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驱动装置具备:对左驱动部和右驱动部进行驱动的驱动源;具有第一及第二差动机构的动力传递机构,该第一及第二差动机构分别具有第一旋转要素、第二旋转要素、第三旋转要素;以及切换装置。第一及第二差动机构的第一旋转要素相互以向同一方向一体旋转的方式连接,第一及第二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二旋转要素分别与左驱动部及右驱动部连接,第一及第二差动机构的第三旋转要素相互以向相反方向旋转的方式连接。
【专利说明】
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驱动装置,尤其涉及具备驱动源和两个差动机构的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已知有具备驱动源和两个行星齿轮机构的动力传递机构。例如,如图21所示,专利文献I记载的驱动力分配装置100具备分别由内齿轮R、行星齿轮P、行星齿轮架C及太阳齿轮S构成的两组行星齿轮机构PL、以及向将两组行星齿轮机构PL的太阳齿轮S之间连接的轴101施加驱动力的驱动用马达102和用于使左右轮之间产生驱动力差的控制用马达103这两个动力源,并且能够如下这样进行控制:通过对驱动用马达102进行驱动,由此施加对车辆的前后方向的运动(行为)带来影响的左右轮的驱动力和,且在通过驱动用马达102的驱动力进行行驶中根据需要对控制用马达103进行驱动,由此施加对车辆的转弯方向的运动(行为)带来影响的左右轮的驱动力差。
[0003]S卩,在专利文献I记载的驱动力分配装置100中,具备两个动力源(驱动用马达102、控制用马达103),且能够同时控制主要对车辆的前后方向的运动(行为)带来影响的左右轮的驱动力和、主要对车辆的转弯方向的运动(行为)带来影响的左右轮的驱动力差这两方。
[0004]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左右轮的连结装置,其在与电动马达连接的锥齿轮式差动装置的一方设有由两个齿轮构成的传动系统,在另一方经由切换机构而设有由两个齿轮构成的传动系统及由三个齿轮构成的传动系统。而且,在锥齿轮式差动装置的另一方的由两个齿轮构成的传动系统中,设定成与锥齿轮式差动装置的一方的由两个齿轮构成的传动系统相同的齿轮比,在锥齿轮式差动装置的另一方的由三个齿轮构成的传动系统中,设定成与锥齿轮式差动装置的一方的由两个齿轮构成的传动系统方向相反且绝对值相等的相同齿轮比。根据该连结装置,在通过切换机构选择了由两个齿轮构成的传动系统的情况下,将电动马达的转矩沿同一方向以相同大小向左右轮传递,因此能够进行前进或后退的起步辅助,在选择了由三个齿轮构成的传动系统的情况下,将电动马达的转矩沿相反方向以相同大小向左右轮传递,因此能够进行在转弯方向上产生横摆力矩的转弯辅助。
[0005]在先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I:日本国特开2010-144762号
[0008]专利文献2:日本国专利第3599847号
[0009]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0]然而,专利文献I的驱动力分配装置100需要两个动力源,制造成本高涨,并且无法避免装置的大型化,存在改善的余地。而且,在专利文献2的连结装置中,无论是起步辅助时还是转弯辅助时,齿轮比的绝对值都相同,无法使前后方向的辅助与转弯方向的辅助的大小具有差异,存在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0011 ]本发明提供一种驱动装置,其通过一个驱动源,能够将向左驱动部及右驱动部施加驱动力和的控制与向左驱动部及右驱动部施加驱动力差的控制单个切换而进行控制,且相对于驱动源的同一动力能够分别独立地设定施加的驱动力和及驱动力差的绝对值的大小。
[0012]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3]本发明提供以下的方案。
[0014]第一方案为驱动装置(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后轮驱动装置20),其具备:
[0015]驱动源(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电动机Μ0Τ),其驱动相对于运输设备(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车辆V)的行进方向而配置于左侧的左驱动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左后轮LWr)和相对于所述行进方向而配置于右侧的右驱动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右后轮RWr);以及
[0016]动力传递机构(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机构TM2),其具有第一差动机构及第二差动机构(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所述第一差动机构及第二差动机构分别具有第一旋转要素、第二旋转要素及第三旋转要素,其中,
[0017]所述第一差动机构及第二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一旋转要素相互以向同一方向一体旋转的方式连接,
[0018]所述第一差动机构及第二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二旋转要素分别与所述左驱动部及所述右驱动部连接,
[0019]所述第一差动机构及第二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三旋转要素相互以向相反方向旋转的方式连接,
[0020]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具备切换装置(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该切换装置选择性地切换将所述驱动源与所述第一差动机构及第二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一旋转要素连接的第一连接状态和将所述驱动源与所述第一差动机构及第二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三旋转要素连接的第二连接状态。
[0021]第二方案在第一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其中,
[0022]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具备:
[0023]第一切换机构(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一离合器CLl),其能够切换将所述驱动源与所述第一差动机构及第二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一旋转要素的动力传递路径连接的接合状态和将所述驱动源与所述第一差动机构及第二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一旋转要素的动力传递路径切断的分离状态;以及
[0024]第二切换机构(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第二离合器CL2),其能够切换将所述驱动源与所述第一差动机构及第二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三旋转要素的动力传递路径连接的接合状态和将所述驱动源与所述第一差动机构及第二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三旋转要素的动力传递路径切断的分离状态,
[0025]所述动力传递机构能够切换所述第一切换机构成为接合状态且所述第二切换机构成为分离状态的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一切换机构成为分离状态且所述第二切换机构成为接合状态的第二状态。
[0026]第三方案在第二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其中,
[0027]所述第一切换机构和所述第二切换机构通过同一工作装置(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致动器)来切换所述接合状态和所述分离状态。
[0028]第四方案在第三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其中,
[0029]所述第一切换机构和所述第二切换机构配置在同一旋转轴线上。
[0030]第五方案在第四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其中,
[0031]所述第一差动机构及第二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一旋转要素配置在所述旋转轴线上。
[0032]第六方案在第二或第三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其中,
[0033]所述第一切换机构与所述第一差动机构及第二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一旋转要素配置在同一旋转轴线上。
[0034]第七方案在第六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其中,
[0035]所述第一切换机构和所述第二切换机构配置于在径向上偏置的位置,且配置于在轴线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0036]第八方案在第一至第七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其中,
[0037]所述驱动源相对于所述第一差动机构及第二差动机构,配置于轴线方向一侧或另一侧。
[0038]第九方案在第八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其中,
[0039]所述驱动源配置于在轴线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差动机构而与第二差动机构相反的一侧,且配置于在轴线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差动机构及第二差动机构偏置的位置,或者所述驱动源配置于在轴线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二差动机构而与第一差动机构相反的一侧,且配置于在轴线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差动机构及第二差动机构偏置的位置。
[0040]第十方案在第一至第九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其中,
[0041]在所述运输设备的速度小于规定速度时,所述切换装置切换为所述第一连接状态,
[0042]在所述运输设备的速度为所述规定速度以上时,所述切换装置切换为所述第二连接状态。
[0043]第^^一方案在第十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其中,
[0044]所述驱动装置与能量授受装置连接,该能量授受装置进行向所述驱动源的能量的供给和从所述驱动源的能量的回收中的至少一方,
[0045]所述能量授受装置包括第一能量授受装置(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发电机GEN、电容器CAP)和第二能量授受装置(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蓄电池BATT),
[0046]所述驱动源以能够切换的方式与所述第一能量授受装置和所述第二能量授受装置连接,
[0047]所述第一能量授受装置被连接成从与所述驱动源不同的其他的驱动源(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发动机ENG)进行能量的回收,
[0048]所述第二能量授受装置包括能量蓄积装置(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蓄电池BATT)ο
[0049]第十二方案在第^^一方案的结构的基础上,其中,
[0050]在小于所述规定速度时,所述驱动源与所述第一能量授受装置连接,
[0051]在为所述规定速度以上时,所述驱动源与所述第二能量授受装置连接。
[0052]第十三方案中,所述第一差动机构及第二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三旋转要素在相互之间经由奇数次的啮合而连接。
[0053]发明效果
[0054]根据第一方案,通过I个驱动源能够使同一方向的驱动力作用于两个驱动部,或者使相反方向的驱动力作用于两个驱动部,例如在搭载于运输设备的情况下,能够将驱动力和的控制与驱动力差的控制单个切换并向左右轮输出。而且,相对于驱动源的同一动力能够分别独立地设定施加的驱动力和与驱动力差的绝对值的大小。
[0055]根据第二方案,在将驱动源与第一旋转要素连接时,将驱动源与第三旋转要素的动力传递路径切断,在将驱动源与第三旋转要素连接时,将驱动源与第一旋转要素的动力传递路径切断,因此能够向任一方可靠地传递动力。
[0056]根据第三方案,由于能够通过同一工作装置控制两个切换机构,因此能够容易避免第一切换机构和第二切换机构这两方成为接合状态的情况,并且与由两个工作装置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部件个数,能够抑制制造成本。
[0057]根据第四方案,能够在抑制径向尺寸的扩大的情况下配置第一切换机构和第二切换机构。
[0058]根据第五方案,由于第一切换机构和第二切换机构与第一及第二差动机构的第一旋转要素配置成同一直线状,因此例如能够有效利用第一及第二差动机构之间的空间来配置第一切换机构和第二切换机构。
[0059]根据第六方案,由于第一切换机构与第一及第二差动机构的第一旋转要素配置成同一直线状,因此例如能够有效利用第一及第二差动机构之间的空间来配置第一切换机构。
[0060]根据第七方案,能够在抑制轴向尺寸的扩大的情况下配置第一切换机构和第二切换机构。
[0061]根据第八方案,与以由第一及第二差动机构夹着的方式配置驱动源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左右驱动部与第二旋转要素的连接部在车宽方向上靠近内侧,因此能够抑制从连接部向车轮或车轮侧构件的角度。
[0062 ]根据第九方案,还能够减小径向尺寸。
[0063]根据第十方案,在运输设备小于规定速度时,能够向同一方向驱动两个驱动部,在运输设备为规定速度以上时,能够向相反方向驱动两个驱动部,因此能够进行起步时及低速行驶时等的前后方向的要求驱动力大的情况下的辅助和提高操作性的转矩矢量分配。
[0064]根据第十一方案,驱动源以能够切换的方式与第一能量授受装置和蓄电装置连接,第一能量授受装置能够与其他的驱动源连接,因此能够根据状况来选择连接目的地。
[0065]根据第十二方案,运输设备的起步时或低速行驶时需要大的驱动力,因此通过由能够与其他的驱动源连接的第一能量授受装置发出的电力对驱动源进行驱动,在以规定速度以上的车速进行转矩矢量分配时,仅需要比起步时或低速行驶时少的电力,因此能够通过蓄电装置的电力进行驱动。
[0066]根据第十三方案,能够容易将第一及第二差动机构的第三旋转要素以相互向相反方向旋转的方式连接。
【附图说明】
[0067]图1是能够搭载本发明的驱动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概略构成图。
[0068]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后轮驱动装置的概要图。
[0069]图3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后轮驱动装置中的前轮驱动(FWD)直行时的动力传递路径和共线图的图。
[0070]图3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后轮驱动装置中的前轮驱动(FWD)转弯时的动力传递路径和共线图的图。
[0071]图3C是表示图3A所示的后轮驱动装置中的前轮驱动(FWD)直行时的旋转要素的概要图。
[0072]图3D是表示图3B所示的后轮驱动装置中的前轮驱动(FWD)转弯时的旋转要素的概要图。
[0073]图4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后轮驱动装置中的四轮驱动(4WD)直行时的动力传递路径和共线图的图。
[0074]图4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后轮驱动装置中的四轮驱动(4WD)转弯时的动力传递路径和共线图的图。
[0075]图4C是表示图4A所示的后轮驱动装置中的四轮驱动(4WD)直行时的旋转要素的概要图。
[0076]图4D是表示图4B所示的后轮驱动装置中的四轮驱动(4WD)转弯时的旋转要素的概要图。
[0077]图5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后轮驱动装置中的转矩矢量分配驱动(TV)直行时的动力传递路径和共线图的图。
[0078]图5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后轮驱动装置中的转矩矢量分配驱动(TV)转弯时的动力传递路径和共线图的图。
[0079]图5C是表示图5A所示的后轮驱动装置中的转矩矢量分配驱动(TV)直行时的旋转要素的概要图。
[0080]图5D是表示图5B所示的后轮驱动装置中的转矩矢量分配驱动(TV)转弯时的旋转要素的概要图。
[°081 ]图6是表示4WD驱动及转矩矢量分配驱动的电力流动的图。
[0082]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后轮驱动装置的概要图。
[0083]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后轮驱动装置的概要图。
[0084]图9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后轮驱动装置的概要图。
[0085]图1O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后轮驱动装置中的前轮驱动(FWD)时的动力传递路径和共线图的图。
[0086]图1O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后轮驱动装置中的前轮驱动(FWD)直行时的旋转要素的概要图。
[0087]图1l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后轮驱动装置中的四轮驱动(4WD)时的动力传递路径和共线图的图。
[0088]图1l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后轮驱动装置中的四轮驱动(4WD)直行时的旋转要素的概要图。
[0089]图12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后轮驱动装置中的转矩矢量分配驱动(TV)时的动力传递路径和共线图的图。
