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板式家具新型连接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具连接件所属技术领域。
现行家具制作中,板与板之间的连接大都采用榫结合和槽连接,并辅之以胶粘固定。在榫槽连接中,由于开榫、打眼、拉槽非厚板不可、非木工不能,使得板式家具或部件的制作费工费料、而外观则笨重难瞧。随着人们对家具要求的变化和木材资源日渐短缺的状况,探索对板式家具传统制作工艺作新的改进,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组(四种类型)以替代现行家具制作中,板与板之间的榫槽连接方式为用连接件连接的板式家具新型连接件,从而有效的节省木材和简化板式家具的制作工艺。
所提供的板式家具新型连接件分为L型接、T型接、
型接和十型接四种,根据不同的板板连接结构选择使用。连接件可根据强度要求不同用薄钢板、铁皮或其它金属材料做成。
L型接由两片互相垂直的金属片构成,形状成直角形,两片金属片由一条公共边连接,L型接的制做可用一片金属片一次冲压而成,也可用两块具有一定形状的金属板焊接构成。L型接主要是用于连接互相垂直呈直角形状的两块木板。使用时,先将需连接的两块板对缝处的两个角板壁中间位置锯开一个槽,使槽的大小形状与L型接的两个金属面相对应。连接时,只需将两块木板的连接边和所锯开的槽内涂抹上适当粘结用胶,将L型接的两金属片分别插入两块木板连接边壁上的槽内,待胶干后两块板即被L型接和粘胶连接固定呈直角形状。
T型接是由两块互相垂直的金属片构成,形状呈T字形。主要用于连接两块互相垂直且形状呈T字形的板板结构。使用前,也是先在两块木板需连接位置和连接边壁上开槽,使所开的槽大小形状与T型接两块金属片的几何形状相对应,连接时,先在连接边和槽内涂抹上适当粘结胶,将T型接插入或镶入预开槽内,待胶干后,两块木板即被连接固定呈T字形结构。
型接是由三片互相垂直彼此都有一条边连接的金属片构成。
型接主要用于连接箱、柜等三面有板并需连接的角结构。使用前,先将三块木板拟连接构成角位置的各板壁上锯开一个槽,使槽的宽度和深度与
型接各面金属片的几何形状相对应,连接时,先在各板的连接边和槽内涂抹上粘结用胶,然后将
型接三个方向的金属片分别插入三块木板壁上的槽内,待胶干后,三块板即被
型接和胶粘结固定成需要形状的角形结构。
十型接是由互相垂直交叉的两金属片构成,形状成十字形。十型接主要用于十字形结构的板板连接。其连接方式也是先在需连接边对应位置的四木板壁上锯槽,再用十型连接,并辅之以胶粘固定。
此外根据强度要求需要,还可在连接件的各金属片上预先钻孔,待装配连接后再用木螺钉或钉子加强固定。
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廉、通用性强、使用拆装方便、省时省料和使板式家具制作工艺简便的特点。并可提高工效五倍、节约木材10%,在不增大家具外形尺寸的情况下,增加家具的有效容积10%,适宜各种箱、柜和抽屉等板式家具制作广泛采用。
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了更详尽的说明。
图1是板式家具新型连接件L型接的示意图。
图2是板式家具新型连接件
型接的示意图。
图3是板式家具新型连接件T型接的示意图。
图4是板式家具新型连接件十型接的示意图。
图5是板式家具新型连接件L型接装配示意图。
图6是板式家具新型连接件
型接装配示意图。
图7是板式家具新型连接件十型接装配示意图。
图8是板式家具新型连接件T型装配示意图。
图9是板式家具新型连接的一种装配状态图。
实施例如附图所示,
图1、2、3、4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该组连接件为用薄钢板做成。图5、6、7为该实施例L、
和十型接的一种装配示意图,木板上的虚线表示开槽深度位置。图8为该实施例T型接的两种装配示意图,A为插入式;B为镶入式并用六颗木螺钉加强固定。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装配连接状态。
权利要求1.一组家具新型连接件,其特征是该连接件至少由两个互相垂直的金属平面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是互相垂直的两金属面几何形状呈直角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是互相垂直的两金属面几何形状呈T字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是互相垂直的两金属面几何形状呈十字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件,其特征是连接件由三片互相垂直彼此都有一条边连接的金属片构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家具连接件所属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四种类型的板式家具新型连接件(L、T、Y和十型接),可视板板连接的不同结构形状选用相应型接连接并辅之以胶粘固定,以替代现行家具制作中板与板之间的榫槽结合方式为用连接件连接,从而达到节约木材、节省工时、简化板式家具制作的目的,该组连接件并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廉、通用性强和使用拆装方便的特点,适宜各种箱、柜和抽屉等板式家具制作广泛采用。
文档编号F16B12/02GK2043683SQ8821522
公开日1989年8月30日 申请日期1988年10月19日 优先权日1988年10月19日
发明者彭坚 申请人: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