采用的中间壁。中间壁24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中间壁14大致一样地构成,在外筒I和内筒21之间形成有与储存室A独立的中间室D。
[0074]25表不第二实施方式中米用的排气通路。排气通路25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排气通路16大致一样地构成,且将内筒21内的气体(气泡)排出到储存室A。排气通路25具备切口部25A、环状槽部25B及细孔25C。切口部25A在内筒21的筒体21A中的一侧端部(图3中的左侧端部)沿着外周形成。另外,切口部25A配置于内筒21的筒体21A中成为上下方向上最上侧的位置,流路面积变小。环状槽部25B及细孔25C形成于内筒21的扩径筒 21B。
[0075]排气通路25的环状槽部25B沿扩径筒2IB的整个周方向延伸。环状槽部25B的图3中的上下方向的最上部位配置于与筒体21A侧的切口部25A连通的位置。
[0076]排气通路25的细孔25C以与环状槽部25B中的最下部位连通的方式形成于扩径筒2IB的径方向。
[0077]更具体而言,细孔25C由图3中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小孔构成。另外,细孔25C的通路面积以能够得到需要的阻尼力的方式适当地被设定。
[0078]在杆侧室B内的少量油液在例如活塞杆6的伸长行程中向筒体21A的切口部25A内流动时,残留在内筒21的气体(气泡)以与该油液一起从切口部25A引导至扩径筒2IB的环状槽部25B侧的方式导入。而且,引导至环状槽部25B侧的气体从环状槽部25B经由下侧的细孔25C排出到储存室A。
[0079]这样,即使在这样构成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得到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作用效果。特别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将作为缸筒的内筒21由成为活塞滑动部且以轴方向延伸的筒体21A和作为扩径部的扩径筒21B构成,该扩径筒21B以与筒体21A的左端外周侧嵌合的状态利用焊接一体地被固定。
[0080]由此,能够使用两个筒体构成内筒21,能够在内筒21的端部容易地形成扩径部(即,扩径筒21B)。通过将导杆22的凹部22k与扩径筒21B的外周(外径)侧嵌合,能够对导杆22组装内筒21,能够提高装配作业性。
[0081]另外,排气通路25由形成于筒体21A的左侧端部外周且配置于上下方向上成为最上侧的位置的切口部25A、形成于内筒21的扩径筒2IB的环状槽部25B及细孔25C构成,因此,将气体(气泡)从扩径筒2IB的内周侧向引导切口部25A内引导,并且通过环状槽部25B及细孔25C能够容易且有效地排出到储存室A。
[0082]接着,图5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缸筒的扩径部31B和导杆的阀安装部32B之间配置有阀机构34。阀机构34设于阀安装部32B的外周侧。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0083]图5中,31表不第三实施方式中米用的作为缸筒的内筒。内筒31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内筒4大致一样地构成,且具有筒部31A、扩径部31B及锥形部31C。在此,内筒31的扩径部31B的外周侧以嵌合状态安装于后述的导杆32的凹部32A内。与例如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排气通路16—样,在扩径部31B设有排气通路(未图示)。另外,在筒部31A的左端侧,在扩径部3IB更右侧的位置设有径方向的油孔3ID。该油孔3ID将杆侧室B内的油液经由杆侧连接路15A向阻尼力调节装置15导入或导出。
[0084]32表不第三实施方式中米用的导杆。导杆32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导杆7大致一样地构成,且设有连通储存室A和杆侧室B的后述的通路33。在导杆32的右端侧设有有底圆筒状的凹部32A和阶梯筒状的阀安装部32B。阀安装部32B从凹部32A的深处(底部)侧沿着活塞杆6的外周侧延伸,并且延伸轴方向突出。这样,阀安装部32B作为阶梯筒状体而形成。
[0085]在导杆32的凹部32A的内周侧,从内侧嵌合安装有内筒31的扩径部31B。在导杆32的阀安装部32B安装有后述的阀机构34。阀机构34位于凹部32A的内侧。凹部32A的深处(底部)侧成为后述的板状阀34A离座或落座的座面32C。该座面32C构成成为阀机构34的一部分的座部,且面向杆侧室B配置。
