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气系统防过氧防爆多重联锁阀门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816582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制气系统防过氧防爆多重联锁阀门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阀门控制装置。
在由煤间隙制气的生产工艺中,普遍采用液压微机控制阀门开关的装置,即通过微机程序输出信号,控制电磁换向阀(常见为二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换向,进而控制液压油缸中活塞杆的伸缩,实现阀门的开、关。控制阀门通常包括吹风阀、下行煤气阀、上行煤气阀、上吹蒸汽加氮阀和下吹蒸汽加氮阀。在上述过程中,各阀门开、关的状态要求极严,如不符合要求,就会影响生产,甚至发生爆炸事故。在实际操作中,阀门的状态要求同时达到以下几项(1)、上行煤气阀与下行煤气阀不能同时关,如同时关就会使制气炉憋压,发生危险;(2)、下行煤气阀与吹风阀不能同时开,下行煤气阀与上吹蒸汽加氮阀不能同时开,上行煤气阀与下吹蒸汽加氮阀亦不能同时开,否则均会因空气进入煤气管而发生过氧、爆炸的危险。由于上述操作要求较为复杂,极易因误操作或机械故障而出现事故,而现有阀门控制装置都不能完全避免出现误操作,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既能达到阀门开关状态要求、又可确保不出现误操作的阀门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是提供一种能满足上述阀门操作要求的制气系统防过氧防爆多重联锁阀门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制气系统防过氧防爆多重联锁阀门控制装置具有第一按向电磁阀、第二换向电磁阀、第三换向电磁阀、第四换向电磁阀、吹风阀液压油缸、下行煤气阀液压油缸、上行煤气阀液压油缸、上吹蒸汽加氮阀液压油缸和下吹蒸汽加氮阀液压油缸,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换向电磁阀的一出油口经连通管与吹风阀液压油缸的上口及下行煤气阀液压油缸的下口相接,第二换向电磁阀的一出油口经连通管与吹风阀液压油缸的下口、下行煤气阀液压油缸的上口及上吹蒸气加氮阀液压油缸的下口相接,第二换向电磁阀的另一出油口经连通管与上行煤气阀液压油缸的上口和下吹蒸汽加氮阀液压油缸的下口相接,第三换向电磁阀的一出油口经连通管与上吹蒸汽加氮阀液压油缸的上口相接,第四换向电磁阀的一出油口经连通管与下吹蒸汽加氮阀液压油缸的上口和上行煤气阀液压油缸的下口相接。在本实用新型中,上述各电磁换向阀仍可采用现有的二位四通电磁换向阀或类似电磁换向阀。在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控制装置时,可以将第一、二、三、四电磁换向阀的控制线与外设的微机相接,让各电磁阀的高、低压进油口与外设的高、低压油管相接,同时让吹风阀液压油缸、下行煤气阀液压油缸、上行煤气阀液压油缸、上吹蒸汽加氮阀液压油缸和下吹蒸汽加氮阀液压油缸的活塞杆与对应的吹风阀、下行煤气阀、上行煤气阀、上吹蒸汽加氮阀和下吹蒸汽加氮阀的控制结构相连接。这样,通过外设的微机按程序向各电磁换向阀发出控制信号,控制第一、二、三、四电磁换向阀的换向操作,进而让各液压油缸的活塞杆动作,相应让不同阀门开启或关闭,实现对阀门的控制。