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管夹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管夹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紧固件,尤其涉及一种管夹。
背景技术:
[0002]在管道构造中,通常需要根据使用情况用管夹将管件固定在顶板或者墙壁上,以满足管件的安装要求。公知的管夹,由上、下两个弧形夹板组成,上、下夹板的开口相对,被固定的管件置于上、下夹板之间,每块夹板的两侧分别设有朝外的水平舌片,舌片上设有通孔或螺纹孔。安装时,先将下夹板固定在墙上或梁底,管件置于上、下夹板之间,分别用螺栓通过上、下夹板两端舌片上的螺纹孔或通孔并拧紧。在铺设管件时,需要两人协同作业,一人将管件撑住并紧贴下夹板的内壁,另一人将上夹板扣上,并将螺栓收紧。这种管夹在管件铺设过程中使用很不方便,工作效率低,人力成本高,且安全系数低。实用新型内容[000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在管件铺设过程中使用方便、安装效率高的管夹。[0004]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0005]管夹,包括端面呈弧形且开口相对的上、下夹板,连接上、下夹板的螺栓,用于固定管夹的螺母,与螺栓配合的按压片和安装按压片的弹性套,[0006]上夹板的一端设有第一舌片,上夹板主体与第一舌片之间设有过渡弧形段,过渡弧形段的宽度小于上夹板主体的宽度;上夹板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舌片,第二舌片上设有沿上夹板主体的径向方向朝外开口的开口槽,第二舌片的末端向上翘起;[0007]下夹板的一端设有第三舌片,下夹板主体上靠近第三舌片的一端设有弧形孔,弧形孔的宽度大于过渡弧形段的宽度;下夹板的另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二舌片对应的第四舌片,第四舌片上设有与开口槽对应的通孔;下夹板主体上靠近第四舌片的部位设有定位孔,下夹板主体与第四舌片的过渡区和第四舌片的前端设有第一凹槽;[0008]按压片的一个表面上设有凸台,凸台上设有与螺栓配合的螺纹孔,按压片一端的两侧设有翘起的斜面,翘起的斜面与凸台位于按压片的同一侧,翘起的斜面与按压片主体的过渡区和按压片的前端设有与第一凹槽对应的第二凹槽,弹性套通过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将按压片套装在下夹板的第四舌片上。[0009]作为优选,螺母焊接在下夹板中间位置的弧形外壁上,螺母内设有至少两种内螺纹,螺纹直径由下夹板外壁沿其径向方向向外扩大。[0010]作为优选,上夹板上设有第一加强筋,下夹板上设有第二加强筋。[0011]作为优选,上、下夹板上套装有衬套,衬套的两端设有扣住上、下夹板两侧端面的侧缘,衬套在朝向管夹中心的表面上设有突起。[00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00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夹能够完成管件的快速安装,按压片能带动螺栓进入上夹板的开口槽中,完成预固定,仅需一个工作人员就可以完成管件的安装,节约了劳动力,提高了工作效率。设有多种规格内螺纹的螺母使管夹能根据管件的粗细和管夹的承重情况选择不同型号的紧固件对管夹进行固定,使管夹安装满足使用要求。衬套上的突起在管件固定过程中产生微量变形,在螺栓略有松动时,仍能保持管件的固定状态,且能增大管件与管夹之间的摩擦力,避免管件发生轴向窜动。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视图;[001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夹板的主视图;[0016]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夹板的俯视图;[0017]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下夹板的主视图;[0018]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下夹板的仰视图;[0019]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按压片的立体图;[0020]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衬套的截面视图。[0021]图中,1-上夹板,11-第一舌片,12-第二舌片,13-开口槽,14-第一加强筋,15-过渡弧形段,2-下夹板,21-第三舌片,22-第四舌片,23-第二加强筋,24-弧形孔,25-通孔,26-定位孔,27-第一凹槽,3-螺母,4-按压片,41-凸台,42-螺纹孔,43-翘起的斜面,44-第二凹槽,5-弹性套,6-衬套,7-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002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夹包括端面为弧形且开口相对的上夹板1、下夹板2,连接上、下夹板的螺栓7,与螺栓7配合的按压片4,安装按压片4的弹性套5和套装在上、下夹板上的衬套6。[0024]上夹板I的一端设有第一舌片11,上夹板主体与第一舌片连接的部位设有过度弧形段15,过渡弧形段15的宽度小于上夹板主体的宽度。上夹板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舌片12,第二舌片12上设有沿上夹板径向方向朝外开口的开口槽13,第二舌片12的末端向上翘起。上夹板上设有第一加强筋14。[0025]下夹板2的一端设有第三舌片21,下夹板主体上靠近第三舌片21的一端设有弧形孔24,弧形孔24的宽度大于上夹板上过渡弧形段15的宽度。