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立管旋流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103223阅读:5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单立管旋流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上的管网给排水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单立管旋流器。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建筑上的管网给排水系统中所采用立管有:单立管和双立管。其中,采用单立管构造的给排水系统:是通过在建筑中从上到下贯穿设置一根竖向的管道来实现,该管道在排水的同时兼具通气的功能。正是基于单立管构造的给排水系统中省去了双立管中的排气管,使其具有能够节省排气管和管件的成本,占用更少空间面积的优点,故有逐渐取代双立管给排水系统的势头。
[0003]现有技术中公告号为CN203215168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旋流三通管件,包括中部扩容立管,和连接于所述立管上端的上导流套、连接于立管下端的漏斗状下导流套,和沿所述立管外表面切向向外延伸相贯通连接的横支管,所述下导流套内壁还均匀分布有若干旋流筋。且在专利中还公开有以下内容(参见说明书第5段):优选地,所述旋流筋的横截面设为梯形,梯形上底宽为3.0mm,下底宽为4.0mm,且所述旋流筋下底面与所述下导流套内壁呈α夹角,所述α为20°?45°,优选地,所述夹角α为30°且所述旋流筋设为6条,试验证明,水流附壁旋流效果才会更佳,能最大程度减缓立管水流速度,提升排水能力,降低排水噪音。
[0004]上述旋流三通管件的技术方案中指出:当旋流筋下底面与所述下导流套内壁呈α夹角,所述α为20°?45°,旋流筋设为6条时,水流附壁旋流效果才会更佳,能最大程度减缓立管水流速度,提升排水能力,降低排水噪音。
[0005]故申请人考虑设计一种单立管旋流器,使其具有不同于现有技术结构的旋流筋,且同样具有水流附壁旋流效果更佳,提升排水能力,降低排水噪音的技术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0006]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单立管旋流器,使其具有结构简单合理的优点的同时,具有不同于现有技术结构的旋流筋,且同样具有水流附壁旋流效果更佳,提升排水能力,降低排水噪音的技术效果。
[000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8]一种单立管旋流器,包括位于中部且整体呈圆筒形的立管,与所述立管的上端相连的上导流套、与所述立管的下端相连且整体呈漏斗状的下导流套;所述立管上还贯通连接有支管;所述下导流套的内壁上固定设置有旋流筋;所述旋流筋为沿所述下导流套的内壁的上端斜向下延伸至下端,且垂直于所述下导流套的内壁的条形片状结构;所述旋流筋为在所述下导流套的内壁的周向上均匀设置的四条。
[0009]本实用新型的单立管旋流器中设置的旋流筋的结构,与现有技术中普遍采用的凸条状且为至少五条的旋流筋完全不同。在采用本实用新型结构中的旋流筋,因每条旋流筋为垂直于所述下导流套的内壁并沿所述下导流套的内壁的上端斜向下延伸至下端,这样的结构设置,使得旋流筋的上表面能够更好的承接流水来导流,并更快地形成旋流。
[0010]与此同时,本实用新型中所采用的旋流筋结构,能够使得两相邻旋流筋之间围形成利于水流下排的排水通道,且因仅设置有四条旋流筋,故可使得两相邻旋流筋之间在下导流套周向上的距离更大,使得形成排水通道的宽度更宽,从而具有更好的排水效果和排水降噪效果。与此同时,也因设置了四条旋流筋,能够在保证具有更好的排水效果的同时,也促使水流在下排的过程中有效形成旋流,从而在旋流中部形成排气通道,更好地满足单立管的设计要求(需兼具排水和排气的功能)。
[0011]作为改进,所述旋流筋的宽度从上往下逐渐减小。
[0012]上述改进方案的实施,使得旋流筋的宽度能够适应呈漏斗状的下导流套的结构,让旋流筋上位于临近下导流套的下端处的宽度不致于因过宽而对排水与排气造成影响。与此同时,旋流筋的宽度从上往下逐渐减小的结构特征,可使得旋流筋上位于下导流套内壁上部处的部分能够更好的承接流水并导流,旋流筋上位于下导流套内壁下部处的部分,因宽度更小,从而对旋流的阻挡更小,更利于旋流水的下排。
[0013]作为改进,所述下导流套的外壁上固定设置有横向外凸形成的至少一圈止水环。
[0014]因在建筑中定位好单立管旋流器,需在单立管旋流器周边灌入混凝土来对其固定。实施上述改进后,可使得止水环能够插入并固定在混凝土中,有效防止单立管旋流器的外壁与混凝土连接处出现渗水情况。
[0015]作为改进,所述止水环为在所述下导流套的外壁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圈。
[0016]实施上述改进后,能够形成多重阻隔,从而起到进一步防止渗水的作用。
[0017]作为改进,所述下导流套的下端竖直向下延伸形成有圆筒状的阻火圈安装位。
[0018]实施上述改进后,能够在阻火圈安装位安装价格更低且更容易买到的圆环形阻火圈,从而降低使用成本。
[0019]作为改进,所述立管和上导流套为一体成型结构。
[0020]实施上述改进后,能够省去立管和上导流套之间的粘连工作,从而提高本实用新型单立管旋流器的安装效率。
[0021]本实用新型单立管旋流器,具有结构简单合理,安装起来快捷方便的优点,还能够使得下排的水流附壁旋流效果更佳,提升排水能力,降低排水噪音。适合在管网给排水系统中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实用新型排水旋流器的主视图。
[0023]图2是图1中A-A剖视图。