[0086]在导杆32上设有连通储存室A和杆侧室B的通路33。该通路33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通路8 —样地构成,具备:环状通路部33A、多个轴方向通路部33B、一个或多个径方向通路部33C、一个或多个连通孔33D、一个或多个导油管33E。
[0087]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在排气机构的设计上下功夫,结果不使用导油管33E,而只利用设于导杆32的通路就可以构成。
[0088]34表不第三实施方式中米用的阀机构。阀机构34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阀机构11大致一样地构成,且在内筒31的杆侧室B内,配置于与导杆32的通路33 (轴方向通路部33B)面对的位置。阀机构34配置于内筒31的扩径部31B和导杆32的阀安装部32B之间。因此,在将阀机构34安装于阀安装部32B的外周侧的方面上,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0089]在此,阀机构34具备由环状盘片构成的板状阀34A、环状的弹簧座34C、阀弹簧34D和多个节流孔34E。
[0090]由环状盘片构成的板状阀34A沿阀安装部32B插入导杆32的凹部32A的深处侧位置。这样,板状阀34A可在座面32C上进行离座或落座。
[0091]环状的弹簧座34C在沿轴方向从该板状阀34A离开的位置经由挡圈34B定位于阀安装部32B的外周侧。
[0092]阀弹簧34D配置在该弹簧座34C和板状阀34A之间且始终向闭阀方向对该板状阀34A施力。
[0093]多个节流孔34E穿设于板状阀34A。
[0094]阀机构34的板状阀34A在活塞杆6的伸长行程时,利用要从杆侧室B向通路33内流出的油液压力和阀弹簧34D的弹簧力,持续落座于导杆32的座面32C而成为闭阀状态。此时,杆侧室B内的油液经由各节流孔34E在通路33 (轴方向通路部33B)内流动。由此,各节流孔34E在活塞杆6的伸长行程时对从杆侧室B向通路33内流通的油液赋予节流阻力,从而产生伸长方向的阻尼力。这样,各节流孔34E构成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
[0095]另一方面,在活塞杆6的收缩行程时,储存室A内的油液经由通路33要流通到杆侧室B内。因此,阀机构34的板状阀34A抵抗阀弹簧34D的弹簧力而从座面32C离开(开阀),形成所谓吸入阀,并向杆侧室B内吸入储存室A内的油液进行补充。由此,板状阀34A构成允许油液从储存室A向杆侧室B流通的第二止回阀。
[0096]即使在这样构成的第三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利用设于内筒31左端侧的扩径部3IB增大导杆32的嵌合部位(凹部32A)的尺寸,也能够得到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作用效果。特别是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位于扩径部31B的径方向内侧,在导杆32的阀安装部32B的外周侧安装阀机构34。因此,在扩径部31B和阀安装部32B之间可确保阀机构34的安装空间,并且能够增大该阀机构34进行的油液的吸入流量,还能够实现缓冲器的小型化、轻量化。
[0097]接着,图6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在缸筒41的内周侧设有止转销42,并且形成有排气通路45。另外,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对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0098]图6中,41表不第四实施方式中米用的作为缸筒的内筒。内筒41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内筒4大致一样地构成,且具有筒部41A、扩径部41B及锥形部41C。另外,在筒部4IA的左端侧,在扩径部4IB更右侧的位置设有径方向的油孔41D。在筒部4IA的右端侧设有另一油孔41E。在此,油孔41D将杆侧室B内的油液经由杆侧连接路15A向阻尼力调节装置15导入或导出。另外,另一油孔41E作为始终使底部油室C与中间室D连通的径方向孔而形成。
[0099]内筒41在扩径部41B的内周侧设有将导杆7保持成止转状态的止转销42。止转销42也能够一体地设于扩径部41B的内周侧,还可以分体地设置。
[0100]另外,在筒部41A的右端侧内周设有将底阀23保持成止转状态的止转销43。止转销43也能够一体地设于筒部41A的右端侧内周,还可以分开地设置。另外,底阀23与第二实施方式中叙述的底阀一样地构成。