[0090]图12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后轮驱动装置中的转矩矢量分配驱动(TV)直行时的旋转要素的概要图。
[0091]图1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后轮驱动装置的概要图。
[0092]图1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形例的后轮驱动装置的概要图。
[0093]图15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后轮驱动装置的概要图。
[0094]图15B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后轮驱动装置中的共线图。
[0095]图16A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后轮驱动装置的概要图。
[0096]图16B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后轮驱动装置中的共线图。
[0097]图17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后轮驱动装置的概要图。
[0098]图18A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后轮驱动装置的概要图。
[0099]图18B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后轮驱动装置中的共线图。
[0100]图19是第六实施方式的后轮驱动装置的概要图。
[0101]图20是能够搭载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概略构成图。
[0102]图21是以往的专利文献I记载的驱动力分配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0103]首先,参照图1,说明能够搭载本发明的驱动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
[0104]如图1所示,车辆V是四轮驱动车辆,其具备:通过发动机ENG经由动力传递机构TMl对左右前轮LWf、RWf进行驱动的前轮驱动装置10;以及通过电动机MOT经由动力传递机构TM2对左右后轮LWr、RWr进行驱动的后轮驱动装置20。
[0105]在前轮驱动装置10中,发动机ENG经由离合器CL而与发电机GEN连接,发动机ENG作为主驱动源而向车辆V施加推进力。后轮驱动装置20对前轮驱动装置10进行补充,根据需要而切换进行后述的前后方向的行驶辅助及左右方向的转弯辅助。后轮驱动装置20的电动机MOT经由开关机构SW而选择性地与前轮驱动装置10的发电机GEN和蓄电池BATT连接。即,通过开关机构SW,能够选择将电动机MOT与发电机GEN电连接的状态、及将电动机MOT与蓄电池BATT电连接的状态。
[0106]以下,详细说明作为本发明的特征的驱动装置的后轮驱动装置20的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本发明的特征的驱动装置也可以用于车辆V的前轮驱动装置10,但是这里以用于后轮驱动装置20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0107]〈第一实施方式〉
[0108]如图2所示,后轮驱动装置20具备电动机MOT和动力传递机构TM2,动力传递机构TM2具备在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上设置的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这两个行星齿轮机构。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分别由所谓单小齿轮型的行星齿轮机构构成,该单小齿轮型的行星齿轮机构包括太阳齿轮S1、S2、内齿轮R1、R2、将与太阳齿轮S1、S2和内齿轮Rl、R2啮合的小齿轮Pl、P2轴支承为自转及公转自如的行星齿轮架Cl、C2。在第一实施方式及后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太阳齿轮S1、S2构成第一及第二差动机构的第一旋转要素,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行星齿轮架Cl、C2构成第一及第二差动机构的第二旋转要素,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内齿轮Rl、R2构成第一及第二差动机构的第三旋转要素。并且,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太阳齿轮S1、S2经由连结轴23以一体旋转的方式相互连接,且行星齿轮架Cl、C2分别经由接头Jl、J2而与左右后轮LWr、RWr连接。
[0109]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具有相等的变速比,且相互接近配置。电动机MOT相对于该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在轴线方向上向左侧偏置配置。而且,电动机MOT在径向上与该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重叠。
[0110]在将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太阳齿轮S1、S2连接的连结轴23上,第二输入齿轮33以与太阳齿轮S1、S2—体旋转的方式距太阳齿轮S1、S2等距尚地设置,该第二输入齿轮33与在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上设置的第二输出齿轮35啮合。
[0111]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内齿轮Rl、R2除了具有在与小齿轮Pl、P2啮合的内周面上形成的内齿Rla、R2a之外,还具有在外周面上形成的外齿Rlb、R2b,第一行星齿轮机构PLl的内齿轮Rl的外齿Rlb与在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上设置的第一输出齿轮25啮合,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2的内齿轮R2的外齿R2b与第一输入齿轮29嗤合,该第一输入齿轮29以与空转齿轮27在同轴上一体旋转的方式设置,该空转齿轮27与第一输出齿轮25啮合。SP,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内齿轮Rl、R2经由内齿轮Rl的外齿Rlb与第一输出齿轮25的啮合、第一输出齿轮25与空转齿轮27的啮合、第一输入齿轮29与内齿轮R2的外齿R2b的啮合这3次啮合而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符号31是在一端安装有空转齿轮27且在另一端安装有第一输入齿轮29的空转轴。
[0112]这样,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内齿轮Rl、R2经由奇数次的啮合而连接,由此两个内齿轮Rl、R2以相互向相反方向旋转的方式发挥作用。即,内齿轮Rl的一方向的旋转通过内齿轮Rl的外齿Rlb与第一输出齿轮25的啮合,使第一输出齿轮25向另一方向旋转。而且,通过第一输出齿轮25与空转齿轮27的啮合,使空转齿轮27向一方向旋转。空转齿轮27与第一输入齿轮29经由空转轴31而一体旋转,因此第一输入齿轮29也向一方向旋转,而且,通过第一输入齿轮29与内齿轮R2的外齿R2b的嗤合,第一输入齿轮29的一方向的旋转以使内齿轮R2向另一方向旋转的方式发挥作用。
[0113]而且,由内齿轮Rl的外齿Rlb与第一输出齿轮25的啮合所产生的齿轮比和由第一输出齿轮25与空转齿轮27的啮合及第一输入齿轮29与内齿轮R2的外齿R2b的啮合所产生的齿轮比设定为绝对值相等。因此,向第一输出齿轮25传递的电动机MOT的转矩始终作为绝对值相等的相反方向的转矩而向内齿轮Rl、R2传递。
[0114]在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上设置的第二输出齿轮35与第一输出齿轮25能够相对旋转且沿轴向对置配置,分别通过基于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1、CL2的切换而与输出轴21进行一体旋转或相对旋转。即,第一离合器CLl通过接合或分离而将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与第二输出齿轮35的动力传递连接或切断。第二离合器CL2通过接合或分离而将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与第一输出齿轮25的动力传递连接或切断。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由通过共用的致动器能够切换的同步啮合机构构成,能够在同一旋转轴线、即与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相同的旋转轴线上进行切换。
[0115]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能够择一地采取都分离的状态、第一离合器CLl接合且第二离合器CL2分离的第一状态、第一离合器CLl分离且第二离合器CL2接合的第二状态。
[0116]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都分离的状态下,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与第一输出齿轮25和第二输出齿轮35中的任一个齿轮都未连接,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动力传递路径成为切断状态。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都采取分离的状态时,能够进行如下这样的后述的前轮驱动(FWD):从电动机MOT向左右后轮Lffr、RWr不传递转矩,从后轮驱动装置20不产生左右驱动力和及左右驱动力差。
[0117]在第一离合器CLl接合且第二离合器CL2分离的第一状态下,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与第二输出齿轮35连接,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太阳齿轮S1、S2的动力传递路径经由第二输入齿轮33而成为连接状态。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采取第一状态时,能够进行如下这样的后述的四轮驱动(4WD):从电动机MOT向左右后轮LWr、Rffr在前后方向上沿相同方向传递相同大小的转矩,从而从后轮驱动装置20产生所期望的左右驱动力和,不产生左右驱动力差。
[0118]在第一离合器CLl分离且第二离合器CL2接合的第二状态下,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与第一输出齿轮25连接,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内齿轮Rl、R2的动力传递路径成为连接状态。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采取第二状态时,能够进行如下这样的后述的转矩矢量分配驱动(TV):从电动机MOT向左右后轮LWr、RWr在前后方向上沿相反方向传递相同大小的转矩,从而从后轮驱动装置20产生所期望的左右驱动力差,不产生左右驱动力和。
[0119]S卩,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以能够选择性地切换的方式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太阳齿轮S1、S2、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内齿轮Rl、R2连接。
[0120]在以上的结构的后轮驱动装置20中,由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如前述那样构成,因此太阳齿轮S1、行星齿轮架Cl及内齿轮Rl在相互之间能够传递动力,且它们的转速相互处于共线关系,并且太阳齿轮S2、行星齿轮架C2及内齿轮R2也在相互之间能够传递动力,且它们的转速相互处于共线关系。在此,共线关系是在共线图中,各自的转速在单一的直线上排列的关系。
[0121]而且,太阳齿轮SI与太阳齿轮S2经由连结轴23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接,因此太阳齿轮SI与太阳齿轮S2的转速彼此相等。此外,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内齿轮R1、R2经由奇数次的啮合而连接,由此两个内齿轮Rl、R2以相同转速且彼此向相反方向旋转的方式发挥作用。这利用表示转速的共线图(例如,图3A及图3B)说明的话,是指以将连结两个内齿轮Rl、R2的假想线LI与表示零旋转的零旋转线L2相交的交点为支点O而旋转的关系性来限制两个内齿轮R1、R2的转速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变速比相同,因此成为支点的假想线LI与表示零旋转的零旋转线L2的交点位于零旋转线L2的中央,但是若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1、PL2的变速比不同,则成为支点的假想线LI与表示零旋转的零旋转线L2的交点成为从零旋转线L2的中央偏离的点。
[0122]因此,在左右后轮LWr、RWr没有转速差的直行时,与左右后轮LWr、Rffr连接的行星齿轮架Cl、C2的转速相等,将两个内齿轮Rl、R2连结的假想线LI与零旋转线L2—致,内齿轮Rl、R2的转速都成为零旋转。另一方面,在左右后轮LWr、RWr存在转速差的转弯时,与左右后轮LWr、Rffr连接的行星齿轮架C1、C2产生转速差,将两个内齿轮R1、R2连结的假想线LI以支点O为中心进行旋转,内齿轮R1、R2相互以相同转速向相反方向旋转。
[0123]以下,更详细地说明前轮驱动(FWD)、四轮驱动(4WD)及转矩矢量分配驱动(TV)。
[0124]-前轮驱动(FWD)-
[0125]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都为分离的状态(第一离合器CLl:分离/第二离合器CL2:分离)时,电动机MOT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动力传递路径成为切断状态,从电动机MOT向左右后轮LWr、Rffr不传递转矩,从后轮驱动装置20不产生左右驱动力和及左右驱动力差。在左右后轮LWr、Rffr没有转速差的直行时,如图3A所示,假想线LI与零旋转线L2—致,内齿轮Rl、R2的转速都成为零旋转。另一方面,在左右后轮LWr、Rffr存在转速差的转弯时,如图3B所示,在共线图上,假想线LI以支点O为中心进行旋转,内齿轮Rl、R2相互以相同转速向相反方向旋转。需要说明的是,图3C用实线表示左右后轮LWr、Rffr没有转速差的前轮驱动(FWD)直行时(图3A)的动力传递机构TM2的旋转要素。另外,图3D用实线表示左右后轮LWr、RWr存在转速差的前轮驱动(FWD)转弯时(图3B)的动力传递机构TM2的旋转要素。
[0126]-四轮驱动(4WD)-
[0127]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为第一状态(第一离合器CLl:接合/第二离合器CL2:分离)时,电动机MOT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太阳齿轮S1、S2的动力传递路径经由第二输出齿轮35及第二输入齿轮33而成为连接状态,从电动机MOT向太阳齿轮S1、S2输入顺向的马达转矩M。在通常的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1、PL2中,在向太阳齿轮S1、S2输入了顺向的转矩的情况下,对行星齿轮架Cl、C2及内齿轮Rl、R2传递使转速上升的转矩,但是如上所述,由于内齿轮R1、R2被限制成相互仅以相同转速向相反方向旋转,因此内齿轮Rl、R2成为支点,向作为力点的太阳齿轮S1、S2输入的顺向的马达转矩M作为马达转矩M1、M2乘以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变速比所得到的顺向的左右后轮转矩Tl、T2而向作为作用点的行星齿轮架C1、C2传递。由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1、PL2的变速比相等,因此左右后轮转矩Tl、T2成为绝对值相等的同一方向的转矩,由此产生与左右后轮转矩Tl、Τ2之和(Τ1+Τ2)对应的左右驱动力和,从而向车辆V稳定地施加前进方向的驱动力。需要说明的是,左右后轮转矩Tl、Τ2之差(Τ1-Τ2)成为零,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为第一状态时,不会因电动机MOT的转矩的产生而从后轮驱动装置20产生左右驱动力差,从而不向车辆V施加横摆力矩。在本说明书中,顺向是指使车辆V前进的方向,用于使车辆V前进的电动机MOT的旋转方向根据齿轮的配置、齿轮的个数而能够变化。在向车辆V施加后退方向的转矩的情况下,即后退时,只要以使电动机MOT产生与前进时相反方向的转矩的方式进行转矩控制即可。
[0128]在图4A、图4B中,共线图上的箭头表示作用于各要素的转矩,从电动机MOT至共线图的箭头表示电动机MOT的动力传递路径(在图1IA中也同样)。而且,在图4C、图4D中,用实线表示四轮驱动(4WD)时的动力传递机构TM2的旋转要素。
[0129]在左右后轮LWr、Rffr没有转速差的直行时,如图4A所示,假想线LI与零旋转线L2—致,内齿轮Rl、R2的转速都成为零旋转。另一方面,在左右后轮LWr、RWr存在转速差的转弯时,如图4B所示,在共线图上,假想线LI以支点O为中心进行旋转,内齿轮R1、R2相互以相同转速向相反方向旋转。需要说明的是,图4C用实线表示左右后轮LWr、Rffr没有转速差的四轮驱动(4WD)直行时(图4A)的动力传递机构TM2的旋转要素,图4D用实线表示左右后轮LWr、RWr存在转速差的四轮驱动(4WD)转弯时(图4B)的动力传递机构TM2的旋转要素。
[0130]这样,将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1、CL2控制成第一状态(第一离合器CLl:接合/第二离合器CL2:分离),根据前进、后退,一边改变电动机MOT的旋转方向一边进行转矩控制,由此能够使左右后轮LWr、RWr产生所期望的前后方向驱动力,能够进行前后方向的行驶辅助。在起步时可以作为起步辅助使用,在行驶时可以从前轮驱动(FWD)转变为四轮驱动(4WD)。对于行驶时的从前轮驱动(FWD)向四轮驱动(4WD)的切换而言,可以在图3C的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都分离的状态下使电动机MOT的转速上升至与第二输出齿轮35相同的转速之后,将第一离合器CLl接合,由此一边抑制切换时的冲击一边进行转变。
[0131]-转矩矢量分配驱动(TV)-