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阀门控制装置通过特殊的管道连接方式将各电磁换向阀与驱动阀门动作的液压油缸连为一体,使各相关阀门实现互锁,从而既能达到阀门开关状态要求,又可确保在操作过程中不出现误操作,由此解决了现有制气系统阀门操作困难的问题,其安全性好、可靠性高。另外,本阀门控制装置增加的器件少,维护简单,从而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以下实施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不仅限于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内容。


图1是实施例中阀门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阀门控制装置具有第一换向电磁阀1、第二换向电磁阀2、第三换向电磁阀3、第四换向电磁阀4、吹风阀液压油缸5、下行煤气阀液压油缸6、上行煤气阀液压油缸7、上吹蒸汽加氮阀液压油缸8和下吹蒸汽加氮阀液压油缸9,第一换向电磁阀1的一出油口经连通管10与吹风阀液压油缸5的上口及下行煤气阀液压油缸6的下口相接,第二换向电磁阀2的一出油口经连通管11与吹风阀液压油缸5的下口、下行煤气阀液压油缸6的上口及上吹蒸气加氮阀液压油缸8的下口相接,第二换向电磁阀2的另一出油口经连通管12与上行煤气阀液压油缸7的上口和下吹蒸汽加氮阀液压油缸9的下口相接,第三换向电磁阀3的一出油口经连通管13与上吹蒸汽加氮阀液压油缸8的上口相接,第四换向电磁阀4的一出油口经连通管14与下吹蒸汽加氮阀液压油缸9的上口和上行煤气阀液压油缸7的下口相接。在使用本实施例中的阀门控制装置时,可以将电磁换向阀1、2、3、4的控制线与外设的微机相接,同时让各电磁阀的高、低压进油口与外设的高、低压油管相接,让吹风阀液压油缸5的活塞杆15、下行煤气阀液压油缸6的活塞杆16、上行煤气阀液压油缸7的活塞杆17、上吹蒸汽加氮阀液压油缸8的活塞杆18和下吹蒸汽加氮阀液压油缸9的活塞杆19分别与外设的吹风阀20、下行煤气阀21、上行煤气阀22、上吹蒸汽加氮阀23和下吹蒸汽加氮阀24的控制结构相连接。这样,通过外设的微机按程序向各电磁换向阀发出控制信号,可以控制电磁换向阀1、2、3、4的换向操作。当通过电磁换向阀向某一液压油缸的上口引入高压液体时,该液压油缸的活塞杆向外伸出(与液压油缸下口是否高压无关),相应使与之相连的阀门关闭。当通过电磁换向阀向某一液压油缸的下口引入高压液体,且该液压油缸的上口处于低液压状态(即与低压油管相通)时,该液压油缸的活塞杆向内缩进,相应使与之相连的阀门开启。在使用本实施例的阀门控制装置过程中,由于各相关阀门呈联锁状态,因此无论是否出现误操作机械故障,均可保证各阀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即满足上行煤气阀22与下行煤气阀21不能同时关、下行煤气阀21与吹风阀20不能同时开、下行煤气阀21与上吹蒸汽加氮阀23不能同时开、上行煤气阀22与下吹蒸汽加氮阀24不能同时开的阀门操作要求。