[0101]44表示第四实施方式中采用的中间壁。中间壁44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中间壁14大致一样地构成。在外筒I和内筒41之间形成有与储存室A独立的中间室D。
[0102]中间壁44与内筒41的外周侧一体地形成。但是,中间壁44也可以是与内筒41分体地形成且利用焊接手段等设于内筒41外周侧的结构。[0103]中间壁44以从下侧局部包围内筒41的外周侧的方式形成。
[0104]另外,中间壁44在轴方向上以预先确定的长度延伸。中间室D利用形成于内筒41的径方向的油孔41E始终与杆反侧室C连通。另外,该杆反侧室C经由中间室D与底部侧连接路15B连通。
[0105]45表示第四实施方式中采用的排气通路。排气通路45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排气通路16大致一样地构成,将内筒41内的气体(气泡)排出到储存室A。
[0106]排气通路45具备切槽部45A、环状槽部45B及细孔45C。切槽部45A形成于导杆7的筒状凸部7A中的另一侧端部(图6中的右侧端部)外周,且配置于图6中的上下方向上成为最上侧的位置。环状槽部45B及细孔45C形成于内筒41的扩径部41B。
[0107]内筒41的止转销42卡合于排气通路45的切槽部45A。由此,内筒41的扩径部41B和导杆7的相对旋转被限制并保持成止转状态。
[0108]另外,形成于扩径部41B的内周面侧的环状槽部45B沿着扩径部41B的整个周方向延伸。另外,环状槽部45B以图6中的上下方向的最上部位与导杆7侧的切槽部45A连通的方式配置。
[0109]排气通路45的细孔45C以与环状槽部45B的最下部位连通的方式形成于扩径部41B的径方向,且由沿着图6中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小孔构成。
[0110]在杆侧室B内的少量油液在例如活塞杆6的伸长行程中向导杆7侧的切槽部45A内流动时,残留于内筒41的杆侧室B内的气体(气泡)以与该油液一起从切槽部45A引导至扩径部41B的环状槽部45B侧的方式导入。而且,引导至扩径部41B的环状槽部45B侧的气体从环状槽部45B经由下侧的细孔45C向储存室A排出。
[0111]46表示第四实施方式中采用的另一排气通路。该另一排气通路46具备切槽部46A、环状槽部46B及细孔46C。
[0112]切槽部46A形成于底阀23的阀体23A中的一侧端部(图6中的左侧端部)外周,且配置于图6中的上下方向中成为最上侧的位置。
[0113]环状槽部46B及细孔46C形成于内筒41的筒部41A中的右端部内周侧。
[0114]内筒41的止转销43卡合于排气通路46的切槽部46A中。由此,内筒41的筒部41A和底阀23 (S卩,底盖2)的相对旋转被限制并保持成止转状态。
[0115]另外,形成于筒部41A的内周面侧的环状槽部46B沿着筒部41A的整个周方向延伸。另外,环状槽部46B配置于图6中的上下方向的最上部位与底阀23侧的切槽部46A连通的位置。
[0116]排气通路46的细孔46C以与环状槽部46B的最下部位连通的方式形成于筒部41A的径方向上,且由沿着图6中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小孔构成。
[0117]在杆侧室C内的少量油液在例如活塞杆6的收缩行程中向底阀23侧的切槽部46A内流动时,残留于内筒41的杆侧室C内的气体(气泡)以与该油液一起从切槽部46A引导至筒部41A的环状槽部46B侧的方式导入。而且,被引导至环状槽部46B的气体从该环状槽部46B经由下侧的细孔46C向储存室A排出。
[0118]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利用设于内筒41的左端侧的扩径部41B增大导杆7的嵌合部位(筒状凸部7A)的外径尺寸,并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通过在导杆7的筒状凸部7A和内筒41的扩径部41B之间设置排气通路45,能够容易地将残留于内筒41的气体(气泡)在活塞杆6的伸长行程等通过排气通路45向储存室A排出。
[0119]特别是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利用形成于导杆7的筒状凸部7A的切槽部45A可构成排气通路45的一部分,而且,内筒41的止转销42与该切槽部45A卡合,由此,能够将内筒41的扩径部41B和导杆7保持成止转状态。即,能够将导杆7的切槽部45A兼用于排气和止转。
[0120]另外,利用形成于底阀23的阀体23A的切槽部46A可构成排气通路46的一部分,而且,内筒41的止转销43与该切槽部46A卡合,由此,能够将内筒41的筒部4IA和底阀23保持成止转状态。即,能够将底阀23的切槽部46A兼用于排气和止转。