[0132]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为第二状态(第一离合器CLl:分离/第二离合器CL2:接合)时,电动机MOT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内齿轮Rl、R2的动力传递路径成为连接状态,从电动机MOT向内齿轮Rl、R2输入绝对值相等的相反方向的马达转矩。
[0133]S卩,在电动机MOT的转矩的作用下,通过内齿轮Rl的外齿Rlb与第一输出齿轮25的啮合而在内齿轮Rl上作用有与电动机MOT的转矩相反的方向即逆向的第一马达转矩Ml。此时,由于要进行前进行驶的顺向的转矩(未图示)从左后轮Lffr作用于行星齿轮架Cl,因此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PLl中,行星齿轮架Cl成为支点,在作为力点的内齿轮Rl上作用有逆向的第一马达转矩Ml,由此在作为作用点的太阳齿轮S1、S2上作用有顺向的第一马达转矩分配力M]/。
[0134]另外,在电动机MOT的转矩的作用下,通过第一输出齿轮25与空转齿轮27的啮合及第一输入齿轮29与内齿轮R2的外齿R2b的啮合而在内齿轮R2上作用有与电动机MOT的转矩相同的方向即顺向的第二马达转矩M2。此时,由于要进行前进行驶的顺向的转矩(未图示)从右后轮Rffr作用于行星齿轮架C2,因此在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2中,行星齿轮架C2成为支点,在作为力点的内齿轮R2上作用有顺向的第二马达转矩M2,由此在作为作用点的太阳齿轮S1、S2上作用有逆向的第二马达转矩分配力M2'。
[0135]在此,第一马达转矩Ml和第二马达转矩M2成为绝对值相等的相反方向的转矩,因此作用于太阳齿轮S1、S2的顺向的第一马达转矩分配力Ml'与逆向的第二马达转矩分配力M2'相互抵消(相抵)。通过该相抵而太阳齿轮S1、S2成为支点,向作为力点的内齿轮Rl输入的逆向的第一马达转矩Ml作为乘以第一行星齿轮机构PLl的变速比所得到的逆向的左后轮转矩TI而向作为作用点的行星齿轮架CI传递,向作为力点的内齿轮R2输入的顺向的第二马达转矩M2作为乘以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2的变速比所得到的顺向的右后轮转矩T2而向作为作用点的行星齿轮架C2传递。
[0136]由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变速比相等,因此左右后轮转矩Tl、T2成为绝对值相等的相反方向的转矩,由此产生与左右后轮转矩Τ1、Τ2之差(Τ1-Τ2)对应的左右驱动力差,从而向车辆V稳定地施加逆时针的横摆力矩Y。需要说明的是,左右后轮转矩Tl、Τ2之和(Τ1+Τ2)成为零,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为第二状态时,不会因电动机MOT的转矩的产生而从后轮驱动装置20产生左右驱动力和,不会向车辆V施加前后方向的转矩。在向车辆V施加顺时针的横摆力矩的情况下,只要以使电动机MOT产生与上述相反的方向的转矩的方式进行转矩控制即可。
[0137]在图5A、图5B中,共线图上的箭头表示作用于各要素的转矩,从电动机MOT至共线图的箭头表示电动机MOT的动力传递路径(在图12A中也同样)。另外,在图5C、图5D中,用实线表示转矩矢量分配驱动(TV)时的动力传递机构TM2的旋转要素。
[0138]在左右后轮LWr、Rffr没有转速差的直行时,如图5A所示,假想线LI与零旋转线L2—致,内齿轮Rl、R2的转速都成为零旋转。另一方面,在左右后轮LWr、RWr存在转速差的转弯时,如图5B所示,在共线图上,假想线LI以支点O为中心进行旋转,内齿轮R1、R2相互以相同转速向相反方向旋转。需要说明的是,图5C用实线表示左右后轮LWr、Rffr没有转速差的转矩矢量分配驱动(TV)直行时(图5A)的动力传递机构TM2的旋转要素,图5D用实线表示左右后轮LWr、RWr存在转速差的转矩矢量分配驱动(TV)转弯时(图5B)的动力传递机构TM2的旋转要素。
[0139]这样,将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1、CL2控制成第二状态(第一离合器CLl:分离/第二离合器CL2:接合),根据转弯方向或横向加速度,一边改变电动机MOT的旋转方向一边进行转矩控制,由此能够产生所期望的横摆力矩,能够进行转弯辅助。而且,通过产生与转弯方向相反方向的横摆力矩,也能够进行转弯限制。
[0140]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B、图4B及图5B中,例示了右后轮Rffr的转速比左后轮LWr的转速高的左转弯时,但是在左后轮Lffr的转速比右后轮Rffr的转速高的右转弯时也同样(在图10A、图11A、图12A中也同样)。
[0141]图6是表示四轮驱动(4WD)及转矩矢量分配驱动(TV)的电力流动的图。
[0142]在四轮驱动(4WD)时,作为一例,在将离合器CL接合(ON)而将发动机ENG与发电机GEN连接的状态下,通过发动机ENG的转矩经由动力传递机构TMl来对左右前轮LWf、RWf进行驱动,并且利用发动机ENG的转矩而通过发电机GEN进行发电。另外,经由开关机构SW将电动机MOT与发电机GEN连接,通过由发电机GEN发出的电力来驱动电动机MOT。这样,由于在车辆V的起步时等需要大的转矩,因此通过由能够与发动机ENG连接的发电机GEN发出的电力来驱动电动机MOT,由此能够提尚彳丁驶性能。
[0143]另一方面,在转矩矢量分配驱动(TV)时,作为一例,在使离合器CL分离(OFF)而将发动机ENG与发电机GEN切离的状态下,通过发动机ENG经由动力传递机构TMl来驱动左右前轮LWf、RWf,并且经由开关机构SW将电动机MOT与蓄电池BATT连接,从而通过来自蓄电池BATT的电力来驱动电动机MOT ο例如,在发动机行驶效率高的高速定速行驶中通过发动机ENG的转矩进行行驶,并且通过蓄电池BATT的电力进行不那么需要转矩的转矩矢量分配驱动,由此能够提高能量特性。需要说明的是,转矩矢量分配驱动时及4WD驱动时的电力流动并不局限于图6的形态,可以基于效率或蓄电池BATT的SOC等进行适当选择。
[0144]关于前轮驱动(FWD)、四轮驱动(4WD)及转矩矢量分配驱动(TV)的切换,可以根据车辆V的速度(以下,也称为车速)来进行切换。在车速小于规定速度时,可以设为将电动机MOT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1、PL2的太阳齿轮S1、S2连接的四轮驱动(4WD),在车速为规定速度以上时,可以设为将电动机MOT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内齿轮R1、R2连接的转矩矢量分配驱动(TV)。另外,例如,可以在起步时进行四轮驱动(4WD)行驶,并根据车速或横摆力矩要求而进行前轮驱动(FWD)或转矩矢量分配驱动(TV)。
[0145]如以上说明的那样,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以能够选择性地切换的方式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太阳齿轮S1、S2、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内齿轮Rl、R2连接,因此通过I个电动机MOT能够向左右后轮LWr、Rffr输出同一方向的前后方向转矩,或者不输出前后方向转矩而在左后轮Lffr和右后轮Rffr中能够向相反方向输出转矩。此夕卜,在向左右后轮LWr、RWr输出同一方向的前后方向转矩时和不输出前后方向转矩而在左后轮Lffr和右后轮Rffr中向相反方向输出转矩时,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中的电动机MOT的转矩的输入要素不同,因此通过改变太阳齿轮S1、S2、内齿轮Rl、R2、行星齿轮架C1、C2的齿轮比,能够使前后方向的辅助与转弯方向的辅助的大小具有差异。
[0146]而且,由于动力传递机构TM2由两个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构成,因此能够减小轴向尺寸。
[0147]而且,动力传递机构TM2具备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且能够选择性地切换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因此能够可靠地向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太阳齿轮S1、S2和内齿轮R1、R2中的任一方传递动力。
[0148]而且,电动机MOT相对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配置于作为轴向一侧的左侧,因此与以由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1、PL2夹着的方式配置电动机MOT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左右后轮LWr、Rffr与行星齿轮架Cl、C2的连接部即接头Jl、J2在车宽方向上靠近内侧,因此能够抑制从接头Jl、J2向左右后轮LWr、RWr的角度。由此,在将后轮驱动装置20搭载于车辆V时,能够提高左右方向的配置的自由度。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电动机MOT相对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1、PL2配置于作为轴向另一侧的右侧。
[0149]而且,电动机MOT在径向上与该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重叠,因此径向尺寸也能够减小。由此,在将后轮驱动装置20搭载于车辆V时,能够提高前后方向的相对于车辆V的搭载位置的自由度。
[0150]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1、CL2是由能够通过共用的致动器切换的同步啮合机构构成的切换机构,能够在同一旋转轴线、即与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相同的旋转轴线上进行切换,因此能够容易避免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1、CL2这两方成为接合状态的情况,并且与通过各自的致动器进行工作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部件个数,能够抑制制造成本。而且,由于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也配置在同轴上,因此能够在抑制径向尺寸的扩大的情况下配置切换机构。
[0151]〈第一变形例〉
[0152]接下来,参照图7,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后轮驱动装置20。
[0153]在本变形例中,动力传递机构TM2在具备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这两个行星齿轮机构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机构TM2相同,以下,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0154]第一行星齿轮机构PLl的内齿轮Rl的外齿Rlb与第一输入齿轮42嗤合,该第一输入齿轮42设置成与空转轴41 一体旋转,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2的内齿轮R2的外齿R2b与第二输入齿轮44啮合,该第二输入齿轮44与空转齿轮43啮合,该空转齿轮43设置成与第一输入齿轮42在同轴上一体旋转。即,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内齿轮Rl、R2经由内齿轮Rl的外齿Rlb与第一输入齿轮42的啮合、空转齿轮43与第二输入齿轮44的啮合、第二输入齿轮44与内齿轮R2的外齿R2b的啮合这三次的啮合而连接。
[0155]这样,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内齿轮Rl、R2经由奇数次的啮合而连接,由此两个内齿轮Rl、R2以相互向相反方向旋转的方式发挥作用。即,内齿轮Rl的一方向的旋转通过内齿轮Rl的外齿Rlb与第一输入齿轮42的啮合而使第一输入齿轮42向另一方向旋转。由于第一输入齿轮42与空转齿轮43经由空转轴41而一体旋转,因此空转齿轮43也向另一方向旋转,另外,通过空转齿轮43与第二输入齿轮44的啮合,第二输入齿轮44向一方向旋转。此外,通过第二输入齿轮44与内齿轮R2的外齿R2b的啮合,第二输入齿轮44的一方向的旋转以使内齿轮R2向另一方向旋转的方式发挥作用。
[0156]另外,由内齿轮Rl的外齿Rlb和第一输入齿轮42的啮合所产生的齿轮比与由空转齿轮43和第二输入齿轮44的啮合及第二输入齿轮44和内齿轮R2的外齿R2b的啮合所产生的齿轮比设定成绝对值相等。因此,电动机MOT的转矩始终作为绝对值相等的相反方向的转矩向内齿轮Rl、R2传递。
[0157]在将太阳齿轮S1、S2连接的连结轴23上以包围连结轴23的外周的方式设有中空状的第三输入齿轮46,通过基于第一离合器CLl的切换而第三输入齿轮46与连结轴23—体旋转或相对旋转。即,第一离合器CLl通过接合或分离而将第三输入齿轮46与连结轴23的动力传递连接或切断。另外,在第三输入齿轮46的外周侧设置中空状的第一中间齿轮47,通过基于第二离合器CL2的切换而第一中间齿轮47与第三输入齿轮46—体旋转或相对旋转。即,第二离合器CL2通过接合或分离而将第三输入齿轮46与第一中间齿轮47的动力传递连接或切断。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1、CL2由能够通过共用的致动器切换的同步啮合机构构成,能够在同一旋转轴线、即与太阳齿轮S1、S2相同的旋转轴线上进行切换。第一中间齿轮47与第二中间齿轮48啮合,该第二中间齿轮48设置成与空转轴41 一体旋转。
[0158]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能够择一地采取都分离的状态、第一离合器CLl接合且第二离合器CL2分离的第一状态、第一离合器CLl分离且第二离合器CL2接合的第二状态。
[0159]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都分离的状态下,第三输入齿轮46与连结轴23和第一中间齿轮47都未连接,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动力传递路径成为切断状态。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都采取分离的状态时,能够进行如下这样的前述的前轮驱动(FWD):从电动机MOT向左右后轮LWr、RWr不传递转矩,从后轮驱动装置20不产生左右驱动力和及左右驱动力差。
[0160]在第一离合器CLl接合且第二离合器CL2分离的第一状态下,第三输入齿轮46与连结轴23连接,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太阳齿轮S1、S2的动力传递路径经由输出齿轮45、第三输入齿轮46而成为连接状态。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采取第一状态时,能够进行如下这样的前述的四轮驱动(4WD):从电动机MOT向左右后轮LWr、Rffr在前后方向上沿相同方向传递相同大小的转矩,从而从后轮驱动装置20产生所期望的左右驱动力和,不产生左右驱动力差。
[0161 ]在第一离合器CLl分离且第二离合器CL2接合的第二状态下,第三输入齿轮46与第一中间齿轮47连接,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内齿轮Rl、R2的动力传递路径经由输出齿轮45、第三输入齿轮46、第一中间齿轮47、第二中间齿轮48、第一输入齿轮42、空转齿轮43、第二输入齿轮44而成为连接状态。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采取第二状态时,能够进行如下这样的前述的转矩矢量分配驱动(TV):从电动机MOT向左右后轮LWr、RWr在前后方向上沿相反方向传递相同大小的转矩,从而从后轮驱动装置20产生所期望的左右驱动力差,不产生左右驱动力和。需要说明的是,前轮驱动(FWD)、四轮驱动(4WD)及转矩矢量分配驱动(TV)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省略详细说明。
[0162]根据本变形例,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1、CL2由能够通过共用的致动器切换的同步啮合机构构成,能够在同一旋转轴线、即与太阳齿轮S1、S2相同的旋转轴线上进行切换,因此与通过各自的致动器工作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部件个数,能够抑制制造成本。而且,能够有效利用行星齿轮机构的死区空间来配置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1、CL2。
[0163]而且,除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之外,在转矩矢量分配驱动(TV)时,电动机MOT的转矩经由输出齿轮45及第三输入齿轮46向内齿轮Rl、R2传递,因此还能够确保大的齿轮比。而且,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在转矩矢量分配驱动(TV)直行时,与太阳齿轮S1、S2—体旋转的构件减少,因此太阳齿轮S1、S2的旋转中的惯性力减小,并且能够减少润滑油的溅油损失。
[0164]〈第二变形例〉
[0165]接下来,参照图8,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后轮驱动装置20。
[0166]在本变形例中,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动力传递机构TM2中,除了在空转轴41上以与空转轴41相对旋转的方式设有第三中间齿轮50这一点以外,具有与第一变形例的动力传递机构TM2相同的结构,因此关于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同一符号而省略说明,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0167]第三中间齿轮50始终与输出齿轮45及第三输入齿轮46啮合。因此,在第一离合器CLl接合且第二离合器CL2分离的第一状态下,第三输入齿轮46与连结轴23连接,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太阳齿轮S1、S2的动力传递路径经由输出齿轮45、第三中间齿轮50、第三输入齿轮46而成为连接状态。另一方面,在第一离合器CLl分离且第二离合器CL2接合的第二状态下,第三输入齿轮46与第一中间齿轮47连接,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内齿轮Rl、R2的动力传递路径经由输出齿轮45、第三中间齿轮50、第三输入齿轮46、第一中间齿轮47、第二中间齿轮48、第一输入齿轮42、空转齿轮43、第二输入齿轮44而成为连接状态。
[0168]因此,根据本变形例,除了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效果之外,无论是四轮驱动(4WD)时还是转矩矢量分配驱动(TV)时,电动机MOT的转矩都经由第三中间齿轮50传递,因此对应于第三中间齿轮50的量而能够确保大的齿轮比。需要说明的是,行星齿轮架Cl、C2的旋转方向与第一变形例成为相反方向。
