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杂散电流自动监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886033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地铁杂散电流自动监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监测装置,特别是一种地铁杂散电流自动监测装置。
《电世界》杂志,1994年第三期中有一文章,题目是“地铁迷流及上海地铁迷流防护措施”(注迷流即为杂散电流),文章中叙述了迷流的产生机理和原因,即地铁中的机车上部有架线弓与其上部的导线连接,机车下部的车轮与铁轨接触,其中上部的导线为正极;下部的铁轨为负极,下部的铁轨为回流至变电站的导体,由于下部的铁轨与大地不是绝对绝缘的,铁轨上泄漏的电流,经铁轨沿线周围各种暴露或不暴露的金属物返牵引变流所,即在地铁隧道附近产生杂散电流,这些杂散电流对上述金属产生严重的电腐蚀作用,使混凝土中的钢筋产生锈蚀,影响了混凝土的寿命,特别是对铁轨附近的水管、电缆、煤气管道产生的电腐蚀更加严重,造成水管漏水、电缆断线、煤气管道漏气。文章中解决的方法是在铁轨与枕木之间增加绝缘垫,在每个水管的接头处增加绝缘层,使每一节水管为一独立的导体。长期使用绝缘遭到破坏时又有新的杂散电流产生,不能及时准确检测出杂散电流,当铁轨的接头开焊时,车箱与地面之间产生较高的接触电压,该接触电压过高时,造成人身的危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能检测出杂散电流和接触电压的地铁杂散电流自动监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自动监测装置有传感器,传感器的输入端与待测物连接,传感器输出端与主机的输入端连接,主机的输出端与计算机连接。
传感器有一单片机(UC0),单片机(UC0)的1脚、2脚、3脚、4脚顺序分别与数据选择器(UC20)的10脚、11脚、12脚、13脚连接,单片机(UC0)的6脚同时与反相器(UC10)的1脚和数据选择器(UC20)的14脚连接,反相器(UC10)的2脚与数据选择器(UC20)的9脚连接,单片机(UC0)的13脚与反相器(UC10)的4脚连接,反相器(UC10)的3脚同时与A/D转换器(UC21)的14脚和9脚连接,单片机(UC0)的12脚、9脚分别与电源监视器(UC14)的8脚、7脚连接,单片机(UC0)的19脚同时与电容器(C5)的一端、晶振(CR)的一端连接,单片机(UC0)的18脚同时与电容器(C6)的一端、晶振(CR)的另一端连接,电容器(C5)的另一端和电容器(C6)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单片机(UC0)的7脚同时与反相器(UC10)的5脚、模拟多数转换开关(UC22)的9脚连接,单片机(UC0)的11脚、8脚、10脚分别与接收发送器(UC15)的4脚、2脚、1脚连接,接收发送器(UC15)的3脚与其2脚相连接,单片机(UC0)的27脚同时与数据存储器(UC01)的25脚连接,单片机(UC0)的26脚、18脚、17脚、25脚、24脚、23脚、22脚、21脚分别同数据存储器(UC01)的20脚、27脚、22脚、2脚、23脚、21脚、24脚、25脚连接,单片机(UC0)的30脚与锁存器(UC02)的11脚连接,单片机(UC0)的32脚、33脚、34脚、35脚、36脚、37脚、38脚、39脚同时与锁存器(UC02)的18脚、17脚、14脚、13脚、8脚、7脚、4脚、3脚和数据存储器(UC01)的19脚、18脚、17脚、16脚、15脚、13脚、12脚、11脚顺序并联连接,数据存储器(UC01)的18脚、9脚、8脚、7脚、6脚、5脚、4脚、3脚分别与锁存器(UC02)的2脚、5脚、6脚、9脚、12脚、15脚、16脚、19脚连接,锁存器(UC02)的10脚接地,数据选择器(UC20)的1脚、3脚、5脚、7脚、15脚、2脚、4脚、5脚分别与A/D转换器(UC21)的16脚、17脚、18脚、19脚、23脚、22脚、21脚、20脚连接,在A/D转换器(UC21)的10脚与11脚之间跨接电阻(R2),A/D转换器(UC21