[0121]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第四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在扩径部41B的内周面侧形成构成排气通路45的一部分的环状槽部45B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与导杆7的切槽部45A连通那样,也可以设置在导杆7上形成环状槽部的结构。此时的环状槽部只要设置为沿着导杆7的整个周方向延伸,上下方向的最上部位与切槽部45A连通且最下部位与扩径部41B侧的细孔45C连通的结构即可。
[0122]另外,关于在底阀23侧形成的排气通路46,未必需要在筒部41A的内周面侧形成环状槽部46B,例如也可以设置为以与阀体23A的切槽部46A连通的方式在阀体23A上形成环状槽部的结构。另外,也可以以不设置止转销43,而从筒部41A内周侧朝向底阀12地设置突起的方式构成。此时的环状槽部只要设置为沿阀体23A的整个周方向延伸,环状槽部中的上下方向的最上部位与切槽部46A连通且环状槽部中的最下部位与筒部41A侧的细孔46C连通的结构即可。
[0123]另外,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作为用于铁路车辆的横置式缓冲器的双筒液压缓冲器。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例如也可以适用于汽车用的液压缓冲器(该情况下,例如缓冲上下方向的振动的纵置式缓冲器),也可以适用于在成为振动源的各种机械、建筑物等中使用的缓冲器。
[012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在导杆侧设置扩径部4B并配置阀机构11的例子,但也可以在底阀12侧设置扩径部并配置阀机构。
[0125]如以上实施方式所述,阀机构设置为具有将活塞杆插通于内侧的环状板状阀的结构。由此,能够以扩径部的尺寸量将从内筒的扩径部内侧设于导杆的阀机构的板状阀形成为外径大的板状阀,并能够在板状阀开阀时增大吸入流量。另外,比目前使用的提升阀轻,因此,响应性优异。
[0126]在该情况下,所述板状阀的外径比活塞的外径大地形成。另外,所述阀机构允许从储存室向杆侧室的流通,且设置为配置于导杆中的杆侧室侧的一面的结构。而且,在导杆的所述杆侧室侧的一面上形成构成阀机构的一部分的座部。由此,阀机构能够将例如板状阀在所述座部上离座或落座并作为允许工作流体从储存室向杆侧室流通的止回阀构成。
[0127]缸筒的扩径部也可以与所述缸筒中活塞可滑动地嵌插的活塞滑动部分体地形成。由此,能够使用两个筒体构成缸筒,并能够在活塞滑动部的端部使用嵌合等方法容易地形成成为扩径部的筒体。另外,能够对这种扩径部(筒体)嵌合组装导杆,能够提高装配作业性。
[0128]导杆能够从内周或外周侧嵌合安装于缸筒的扩径部。即,也可以设置为在扩径部的内周侧嵌合安装导杆的结构,也可以设置为在扩径部的外周侧嵌合安装导杆的结构。[0129]根据所述结构,利用设于缸筒的一端侧的扩径部,能够增大导杆的嵌合部位的外径尺寸,可确保阀机构的安装空间,并且能够增大该阀机构产生的工作流体的吸入流量。
[0130]以上对本发明示例性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从容易理解本发明的新的教学和优点来说,实际上能够在不脱离该示例性的实施例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因此,所有这样的变更均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0131]在此本说明书中引用全部公开于2012年9月28日的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2 - 218343号的权利要求书、附图和摘要。
【权利要求】
1.一种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封入有工作流体的环状的缸筒(4、21、31、41)、 封入有所述工作流体及气体的储存室(A)、 能够滑动地嵌插于所述缸筒(4)内而将所述缸筒(4)内部隔开成杆侧室(B)和杆反侧室(C)的活塞(5)、 从所述缸筒(4)的一端向外部延伸的活塞杆(6)、 设于所述缸筒(4)的一端侧且能够滑动地支承所述活塞杆(6)的导杆(7), 在所述缸筒(4)的一端侧设有沿径方向朝外扩径形成且供所述导杆(7)嵌合的扩径部(4B、31B、41B), 在所述导杆(7)上设有将所述杆侧室(B)和所述储存室(A)连通的通路(8、33), 在该通路(8)中配置有阀机构(11、3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机构(11、31)具有环状的板状阀(11A、34 ),该环状的板状阀(11A、34 )的内侧插通所述活塞杆(6)。