[0169]〈第三变形例>
[0170]接下来,参照图9,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后轮驱动装置20。
[0171 ] 如图9所示,后轮驱动装置20具备电动机MOT和动力传递机构TM2,动力传递机构TM2具备设置于不同轴的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1、CL2、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1、PL2这两个行星齿轮机构。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1、PL2分别由所谓单小齿轮型的行星齿轮机构构成,该单小齿轮型的行星齿轮机构包括太阳齿轮S1、S2、内齿轮Rl、R2、将与太阳齿轮S1、S2和内齿轮Rl、R2啮合的小齿轮Pl、P2轴支承为自转及公转自如的行星齿轮架Cl、C2。并且,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太阳齿轮S1、S2经由连结轴23以一体旋转的方式相互连接,并且行星齿轮架C1、C2分别经由接头J1、J2而与左右后轮LWr、RWr连接。
[0172]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具有相等的变速比,且相互接近配置。电动机MOT相对于该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在轴线方向上向左侧偏置配置。而且,电动机MOT在径向上与该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重叠。
[0173]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内齿轮Rl、R2除了具有在与小齿轮Pl、P2啮合的内周面上形成的内齿Rla、R2a之外,还具有在外周面上形成的外齿Rlb、R2b,第一行星齿轮机构PLl的内齿轮Rl的外齿Rlb与第一输入齿轮53啮合,第一输入齿轮53设置成与空转轴51—体旋转,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2的内齿轮R2的外齿R2b与第一输出齿轮57啮合,该第一输出齿轮57与空转齿轮55啮合,该空转齿轮55设置成与第一输入齿轮53在同轴上一体旋转。即,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内齿轮Rl、R2经由内齿轮Rl的外齿Rlb与第一输入齿轮53的啮合、空转齿轮55与第一输出齿轮57的啮合、第一输出齿轮57与内齿轮R2的外齿R2b的啮合这三次的啮合而连接。
[0174]这样,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内齿轮Rl、R2经由奇数次的啮合而连接,由此两个内齿轮Rl、R2以相互向相反方向旋转的方式发挥作用。即,内齿轮Rl的一方向的旋转通过内齿轮Rl的外齿Rlb与第一输入齿轮53的啮合而使第一输入齿轮53向另一方向旋转。由于第一输入齿轮53与空转齿轮55经由空转轴51而一体旋转,因此空转齿轮55也向另一方向旋转,另外,通过空转齿轮55与第一输出齿轮57的嗤合而第一输出齿轮57向一方向旋转。此外,通过第一输出齿轮57与内齿轮R2的外齿R2b的啮合而第一输出齿轮57的一方向的旋转以使内齿轮R2向另一方向旋转的方式发挥作用。
[0175]另外,由内齿轮Rl的外齿Rlb和第一输入齿轮53的啮合及空转齿轮55和第一输出齿轮57的啮合所产生的齿轮比与由第一输出齿轮57和内齿轮R2的外齿R2b的啮合所产生的齿轮比设定为绝对值相等。因此,电动机MOT的转矩始终作为绝对值相等的相反方向的转矩向内齿轮Rl、R2传递。
[0176]在将太阳齿轮S1、S2连接的连结轴23上以包围连结轴23的外周的方式设有中空状的第二输入齿轮59,通过基于第一离合器CLl的切换而第二输入齿轮59与连结轴23—体旋转或相对旋转。即,第一离合器CLl通过接合或分离而将第二输入齿轮59与连结轴23的动力传递连接或切断。该第二输入齿轮59与第二输出齿轮61啮合,该第二输出齿轮61设置成与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 —体旋转。
[0177]而且,在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上,在轴向上与第一离合器CLl重叠的位置设有第二离合器CL2,第一输出齿轮57通过基于第二离合器CL2的切换而与输出轴21—体旋转或相对旋转。即,第二离合器CL2通过接合或分离而将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与第一输出齿轮57的动力传递连接或切断。
[0178]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能够择一地采取都分离的状态、第一离合器CLl接合且第二离合器CL2分离的第一状态、第一离合器CLl分离且第二离合器CL2接合的第二状态。
[0179]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都分离的状态下,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未与第一输出齿轮57连接,且第二输入齿轮59也未与连结轴23连接,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动力传递路径成为切断状态。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都采取分离的状态时,能够进行如下这样的后述的前轮驱动(FWD):从电动机MOT向左右后轮LWr、RWr不传递转矩,从后轮驱动装置20不产生左右驱动力和及左右驱动力差。
[0180]在第一离合器CLl接合且第二离合器CL2分离的第一状态下,第二输入齿轮59与连结轴23连接,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太阳齿轮S1、S2的动力传递路径经由第二输出齿轮61、第二输入齿轮59而成为连接状态。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采取第一状态时,能够进行如下这样的后述的四轮驱动(4WD):从电动机MOT向左右后轮LWr、Rffr在前后方向上沿相同方向传递相同大小的转矩,从而从后轮驱动装置20产生所期望的左右驱动力和,不产生左右驱动力差。
[0181]在第一离合器CLl分离且第二离合器CL2接合的第二状态下,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与第一输出齿轮57连接,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内齿轮Rl、R2的动力传递路径经由第一输出齿轮57、空转齿轮55、第一输入齿轮53而成为连接状态。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采取第二状态时,能够进行如下这样的后述的转矩矢量分配驱动(TV):从电动机MOT向左右后轮LWr、RWr在前后方向上沿相反方向传递相同大小的转矩,从而从后轮驱动装置20产生所期望的左右驱动力差,不产生左右驱动力和。
[0182]S卩,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以能够选择性地切换的方式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1、PL2的太阳齿轮S1、S2、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1、PL2的内齿轮R1、R2连接。在以上的结构的后轮驱动装置20中,由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内齿轮Rl、R2也经由奇数次的啮合而连接,因此在共线图上以将连结两个内齿轮Rl、R2的假想线LI与表示零旋转的零旋转线L2相交的交点为支点O而旋转的关系性来限制两个内齿轮Rl、R2的转速。
[0183]因此,在左右后轮LWr、RWr没有转速差的直行时,与左右后轮LWr、Rffr连接的行星齿轮架Cl、C2的转速相等,将两个内齿轮Rl、R2连结的假想线LI与零旋转线L2—致,内齿轮R1、R2的转速都成为零旋转。另一方面,在左右后轮LWr、RWr存在转速差的转弯时,在与左右后轮LWr、Rffr连接的行星齿轮架Cl、C2上产生转速差,将两个内齿轮Rl、R2连结的假想线LI以支点O为中心进行旋转,内齿轮Rl、R2以相互相同的转速向相反方向旋转。
[0184]以下,更详细地说明前轮驱动(FWD)、四轮驱动(4WD)及转矩矢量分配驱动(TV)。
[0185]-前轮驱动(FWD)-
[0186]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都分离的状态(第一离合器CLl:分离/第二离合器CL2:分离)时,电动机MOT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动力传递路径成为切断状态,从电动机MOT向左右后轮LWr、Rffr不传递转矩,从后轮驱动装置20不产生左右驱动力和及左右驱动力差。在左右后轮LWr、RWr没有转速差的直行时,如图1OA的实线所示,假想线LI与零旋转线L2—致,内齿轮Rl、R2的转速都成为零旋转。另一方面,在左右后轮LWr、RWr存在转速差的转弯时,如图1OA的虚线所示,在共线图上,假想线LI以支点O为中心进行旋转,内齿轮Rl、R2以相互相同的转速向相反方向旋转。需要说明的是,图1OB用实线表示左右后轮LWr、Rffr没有转速差的前轮驱动(FWD)直行时的动力传递机构TM2的旋转要素。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前轮驱动(FWD)直行时(图3C)相比,第二输入齿轮59被切离,因此在第三变形例的动力传递机构TM2中,能够减小前轮驱动(FWD)时的惯性力。
[0187]-四轮驱动(4WD)-
[0188]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为第一状态(第一离合器CLl:接合/第二离合器CL2:分离)时,电动机MOT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太阳齿轮S1、S2的动力传递路径经由第二输出齿轮61、第二输入齿轮59而成为连接状态,从电动机MOT向太阳齿轮S1、S2输入顺向的马达转矩M。在通常的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1、PL2中,在向太阳齿轮S1、S2输入了顺向的转矩的情况下,对行星齿轮架Cl、C2及内齿轮Rl、R2传递使转速上升的转矩,但是如上所述,内齿轮Rl、R2被限制成相互仅以相同转速向相反方向旋转,因此内齿轮Rl、R2成为支点,向作为力点的太阳齿轮S1、S2输入的顺向的马达转矩M作为马达转矩Ml、M2乘以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变速比所得到的顺向的左右后轮转矩Tl、T2而向作为作用点的行星齿轮架Cl、C2传递。由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变速比相等,因此左右后轮转矩Tl、T2成为绝对值相等的同一方向的转矩,由此产生与左右后轮转矩T1、T2之和(Τ1+Τ2)对应的左右驱动力和,从而向车辆V稳定地施加前进方向的驱动力。需要说明的是,左右后轮转矩T1、T2之差(T1-T2)成为零,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1、CL2为第一状态时,不会因电动机MOT的转矩的产生而从后轮驱动装置20产生左右驱动力差,不会向车辆施加横摆力矩。在向车辆V施加后退方向的转矩的情况下,即后退时,只要以使电动机MOT产生与前进时相反的方向的转矩的方式进行转矩控制即可。
[0189]在左右后轮LWr、Rffr没有转速差的直行时,如图1lA的实线所示,假想线LI与零旋转线L2—致,内齿轮Rl、R2的转速都成为零旋转。另一方面,在左右后轮LWr、Rffr存在转速差的转弯时,如图1lA的虚线所示,在共线图上,假想线LI以支点O为中心进行旋转,内齿轮R1、R2以相互相同的转速向相反方向旋转。需要说明的是,图1lB用实线表示左右后轮LWr、RWr没有转速差的四轮驱动(4WD)直行时的左右后轮LWr、Rffr没有转速差的情况下的动力传递机构TM2的旋转要素。
[0190]这样,将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1、CL2控制成第一状态(第一离合器CLl:接合/第二离合器CL2:分离),并根据前后方向,一边改变电动机MOT的旋转方向一边进行转矩控制,由此能够使左右后轮LWr、RWr产生所期望的前后方向驱动力,能够进行前后方向的行驶辅助。在起步时可以作为起步辅助来使用,在行驶时可以从前轮驱动(FWD)转变为四轮驱动(4WD)。对于行驶时的从前轮驱动(FWD)向四轮驱动(4WD)的切换而言,可以在将图1OB的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都分离的状态下,使电动机MOT的转速上升至第二输入齿轮59的转速成为与连结轴23相同的转速这样的转速之后,将第一离合器CLl接合,由此一边抑制切换时的冲击一边进行转变。
[0191]-转矩矢量分配驱动(TV)-
[0192]如图12A所示,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为第二状态(第一离合器CLl:分离/第二离合器CL2:接合)时,电动机MOT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内齿轮Rl、R2的动力传递路径经由第一输出齿轮57、空转齿轮55、第一输入齿轮53而成为连接状态,从电动机MOT向内齿轮Rl、R2输入绝对值相等的相反方向的马达转矩。
[0193]S卩,在电动机MOT的转矩的作用下,通过第一输出齿轮57与空转齿轮55的啮合及第一输入齿轮53与内齿轮Rl的外齿Rlb的啮合而在内齿轮Rl上作用有与电动机MOT的转矩相同的方向即逆向的第一马达转矩Ml。此时,要进行前进行驶的顺向的转矩(未图示)从左后轮Lffr作用于行星齿轮架Cl,因此在第一行星齿轮机构PLl中,行星齿轮架Cl成为支点,在作为力点的内齿轮Rl上作用有逆向的第一马达转矩Ml,由此在作为作用点的太阳齿轮S1、S2上作用有顺向的第一马达转矩分配力Ml'。
[0194]而且,在电动机MOT的转矩的作用下,通过第一输出齿轮57与内齿轮R2的外齿R2b的啮合而在内齿轮R2上作用有与电动机MOT的转矩相同的方向即顺向的第二马达转矩M2。此时,要进行前进行驶的顺向的转矩(未图示)从右后轮Rffr作用于行星齿轮架C2,因此在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2中,行星齿轮架C2成为支点,在作为力点的内齿轮R2上作用有顺向的第二马达转矩M2,由此在作为作用点的太阳齿轮S1、S2上作用有逆向的第二马达转矩分配力M2,。
[0195]在此,第一马达转矩Ml与第二马达转矩M2成为绝对值相等的相反方向的转矩,因此作用于太阳齿轮S1、S2的顺向的第一马达转矩分配力Ml'与逆向的第二马达转矩分配力M2'相互抵消(相抵)。通过该相抵而太阳齿轮S1、S2成为支点,向作为力点的内齿轮Rl输入的逆向的第一马达转矩Ml作为乘以第一行星齿轮机构PLl的变速比所得到的逆向的左后轮转矩TI而向作为作用点的行星齿轮架CI传递,向作为力点的内齿轮R2输入的顺向的第二马达转矩M2作为乘以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2的变速比所得到的顺向的右后轮转矩T2而向作为作用点的行星齿轮架C2传递。
[0196]由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变速比相等,因此左右后轮转矩Tl、T2成为绝对值相等的相反方向的转矩,由此产生与左右后轮转矩Τ1、Τ2之差(Τ1-Τ2)对应的左右驱动力差,从而向车辆V稳定地施加逆时针的横摆力矩Y。需要说明的是,左右后轮转矩Tl、Τ2之和(Τ1+Τ2)成为零,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为第二状态时,不会因电动机MOT的转矩的产生而从后轮驱动装置20产生左右驱动力和,不会向车辆V施加前后方向的转矩。在向车辆V施加顺时针的横摆力矩的情况下,只要以使电动机MOT产生与上述相反的方向的转矩的方式进行转矩控制即可。
[0197]在左右后轮LWr、Rffr没有转速差的直行时,如图12A的实线所示,假想线LI与零旋转线L2—致,内齿轮Rl、R2的转速都成为零旋转。另一方面,在左右后轮LWr、Rffr存在转速差的转弯时,如图12A的虚线所示,在共线图上,假想线LI以支点O为中心进行旋转,内齿轮R1、R2以相互相同的转速向相反方向旋转。需要说明的是,图12B用实线表示转矩矢量分配驱动(TV)时的左右后轮LWr、RWr没有转速差的转矩矢量分配驱动(TV)直行时的动力传递机构TM2的旋转要素。
[0198]这样,将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1、CL2控制成第二状态(第一离合器CLl:分离/第二离合器CL2:接合),且根据转弯方向或横向加速度,一边改变电动机MOT的旋转方向一边进行转矩控制,由此能够产生所期望的横摆力矩,能够进行转弯辅助。而且,也可以通过产生与转弯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横摆力矩来进行转弯限制。
[0199]关于四轮驱动(4WD)及转矩矢量分配驱动(TV)的电力流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此省略说明。而且,关于前轮驱动(FWD)、四轮驱动(4WD)及转矩矢量分配驱动(TV)的切换,也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根据车速进行切换。
[0200]如以上说明的那样,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以能够选择性地切换的方式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太阳齿轮S1、S2、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内齿轮Rl、R2连接,因此通过I个电动机MOT能够向左右后轮LWr、Rffr输出同一方向的前后方向转矩,或者不输出前后方向转矩而在左后轮Lffr和右后轮Rffr中能够向相反方向输出转矩。而且,在向左右后轮LWr、RWr输出同一方向的前后方向转矩时和不输出前后方向转矩而在左后轮Lffr和右后轮Rffr中向相反方向输出转矩时,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中的电动机MOT的转矩的输入要素不同,因此通过改变太阳齿轮S1、S2、内齿轮Rl、R2、行星齿轮架C1、C2的齿轮比,能够使前后方向的辅助与转弯方向的辅助的大小具有差异。
[0201 ]而且,由于通过两个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构成动力传递机构TM2,因此能够减小轴向尺寸。
[0202]而且,动力传递机构TM2具备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且能够选择性地切换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因此能够向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太阳齿轮S1、S2和内齿轮Rl、R2中的任一方可靠地传递动力。