)的12脚同时与负电源和电容器(C4)的一端连接,电容器(C4)的另一端同时与正电源、电容器(C3)的一端、A/D转换器(UC21)的24脚连接,电容器(C3)的另一端同时与A/D转换器(UC21)的13脚、1脚连接后接地,A/D转换器(UC21)的2脚同时与电位器(P1)的一端、电阻(R3)的一端、三脚稳压管(RE)的负极连接,三脚稳压管(RE)的正极与电位器(P1)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三脚稳压管(RE)的控制极与电位器(P1)的中心头连接,电阻(R3)与正电源连接,A/D转换器(UC21)的8脚、7脚之间跨接有电容器(C2),A/D转换器(UC21)的6脚、5脚之间跨接有电容器(C1),A/D转换器(UC21)的5脚、4脚之间跨接有电阻(R1),A/D转换器(UC21)的3脚与模拟多数转换开关(UC22)的13脚连接,模拟多数转换开关(UC22)的1脚、5脚、2脚、4脚、3脚全部短接,模拟多数转换开关(UC22)的7脚与负电源连接,模拟多数转换开关(UC22)的8脚接地,模拟多数转换开关(UC22)的12脚、14脚、15脚、11脚为信号输入端,电源监视器(UC14)的2脚与电源稳压器(UC13)的3脚连接,电源监视器(UC14)的4脚与电位器(P2)的中心头连接,电源监视器(UC14)的1脚通过按钮(K1)接地,电源稳压器(UC13)的2脚接地,电源稳压器(UC13)的1脚与电位器(P2)的一端连接后接正电源,电位器(P2)的另一端接地;专为传感器供电的稳压电源有一变压器(T1),变压器(T1)的输入端与220V交流电源连接,变压器(T1)的输出端有一中心抽头接地,输出电压与整流桥(B1)的输入端连接,整流桥(B1)输出端的正极同时与电容器(CR1)的正极、电源稳压器(UC11)的1脚连接,电源稳压器(UC11)的2脚同时与电源稳压器(UC12)的2脚,电容器(C7)的一端、电容器(C8)的一端连接后接地,电源稳压器(UC11)的3脚与电容器(C7)的另一端连接,并输出正电源,整流桥(B1)输出端的负极同时与电容器(CR1)的负极、电源稳压器(UC12)的1脚连接,电源稳压器(UC12)的3脚与电容器(C8)的另一端连接,并输出负电源,接收发送器(UC15)的6脚、7脚为信号输出端。
主机有一单片机(UZ5),单片机(UZ5)的1脚、2脚分别与接收发送器(UZ6)的3脚、2脚连接,单片机(UZ5)的3脚、4脚分别与接收发送器(UZ7)的3脚、2脚连接,单片机(UZ5)的7脚、8脚、26脚、27脚、28脚分别与译码器(UZ10)的5脚、4脚、3脚、2脚、1脚连接,单片机(UZ5)的31脚接地,单片机(UZ5)的19脚同时与晶振(CR1)的一端、电容器(C22)的一端连接,单片机(UZ5)的18脚同时与晶振(CR1)的另一端、电容器(C23)的一端连接,电容器(C22)的另一端与电容器(C23)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单片机(UZ5)的17脚、16脚同时与数据存储器(UZ3)的22脚、27脚、数据存储器(UZ4)的22脚、27脚连接、可编程芯片(UZ14)的36脚、5脚顺序并联连接,单片机(UZ5)的9脚同时与电阻(R22)、电容器(C25)、可编程芯片(UZ14)的35脚连接,电阻(R22)的另一端接地,电容器(C25)的另一端接正电源,单片机(UZ5)的30脚与锁存器(UZ1)的1脚连接,单片机(UZ5)的29脚与外部程序存储器(UZ2)的22脚连接,单片机(UZ5)的25脚、24脚、23脚、22脚、21脚同时与外部程序存储器(UZ2)的2脚、23脚、21脚、24脚、25脚;数据存储器(UZ3)的2脚、23脚、21脚、24脚、25脚;数据存储器(UZ4)的2脚、23脚、21脚、24脚、25脚顺序并联连接,单片机(UZ5)的32脚、33脚、34脚、35脚、36脚、37脚、38脚、39脚同时与锁存器(UZ1)的18脚、17脚、14脚、13脚、8脚、7脚、4脚、3脚;外部程序存储器(UZ2)的19脚、18脚、17脚、16脚、15脚、13脚、12脚、11脚;数据存储器(UZ3)的19脚、18脚、17脚、16脚、15脚、13脚、12脚、11脚;数据存储器(UZ4)的19脚、18脚、17脚、16脚、15脚、13脚、12脚、11脚;锁存器(UZ11)的18脚、17