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流体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一种流体控制阀,属工程元部件。
现有的流体控制阀有自动及手动之分,为防止自动控制失灵和手动操作不便,多三种并用,而自动阀中以电磁阀最普遍,是在通电时,阀块上升,使底部二阀口构成相通的管路;断电时,磁力消失,阀块阻塞阀口间通道,阻断流体。这种阀在断电时才停电,耗费电力是其缺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电磁阀耗电多的缺点,能节省使用时的持续耗费电力,并减少易在螺柱、螺纹上产生污垢,而阻滞升降。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研制的阀包括一马达和一阀体,在马达的顶部连结一齿轮,阀体包括护壳、阀心、伸缩防水套及阀口,阀体护壳与马达外壳一体成型;上部内缘为螺纹,螺纹底部为一凸缘,为锁合在阀口下部亦设螺纹,上凸缘之下方对应面设凸缘,护壳下部侧壁为供另一阀口结合,阀口与阀口相通也设螺纹;阀心上部为对应马达顶部齿轮的纵向齿轮,阀心中部为对应阀体护壳上部螺纹的螺柱,且螺柱止于上凸缘的顶面,阀心下部为一柱心,该柱心穿伸入防水护套及止水阀块后,籍末端一螺柱与一螺帽螺合;伸缩防水护套设在阀体护壳内部上、下凸缘间,包复阀心之柱心,由于具有伸缩性,故受马达顶面齿轮传动阀心的齿轮及使螺柱旋升而提升止水阀块时,受止水阀块上推而压缩,反之,则可向下依伸缩之弹性,回复伸展。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发明的平面剖视图—阀关闭状态。
图3为本发明平面剖视图—阀开启状态。
兹借助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说明如下本发明是一种阀(参阅图1)主要包括一马达2及一阀体4,其马达2之顶部连结一齿轮3;阀体4包括一护壳5、一阀心11、一伸缩防水套18及阀口19、20;其阀体护壳5与马达2外壳为一体成型;其上部内缘为螺纹6,螺纹6之底面为一上凸缘7,下部亦设有螺纹8,可供一阀口19锁合,上凸缘7之下方对应面设一下凸缘9,并护壳5下部侧壁另开设螺纹10供另一阀口20结合及构成阀口19与阀口20相通;阀心11,上部为对应马达2顶部齿轮3的纵向齿轮12,阀心11中部为对应阀体护壳5上部螺纹6之螺柱13,且螺柱13止于上凸缘8之顶面;阀心11下部则为一柱心14,该柱心14穿伸入伸缩防水套18及止水阀块15后,籍末端一螺柱16与螺帽17螺合;伸缩防水套18在阀体护壳3内部上、下凸缘7、9间,并包复阀心11的柱心14,由于具有伸缩性,故受马达2顶面齿轮3传动阀心的齿轮12及使螺柱13旋升而提升止水阀块15时,受止水阀块15上推而压缩,反之,可向下依伸缩之弹性,回复伸展。本发明配合一驱动马达2使用,当马达2受电路设定于顺时针方向启动状态时,即逆时针方向旋转顶面之齿轮3,带动纵向齿轮12成逆时针方向,并驱使螺柱13在螺纹6中旋升,此时,由于柱心14末端的螺柱16与螺帽17结合,而螺帽17随阀心11上升时,亦同时将止水阀块15顶升,故止水阀块15脱离阀口19、20间的通道,形成开启状态。图2显示马达2启动时采取逆时针方向而将止水阀块15顺时针方向旋转下降,阻塞阀口19、20间的通道,处于关闭状态。本发明的伸缩防水套18是弹性皱缘的护壳,在止水阀块15升降过程中,除配合伸缩外,对向螺柱13间渗水有一定防止作用。
本发明的优点是在通电时使止水阀块15上升后,使用者为节省电源而断电,这时,由于阀口19、20间相通,不会因断电而使止水阀块15切闭通道(因受螺纹及上凸缘阻挡)。由于伸缩防水套18的防水作用,流体可减少渗进螺柱13螺纹6间,降低水垢及流体杂质,减少阻滞升降过程。本发明未见市售同类产品,亦未公开发表。
权利要求
1.一种流体控制阀,主要由一马达及一阀体组成,其特征在于在马达的顶部连结一齿轮;阀体由护壳、阀心、伸缩防水套及阀口组成,阀体护壳与马达外壳一体成型;上部内缘为螺纹,螺纹底部为一凸缘,下部亦有螺纹供阀口锁合,上凸缘之下方对应面设下凸缘,护壳下部侧壁为供另一阀口结合,阀口与阀口相通也开设螺纹;阀心上部为对应马达顶部齿轮的纵向齿轮,阀心中部为对应阀体护壳上部螺纹的螺柱,且螺柱止于上凸缘的顶面,阀心下部为一柱心,该柱心穿伸入防水护套及止水阀块后,籍末端一螺柱与一螺帽螺合;伸缩防水套设在阀体护壳内部上、下凸缘间,包复阀心之柱心,由于有伸缩性,故受马达顶面齿轮传动阀心的齿轮及螺柱旋升而提升止水阀块时,受止水阀块上推而压缩,反之则可向下依伸缩之弹性,回复伸展。
全文摘要
一种流体控制阀,由马达和阀体组成,马达顶部连一齿轮;阀体包括护壳、阀心、伸缩防水套及阀口,当马达带动齿轮传动阀心上部的齿轮,近而使阀心中部的螺柱于阀体内缘之螺纹间上、下位移,并带动阀心底部的止水阀块的升降,使阀口阻闭与相通,止水阀块升降时,使伸缩防水套伸缩,断电时阀心受螺纹及凸缘阻挡止水阀块不会阻塞阀口通道,可省电;有伸缩防水套,不致产生水垢及杂质,减少阻滞升降过程。
文档编号F16K1/02GK1138148SQ96102470
公开日1996年12月18日 申请日期1996年3月6日 优先权日1996年3月6日
发明者魏永宽 申请人:魏永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