[0203]而且,电动机MOT相对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而配置于作为轴向一侧的左侧,因此与以由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1、PL2夹着的方式配置电动机MOT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左右后轮LWr、Rffr与行星齿轮架Cl、C2的连接部即接头Jl、J2在车宽方向上靠近内侧,因此能够抑制从接头Jl、J2向左右后轮LWr、RWr的角度。由此,在将后轮驱动装置20搭载于车辆V时,能够提高左右方向的配置的自由度。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电动机MOT相对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1、PL2而配置于作为轴向另一侧的右侧。
[0204]而且,电动机MOT在径向上与该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重叠,因此也能够减小径向尺寸。由此,在将后轮驱动装置20搭载于车辆V时,能够提高前后方向的相对于车辆V的搭载位置的自由度。
[0205]而且,第一离合器CLl与第二离合器CL2配置于在径向上偏置的位置,且配置于在轴向上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动力传递机构TM2的轴向尺寸的扩大。而且,可以通过共用的致动器进行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的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的切换。
[0206]而且,第一离合器CLl能够在与太阳齿轮S1、S2相同的旋转轴线上切换,因此能够有效利用行星齿轮机构的死区空间来配置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1、CL2。
[0207]而且,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在转矩矢量分配驱动(TV)直行时,与太阳齿轮S1、S2一体旋转的构件减少,因此太阳齿轮S1、S2的旋转中的惯性力变小,并且能够减少润滑油的溅油损失。
[0208]〈第四变形例〉
[0209]接下来,参照图13,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后轮驱动装置20。
[0210]在本变形例中,除了在第三变形例的动力传递机构TM2中设置第二空转轴73且在该第二空转轴73上设有中间齿轮75、第一输出齿轮57、第二离合器CL2这一点以外,具有与第三变形例的动力传递机构TM 2相同的结构,因此关于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同一符号而省略说明,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0211]中间齿轮75以与第二空转轴73—体旋转的方式设置,且始终与第二输出齿轮61及第二输入齿轮59啮合。而且,在第二空转轴73上设有第一输出齿轮57,通过基于第二离合器CL2的切换而第一输出齿轮57与第二空转轴73—体旋转或相对旋转。因此,在第一离合器CLl接合且第二离合器CL2分离的第一状态下,第二输入齿轮59与连结轴23连接,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太阳齿轮S1、S2的动力传递路径经由第二输出齿轮61、中间齿轮75、第二输入齿轮59而成为连接状态。另一方面,在第一离合器CLl分离且第二离合器CL2接合的第二状态下,第一输出齿轮57与第二空转轴73连接,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内齿轮Rl、R2的动力传递路径经由第二输出齿轮61、中间齿轮75、第一输出齿轮57、空转齿轮55、第一输入齿轮53而成为连接状
??τ O
[0212]因此,根据本变形例,除了第三变形例的效果之外,无论是四轮驱动(4WD)时还是转矩矢量分配驱动(TV)时,电动机MOT的转矩都经由中间齿轮75而传递,因此对应于中间齿轮75的量而能够确保大的齿轮比。需要说明的是,行星齿轮架C1、C2的旋转方向成为与第三变形例相反的方向。
[0213]此外,根据本变形例,通过追加第二空转轴73,能够确保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与连结轴23的距离,因此即使增大电动机MOT的体积也能够避免与车轴的干涉。
[0214]〈第五变形例〉
[0215]接下来,参照图14,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形例的后轮驱动装置20。
[0216]在本变形例中,电动机MOT装入动力传递机构TM2,动力传递机构TM2具备电动机MOT、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这两个行星齿轮机构。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分别由所谓单小齿轮型的行星齿轮机构构成,该单小齿轮型的行星齿轮机构包括太阳齿轮S1、S2、内齿轮Rl、R2、将与太阳齿轮S1、S2和内齿轮R1、R2啮合的小齿轮Pl、P2轴支承为自转及公转自如的行星齿轮架Cl、C2。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太阳齿轮S1、S2经由连结轴23以一体旋转的方式相互连接,并且行星齿轮架Cl、C2分别经由接头Jl、J2而与左右后轮LWr、RWr连接。
[0217]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具有相等的变速比,且夹着电动机MOT而配置。
[0218]第一行星齿轮机构PLl的内齿轮Rl的外齿Rlb与第一输入齿轮53嗤合,该第一输入齿轮53设置成与空转轴51—体旋转,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2的内齿轮R2的外齿R2b与第二输入齿轮63啮合,该第二输入齿轮63与空转齿轮55啮合,该空转齿轮55设置成与第一输入齿轮53在同轴上一体旋转。即,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内齿轮Rl、R2经由内齿轮Rl的外齿Rlb与第一输入齿轮53的啮合、空转齿轮55与第二输入齿轮63的啮合、第二输入齿轮6 3与内齿轮R2的外齿R2b的啮合这三次的啮合而连接。
[0219]这样,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内齿轮Rl、R2经由奇数次的啮合而连接,由此两个内齿轮Rl、R2以相互向相反方向旋转的方式发挥作用。即,内齿轮Rl的一方向的旋转通过内齿轮Rl的外齿Rlb与第一输入齿轮53的啮合而使第一输入齿轮53向另一方向旋转。由于第一输入齿轮53与空转齿轮55经由空转轴51而一体旋转,因此空转齿轮55也向另一方向旋转,另外,通过空转齿轮55与第二输入齿轮63的啮合,第二输入齿轮63向一方向旋转。此外,通过第二输入齿轮63与内齿轮R2的外齿R2b的啮合,第二输入齿轮63的一方向的旋转以使内齿轮R2向另一方向旋转的方式发挥作用。
[0220]而且,由内齿轮Rl的外齿Rlb和第一输入齿轮53的啮合所产生的齿轮比与由空转齿轮55和第二输入齿轮63的啮合及第二输入齿轮63和内齿轮R2的外齿R2b的啮合所产生的齿轮比设定成绝对值相等。因此,电动机MOT的转矩始终作为绝对值相等的相反方向的转矩而向内齿轮Rl、R2传递。
[0221]在将太阳齿轮S1、S2连接的连结轴23上以包围连结轴23的外周的方式设有中空状的第三输入齿轮65,通过基于第一离合器CLl的切换而与第三输入齿轮65与连结轴23—体旋转或相对旋转。即,第一离合器CLl通过接合或分离而将第三输入齿轮65与连结轴23的动力传递连接或切断。
[0222]而且,在第三输入齿轮65与太阳齿轮SI之间以包围连结轴23的外周的方式设有电动机Μ0Τ,中空状的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以与连结轴23相对旋转的方式向第三输入齿轮65侧延伸设置。
[0223]在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上以与输出轴21—体旋转的方式设有第二输出齿轮61,第二输出齿轮61与第四输入齿轮69啮合,该第四输入齿轮69设置成通过基于第二离合器CL2的切换而与空转轴51—体旋转或相对旋转。在第四输入齿轮69上以与第四输入齿轮69一体旋转的方式设有第二输出齿轮67,第二输出齿轮67与在连结轴23上设置的第三输入齿轮65啮合。即,第二离合器CL2通过接合或分离而将空转轴51与第四输入齿轮69及第二输出齿轮67的动力传递连接或切断。
[0224]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能够择一地采取都分离的状态、第一离合器CLl接合且第二离合器CL2分离的第一状态、第一离合器CLl分离且第二离合器CL2接合的第二状态。
[0225]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都分离的状态下,第四输入齿轮69及第二输出齿轮67未与空转轴51连接,且第三输入齿轮65也未与连结轴23连接,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动力传递路径成为切断状态。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都采取分离的状态时,能够进行如下这样的前轮驱动(FWD):从电动机MOT向左右后轮LWr、RWr不传递转矩,从后轮驱动装置20不产生左右驱动力和及左右驱动力差。
[0226]在第一离合器CLl接合且第二离合器CL2分离的第一状态下,第三输入齿轮65与连结轴23连接,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太阳齿轮S1、S2的动力传递路径经由第二输出齿轮61、第四输入齿轮69、第二输出齿轮67、第三输入齿轮65而成为连接状态。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1、CL2采取第一状态时,能够进行如下这样的四轮驱动(4WD):从电动机MOT向左右后轮LWr、RWr在前后方向上沿相同方向传递相同大小的转矩,从而从后轮驱动装置20产生所期望的左右驱动力和,不产生左右驱动力差。
[0227]在第一离合器CLl分离且第二离合器CL2接合的第二状态下,第四输入齿轮69及第二输出齿轮67与空转轴51连接,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内齿轮Rl、R2的动力传递路径经由第二输出齿轮61、第四输入齿轮69 (第二输出齿轮67)、第一输入齿轮53、空转齿轮55、第二输入齿轮63而成为连接状态。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采取第二状态时,能够进行如下这样的转矩矢量分配驱动(TV):从电动机MOT向左右后轮LWr、Rffr在前后方向上沿相反方向传递相同大小的转矩,从而从后轮驱动装置20产生所期望的左右驱动力差,不产生左右驱动力和。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前轮驱动(FWD)、四轮驱动(4WD)及转矩矢量分配驱动(TV),与第三变形例同样,省略详细说明。
[0228]根据本变形例,电动机MOT配置在与太阳齿轮S1、S2相同的旋转轴线上,因此能够减小径向尺寸。
[0229]而且,除了第三变形例的效果之外,在转矩矢量分配驱动(TV)时,电动机MOT的转矩经由第二输出齿轮61及第四输入齿轮69向内齿轮Rl、R2传递,因此能够确保大的齿轮比。
[0230]〈第二实施方式〉
[0231]接下来,参照图15A,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后轮驱动装置20。
[0232]在本实施方式中,动力传递机构TM2具备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这两个行星齿轮机构。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分别由所谓单小齿轮型的行星齿轮机构构成,该单小齿轮型的行星齿轮机构包括太阳齿轮S1、S2、内齿轮Rl、R2、将与太阳齿轮S1、S2和内齿轮Rl、R2啮合的小齿轮Pl、P2轴支承为自转及公转自如的行星齿轮架Cl、C2。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内齿轮Rl、R2构成第一及第二差动机构的第一旋转要素,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行星齿轮架Cl、C2构成第一及第二差动机构的第二旋转要素,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太阳齿轮S1、S2构成第一及第二差动机构的第三旋转要素。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内齿轮Rl、R2以一体旋转的方式相互连接,并且行星齿轮架Cl、C2分别经由接头Jl、J2而与左右后轮LWr、RWr连接。
[0233]第一行星齿轮机构PLl的太阳齿轮SI的大径外齿Slb与空转齿轮83啮合,该大径外齿Slb—体形成于小径外齿Sla,该小径外齿Sla形成在太阳齿轮SI的与小齿轮Pl啮合的外周面上,该空转齿轮83与第一输出齿轮81嗤合,该第一输出齿轮81设置成与输出轴21—体旋转,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2的太阳齿轮S2的大径外齿S2b与包围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的外周的中空状的第二输出齿轮85啮合,该大径外齿S2b—体形成于小径外齿S2a,该小径外齿S2a形成在太阳齿轮S2的与小齿轮P2啮合的外周面上。第二输出齿轮85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设置于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且通过基于第二离合器CL2的切换而与输出轴21—体旋转或相对旋转。
[0234]S卩,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太阳齿轮S1、S2经由大径外齿Slb与空转齿轮83的啮合、空转齿轮83与第一输出齿轮81的啮合、第二输出齿轮85与太阳齿轮S2的大径外齿S2b的啮合这三次的啮合而连接。这样,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太阳齿轮S1、S2经由奇数次的啮合而连接,由此两个太阳齿轮S1、S2以相互向相反方向旋转的方式发挥作用。
[0235]而且,由太阳齿轮SI的大径外齿Slb和空转齿轮83的啮合及空转齿轮83和第一输出齿轮81的啮合所产生的齿轮比与由太阳齿轮S2的大径外齿S2b和第二输出齿轮85的啮合所产生的齿轮比设定为绝对值相等。因此,电动机MOT的转矩始终作为绝对值相等的相反方向的转矩而向太阳齿轮S1、S2传递。
[0236]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内齿轮Rl、R2除了具有在与小齿轮Pl、P2啮合的内周面上形成的内齿Rla、R2a之外,还具有在外周面上形成的共用的外齿Rlb(R2b)。
[0237]在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上以包围输出轴21的外周的方式设有中空状的第三输出齿轮87,第三输出齿轮87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一体形成的内齿轮Rl、R2的外齿Rlb(R2b)啮合。第三输出齿轮87通过基于第一离合器CLl的切换而与输出轴21—体旋转或相对旋转。即,第一离合器CLl通过接合或分离而将第三输出齿轮87与输出轴21的动力传递连接或切断。而且,第二离合器CL2通过接合或分离而将第二输出齿轮85与输出轴21的动力传递连接或切断。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由能够通过共用的致动器切换的同步啮合机构构成,能够在同一旋转轴线、即与输出轴21相同的旋转轴线上进行切换。
[0238]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能够择一地采取都分离的状态、第一离合器CLl接合且第二离合器CL2分离的第一状态、第一离合器CLl分离且第二离合器CL2接合的第二状态。
[0239]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都分离的状态下,输出轴21与第二输出齿轮85和第三输出齿轮87都未连接,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动力传递路径成为切断状态。当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都采取分离的状态时,能够进行如下这样的前轮驱动(FWD):从电动机MOT向左右后轮LWr、RWr不传递转矩,从后轮驱动装置20不产生左右驱动力和及左右驱动力差。
[0240]在第一离合器CLl接合且第二离合器CL2分离的第一状态下,输出轴21与第三输出齿轮87连接,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内齿轮Rl、R2的动力传递路径成为连接状态。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1、CL2采取第一状态时,能够进行如下这样的四轮驱动(4WD):从电动机MOT向左右后轮LWr、RWr在前后方向上沿相同方向传递相同大小的转矩,从而从后轮驱动装置20产生所期望的左右驱动力和,不产生左右驱动力差。
[0241]在第一离合器CLl分离且第二离合器CL2接合的第二状态下,第二输出齿轮85与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连接,输出轴21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太阳齿轮S1、S2的动力传递路径成为连接状态。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采取第二状态时,能够进行如下这样的转矩矢量分配驱动(TV):从电动机MOT向左右后轮LWr、RWr在前后方向上沿相反方向传递相同大小的转矩,从而从后轮驱动装置20产生所期望的左右驱动力差,不产生左右驱动力和。
[0242]在以上的结构的后轮驱动装置20中,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如前述那样构成,因此太阳齿轮S1、行星齿轮架Cl及内齿轮Rl在相互之间能够传递动力,它们的转速相互处于共线关系,并且太阳齿轮S2、行星齿轮架C2及内齿轮R2也在相互之间能够传递动力,它们的转速相互处于共线关系。
[0243]而且,内齿轮Rl与内齿轮R2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接,因此内齿轮Rl与内齿轮R2的转速彼此相等。而且,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太阳齿轮S1、S2经由奇数次的啮合而连接,由此两个太阳齿轮S1、S2以相同转速且彼此向相反方向旋转的方式发挥作用。这通过图15B的共线图说明的话,是指以将连结两个太阳齿轮S1、S2的假想线LI与表示零旋转的零旋转线L2相交的交点为支点O进行旋转的关系性来限制两个太阳齿轮S1、S2的转速。