脚、14脚、13脚、8脚、7脚、4脚、3脚顺序并联连接,单片机(UZ5)10脚同时与接收发送器(UZ6)的1脚、接收发送器(UZ7)的1脚顺序并联连接,单片机(UZ5)11脚同时与接收发送器(UZ6)的4脚、接收发送器(UZ7)的4脚顺序并联连接,锁存器(UZ1)的19脚、16脚、15脚、12脚、9脚、6脚、5脚、2脚同时与外部程序存储器(UZ2)的3脚、4脚、5脚、6脚、7脚、8脚、9脚、10脚;数据存储器(UZ3)的3脚、4脚、5脚、6脚、7脚、8脚、9脚、10脚;数据存储器(UZ4)的3脚、4脚、5脚、6脚、7脚、8脚、9脚、10脚顺序并联连接,锁存器(UZ1)的2脚、5脚分别还与可编程芯片(UZ14)的9脚、8脚连接,锁存器(UZ1)的11脚接地,外部程序存储器(UZ2)的27脚和1脚短接后与正电源连接,外部程序存储器(UZ2)的20脚接地,数据存储器(UZ3)的20脚和数据存储器(UZ4)的20脚分别与译码器(UZ10)的7脚、9脚连接,译码器(UZ10)的6脚接正电源,译码器(UZ10)的15脚与可编程芯片(UZ14)的6脚连接,译码器(UZ10)的10脚、11脚、12脚、13脚、14脚分别与反相器(UZ8)的1脚、3脚、5脚、9脚、11脚连接,反相器(UZ8)的2脚同时与锁存驱动器(X0)的5脚和锁存驱动器(X1)5脚连接,反相器(UZ8)的4脚同时与锁存驱动器(X4)的5脚和锁存驱动器(X5)5脚连接,反相器(UZ8)的6脚同时与锁存驱动器(X2)的5脚和锁存驱动器(X3)5脚连接,反相器(UZ8)的8脚同时与锁存驱动器(X8)的5脚和锁存驱动器(X9)5脚连接,反相器(UZ8)的10脚同时与锁存驱动器(X6)的5脚和锁存驱动器(X7)5脚连接,锁存器(UZ11)的2脚、5脚、6脚、9脚同时与锁存驱动器(X0)的7脚、1脚、2脚、6脚;锁存驱动器(X2)的7脚、1脚、2脚、6脚;锁存驱动器(X4)的7脚、1脚、2脚、6脚;锁存驱动器(X6)的7脚、1脚、2脚、6脚;锁存驱动器(X8)的7脚、1脚、2脚、6脚顺序并联连接,锁存器(UZ11)的12脚、15脚、16脚、19脚同时与锁存驱动器(X1)的7脚、1脚、2脚、6脚;锁存驱动器(X3)的7脚、1脚、2脚、6脚;锁存驱动器(X5)的7脚、1脚、2脚、6脚;锁存驱动器(X7)的7脚、1脚、2脚、6脚;锁存驱动器(X9)的7脚、1脚、2脚、6脚顺序并联连接,锁存驱动器(X0)的3脚、4脚与锁存驱动器(X1)的3脚、4脚全部短接,锁存驱动器(X2)的3脚、4脚同时与锁存驱动器(X3)的3脚、4脚;锁存驱动器(X4)的3脚、4脚;锁存驱动器(X5)的3脚、4脚全部短接,锁存驱动器(X9)的3脚、4脚同时与锁存驱动器(X8)的3脚、4脚;锁存驱动器(X7)的3脚、4脚;锁存驱动器(X6)的3脚、4脚全部短接,锁存驱动器(X0)的14脚、15脚、9脚、10脚、11脚、12脚、13脚顺序与数码管连接,锁存驱动器(X1)、锁存驱动器(X2)、锁存驱动器(X3)、锁存驱动器(X4)、锁存驱动器(X5)、锁存驱动器(X6)、锁存驱动器(X7)锁存驱动器(X8)、锁存驱动器(X9)与数码管连接的管脚与锁存驱动器(X0)与数码管连接相同,略,可编程芯片(UZ14)的14脚、15脚、16脚、17脚、同时与译码驱动器(UZ17)的7脚、1脚、2脚、6脚;译码驱动器(UZ18)的7脚、1脚、2脚、6脚;译码驱动器(UZ19)的7脚、1脚、2脚、6脚;译码驱动器(UZ20)的7脚、1脚、2脚、6脚;译码驱动器(UZ21)的7脚、1脚、2脚、6脚;译码驱动器(UZ22)的7脚、1脚、2脚、6脚顺序并联连接,可编程芯片(UZ14)的12脚、11脚、10脚分别与译码器(UZ16)的3脚、2脚、1脚连接,可编程芯片(UZ14)的14脚与键盘行线(H1)连接并通过电阻(R21)接正电源,可编程芯片(UZ14)的15脚与键盘行线(H2)连接并通过电阻(R30)接正电源,可编程芯片(UZ14)的4脚、3脚、2脚、1脚分别与电阻(R29)、电阻(R26)、电阻(R28)、电阻(R27)的一端;日历时钟芯片(UZ15)的9脚、10脚、11脚、12脚顺序并联连接,电阻(R29)、电阻(R26)、电阻(R28)、电阻(R27)的另一端全部连接后接地,可编程芯片(UZ14)的37脚与键盘列线(L1)连接,可编程芯片(UZ14)的38脚与键盘列线(L2)连接,可编程芯片(UZ14)的39脚与键盘列线(L3)