3.如权利要求1 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状阀(11A、34A)的外径比所述活塞(5)的外径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机构(11、31)允许从所述储存室(A)向所述杆侧室(B)的流通,被配置于所述导杆(7)的位于所述杆侧室侧的一面(7C)。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导杆(7)的位于所述杆侧室侧的面上形成有构成所述阀机构的一部分的座部(7C)。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缸筒的所述扩径部(21B)与所述缸筒(4)的活塞滑动部(21A)分体地形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杆嵌合于所述扩径部的内周和外周中的一方。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路(8 )具备环状通路部(8A )和多个轴方向通路部(SB ),所述环状通路部(8A )在活塞杆(6)的外周侧沿整个周方向延伸,多个所述轴方向通路部(SB)沿环状通路部(8A)的周方向相互相对分开地形成且在所述座部(7C)和环状通路部(8A)之间沿轴方向延伸;所述阀机构(11)具备离座或落座于座部(7C)的阀(11A)。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多个节流孔(IlE)穿设于阀(11A)。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阀弹簧(11D),所述阀弹簧(IlD)始终向闭阀方向并朝向所述座部(7C)对板状阀(IlA)施力。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路(8 )还具备径方向通路部(SC )和连通孔(8D ),所述径方向通路部(SC )从环状通路部(8A)的外周侧沿径方向朝外延伸,所述连通孔(8D)始终使径方向通路部(SC)和所述储存室(A)之间连通。
12.一种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封入有工作流体的环状的缸筒(4、21、31、41)、 封入有所述工作流体及气体的储存室(A)、 能够滑动地嵌插于所述缸筒(4)内而将所述缸筒(4)内部隔开成杆侧室(B)和杆反侧室(C)的活塞(5)、 从所述缸筒(4)的一端向外部伸出的活塞杆(6)、 隔开形成所述杆反侧室(C)和所述储存室(A)的底阀(12、23)、 设于所述缸筒(4)的一端侧且能够滑动地支承所述活塞杆(6)的导杆(7)、 工作流体通过所述活塞(5)的移动而流通的第一通路(8、12B)及第二通路(12C、8、11A), 在所述缸筒(4)的一端形成有扩径部(4B、31B、41B),在该扩径部上嵌合有所述导杆(7), 在所述第一通路(8、12B)中包括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11E、16A)和第一止回阀(12D),所述第一阻尼力产生机构(I IE、16A)在伸长行程时控制从所述杆侧室(B)流出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所述第一止回 阀(12D)设于所述底阀且允许工作流体从所述储存室向所述杆反侧室流通,
在所述第二通路(12C)中包括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2E)和第二止回阀(11A、34A),所述第二阻尼力产生机构(12E)在收缩行程时控制从所述杆反侧室(C)流出的工作流体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所述第二止回阀(11A、34A)设于所述杆侧室(B)且允许工作流体从所述储存室(A)向所述杆侧室(B)流通, 在所述导杆(7)上形成有所述第二 通路的至少一部分通路(8、11A)。
【文档编号】F16F9/32GK103711825SQ201310438198
【公开日】2014年4月9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24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8日
【发明者】柴原和晶 申请人: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