[0244]图15B(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后轮驱动装置20的前轮驱动(FWD)直行时的共线图。图15B(b)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后轮驱动装置20的四轮驱动(4WD)直行时的共线图,共线图上的箭头表示作用于各要素的转矩。图15B(c)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后轮驱动装置20的转矩矢量分配驱动(TV)直行时的共线图,共线图上的箭头表示作用于各要素的转矩。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及以后的实施方式中,关于左右后轮LWr、RWr存在转速差的转弯时,省略图不O
[0245]如图15B(a)所示,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都分离的前轮驱动(FWD)时,电动机MOT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动力传递路径成为切断状态,从电动机MOT向左右后轮LWr、RWr不传递转矩,从后轮驱动装置20不产生左右驱动力和及左右驱动力差。
[0246]如图15B(b)所示,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1、CL2采取第一状态的四轮驱动(4WD)时,电动机MOT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内齿轮Rl、R2的动力传递路径经由第三输出齿轮87而成为连接状态,从电动机MOT向内齿轮Rl、R2输入顺向的马达转矩M。在通常的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中,在顺向的转矩向内齿轮Rl、R2输入的情况下,对太阳齿轮S1、S2及行星齿轮架Cl、C2传递使转速上升的转矩,但是如上所述,太阳齿轮S1、S2被限制成相互仅以相同的转速向相反方向旋转,因此太阳齿轮S1、S2成为支点,向作为力点的内齿轮Rl、R2输入的顺向的马达转矩M作为马达转矩Ml、M2乘以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变速比所得到的顺向的左右后轮转矩Tl、T2而向作为作用点的行星齿轮架Cl、C2传递。由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变速比相等,因此左右后轮转矩Tl、T2成为绝对值相等的同一方向的转矩,由此产生与左右后轮转矩Tl、Τ2之和(Τ1+Τ2)对应的左右驱动力和,向车辆V稳定地施加前进方向的驱动力。需要说明的是,左右后轮转矩Tl、Τ2之差(Τ1-Τ2)成为零,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为第一状态时,不会因电动机MOT的转矩的产生而从后轮驱动装置20产生左右驱动力差,不会向车辆V施加横摆力矩。
[0247]如图15B(c)所示,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1、CL2成为第二状态的转矩矢量分配驱动(TV)时,电动机MOT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太阳齿轮S1、S2的动力传递路径成为连接状态,从电动机MOT向太阳齿轮S1、S2输入绝对值相等的相反方向的马达转矩Ml、M2。在内齿轮Rl、R2中,马达转矩分配力彼此抵消(相抵),因此在行星齿轮架Cl、C2上产生绝对值相等的相反方向的左右后轮转矩Tl、T2,产生与左右后轮转矩Tl、T2之差(T1-T2)对应的左右驱动力差,向车辆V稳定地施加逆时针的横摆力矩Y。需要说明的是,左右后轮转矩Τ1、Τ2之和(Τ1+Τ2)成为零,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1、CL2为第二状态时,不会因电动机MOT的转矩的产生而从后轮驱动装置20产生左右驱动力和,不会向车辆V施加前后方向的转矩。
[0248]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也以能够选择性地切换的方式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太阳齿轮S1、S2、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1、PL2的内齿轮R1、R2连接,因此通过I个电动机MOT能够向左右后轮Lffr、Rffr输出同一方向的前后方向转矩,或者不输出前后方向转矩而在左后轮Lffr和右后轮RWr中向相反方向输出转矩。此外,在向左右后轮LWr、RWr输出同一方向的前后方向转矩时和不输出前后方向转矩而在左后轮LWr和右后轮RWr中向相反方向输出转矩时,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中的电动机MOT的转矩的输入要素不同,因此通过改变太阳齿轮S1、S2、内齿轮Rl、R2、行星齿轮架C1、C2的齿轮比,能够使前后方向的辅助与转弯方向的辅助的大小具有差异。
[0249]〈第三实施方式〉
[0250]接下来,参照图16A,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后轮驱动装置20。
[0251]在本实施方式中,动力传递机构TM2具备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这两个行星齿轮机构。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分别由所谓单小齿轮型的行星齿轮机构构成,该单小齿轮型的行星齿轮机构包括太阳齿轮S1、S2、内齿轮Rl、R2、将与太阳齿轮S1、S2和内齿轮Rl、R2啮合的小齿轮Pl、P2轴支承为自转及公转自如的行星齿轮架Cl、C2。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行星齿轮架Cl、C2构成第一及第二差动机构的第一旋转要素,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太阳齿轮S1、S2构成第一及第二差动机构的第二旋转要素,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内齿轮Rl、R2构成第一及第二差动机构的第三旋转要素。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行星齿轮架C1、C2以一体旋转的方式相互连接且具有共用的第二输入齿轮89,该第二输入齿轮89与包围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的外周的中空状的第二输出齿轮35啮合。第二输出齿轮35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设置于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且通过基于第一离合器CLl的切换而与输出轴21—体旋转或相对旋转。而且,太阳齿轮S1、S2分别经由接头Jl、J2而与左右后轮LWr、RWr连接。
[0252]第一行星齿轮机构PLl的内齿轮Rl的外齿Rlb与包围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的外周的中空状的第一输出齿轮25嗤合,该外齿Rlb—体形成于内齿Rla,该内齿Rla形成在内齿轮Rl的与小齿轮Pl啮合的内周面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2的内齿轮R2的外齿R2b与第一输入齿轮29啮合,该外齿R2b—体形成于内齿R2a,该内齿R2a形成在内齿轮R2的与小齿轮P2啮合的内周面上,该第一输入齿轮29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设置在与第一输出齿轮25啮合的空转齿轮27的空转轴31上。
[0253]S卩,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1、PL2的内齿轮R1、R2经由内齿轮Rl的外齿Rlb与第一输出齿轮25的啮合、第一输出齿轮25与空转齿轮27的啮合、第一输入齿轮29与内齿轮R2的外齿R2b的啮合这三次的啮合而连接。这样,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内齿轮Rl、R2经由奇数次的啮合而连接,由此两个内齿轮R1、R2以相互向相反方向旋转的方式发挥作用。
[0254]而且,由内齿轮Rl的外齿Rlb和第一输出齿轮25的啮合所产生的齿轮比与由第一输出齿轮25和空转齿轮27的啮合及第一输入齿轮29和内齿轮R2的外齿R2b的啮合所产生的齿轮比设定为绝对值相等。因此,电动机MOT的转矩始终作为绝对值相等的相反方向的转矩而向内齿轮Rl、R2传递。
[0255]在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上设置的第二输出齿轮35和第一输出齿轮25能够相对旋转且沿轴向对置配置,分别通过基于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1、CL2的切换而与输出轴21—体旋转或相对旋转。即,第一离合器CLl通过接合或分离而将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与第二输出齿轮35的动力传递连接或切断。第二离合器CL2通过接合或分离而将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与第一输出齿轮25的动力传递连接或切断。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由能够通过共用的致动器切换的同步啮合机构构成,能够在同一旋转轴线、即与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相同的旋转轴线上进行切换。
[0256]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能够择一地采取都分离的状态、第一离合器CLl接合且第二离合器CL2分离的第一状态、第一离合器CLl分离且第二离合器CL2接合的第二状态。
[0257]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都分离的状态下,第一输出齿轮25及第二输出齿轮35未与输出轴21连接,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动力传递路径成为切断状态。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1、CL2都采取分离的状态时,能够进行如下这样的前轮驱动(FWD):从电动机MOT向左右后轮LWr、Rffr不传递转矩,从后轮驱动装置20不产生左右驱动力和及左右驱动力差。
[0258]在第一离合器CLl接合且第二离合器CL2分离的第一状态下,第二输出齿轮35与输出轴21连接,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行星齿轮架Cl、C2的动力传递路径成为连接状态。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采取第一状态时,能够进行如下这样的四轮驱动(4WD):从电动机MOT向左右后轮LWr、RWr在前后方向上沿相同方向传递相同大小的转矩,从而从后轮驱动装置20产生所期望的左右驱动力和,不产生左右驱动力差。
[0259]在第一离合器CLl分离且第二离合器CL2接合的第二状态下,第一输出齿轮25与输出轴21连接,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内齿轮Rl、R2的动力传递路径经由第一输出齿轮25、空转齿轮27、第一输入齿轮29而成为连接状态。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采取第二状态时,能够进行如下这样的转矩矢量分配驱动(TV):从电动机MOT向左右后轮LWr、RWr在前后方向上沿相反方向传递相同大小的转矩,从而从后轮驱动装置20产生所期望的左右驱动力差,不产生左右驱动力和。
[0260]在以上的结构的后轮驱动装置20中,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如前述那样构成,因此太阳齿轮S1、行星齿轮架Cl及内齿轮Rl在相互之间能够传递动力,它们的转速相互处于共线关系,并且太阳齿轮S2、行星齿轮架C2及内齿轮R2也在相互之间能够传递动力,它们的转速相互处于共线关系。
[0261]而且,行星齿轮架Cl与行星齿轮架C2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接,因此行星齿轮架Cl与行星齿轮架C2的转速彼此相等。而且,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内齿轮Rl、R2经由奇数次的啮合而连接,由此两个内齿轮Rl、R2以相同转速且彼此向相反方向旋转的方式发挥作用。这利用图16B的共线图说明的话,是指以将连结两个内齿轮R1、R2的假想线LI与表示零旋转的零旋转线L2相交的交点为支点O而进行旋转的关系性来限制两个内齿轮R1、R2的转速。
[0262]图16B(a)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后轮驱动装置20的前轮驱动(FWD)直行时的共线图。图16B(b)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后轮驱动装置20的四轮驱动(4WD)直行时的共线图,共线图上的箭头表示作用于各要素的转矩。图16B(c)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后轮驱动装置20的转矩矢量分配驱动(TV)直行时的共线图,共线图上的箭头表示作用于各要素的转矩。
[0263]如图16B(a)所示,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都分离的前轮驱动(FWD)时,电动机MOT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动力传递路径成为切断状态,从电动机MOT向左右后轮LWr、RWr不传递转矩,从后轮驱动装置20不产生左右驱动力和及左右驱动力差。
[0264]如图16B(b)所示,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1、CL2成为第一状态的四轮驱动(4WD)时,电动机MOT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行星齿轮架Cl、C2的动力传递路径经由第二输出齿轮35及第二输入齿轮89而成为连接状态,从电动机MOT向行星齿轮架Cl、C2输入顺向的马达转矩M。在通常的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1、PL2中,在向行星齿轮架C1、C2输入了顺向的转矩的情况下,对太阳齿轮S1、S2及内齿轮Rl、R2传递使转速上升的转矩,但是如上所述,内齿轮Rl、R2被限制成相互仅以相同转速向相反方向旋转,因此内齿轮Rl、R2成为支点,向作为力点的行星齿轮架Cl、C2输入的顺向的马达转矩M作为马达转矩Ml、M2乘以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变速比所得到的顺向的左右后轮转矩Tl、T2而向作为作用点的太阳齿轮S1、S2传递。由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变速比相等,因此左右后轮转矩Tl、T2成为绝对值相等的同一方向的转矩,由此产生与左右后轮转矩T1、T2之和(Τ1+Τ2)对应的左右驱动力和,向车辆V稳定地施加前进方向的驱动力。需要说明的是,左右后轮转矩Τ1、Τ2之差(Τ1-Τ2)成为零,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1、CL2为第一状态时,不会因电动机MOT的转矩的产生而从后轮驱动装置20产生左右驱动力差,不会向车辆施加横摆力矩。
[0265]如图16B(c)所示,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1、CL2成为第二状态的转矩矢量分配驱动(TV)时,电动机MOT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内齿轮Rl、R2的动力传递路径成为连接状态,从电动机MOT向内齿轮Rl、R2输入绝对值相等的相反方向的马达转矩Ml、M2。在行星齿轮架C1、C2中,由于马达转矩分配力彼此抵消(相抵),因此在太阳齿轮S1、S2上产生绝对值相等的相反方向的左右后轮转矩Tl、T2,产生与左右后轮转矩Tl、T2之差(T1-T2)对应的左右驱动力差,向车辆V稳定地施加逆时针的横摆力矩Y。需要说明的是,左右后轮转矩Τ1、Τ2之和(Τ1+Τ2)成为零,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1、CL2为第二状态时,不会因电动机MOT的转矩的产生而从后轮驱动装置20产生左右驱动力和,不会向车辆V施加前后方向的转矩。
[0266]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以能够选择性地切换的方式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行星齿轮架Cl、C2、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1、PL2的内齿轮R1、R2连接,因此通过I个电动机MOT能够向左右后轮Lffr、Rffr输出同一方向的前后方向转矩,或者不输出前后方向转矩而在左后轮Lffr和右后轮RWr中能够向相反方向输出转矩。此外,在向左右后轮LWr、RWr输出同一方向的前后方向转矩时和不输出前后方向转矩而在左后轮Lffr和右后轮RWr中向相反方向输出转矩时,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中的电动机MOT的转矩的输入要素不同,因此通过改变太阳齿轮S1、S2、内齿轮R1、R2、行星齿轮架C1、C2的齿轮比,能够使前后方向的辅助与转弯方向的辅助的大小具有差升。
[0267]〈第四实施方式〉
[0268]接下来,参照图17,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后轮驱动装置20。