连接,可编程芯片(UZ14)的40脚键与盘列线(L4)连接,可编程芯片(UZ14)的1脚与键盘列线(L5)连接,可编程芯片(UZ14)的2脚与键盘列线(L6)连接,可编程芯片(UZ14)的3脚与键盘列线(L7)连接,可编程芯片(UZ14)的4脚与键盘列线(L8)连接,可编程芯片(UZ14)的18脚、19脚、20脚、21脚、23脚、24脚、25脚分别与日历时钟芯片(UZ15)的4脚、5脚、6脚、7脚、18脚、3脚、2脚连接,日历时钟芯片(UZ15)的14脚同时与电阻(R24)、按钮(SW2)连接,日历时钟芯片(UZ15)的15脚同时与电阻(R25)、按钮(SW3)连接,电阻(R24)的另一端和电阻(R25)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按钮(SW2)的另一端和按钮(SW3)的另一端连接后接正电源,日历时钟芯片(UZ15)的12脚同时与电容器(C27)的一端、电池(B)的负极连接后接地,电池(B)的正极与电阻(R23)连接,日历时钟芯片(UZ15)的1脚同时与电阻(R23)的另一端、电容器(C27)的另一端、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日历时钟芯片(UZ15)的8脚与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后接正电源,日历时钟芯片(UZ15)的17脚同时与晶振(CR2)的一端、电容器(C26)的一端连接,日历时钟芯片(UZ15)的16脚同时与晶振(CR2)的另一端、可调电容器(C28)的一端连接,电容器(C26)的另一端与可调电容器(C28)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译码器(UZ16)的6脚接地,译码器(UZ16)的7脚与锁存驱动器(UZ22)的5脚连接,译码器(UZ16)的9脚与锁存驱动器(UZ21)的5脚连接,译码器(UZ16)的10脚与锁存驱动器(UZ20)的5脚连接,译码器(UZ16)的11脚与锁存驱动器(UZ19)的5脚连接,译码器(UZ16)的12脚与锁存驱动器(UZ18)的5脚连接,译码器(UZ16)的13脚与锁存驱动器(UZ17)的5脚连接,译码驱动器(UZ17)的4脚、3脚同时与译码驱动器(UZ18)的4脚、3脚;译码驱动器(UZ19)的4脚、3脚;译码驱动器(UZ20)的4脚、3脚;译码驱动器(UZ21)的4脚、3脚;译码驱动器(UZ22)的4脚、3脚全部短接后接正电源,译码驱动器(UZ17)的14脚、15脚、9脚、10脚、11脚、12脚、13脚分别与数码管对应的管脚连接,译码驱动器(UZ18);译码驱动器(UZ19);译码驱动器(UZ20);译码驱动器(UZ21);译码驱动器(UZ22)与数码管对应管脚的连接与译码驱动器(UZ17)的连接相同,略,接收发送器(UZ6)的6脚、7脚为输入端,接收发送器(UZ7)的6脚、7脚为输出端。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传感器将信号传送给主机,主机将传感器送来的信号进行处理后送至计算机,主机和计算机将信号处理后在其显示器上显示出来,即实现了自动、连续监测地铁线路在运行中杂散电流大小的目的,并且能够显示出超标的数据、地点、时间为地铁的维护和检修提供了信息,同时还能监测出地铁运行中各个车站的接触电压的数据,若接触电压超标时能及时报警,达到了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该检测装置能自动、连续监测出地铁中的杂散电流的大小和接触电压是否超标,并及时报警,减轻了检测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使发生问题的部位能够得到及时的维修,对地铁进行了及时的保护,同时还能预防由于接触电压的超标而造成的人身事故。
下面根据附图结合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传感器线路结构图。
图2为图1的接续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主机线路结构图。