下夹板2的另一端设有与上夹板上第二舌片12相应的第四舌片22,第四舌片22上设有与开口槽13相应的通孔25,下夹板主体上靠近第四舌片22的部位设有定位孔26。下夹板主体与第四舌片22的过渡区和第四舌片的前端设有第一凹槽27,下夹板2上设有第二加强筋23,螺母3焊接在下夹板2中间部位的弧形外壁上,螺母内部设有至少两种规格的内螺纹,内螺纹的直径由下夹板的外壁沿其径向方向向外扩大。[0026]按压片4的一个表面上设有凸台41,凸台41处设有与螺栓7配合的螺纹孔42,按压片一端的两侧设有翘起的斜面43,翘起的方向与凸台41所在方向一致。翘起的斜面43与按压片主体的过渡区和按压片的前端设有与第一凹槽27配合的第二凹槽44。[0027]上、下夹板上套装有衬套6,衬套6的两端设有扣住上、下夹板两侧端面的侧缘61,衬套6上朝向管夹中心的表面设有突起62。[0028]上夹板的第一舌片11穿过下夹板上的弧形孔24,实现上、下夹板一端的活动连接。按压片4通过弹性套5套装在下夹板上第四舌片22的下方,螺栓7穿过通孔25与按压片上的螺纹孔配合,按压片上翘起的斜面43紧压在衬套的侧缘61上,两翘起斜面的中间部位位于下夹板上的定位孔26中。[0029]安装时,通过紧固件将管夹固定在墙壁或梁底,将管件置于管夹中并紧贴下夹板的内壁,按压上夹板I或拨动按压片4,使螺栓7扣入上夹板上的开口槽13中,再拧紧螺栓7,完成管件安装。[003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夹能够完成管件的快速安装,按压片4能带动螺栓7进入上夹板的开口槽13中,完成预固定,仅需一个工作人员就可以完成管件的安装,节约了劳动力,提高了工作效率。设有多种规格内螺纹的螺母3使管夹能根据管件的粗细和管夹的承重情况选择不同型号的紧固件对管夹进行固定,使管夹安装满足使用要求。衬套6上的突起在管件固定过程中产生微量变形,在螺栓略有松动时,仍能保持管件的固定状态,衬套还能增大管件与管夹之间的摩擦力,表面管件发生轴向窜动。[0031]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管夹,包括端面呈弧形且开口相对的上、下夹板(1、2),连接上、下夹板的螺栓(7),用于固定管夹的螺母(3),与螺栓(7)配合的按压片(4)和安装按压片的弹性套(5),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夹板(I)的一端设有第一舌片(11),上夹板主体与第一舌片(11)之间设有过渡弧形段(15),过渡弧形段的宽度小于上夹板主体的宽度;所述上夹板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舌片(12),第二舌片上设有沿上夹板主体的径向方向朝外开口的开口槽(13),第二舌片的末端向上翅起; 所述下夹板(2 )的一端设有第三舌片(21),下夹板主体上靠近第三舌片(21)的一端设有弧形孔(24),弧形孔(24)的宽度大于过渡弧形段(15)的宽度;所述下夹板(2)的另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二舌片(12)对应的第四舌片(22),第四舌片(22)上设有与所述开口槽(13)对应的通孔(25);下夹板主体上靠近第四舌片的部位设有定位孔(26),下夹板主体与第四舌片的过渡区和第四舌片的前端设有第一凹槽(27); 所述按压片(4)的一个表面上设有凸台(41),凸台上设有与螺栓(7)配合的螺纹孔(42),按压片一端的两侧设有翘起的斜面(43),翘起的斜面与凸台位于按压片的同一侧,翘起的斜面与按压片主体的过渡区和按压片的前端设有与所述第一凹槽(27)对应的第二凹槽(44),弹性套(5)通过第一凹槽(27)和第二凹槽(44)将按压片套装在下夹板的第四舌片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夹,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3)焊接在下夹板(2)中间位置的弧形外壁上,螺母内设有至少两种规格的内螺纹,螺纹直径由下夹板外壁沿其径向方向向外扩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夹,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夹板(I)上设有第一加强筋(14),所述下夹板(2)上设有第二加强筋(2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夹,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夹板上套装有衬套(6),衬套的两端设有扣住上、下夹板两侧端面的侧缘(61),衬套(6)在朝向管夹中心的表面上设有突起(62) 。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紧固件,尤其涉及一种安装管件的管夹,包括端面呈弧形且开口相对的上、下夹板,用于紧固的螺栓,用于固定管夹的螺母,按压片和弹性套。上夹板一端设有通过弧形过渡段连接的第一舌片,另一端设有带开口槽的第二舌片;下夹板一端设有第三舌片,靠近第三舌片设有弧形孔,另一端设有带通孔的第四舌片;螺母焊接在下夹板中间部位的外壁上。第四舌片与按压片设有对应的第一、第二凹槽,弹性套通过第一、第二凹槽将按压片套装在下夹板上,按压片上设有与螺栓配合的螺纹孔。本实用新型能完成管件的快速安装,按压上夹板或拨动按压片能使上夹板的开口槽扣入螺栓,一名工作人员即可完成管件的安装、固定,节约劳动力,且提高了工作效率。
文档编号F16L3/10GK203082369SQ20132009435
公开日2013年7月24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1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1日
发明者吴连祥 申请人:浙江连翔五金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