[0269]在本实施方式中,动力传递机构TM2具备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这两个行星齿轮机构。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分别由所谓单小齿轮型的行星齿轮机构构成,该单小齿轮型的行星齿轮机构包括太阳齿轮S1、S2、内齿轮Rl、R2、将与太阳齿轮S1、S2和内齿轮Rl、R2啮合的小齿轮Pl、P2轴支承为自转及公转自如的行星齿轮架Cl、C2。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行星齿轮架Cl、C2构成第一及第二差动机构的第一旋转要素,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内齿轮Rl、R2构成第一及第二差动机构的第二旋转要素,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太阳齿轮S1、S2构成第一及第二差动机构的第三旋转要素。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行星齿轮架C1、C2以一体旋转的方式相互连接且具有共用的第二输入齿轮89,该第二输入齿轮89与包围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的外周的中空状的第二输出齿轮35啮合。第二输出齿轮35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设置于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且通过基于第一离合器CLl的切换而与输出轴21—体旋转或相对旋转。而且,内齿轮R2、Rl分别经由接头Jl、J2而与左右后轮LWr、RWr连接。
[0270]第一行星齿轮机构PLl的太阳齿轮SI的大径外齿Slb与空转齿轮83啮合,该大径外齿Slb—体形成于小径外齿Sla,该小径外齿Sla形成在太阳齿轮SI的与小齿轮Pl啮合的外周面上,该空转齿轮83与包围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的外周的中空状的第一输出齿轮25啮合,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2的太阳齿轮S2的大径外齿S2b与第一输出齿轮25嗤合,该大径外齿S2b—体形成于小径外齿S2a,该小径外齿S2a形成在太阳齿轮S2的与小齿轮P2啮合的外周面上。第一输出齿轮25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设置于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且通过基于第二离合器CL2的切换而与输出轴21 —体旋转或相对旋转。
[0271]S卩,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太阳齿轮S1、S2经由大径外齿Slb与空转齿轮83的啮合、空转齿轮83与第一输出齿轮25的啮合、第一输出齿轮25与太阳齿轮S2的大径外齿S2b的啮合这三次的啮合而连接。这样,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太阳齿轮S1、S2经由奇数次的啮合而连接,由此两个太阳齿轮S1、S2以相互向相反方向旋转的方式发挥作用。
[0272]而且,由太阳齿轮SI的大径外齿Slb和空转齿轮83的啮合及空转齿轮83和第一输出齿轮25的啮合所产生的齿轮比与由太阳齿轮S2的大径外齿S2b和第一输出齿轮25的啮合所产生的齿轮比设定为绝对值相等。因此,电动机MOT的转矩始终作为绝对值相等的相反方向的转矩向太阳齿轮S1、S2传递。
[0273]在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上设置的第二输出齿轮35与第一输出齿轮25能够相对旋转且沿轴向对置配置,分别通过基于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1、CL2的切换而与输出轴21—体旋转或相对旋转。即,第一离合器CLl通过接合或分离而将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与第二输出齿轮35的动力传递连接或切断。第二离合器CL2通过接合或分离而将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与第一输出齿轮25的动力传递连接或切断。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由能够通过共用的致动器切换的同步啮合机构构成,能够在同一旋转轴线、即与输出轴21相同的旋转轴线上进行切换。
[0274]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能够择一地采取都分离的状态、第一离合器CLl接合且第二离合器CL2分离的第一状态、第一离合器CLl分离且第二离合器CL2接合的第二状态。
[0275]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都分离的状态下,第一输出齿轮25及第二输出齿轮35未与输出轴21连接,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动力传递路径成为切断状态。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1、CL2都采取分离的状态时,能够进行如下这样的前轮驱动(FWD):从电动机MOT向左右后轮LWr、Rffr不传递转矩,从后轮驱动装置20不产生左右驱动力和及左右驱动力差。
[0276]在第一离合器CLl接合且第二离合器CL2分离的第一状态下,第二输出齿轮35与输出轴21连接,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行星齿轮架Cl、C2的动力传递路径成为连接状态。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采取第一状态时,能够进行如下这样的四轮驱动(4WD):从电动机MOT向左右后轮LWr、RWr在前后方向上沿相同方向传递相同大小的转矩,从而从后轮驱动装置20产生所期望的左右驱动力和,不产生左右驱动力差。
[0277]在第一离合器CLl分离且第二离合器CL2接合的第二状态下,第一输出齿轮25与输出轴21连接,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太阳齿轮S1、S2的动力传递路径经由第一输出齿轮25、空转齿轮83而成为连接状态。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采取第二状态时,能够进行如下这样的转矩矢量分配驱动(TV):从电动机MOT向左右后轮LWr、Rffr在前后方向上沿相反方向传递相同大小的转矩,从而从后轮驱动装置20产生所期望的左右驱动力差,不产生左右驱动力和。
[0278]本实施方式的后轮驱动装置20的共线图通过在图16B中,将内齿轮R1、R2分别改写为太阳齿轮S2、S1,并且将太阳齿轮S1、S2分别改写为内齿轮R2、R1来表示。其他的作用及效果与第三实施方式的后轮驱动装置20同样。
[0279]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以能够选择性地切换的方式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行星齿轮架Cl、C2、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太阳齿轮S1、S2连接,因此通过I个电动机MOT能够向左右后轮Lffr、Rffr输出同一方向的前后方向转矩,或者不输出前后方向转矩而在左后轮LWr和右后轮RWr中向相反方向输出转矩。此外,在向左右后轮LWr、Rffr输出同一方向的前后方向转矩时和不输出前后方向转矩而在左后轮LWr和右后轮RWr中向相反方向输出转矩时,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中的电动机MOT的转矩的输入要素不同,因此通过改变太阳齿轮S1、S2、内齿轮Rl、R2、行星齿轮架C1、C2的齿轮比,能够使前后方向的辅助与转弯方向的辅助的大小具有差异。
[0280]〈第五实施方式〉
[0281]接下来,参照图18A,说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后轮驱动装置20。
[0282]在本实施方式中,动力传递机构TM2具备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这两个行星齿轮机构。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分别由所谓单小齿轮型的行星齿轮机构构成,该单小齿轮型的行星齿轮机构包括太阳齿轮S1、S2、内齿轮Rl、R2、将与太阳齿轮S1、S2和内齿轮Rl、R2啮合的小齿轮Pl、P2轴支承为自转及公转自如的行星齿轮架Cl、C2。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内齿轮Rl、R2构成第一及第二差动机构的第一旋转要素,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太阳齿轮S1、S2构成第一及第二差动机构的第二旋转要素,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行星齿轮架Cl、C2构成第一及第二差动机构的第三旋转要素。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1、PL2的内齿轮R1、R2以一体旋转的方式相互连接且具有共用的外齿Rlb(R2b),该外齿Rlb(R2b)与包围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的外周的中空状的第三输出齿轮87啮合。第三输出齿轮87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设置于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且通过基于第一离合器CLl的切换而与输出轴21—体旋转或相对旋转。而且,太阳齿轮S1、S2分别经由接头Jl、J2而与左右后轮LWr、RWr连接。
[0283]第一行星齿轮机构PLl的行星齿轮架Cl的一体形成的第一输入齿轮91与空转齿轮83嗤合,该空转齿轮83与第一输出齿轮81嗤合,该第一输出齿轮81设置成与输出轴21—体旋转,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2的行星齿轮架C2的一体形成的第二输入齿轮93与包围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的外周的中空状的第二输出齿轮85啮合。第二输出齿轮85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设置于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且通过基于第二离合器CL2的切换而与输出轴21—体旋转或相对旋转。
[0284]S卩,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行星齿轮架Cl、C2经由第一输入齿轮91与空转齿轮83的啮合、空转齿轮83与第一输出齿轮81的啮合、第二输出齿轮85与第二输入齿轮93的啮合这三次的啮合而连接。这样,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行星齿轮架Cl、C2经由奇数次的啮合而连接,由此两个行星齿轮架Cl、C2以相互向相反方向旋转的方式发挥作用。
[0285]而且,由行星齿轮架Cl的第一输入齿轮91和空转齿轮83的啮合及空转齿轮83和第一输出齿轮81的啮合所产生的齿轮比与由行星齿轮架C2的第二输入齿轮93和第二输出齿轮85的啮合所产生的齿轮比设定为绝对值相等。因此,电动机MOT的转矩始终作为绝对值相等的相反方向的转矩而向行星齿轮架Cl、C2传递。
[0286]在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上设置的第三输出齿轮87与第二输出齿轮85能够相对旋转且沿轴向对置配置,分别通过基于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1、CL2的切换而与输出轴21—体旋转或相对旋转。即,第一离合器CLl通过接合或分离而将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与第三输出齿轮87的动力传递连接或切断。第二离合器CL2通过接合或分离而将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与第二输出齿轮85的动力传递连接或切断。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由能够通过共用的致动器切换的同步啮合机构构成,能够在同一旋转轴线、即与输出轴21相同的旋转轴线上进行切换。
[0287]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能够择一地采取都分离的状态、第一离合器CLl接合且第二离合器CL2分离的第一状态、第一离合器CLl分离且第二离合器CL2接合的第二状态。
[0288]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都分离的状态下,输出轴21与第二输出齿轮85和第三输出齿轮87都未连接,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动力传递路径成为切断状态。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都采取分离的状态时,能够进行如下这样的前轮驱动(FWD):从电动机MOT向左右后轮LWr、RWr不传递转矩,从后轮驱动装置20不产生左右驱动力和及左右驱动力差。
[0289]在第一离合器CLl接合且第二离合器CL2分离的第一状态下,输出轴21与第三输出齿轮87连接,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内齿轮Rl、R2的动力传递路径成为连接状态。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1、CL2采取第一状态时,能够进行如下这样的四轮驱动(4WD):从电动机MOT向左右后轮LWr、RWr在前后方向上沿相同方向传递相同大小的转矩,从而从后轮驱动装置20产生所期望的左右驱动力和,不产生左右驱动力差。
[0290]在第一离合器CLl分离且第二离合器CL2接合的第二状态下,第二输出齿轮85与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连接,输出轴21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行星齿轮架Cl、C2的动力传递路径成为连接状态。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采取第二状态时,能够进行如下这样的转矩矢量分配驱动(TV):从电动机MOT向左右后轮LWr、Rffr在前后方向上沿相反方向传递相同大小的转矩,从而从后轮驱动装置20产生所期望的左右驱动力差,不产生左右驱动力和。
[0291]在以上的结构的后轮驱动装置20中,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如前述那样构成,因此太阳齿轮S1、行星齿轮架Cl及内齿轮Rl在相互之间能够传递动力,它们的转速相互处于共线关系,并且太阳齿轮S2、行星齿轮架C2及内齿轮R2也在相互之间能够传递动力,它们的转速相互处于共线关系。
[0292]而且,由于内齿轮Rl与内齿轮R2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接,因此内齿轮Rl与内齿轮R2的转速彼此相等。此外,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行星齿轮架Cl、C2经由奇数次的啮合而连接,由此两个行星齿轮架Cl、C2以相同转速且彼此向相反方向旋转的方式发挥作用。这利用图18B的共线图说明的话,是指以将连结两个行星齿轮架C1、C2的假想线LI与表示零旋转的零旋转线L2相交的交点为支点O而进行旋转的关系性来限制两个行星齿轮架C1、C2的转速。
[0293]图18B(a)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后轮驱动装置20的前轮驱动(FWD)直行时的共线图。图18B(b)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后轮驱动装置20的四轮驱动(4WD)直行时的共线图,共线图上的箭头表示作用于各要素的转矩。图1SB(C)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后轮驱动装置20的转矩矢量分配驱动(TV)直行时的共线图,共线图上的箭头表示作用于各要素的转矩。
[0294]如图18B(a)所示,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都分离的前轮驱动(FWD)时,电动机MOT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动力传递路径成为切断状态,从电动机MOT向左右后轮LWr、RWr不传递转矩,从后轮驱动装置20不产生左右驱动力和及左右驱动力差。
[0295]如图18B(b)所示,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1、CL2成为第一状态的四轮驱动(4WD)时,电动机MOT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内齿轮Rl、R2的动力传递路径经由第三输出齿轮87而成为连接状态,从电动机MOT向内齿轮Rl、R2输入逆向的马达转矩M。在通常的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中,在向内齿轮Rl、R2输入了逆向的转矩的情况下,对太阳齿轮S1、S2及行星齿轮架C1、C2传递使转速下降的转矩,但是如上所述,行星齿轮架Cl、C2被限制成相互仅以相同的转速向相反方向旋转,因此行星齿轮架Cl、C2成为支点,向作为力点的内齿轮Rl、R2输入的逆向的马达转矩M作为马达转矩Ml、M2乘以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变速比所得到的顺向的左右后轮转矩T1、T2而向作为作用点的太阳齿轮S1、S2传递。由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变速比相等,因此左右后轮转矩Tl、Τ2成为绝对值相等的同一方向的转矩,由此产生与左右后轮转矩Tl、Τ2之和(Τ1+Τ2)对应的左右驱动力和,向车辆V稳定地施加前进方向的驱动力。需要说明的是,左右后轮转矩Tl、Τ2之差(Τ1-Τ2)成为零,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为第一状态时,不会因电动机MOT的转矩的产生而从后轮驱动装置20产生左右驱动力差,不会向车辆施加横摆力矩。
[0296]如图1SB(C)所示,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1、CL2成为第二状态的转矩矢量分配驱动(TV)时,电动机MOT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行星齿轮架Cl、C2的动力传递路径成为连接状态,从电动机MOT向行星齿轮架C1、C2输入绝对值相等的相反方向的马达转矩Ml、M2。在内齿轮Rl、R2中,由于马达转矩分配力彼此抵消(相抵),因此在太阳齿轮S1、S2上产生绝对值相等的相反方向的左右后轮转矩Tl、T2,产生与左右后轮转矩Tl、T2之差(Tl-T2)对应的左右驱动力差,向车辆V稳定地施加逆时针的横摆力矩Y。需要说明的是,左右后轮转矩T1、T2之和(T1+T2)成为零,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1、CL2为第二状态时,不会因电动机MOT的转矩的产生而从后轮驱动装置20产生左右驱动力和,不会向车辆V施加前后方向的转矩。