图4为图3的接续图实施例自动监测装置有传感器,传感器输出端即模拟多数转换开关UC22的12脚与地铁隧道结构钢筋连接,模拟多数转换开关UC22的14脚与钢轨连接,传感器的输出端即接收发送器UC15的6脚、7脚与主机的输入端即接收发送器UZ6的6脚、7脚连接,主机的输出端即接收发送器UZ7的6脚、7脚与计算机连接,计算机为386型计算机。
传感器中使用的单片机UC0型号为8051,数据存储器UC01的型号为6264,锁存器UC02的型号为74HC373,数据选择器UC20的型号为CD4019,A/D转换器UC21的型号5614433,模拟多数转换开关UC22的型号为4052,电源稳压器UC11、UC13的型号为7805,电源稳压器UC12的型号为7905,电源监视器UC14的型号为MAX706,接收发送器UC15的型号为MAX1483,反相器UC10的型号为4069。
主机中使用的单片机UZ5的型号为8031,锁存器UZ1、UZ11的型号为74LS373,外部程序存储器UZ2的型号为2764,数据存储器UZ3、UZ4的型号为6264,接收发送器UZ6、UZ7的型号为MAX1483,反相器UZ8的型号为4069,锁存驱动器UZ9、UZ17、UZ18、UZ19、UZ20、UZ21、UZ22、X0、X1、X2、X3、X4、X5、X6、X7、X8、X9的型号为MC14511,译码器UZ10、UZ16的型号为74L138,可编程芯片UZ14的型号为8255,日历时钟芯片UZ15的型号为MSM5832。
图1、图2中,图2为图1的接续图,图中以单片机UC0的纵向为轴心划分,将一个完整的传感器电原理图分为图1和图2。图1中的三脚稳压管RE的型号为LM336,传感器方案中所述的正电源为正5伏,负电源负5伏。
图3、图4中,图4为图3的接续图,图中以单片机UZ5的纵向为轴心划分,将主机电原理图划分成图3和图4,划分后所涉及的断开的连线,分别以A、A′;B、B′;C、C′;D、D′;E、E′;F、F′;G、G′;H、H′;I、I′;J、J′;K、K′;L、L′相对应,将此对应符号连接后即成为一完整的主机电原理图,主机方案中所述的正电源为正5伏,负电源负5伏。
权利要求1.一种地铁杂散电流自动监测装置,主要包括计算机,其特征是自动监测装置有传感器,传感器的输入端与待测物连接,传感器输出端与主机的输入端连接,主机的输出端与计算机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杂散电流自动监测装置,其特征是传感器有一单片机(UC0),单片机(UC0)的1脚、2脚、3脚、4脚顺序分别与数据选择器(UC20)的10脚、11脚、12脚、13脚连接,单片机(UC0)的6脚同时与反相器(UC10)的1脚和数据选择器(UC20)的14脚连接,反相器(UC10)的2脚与数据选择器(UC20)的9脚连接,单片机(UC0)的13脚与反相器(UC10)的4脚连接,反相器(UC10)的3脚同时与A/D转换器(UC21)的14脚和9脚连接,单片机(UC0)的12脚、9脚分别与电源监视器(UC14)的8脚、7脚连接,单片机(UC0)的19脚同时与电容器(C5)的一端、晶振(CR)的一端连接,单片机(UC0)的18脚同时与电容器(C6)的一端、晶振(CR)的另一端连接,电容器(C5)的另一端和电容器(C6)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单片机(UC0)的7脚同时与反相器(UC10)的5脚、模拟多数转换开关(UC22)的9脚连接,单片机(UC0)的11脚、8脚、10脚分别与接收发送器(UC15)的4脚、2脚、1脚连接,接收发送器(UC15)的3脚与其2脚相连接,单片机(UC0)的27脚同时与数据存储器(UC01)的25脚连接,单片机(UC0)的26脚、18脚、17脚、25脚、24脚、23脚、22脚、21脚分别同数据存储器(UC01)的20脚、27脚、22脚、2脚、23脚、21脚、24脚、25脚连接,单片机(UC0)的30脚与锁存器(UC02)的11脚连接,单片机(UC0)的32脚、33脚、34脚、35脚、36脚、37脚、38脚、39脚同时与锁存器(UC02)的18脚、17脚、14脚、13脚、8脚、7脚、4脚、3脚和数据存储器(UC01)的19脚、18脚、17脚、16脚、15脚、13脚、12脚、11脚顺序并联连接,数据存储器(UC01)的18脚、9脚、8脚、7脚、6脚、5脚、4脚、3脚分别与锁存器(UC02)的2脚