[0024]图3是图1中B-B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针对描述中采用诸如上、下、左、右等说明性术语,目的在于帮助读者理解,而不旨在进行限制。
[0026]如图1至3所示,一种单立管I旋流器,包括位于中部且整体呈圆筒形的立管1,与所述立管I的上端相连的上导流套2、与所述立管I的下端相连且整体呈漏斗状的下导流套3 ;所述立管I上还贯通连接有支管4 ;所述下导流套3的内壁上固定设置有旋流筋5 ;所述旋流筋5为沿所述下导流套3的内壁的上端斜向下延伸至下端,且垂直于所述下导流套3的内壁的条形片状结构;所述旋流筋5为在所述下导流套3的内壁的周向上均匀设置的四条。具体实施时,立管I与下导流套3之间可采用螺纹连接或通过密封胶粘接。
[0027]具体实施时,所述立管I上的支管4可为一个并使得该立管I形成三通;所述立管I上的支管4也可为两个从而使得该立管I形成四通。上述结构均视为落入本专利的权利保护范围。
[0028]其中,所述旋流筋5的宽度从上往下逐渐减小。
[0029]具体实施时,在不同高度的水平横截面上,旋流筋5的宽度与下导流套3内半径的比值α为25%~35%,优选α =30%,这样,即可保证具有导流并形成旋流功能的同时,也不会出现因过宽而对排水和排气造成影响的情况。
[0030]其中,所述下导流套3的外壁上固定设置有横向外凸形成的至少一圈止水环6。
[0031]其中,所述止水环6为在所述下导流套3的外壁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圈。
[0032]其中,所述下导流套3的下端竖直向下延伸形成有圆筒状的阻火圈安装位7。
[0033]其中,所述立管I和上导流套2为一体成型结构。
[0034]上述单立管I旋流器中设置的旋流筋5的结构中因每条旋流筋5为垂直于所述下导流套3的内壁并沿所述下导流套3的内壁的上端斜向下延伸至下端,这样的结构设置,使得旋流筋5的上表面能够更好的承接流水来导流,并更快地形成旋流。
[0035]上述单立管I旋流器中所采用的旋流筋5结构,能够使得两相邻旋流筋5之间围形成利于水流下排的排水通道,且因仅设置有四条旋流筋5,故可使得两相邻旋流筋5之间在下导流套3周向上的距离更大,使得形成排水通道的宽度更宽,从而具有更好的排水效果和排水降噪效果。与此同时,也因设置了四条旋流筋5,能够在保证具有更好的排水效果的同时,也促使水流在下排的过程中有效形成旋流,从而在旋流中部形成排气通道,更好地满足单立管I的设计要求。
[0036]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需指出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上述变形和改进的技术方案应同样视为落入本申请要求保护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单立管旋流器,包括位于中部且整体呈圆筒形的立管,与所述立管的上端相连的上导流套、与所述立管的下端相连且整体呈漏斗状的下导流套;所述立管上还贯通连接有支管;所述下导流套的内壁上固定设置有旋流筋;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筋为沿所述下导流套的内壁的上端斜向下延伸至下端,且垂直于所述下导流套的内壁的条形片状结构;所述旋流筋为在所述下导流套的内壁的周向上均匀设置的四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立管旋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筋的宽度从上往下逐渐减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立管旋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导流套的外壁上固定设置有横向外凸形成的至少一圈止水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立管旋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水环为在所述下导流套的外壁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圈。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立管旋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导流套的下端竖直向下延伸形成有圆筒状的阻火圈安装位。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立管旋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立管和上导流套为一体成型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单立管旋流器,包括位于中部且整体呈圆筒形的立管,与所述立管的上端相连的上导流套、与所述立管的下端相连且整体呈漏斗状的下导流套;所述立管上还贯通连接有支管;所述下导流套的内壁上固定设置有旋流筋;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筋为沿所述下导流套的内壁的上端斜向下延伸至下端,且垂直于所述下导流套的内壁的条形片状结构;所述旋流筋为在所述下导流套的内壁的周向上均匀设置的四条。本实用新型单立管旋流器,具有结构简单合理,安装起来快捷方便的优点,还能够使得下排的水流附壁旋流效果更佳,提升排水能力,降低排水噪音。适合在管网给排水系统中推广使用。
【IPC分类】F16L55/033, F16L41/02
【公开号】CN204756257
【申请号】CN201520562793
【发明人】张建
【申请人】重庆建亚机械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1月11日
【申请日】2015年7月3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