[0297]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以能够选择性地切换的方式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内齿轮Rl、R2、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行星齿轮架C1、C2连接,因此通过I个电动机MOT能够向左右后轮Lffr、Rffr输出同一方向的前后方向转矩,或者不输出前后方向转矩而在左后轮Lffr和右后轮RWr中向相反方向输出转矩。此外,在向左右后轮LWr、RWr输出同一方向的前后方向转矩时和不输出前后方向转矩而在左后轮LWr和右后轮RWr中向相反方向输出转矩时,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中的电动机MOT的转矩的输入要素不同,因此通过改变太阳齿轮S1、S2、内齿轮Rl、R2、行星齿轮架C1、C2的齿轮比,能够使前后方向的辅助与转弯方向的辅助的大小具有差异。
[0298]〈第六实施方式〉
[0299]接下来,参照图19,说明第六实施方式的后轮驱动装置20。
[0300]在本实施方式中,动力传递机构TM2具备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这两个行星齿轮机构。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分别由所谓单小齿轮型的行星齿轮机构构成,该单小齿轮型的行星齿轮机构包括太阳齿轮S1、S2、内齿轮Rl、R2、将与太阳齿轮S1、S2和内齿轮Rl、R2啮合的小齿轮Pl、P2轴支承为自转及公转自如的行星齿轮架Cl、C2。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太阳齿轮S1、S2构成第一及第二差动机构的第一旋转要素,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内齿轮Rl、R2构成第一及第二差动机构的第二旋转要素,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行星齿轮架Cl、C2构成第一及第二差动机构的第三旋转要素。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太阳齿轮S1、S2经由连结轴23以一体旋转的方式相互连接,并且内齿轮Rl、R2分别经由接头Jl、J2而与左右后轮LWr、RWr连接。
[0301 ]在将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太阳齿轮S1、S2连接的连结轴23上,第二输入齿轮33以与太阳齿轮S1、S2—体旋转的方式距太阳齿轮S1、S2等距尚地设置,该第二输入齿轮33与包围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的外周的中空状的第三输出齿轮87啮合。第三输出齿轮87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设置于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且通过基于第一离合器CLl的切换而与输出轴21 —体旋转或相对旋转。
[0302]第一行星齿轮机构PLl的行星齿轮架Cl的一体形成的第一输入齿轮91与空转齿轮83嗤合,该空转齿轮83与第一输出齿轮81嗤合,该第一输出齿轮81设置成与输出轴21—体旋转,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2的行星齿轮架C2的一体形成的第二输入齿轮93与包围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的外周的中空状的第二输出齿轮85啮合。第二输出齿轮85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设置于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且通过基于第二离合器CL2的切换而与输出轴21—体旋转或相对旋转。
[0303]S卩,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行星齿轮架Cl、C2经由第一输入齿轮91与空转齿轮83的啮合、空转齿轮83与第一输出齿轮81的啮合、第二输出齿轮85与第二输入齿轮93的啮合这三次的啮合而连接。这样,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行星齿轮架Cl、C2经由奇数次的啮合而连接,由此两个行星齿轮架Cl、C2以相互向相反方向旋转的方式发挥作用。
[0304]而且,由行星齿轮架Cl的第一输入齿轮91和空转齿轮83的啮合及空转齿轮83和第一输出齿轮81的啮合所产生的齿轮比与由行星齿轮架C2的第二输入齿轮93和第二输出齿轮85的啮合所产生的齿轮比设定为绝对值相等。因此,电动机MOT的转矩始终作为绝对值相等的相反方向的转矩而向行星齿轮架Cl、C2传递。
[0305]在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的外周设置的第三输出齿轮87与第二输出齿轮85能够相对旋转且沿轴向对置配置,分别通过基于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1、CL2的切换而与输出轴21一体旋转或相对旋转。即,第一离合器CLl通过接合或分离而将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与第三输出齿轮87的动力传递连接或切断。第二离合器CL2通过接合或分离而将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与第二输出齿轮85的动力传递连接或切断。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由能够通过共用的致动器切换的同步啮合机构构成,能够在同一旋转轴线、即与输出轴21相同的旋转轴线上进行切换。
[0306]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能够择一地采取都分离的状态、第一离合器CLl接合且第二离合器CL2分离的第一状态、第一离合器CLl分离且第二离合器CL2接合的第二状态。
[0307]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都分离的状态下,输出轴21与第二输出齿轮85和第三输出齿轮87都未连接,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动力传递路径成为切断状态。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都采取分离的状态时,能够进行如下这样的前轮驱动(FWD):从电动机MOT向左右后轮LWr、RWr不传递转矩,从后轮驱动装置20不产生左右驱动力和及左右驱动力差。
[0308]在第一离合器CLl接合且第二离合器CL2分离的第一状态下,输出轴21与第三输出齿轮87连接,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太阳齿轮S1、S2的动力传递路径经由第二输入齿轮33而成为连接状态。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采取第一状态时,能够进行如下这样的四轮驱动(4WD):从电动机MOT向左右后轮LWr、RWr在前后方向上沿相同方向传递相同大小的转矩,从而从后轮驱动装置20产生所期望的左右驱动力和,不产生左右驱动力差。
[0309]在第一离合器CLl分离且第二离合器CL2接合的第二状态下,第二输出齿轮85与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连接,输出轴21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行星齿轮架Cl、C2的动力传递路径经由第二输出齿轮85、第一输出齿轮81、空转齿轮83而成为连接状态。在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1、CL2采取第二状态时,能够进行如下这样的转矩矢量分配驱动(TV):从电动机MOT向左右后轮LWr、RWr在前后方向上沿相反方向传递相同大小的转矩,从而从后轮驱动装置20产生所期望的左右驱动力差,不产生左右驱动力和。
[0310]本实施方式的共线图通过在图18B中,将太阳齿轮S1、S2分别改写为内齿轮R1、R2,并且将内齿轮R1、R2分别改写为太阳齿轮S1、S2来表示。其他的作用及效果与第五实施方式的后轮驱动装置20相同。
[0311]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电动机MOT的输出轴21以能够选择地切换的方式与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1、PL2的太阳齿轮S1、S2、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的行星齿轮架C1、C2连接,因此通过I个电动机MOT能够向左右后轮Lffr、Rffr输出同一方向的前后方向转矩,或者不输出前后方向转矩而在左后轮Lffr和右后轮RWr中向相反方向输出转矩。此外,在向左右后轮LWr、RWr输出同一方向的前后方向转矩时和不输出前后方向转矩而在左后轮LWr和右后轮RWr中向相反方向输出转矩时,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Ll、PL2中的电动机MOT的转矩的输入要素不同,因此通过改变太阳齿轮S1、S2、内齿轮Rl、R2、行星齿轮架C1、C2的齿轮比,能够使前后方向的辅助与转弯方向的辅助的大小具有差异。
[0312]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没有限定为前述的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可以适当进行变形、改良等。
[0313]例如,在图1记载的车辆V的基础上,如图20所示,在开关机构SW与发电机GEN的电力路径上配置电容器CAP,将电容器CAP经由DC/DC转换器而与蓄电池BATT连接。这样,通过在开关机构SW与发电机GEN的电力路径上设置电容器CAP,从而以发动机ENG的低旋转时等的发电机GEN的发电量不足的情况下,从电容器CAP能够补偿电力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在起步时通过电容器CAP的能量进行前后方向的行驶辅助,然后切换成发电机GEN。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取代电容器CAP而使用其他的蓄电池。
[0314]另外,可以以使发电机GEN的发电电压与蓄电池BATT的充电电压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
[0315]另外,第一及第二离合器CLl、CL2可以采用摩擦离合器、同步离合器、爪形离合器等各种结构。
[0316]此外,本发明的驱动装置还可以搭载于混合动力车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增程器等各种车辆的车轮、航空器的螺旋桨、船舶的螺旋桨等运输设备的推进构件。
[0317]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差动机构,例示了行星齿轮机构,但也可以由摆线减速器等不使用齿轮的其他的行星机构、差速器机构等其他的差动机构构成。
[0318]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基于在2013年12月16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日本特愿2013-259429),并其内容作为参照而援引于此。
[0319]符号说明
[0320]20后轮驱动装置(驱动装置)
[0321]21输出轴
[0322]V车辆(运输设备)
[0323]ENG 发动机(其他的驱动源)
[0324]MOT 电动机(驱动源)
[0325]TMU TM2动力传递机构
[0326]PLUPL2第一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第一及第二差动机构)
[0327]S1、S2 太阳齿轮(第一旋转要素、第二旋转要素、第三旋转要素)
[0328]C1、C2 行星齿轮架(第一旋转要素、第二旋转要素、第三旋转要素)
[0329]R1、R2 内齿轮(第一旋转要素、第二旋转要素、第三旋转要素)
[0330]Lffr 左后轮(左驱动部)
[0331]Rffr 右后轮(右驱动部)
[0332]CLl 第一离合器(第一切换机构、切换装置)
[0333]CL2 第二离合器(第二切换机构、切换装置)
[0334]GEN 发电机(第一能量授受装置)
[0335]CAP 电容器(第一能量授受装置)
[0336]BATT 蓄电池(第二能量授受装置)
【主权项】
1.一种驱动装置,其具备: 驱动源,其驱动相对于运输设备的行进方向而配置于左侧的左驱动部和相对于所述行进方向而配置于右侧的右驱动部;以及 动力传递机构,其具有第一差动机构及第二差动机构,所述第一差动机构及第二差动机构分别具有第一旋转要素、第二旋转要素及第三旋转要素, 所述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差动机构及第二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一旋转要素相互以向同一方向一体旋转的方式连接, 所述第一差动机构及第二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二旋转要素分别与所述左驱动部及所述右驱动部连接, 所述第一差动机构及第二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三旋转要素相互以向相反方向旋转的方式连接, 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具备切换装置,该切换装置选择性地切换将所述驱动源与所述第一差动机构及第二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一旋转要素连接的第一连接状态和将所述驱动源与所述第一差动机构及第二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三旋转要素连接的第二连接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具备: 第一切换机构,其能够切换将所述驱动源与所述第一差动机构及第二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一旋转要素的动力传递路径连接的接合状态和将所述驱动源与所述第一差动机构及第二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一旋转要素的动力传递路径切断的分离状态;以及 第二切换机构,其能够切换将所述驱动源与所述第一差动机构及第二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三旋转要素的动力传递路径连接的接合状态和将所述驱动源与所述第一差动机构及第二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三旋转要素的动力传递路径切断的分离状态, 所述动力传递机构能够切换所述第一切换机构成为接合状态且所述第二切换机构成为分离状态的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一切换机构成为分离状态且所述第二切换机构成为接合状态的第二状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切换机构和所述第二切换机构通过同一工作装置来切换所述接合状态和所述分离状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切换机构和所述第二切换机构配置在同一旋转轴线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差动机构及第二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一旋转要素配置在所述旋转轴线上。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切换机构与所述第一差动机构及第二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一旋转要素配置在同一旋转轴线上。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切换机构和所述第二切换机构配置于在径向上偏置的位置,且配置于在轴线方向上重叠的位置。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源配置于在轴线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差动机构而与第二差动机构相反的一侧,且配置于在轴线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差动机构及第二差动机构偏置的位置,或者所述驱动源配置于在轴线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二差动机构而与第一差动机构相反的一侧,且配置于在轴线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差动机构及第二差动机构偏置的位置。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源配置于在径向上与所述第一差动机构及第二差动机构重叠的位置。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运输设备的速度小于规定速度时,所述切换装置切换为所述第一连接状态, 在所述运输设备的速度为所述规定速度以上时,所述切换装置切换为所述第二连接状??τ O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装置与能量授受装置连接,该能量授受装置进行向所述驱动源的能量的供给和从所述驱动源的能量的回收中的至少一方, 所述能量授受装置包括第一能量授受装置和第二能量授受装置, 所述驱动源以能够切换的方式与所述第一能量授受装置和所述第二能量授受装置连接, 所述第一能量授受装置被连接成从与所述驱动源不同的其他的驱动源进行能量的回收, 所述第二能量授受装置包括能量蓄积装置。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小于所述规定速度时,所述驱动源与所述第一能量授受装置连接, 在为所述规定速度以上时,所述驱动源与所述第二能量授受装置连接。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差动机构及第二差动机构的所述第三旋转要素在相互之间经由奇数次的啮合而连接。
【文档编号】F16H48/10GK105829765SQ201480068417
【公开日】2016年8月3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16日
【发明人】中山茂, 本多健司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