、5脚、6脚、9脚、12脚、15脚、16脚、19脚连接,锁存器(UC02)的10脚接地,数据选择器(UC20)的1脚、3脚、5脚、7脚、15脚、2脚、4脚、5脚分别与A/D转换器(UC21)的16脚、17脚、18脚、19脚、23脚、22脚、21脚、20脚连接,在A/D转换器(UC21)的10脚与11脚之间跨接电阻(R2),A/D转换器(UC21)的12脚同时与负电源和电容器(C4)的一端连接,电容器(C4)的另一端同时与正电源、电容器(C3)的一端、A/D转换器(UC21)的24脚连接,电容器(C3)的另一端同时与A/D转换器(UC21)的13脚、1脚连接后接地,A/D转换器(UC21)的2脚同时与电位器(P1)的一端、电阻(R3)的一端、三脚稳压管(RE)的负极连接,三脚稳压管(RE)的正极与电位器(P1)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三脚稳压管(RE)的控制极与电位器(P1)的中心头连接,电阻(R3)与正电源连接,A/D转换器(UC21)的8脚、7脚之间跨接有电容器(C2),A/D转换器(UC21)的6脚、5脚之间跨接有电容器(C1),A/D转换器(UC21)的5脚、4脚之间跨接有电阻(R1),A/D转换器(UC21)的3脚与模拟多数转换开关(UC22)的13脚连接,模拟多数转换开关(UC22)的1脚、5脚、2脚、4脚、3脚全部短接,模拟多数转换开关(UC22)的7脚与负电源连接,模拟多数转换开关(UC22)的8脚接地,模拟多数转换开关(UC22)的12脚、14脚、15脚、11脚为信号输入端,电源监视器(UC14)的2脚与电源稳压器(UC13)的3脚连接,电源监视器(UC14)的4脚与电位器(P2)的中心头连接,电源监视器(UC14)的1脚通过按钮(K1)接地,电源稳压器(UC13)的2脚接地,电源稳压器(UC13)的1脚与电位器(P2)的一端连接后接正源,电位器(P2)的另一端接地;专为传感器供电的稳压电源有一变压器(T1),变压器(T1)的输入端与220V交流电源连接,变压器(T1)的输出端有一中心抽头接地,输出电压与整流桥(B1)的输入端连接,整流桥(B1)输出端的正极同时与电容器(CR1)的正极、电源稳压器(UC11)的1脚连接,电源稳压器(UC11)的2脚同时与电源稳压器(UC12)的2脚,电容器(C7)的一端、电容器(C8)的一端连接后接地,电源稳压器(UC11)的3脚与电容器(C7)的另一端连接,并输出正电源,整流桥(B1)输出端的负极同时与电容器(CR1)的负极、电源稳压器(UC12)的1脚连接,电源稳压器(UC12)的3脚与电容器(C8)的另一端连接,并输出负电源,接收发送器(UC15)的6脚、7脚为信号输出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杂散电流自动监测装置,其特征是主机有一单片机(UZ5),单片机(UZ5)的1脚、2脚分别与接收发送器(UZ6)的3脚、2脚连接,单片机(UZ5)的3脚、4脚分别与接收发送器(UZ7)的3脚、2脚连接,单片机(UZ5)的7脚、8脚、26脚、27脚、28脚分别与译码器(UZ10)的5脚、4脚、3脚、2脚、1脚连接,单片机(UZ5)的31脚接地,单片机(UZ5)的19脚同时与晶振(CR1)的一端、电容器(C22)的一端连接,单片机(UZ5)的18脚同时与晶振(CR1)的另一端、电容器(C23)的一端连接,电容器(C22)的另一端与电容器(C23)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单片机(UZ5)的17脚、16脚同时与数据存储器(UZ3)的22脚、27脚、数据存储器(UZ4)的22脚、27脚连接、可编程芯片(UZ14)的36脚、5脚顺序并联连接,单片机(UZ5)的9脚同时与电阻(R22)、电容器(C25)、可编程芯片(UZ14)的35脚连接,电阻(R22)的另一端接地,电容器(C25)的另一端接正电源,单片机(UZ5)的30脚与锁存器(UZ1)的1脚连接,单片机(UZ5)的29脚与外部程序存储器(UZ2)的22脚连接,单片机(UZ5)的25脚、24脚、23脚、22脚、21脚同时与外部程序存储器(UZ2)的27脚、2脚、23脚、21脚、24脚、25脚;数据存储器(UZ3)的2脚、23脚、21脚、24脚、25脚;数据存储器(UZ4)的2脚、23脚、21脚