现以下行煤气阀21与吹风阀20的联锁为例假设开始时下行煤气阀21处于开启状态、吹风阀20处于关闭状态,此时欲开启吹风阀20,正确的操作步骤是先关闭下行煤气阀21,再开启吹风阀20,以避免二阀处于同时开启的状态。又假设控制下行煤气阀的电磁换向阀2未能进行换向操作(可能是机械故障,也可能是误操作),即没有向管道11内导入高压液体,下行煤气阀液压油缸6的上口为低液压状态,以致使活塞杆16未向下运动,下行煤气阀21相应未能关闭。此时,管道11内为低压液体,故吹风阀液压油缸5的下口也为低液压。因此,无论电磁换向阀1如何换向,即无论经连通管10在吹风阀液压油缸5的上口充入高压或低压液体,均不能让吹风阀液压油缸的活塞杆15缩进,吹风阀20也就不能开启。反之,再假设开始时下行煤气阀21处于关闭状态、吹风阀20处于开启状态。此时欲开启下行煤气阀21,正确的操作步骤是先关闭吹风阀20,再开启下行煤气阀21,以避免二阀处于同时开启的状态。假定控制吹风阀20的电磁换向阀1未能进行换向操作,即没有向管道10内导入高压液体,以致使活塞杆15未向下运动,吹风阀20相应未能关闭。此时,管道10内为低压液体,故下行煤气阀液压油缸6的下口也为低液压。因此,无论电磁换向阀2如何换向,即无论经连通管11在下行煤气阀液压油缸6的上口充入高压或低压液体,均不能让下行煤气阀液压油缸的活塞杆16缩进,下行煤气阀21也就不能开启。
另外,如果电磁换向阀动作正常,而是因为液压油缸或阀门的摩擦力太大等原因致使阀门不能关闭或关闭不严,本例的阀门控制装置也可有效地防止事故发生。例如,假定下行煤气阀21没有关到位或没有关闭,此时吹风阀20开始开启。在开启吹风阀20时,吹风阀液压油缸5的上口由高液压变成低液压,下行煤气阀液压油缸6的下口也相应由高液压变成低液压,故下行煤气阀液压油缸6的关阀方式由差压关变成了常压关,其关闭阀门的力量增加一倍左右(视液压缸的结构而定),迫使液压油缸6驱动下行煤气阀21关闭到位。反之,假定吹风阀20关闭不到位,在下行煤气阀21开启时,也会使关闭吹风阀20的力量增加,迫使吹风阀关闭到位。当然,为了更进一步确保安全,还可在受控的各阀门处增设关闭到位检测器,使在阀门动作有误时,微机能自动报警和实施相应的停车动作,自动回复到安全状态。
与上述吹风阀20与下行煤气阀21的联锁相类似,在本实施例中,上行煤气阀22与下行煤气阀21、下行煤气阀21与上吹蒸汽加氮阀23、上行煤气阀22与下吹蒸汽加氮阀24亦实现了联锁,从而使上行煤气阀22与下行煤气阀21不会同时关,下行煤气阀21与上吹蒸汽加氮阀23不会同时开,上行煤气阀22与下吹蒸汽加氮阀24不会同时开,从而保证制气设备的安全运行。
权利要求1.一种制气系统防过氧防爆多重联锁阀门控制装置,具有第一换向电磁阀、第二换向电磁阀、第三换向电磁阀、第四换向电磁阀、吹风阀液压油缸、下行煤气阀液压油缸、上行煤气阀液压油缸、上吹蒸汽加氮阀液压油缸和下吹蒸汽加氮阀液压油缸,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换向电磁阀的一出油口经连通管与吹风阀液压油缸的上口及下行煤气阀液压油缸的下口相接,第二换向电磁阀的一出油口经连通管与吹风阀液压油缸的下口、下行煤气阀液压油缸的上口及上吹蒸气加氮阀液压油缸的下口相接,第二换向电磁阀的另一出油口经连通管与上行煤气阀液压油缸的上口和下吹蒸汽加氮阀液压油缸的下口相接,第三换向电磁阀的一出油口经连通管与上吹蒸汽加氮阀液压油缸的上口相接,第四换向电磁阀的一出油口经连通管与下吹蒸汽加氮阀液压油缸的上口和上行煤气阀液压油缸的下口相接。
专利摘要一种制气系统防过氧防爆多重联锁阀门控制装置,其特征是第一电磁换向阀的一出油口与吹风阀液压油缸的上口及下行煤气阀液压油缸的下口相接,第二换向电磁阀的一出油口与吹风阀液压油缸的下口、下行煤气阀液压油缸的上口及上吹蒸气加氮阀液压油缸的下口相接,第二换向电磁阀的另一出油口与上行煤气阀液压油缸的上口和下吹蒸汽加氮阀液压油缸的下口相接,第三换向电磁阀的一出油口与上吹蒸汽加氮阀液压油缸的上口相接。
文档编号F17D1/00GK2344643SQ9822932
公开日1999年10月20日 申请日期1998年8月18日 优先权日1998年8月18日
发明者刘丹平 申请人:刘丹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