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旋弹性片散热从动盘总成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螺旋弹性片散热从动盘总成,包括:从动盘、减振盘和盘毂;从动盘与减振盘铆接固定并套设在盘毂上;从动盘的圆周上均匀设置多个螺旋分布的弹性片,相邻两个弹性片之间形成用于散热的气流通道。本发明中,在从动盘上布设多个螺旋分布的弹性片,通过弹性片本身的缓冲作用对部件之间的碰撞进行缓冲,且当从动盘转动时沿螺旋分布的弹性片之间的间隙通过的气流加快散热,减小离合器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专利说明】 一种螺旋弹性片散热从动盘总成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离合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螺旋弹性片散热从动盘总成。
【背景技术】
[0002]汽车离合器位于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的飞轮壳内,用螺钉将离合器总成固定在飞轮的后平面上,离合器的输出轴就是变速箱的输入轴。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驾驶员可根据需要踩下或松开离合器踏板,使发动机与变速箱暂时分离和逐渐接合,以切断或传递发动机向变速器输入的动力。
[0003]膜片弹簧离合器是用膜片弹簧代替了一般螺旋弹簧以及分离杆机构而做成的离合器,因为它布置在中央,所以也可算中央弹簧离合器。膜片弹簧是一个用薄弹簧钢板制成的带有一定锥度,中心部分开有许多均布径向槽的圆锥形弹簧片。然而,膜片弹簧离合器在动力传动过程中,分离和接合瞬间会产生部件碰撞,会加快离合器磨损,减少离合器使用寿命;虽然可以在从动盘上设置弹性片进行缓冲,减小碰撞磨损,但增加弹性片会对离合器的散热产生不利影响。
【发明内容】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螺旋弹性片散热从动盘总成,对部件之间的碰撞进行缓冲,减小离合器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0005]—种螺旋弹性片散热从动盘总成,包括:从动盘、减振盘和盘毂;从动盘与减振盘铆接固定并套设在盘毂上;从动盘的圆周上均匀设置多个螺旋分布的弹性片,相邻两个弹性片之间形成用于散热的气流通道。
[0006]优选地,弹性片为长条弧形结构,其外弧朝向从动盘外侧,其内弧朝向从动盘内侧。
[0007]优选地,弹性片的外弧侧的高度小于内弧侧的高度。
[0008]优选地,弹性片的外弧侧至内弧侧逐渐增厚。
[0009]本发明中,在从动盘上布设多个螺旋分布的弹性片,通过弹性片本身的缓冲作用对部件之间的碰撞进行缓冲,且当从动盘转动时沿螺旋分布的弹性片之间的间隙通过的气流加快散热,减小离合器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螺旋弹性片散热从动盘总成正视图;
[0011]图2是图1中弹性片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2]附图标记盘毂;2,减振盘;3,从动盘;4,弹性片;5,气流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13]如图1和图2所示,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螺旋弹性片散热从动盘总成正视图;图2是图1中弹性片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4]参照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螺旋弹性片散热从动盘总成,包括:从动盘3、减振盘2和盘毂I ;从动盘3通过铆钉与减振盘2固定连接并套设在盘毂I上,在从动盘3和减振盘2的连接部位设有弹性垫;从动盘3的圆周上设置多个螺旋分布弹性片4,相邻两个弹性片4之间形成气流通道5。
[0015]在具体实施例中,弹性片4为长条弧形结构,弹性片4的外弧朝向从动盘外侧,弹性片4的内弧朝向从动盘内侧。
[0016]参照图2,为了提高散热性能,弹性片4的横截面结构相同,弹性片4的外弧侧的高度小于内弧侧的高度,并且,弹性片的外弧侧至内弧侧逐渐增厚,这样,在从动盘转动过程中气流可以更加流畅地从相邻弹性片4之间的气流通道中进入进行散热。
[0017]本发明中,在从动盘上布设多个螺旋分布的弹性片,通过弹性片本身的缓冲作用对部件之间的碰撞进行缓冲,且当从动盘转动时沿螺旋分布的弹性片之间的间隙通过的气流加快散热,减小离合器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0018]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螺旋弹性片散热从动盘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从动盘(3)、减振盘(2)和盘毂(I);从动盘(3)与减振盘(2)铆接固定并套设在盘毂(I)上;从动盘(3)的圆周上均匀设置多个螺旋分布的弹性片(4),相邻两个弹性片(4)之间形成用于散热的气流通道(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弹性片散热从动盘总成,其特征在于,弹性片(4)为长条弧形结构,其外弧朝向从动盘(3)外侧,其内弧朝向从动盘(3)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旋弹性片散热从动盘总成,其特征在于,弹性片(4)的外弧侧的高度小于内弧侧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螺旋弹性片散热从动盘总成,其特征在于,弹性片(4)的外弧侧至内弧侧逐渐增厚。
【文档编号】F16D13/64GK103591174SQ201310525280
【公开日】2014年2月1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30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30日
【发明者】潘燕斌 申请人:芜湖鸿耀汽车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