、24脚、25脚顺序并联连接,单片机(UZ5)的32脚、33脚、34脚、35脚、36脚、37脚、38脚、39脚同时与锁存器(UZ1)的18脚、17脚、14脚、13脚、8脚、7脚、4脚、3脚;外部程序存储器(UZ2)的19脚、18脚、17脚、16脚、15脚、13脚、12脚、11脚;数据存储器(UZ3)的19脚、18脚、17脚、16脚、15脚、13脚、12脚、11脚;数据存储器(UZ4)的19脚、18脚、17脚、16脚、15脚、13脚、12脚、11脚;锁存器(UZ11)的18脚、17脚、14脚、13脚、8脚、7脚、4脚、3脚顺序并联连接,单片机(UZ5)10脚同时与接收发送器(UZ6)的1脚、接收发送器(UZ7)的1脚顺序并联连接,单片机(UZ5)11脚同时与接收发送器(UZ6)的4脚、接收发送器(UZ7)的4脚顺序并联连接,锁存器(UZ1)的19脚、16脚、15脚、12脚、9脚、6脚、5脚、2脚同时与外部程序存储器(UZ2)的3脚、4脚、5脚、6脚、7脚、8脚、9脚、10脚;数据存储器(UZ3)的3脚、4脚、5脚、6脚、7脚、8脚、9脚、10脚;数据存储器(UZ4)的3脚、4脚、5脚、6脚、7脚、8脚、9脚、10脚顺序并联连接,锁存器(UZ1)的2脚、5脚分别还与可编程芯片(UZ14)的9脚、8脚连接,锁存器(UZ1)的11脚接地,外部程序存储器(UZ2)的27脚和1脚短接后与正电源连接,外部程序存储器(UZ2)的20脚接地,数据存储器(UZ3)的20脚和数据存储器(UZ4)的20脚分别与译码器(UZ10)的7脚、9脚连接,译码器(UZ10)的6脚接正电源,译码器(UZ10)的15脚与可编程芯片(UZ14)的6脚连接,译码器(UZ10)的10脚、11脚、12脚、13脚、14脚分别与反相器(UZ8)的1脚、3脚、5脚、9脚、11脚连接,反相器(UZ8)的2脚同时与锁存驱动器(X0)的5脚和锁存驱动器(X1)5脚连接,反相器(UZ8)的4脚同时与锁存驱动器(X4)的5脚和锁存驱动器(X5)5脚连接,反相器(UZ8)的6脚同时与锁存驱动器(X2)的5脚和锁存驱动器(X3)5脚连接,反相器(UZ8)的8脚同时与锁存驱动器(X8)的5脚和锁存驱动器(X9)5脚连接,反相器(UZ8)的10脚同时与锁存驱动器(X6)的5脚和锁存驱动器(X7)5脚连接,锁存器(UZ11)的2脚、5脚、6脚、9脚同时与锁存驱动器(X0)的7脚、1脚、2脚、6脚;锁存驱动器(X2)的7脚、1脚、2脚、6脚;锁存驱动器(X4)的7脚、1脚、2脚、6脚;锁存驱动器(X6)的7脚、1脚、2脚、6脚;锁存驱动器(X8)的7脚、1脚、2脚、6脚顺序并联连接,锁存器(UZ11)的12脚、15脚、16脚、19脚同时与锁存驱动器(X1)的7脚、1脚、2脚、6脚;锁存驱动器(X3)的7脚、1脚、2脚、6脚;锁存驱动器(X5)的7脚、1脚、2脚、6脚;锁存驱动器(X7)的7脚、1脚、2脚、6脚;锁存驱动器(X9)的7脚、1脚、2脚、6脚顺序并联连接,锁存驱动器(X0)的3脚、4脚与锁存驱动器(X1)的3脚、4脚全部短接,锁存驱动器(X2)的3脚、4脚同时与锁存驱动器(X3)的3脚、4脚;锁存驱动器(X4)的3脚、4脚;锁存驱动器(X5)的3脚、4脚全部短接,锁存驱动器(X9)的3脚、4脚同时与锁存驱动器(X8)的3脚、4脚;锁存驱动器(X7)的3脚、4脚;锁存驱动器(X6)的3脚、4脚全部短接,锁存驱动器(X0)的14脚、15脚、9脚、10脚、11脚、12脚、13脚顺序与数码管连接,锁存驱动器(X1)、锁存驱动器(X2)、锁存驱动器(X3)、锁存驱动器(X4)、锁存驱动器(X5)、锁存驱动器(X6)、锁存驱动器(X7)锁存驱动器(X8)、锁存驱动器(X9)与数码管连接的管脚与锁存驱动器(X0)与数码管连接相同,略,可编程芯片(UZ14)的14脚、15脚、16脚、17脚、同时与译码驱动器(UZ17)的7脚、1脚、2脚、6脚;译码驱动器(UZ18)的7脚、1脚、2脚、6脚;译码驱动器(UZ19)的7脚、1脚、2脚、6脚;译码驱动器(UZ20)的7脚、1脚、2脚、6脚;译码驱动器(UZ21)的7脚、1脚、2脚、6脚;译码驱动器(UZ22)的7脚、1脚、2脚、6脚顺序并联连接,可编程芯片(UZ14)的12脚、11脚、10脚分别与译码器(UZ16)的3脚、2脚、1脚连接,可编程芯片(UZ14)的14脚与键盘行线(H1)连接并通过电阻(R21)接正电源,可编程芯片(UZ14)的15脚与