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具有钟形罩体的气压计微调结构改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量仪表设备技术领域,这里特指一种具有钟形罩体的气压计微调结构改良。
背景技术:
现在的汽车和摩托车等车辆内使用各种仪表如温度计、气压计、湿度计等,如图1所示,温度计01、气压计02、湿度计03等这些仪表往往需要安装在一个钟形罩体04内,以节约空间,并方便人们使用。事实上也有很多其他机械也广泛应用这种仪表。然而当气压计02被安装在钟形罩体04内形成一个仪表组合05后,这种仪表组合经过长途运输到异地后,当地气压值与钟形罩体04内的气压读数值产生偏差,这样就需要调整。由于气压计02密封安装于钟形罩体内,因此必须将钟形罩体04的外壳打开,用螺丝刀轻轻的扭动气压计的调整螺丝,校正到正确的气压计02,再将钟形罩体04外壳安装好,整个调整的操作步骤极其繁锁,且操作也极为不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可克服上述缺点的具有钟形罩体的气压计微调结构改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种具有钟形罩体的气压计微调结构改良,包括一个气压计和钟形罩体,气压计设置在罩体的上侧面,在罩体侧壁设置有固定支架,气压计的后侧设置有支架,支架和固定支架设有可转动的微调结构。
微调结构包括旋杆及安装在旋杆上的锥形主动齿轮、调节杆及安装在调节杆上的锥形从动齿轮。
在固定支架和旋杆上分别设置有限制旋杆转动的挡杆和阻杆。
在旋杆和支架间设置有迫使旋杆向外运动的弹簧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上述结构的钟形罩体气压计微调结构,当气压计需要调整时,只需将旋杆向钟形罩体内压,使锥形主动齿轮与锥形从动齿轮相啮合,并旋动旋杆即可带动从动齿轮,从而带动调节杆,调节气压计值到准确状态。整个操作极为简便,无需打开钟形罩体外壳。
图1为钟形罩体外形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见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钟形罩体气压计微调结构改良,包括一个气压计1和钟形罩体2,气压计1设置在钟形罩体2的上侧面,在钟形罩体2侧壁设有固定支架3,气压计1的后侧设置有支架11,支架11和固定支架3设置有可转动的微调结构4。
微调结构4包括旋杆41、安装在旋杆41上的锥形主动齿轮42、调节杆43及安装在调节杆43上的锥形从动齿轮44。
在固定支架3和旋杆41上分别设置有限制旋杆41转动的挡杆45、46和阻杆47。
在旋杆41和固定支架3间设置有迫使旋杆41向外运动的弹簧机构48。当锥形主动齿轮42与锥形从动齿轮44相啮合。
在通常情况下,旋杆41在弹簧结构47的作用下,安装在旋杆41上的锥形主动齿轮42和安装在调节杆43上的锥形从动齿轮44不啮合,设置在旋杆41的阻杆47被限定档杆45、46之间,使旋杆41不能随便转动。
当气压计发生偏差,需要调整时,只需将旋杆41向钟形罩体内压,使锥形主动齿轮42与锥形从动齿轮44相啮合,并旋动旋杆41即可带动从动齿轮44,从而带动调节杆43,调节气压计值到准确状态。整个操作极为简便,无需打开钟形罩体外壳。
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钟形罩体的气压计微调结构改良,包括一个气压计(1)和钟形罩体(2),气压计(1)设置在钟形罩体(2)的上侧面,其特征在于在钟形罩体(2)侧壁设有固定支架(3),气压计(1)的后侧设置有支架(11),支架(11)和固定支架(3)设置有可转动的微调结构(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钟形罩体的气压计微调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微调结构(4)包括旋杆(41)、安装在旋杆(41)上的锥形主动齿轮(42)、调节杆(43)及安装在调节杆(43)上的锥形从动齿轮(4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钟形罩体的气压计微调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在固定支架(3)和旋杆(41)上分别设置有限制旋杆(41)转动的挡杆(45)、(46)和阻杆(47)。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钟形罩体的气压计微调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在旋杆(41)和固定支架(3)间设置有迫使旋杆(41)向外运动的弹簧结构(48)。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测量仪表设备技术领域,这里特指一种具有钟形罩体的气压计微调结构改良。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种具有钟形罩体的气压计微调结构改良,包括一个气压计和钟形罩体,气压计设置在罩体的上侧面,在罩体侧壁设置有固定支架,气压计的后侧设置有支架,支架和固定支架设有可转动的微调结构。采用上述结构的钟形罩体气压计微调结构,当气压计需要调整时,只需将旋杆向钟形罩体内压,使锥形主动齿轮与锥形从动齿轮相啮合,并旋动旋杆即可带动从动齿轮,从而带动调节杆,调节气压计值到准确状态。整个操作极为简便,无需打开钟形罩体外壳。
文档编号G01L27/00GK2720415SQ200420072398
公开日2005年8月24日 申请日期2004年8月9日 优先权日2004年8月9日
发明者陈顺益 申请人:陈顺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