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光导纤维传输检测光强的分光光度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108290阅读:4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光导纤维传输检测光强的分光光度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光光度计的光强检测的技术。
背景技术
目前,生化分析仪是医院常规的分析测量仪器,它又分为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正逐步替代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而向高速检测发展。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中的分光光度计是决定检测速度的关键,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光光度计中,探测器一般都是采用CCD或PDA直接探测光强,CCD是电荷耦合组件,通常组成CCD的基本单元是MOS(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结构,由多行多列组成,有512像元、1024像元等多种型号;PDA是二极管阵列,二极管单元在同一行上,有16像元、35像元、46像元等多种型号。PDA有市场上出售的等间距光电二极管阵列和自行组装的不等间距的,但无论采用CCD还是PDA探测器,其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光光度计中的作用均为检测出经过凹面光栅色散到探测器表面的各路光线的强度。为了探测到所需的波长,探测器需要在三维空间内精细定位,其定位过程工艺复杂,当其中某一波长定准位置以后,当定位另一个波长的时候,使已经固定好的位置移动,又需重新定位,给调试过程带来很大困难。同时,由于定位不准确,还会给测量结果带来很大的误差。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检测光强的分光光度计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用光导纤维传输检测光强的分光光度计。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它包括将光源成像的入射狭缝、凹面光栅及探测器,其特征是沿光线传播的方向依次为入射狭缝、凹面光栅、光导纤维及探测器,光纤支架支承并固定光导纤维的入射端,光导纤维的出射端连接探测器,经过凹面光栅的衍射,各波长的出射光线由光导纤维传输到探测器上,再由探测器检测出各个波长的光强度。
上述分光光度计中入射狭缝到凹面光栅中心的距离为固定值;凹面光栅中心到光导纤维的入射端面的距离为固定值;各个光导纤维之间的距离分别为固定值。
工作原理不同波长的入射光线通过入射狭缝后到达凹面光栅,通过凹面光栅衍射出各波长的出射光线,由光导纤维将各个波长的光传输到探测器上,探测器检测出各个波长的光强度。
本实用新型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免除阵列探测器的使用,节省费用,降低成本。2、省去探测器精确定位的麻烦,便于调试和维修。3、探测器的安装位置可以不固定,为设计和安装带来很大的方便。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将光源成像的入射狭缝1、凹面光栅3,改进的技术要点是经过凹面光栅3的衍射,各波长的出射光线4由光导纤维6传输到光电二极管探测器7上,再由光电二极管探测器7检测出各个波长的光强度。
沿光线的传播方向依次为入射狭缝1、凹面光栅3、光导纤维6及光电二极管探测器7,光纤支架5支承并固定光导纤维6的入射端,光导纤维6的出射端连接光电二极管探测器7;入射狭缝1的尺寸为高3mm,宽0.72mm;入射狭缝1到凹面光栅3中心的距离为86.3mm;凹面光栅3中心到光导纤维6的入射端面的距离为83.9mm;各个光导纤维6之间的距离分别为2.94mm、1.96mm、2.94mm、2.93mm、1.96mm、2.84mm、2.42mm、2.76mm、5.85mm、4.22mm、5.73mm。
工作原理当前置光学系统将光源成像于入射狭缝1,光线2经入射狭缝1照射到固定距离的凹面光栅3上,经过凹面光栅3的衍射,各波长的出射光线4由光导纤维6传输到光电二极管探测器7上,再由光电二极管探测器7检测出各个波长的光强度。
权利要求1.一种用光导纤维传输检测光强的分光光度计,包括将光源成像的入射狭缝、凹面光栅及探测器,其特征是沿光线传播的方向依次为入射狭缝、凹面光栅、光导纤维及探测器,光纤支架支承并固定光导纤维的入射端,光导纤维的出射端连接探测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光导纤维传输检测光强的分光光度计,其特征是入射狭缝到凹面光栅中心的距离为固定值;凹面光栅中心到光导纤维的入射端面的距离为固定值;各个光导纤维之间的距离分别为固定值。
专利摘要一种用光导纤维传输检测光强的分光光度计,包括将光源成像的入射狭缝、凹面光栅及探测器,其特征是沿光线传播的方向依次为入射狭缝、凹面光栅、光导纤维及探测器,光纤支架支承并固定光导纤维的入射端,光导纤维的出射端连接探测器。经过凹面光栅的衍射,各波长的出射光线由光导纤维传输到探测器上,再由探测器检测出各个波长的光强度。经过凹面光栅的衍射,各波长的出射光线由光导纤维传输到探测器上,再由探测器检测出各个波长的光强度。本实用新型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免除阵列探测器的使用,节省费用,降低成本;省去探测器精确定位的麻烦,便于调试和维修;探测器的安装位置可以不固定,为设计和安装带来很大的方便。
文档编号G01J3/00GK2864631SQ200520145988
公开日2007年1月31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05年12月27日
发明者杨竹力, 欧勇军, 王长津, 王丹民 申请人:沈阳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