键盘行线(H2)连接并通过电阻(R30)接正电源,可编程芯片(UZ14)的4脚、3脚、2脚、1脚分别与电阻(R29)、电阻(R26)、电阻(R28)、电阻(R27)的一端;日历时钟芯片(UZ15)的9脚、10脚、11脚、12脚顺序并联连接,电阻(R29)、电阻(R26)、电阻(R28)、电阻(R27)的另一端全部连接后接地,可编程芯片(UZ14)的37脚与键盘列线(11)连接,可编程芯片(UZ14)的38脚与键盘列线(L2)连接,可编程芯片(UZ14)的39脚与键盘列线(L3)连接,可编程芯片(UZ14)的40脚键与盘列线(L4)连接,可编程芯片(UZ14)的1脚与键盘列线(L5)连接,可编程芯片(UZ14)的2脚与键盘列线(L6)连接,可编程芯片(UZ14)的3脚与键盘列线(L7)连接,可编程芯片(UZ14)的4脚与键盘列线(L8)连接,可编程芯片(UZ14)的18脚、19脚、20脚、21脚、23脚、24脚、25脚分别与日历时钟芯片(UZ15)的4脚、5脚、6脚、7脚、18脚、3脚、2脚连接,日历时钟芯片(UZ15)的14脚同时与电阻(R24)、按钮(SW2)连接,日历时钟芯片(UZ15)的15脚同时与电阻(R25)、按钮(SW3)连接,电阻(R24)的另一端和电阻(R25)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按钮(SW2)的另一端和按钮(SW3)的另一端连接后接正电源,日历时钟芯片(UZ15)的12脚同时与电容器(C27)的一端、电池(B)的负极连接后接地,电池(B)的正极与电阻(R23)连接,日历时钟芯片(UZ15)的1脚同时与电阻(R23)的另一端、电容器(C27)的另一端、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日历时钟芯片(UZ15)的8脚与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后接正电源,日历时钟芯片(UZ15)的17脚同时与晶振(CR2)的一端、电容器(C26)的一端连接,日历时钟芯片(UZ15)的16脚同时与晶振(CR2)的另一端、可调电容器(C28)的一端连接,电容器(C26)的另一端与可调电容器(C28)的另一端连接后接地,译码器(UZ16)的6脚接地,译码器(UZ16)的7脚与锁存驱动器(UZ22)的5脚连接,译码器(UZ16)的9脚与锁存驱动器(UZ21)的5脚连接,译码器(UZ16)的10脚与锁存驱动器(UZ20)的5脚连接,译码器(UZ16)的11脚与锁存驱动器(UZ19)的5脚连接,译码器(UZ16)的12脚与锁存驱动器(UZ18)的5脚连接,译码器(UZ16)的13脚与锁存驱动器(UZ17)的5脚连接,译码驱动器(UZ17)的4脚、3脚同时与译码驱动器(UZ18)的4脚、3脚;译码驱动器(UZ19)的4脚、3脚;译码驱动器(UZ20)的4脚、3脚;译码驱动器(UZ21)的4脚、3脚;译码驱动器(UZ22)的4脚、3脚全部短接后接正电源,译码驱动器(UZ17)的14脚、15脚、9脚、10脚、11脚、12脚、13脚分别与数码管对应的管脚连接,译码驱动器(UZ18);译码驱动器(UZ19);译码驱动器(UZ20);译码驱动器(UZ21);译码驱动器(UZ22)与数码管对应管脚的连接与译码驱动器(UZ17)的连接相同,略,接收发送器(UZ6)的6脚、7脚为输入端,接收发送器(UZ7)的6脚、7脚为输出端。
专利摘要地铁杂散电流自动监测装置,属于自动监测装置。自动监测装置有传感器,传感器的输入端与待测物连接,传感器输出端与主机的输入端连接,主机的输出端与计算机连接。该检测装置能自动、连续监测出地铁中的杂散电流的大小和接触电压是否超标,并及时报警,减轻了检测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使发生问题的部位能够得到及时的维修,对地铁进行了及时的保护,同时还能预防由于接触电压的超标而造成的人身事故。
文档编号G01R19/25GK2418488SQ0022001
公开日2001年2月7日 申请日期2000年4月12日 优先权日2000年4月12日
发明者王志宏, 李志峰, 李威, 苏晓龙, 黄德亮, 汪元元 申请人:王志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