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控制的多模块式称重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820813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温度控制的多模块式称重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来称重匀质物体的具有多个称重模块的称 重系统,其中称重模块的温度可以被控制。
背景技术
多模块式称重系统优选的应用是在自动生产与检验设备中。 模块化设计的秤一一所谓的称重模块一_它们自身特别适于集成 在这些设备中。其实,这些称重模块是这样的秤,其中显示单元 被布置为与秤相分离,例如在具有用于多个称重模块的中心显示 器的系统中。这种类型的集成在系统中的称重模块的应用领域是 用于小的、相对贵重的部件的生产和检验的装置,例如在制药工 业中用于药片、胶囊、小瓶等的装填与包装机,或者在滚珠轴承 的检测中。同类物体的称重或也是所谓的批量称重是这样的过程, 其中为了诸如检验、剂量制备、装填等的目的,大量的原料必须 单独地在紧凑的空间内被称量。
在现有技术中这种用于称量同类物体的这种系统是公知的。 它们主要被构造为称重模块的线性或二维阵列。其它的布置结构 是基于这样一种概念,将称重模块放在二维布置结构中,就像卫 星围绕着负载接收器的直线布置结构,其中负载接收器需要适应 已有的传送装置的传输元件之间的距离。
其它装置具有紧凑的称重模块,这些模块彼此以固定的间隔 安置在共用的保持结构中,其中它们之间的距离保持尽可能地小。 电子秤或称重模块的称量结果以及再现性还受到称重模块的 温度影响。为了可再现的称重,因而有利的是如果布置在多模块 系统中的每个称重模块具有基本上一致的操作温度。
由于多模块式称重系统中的各个称重模块间隔非常近,所以 这造成了系统中的不利的温度分布,这可以影响到各个称重模块 和/或整个系统的称量结果的再现性和重复性。
除了称重模块彼此相互具有的热学影响以外,环境温度的波 动,特别是不希望的温度峰值,也可以影响零负载指示,再现性 以及其它称量参数。生产设备中周围环境温度的波动可能例如由 于机器的开关、空调系统、太阳辐射或者其他因素引起。然而, 特别地在生产设备中,对于秤重要的是,经常处于待机状态而不 需要长时间的适应周围环境温度,同时维持测量结果的一致的品 质。
现有的称量技术提出了用于秤的各种不同的冷却称重舱。如
欧洲专利公开文献EP 1396711B1中所述的秤的称重舱的恒温是 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利用了沿竖直壁传播的温度梯度,其中所 述竖直壁是秤的固定部件的一部分并且连接至热电模块。
具有称重舱的秤在日本专利公开文献JP 2024518 A中也被公 开,其中布置在含有电子器件的壳体部分内的加热管将产自壳体 的热量带到外界,从而由电子装置产生的热量所致的称重舱的温 度升高被减少。
在日本专利公开文献JP 2586115 B中,公开了一种秤,通过 安置在称重舱内的热电模块控制秤的称重舱的温度,从而避免由 于打开防风罩所所引起的对流的空气流。该模块与沿将称重元件 与秤壳体分离的壁延伸的冷却板热学接触,电子器件被封装在秤
壳体内或者秤壳体本身是由隔离壁构成。其目的是防止由秤的电 子器件产生的热量到达称重舱。
然而,前述的所有方法都涉及到具有单个称重单元的秤,例 如分析天平,它具有被防风罩封闭的称重舱。通常,仅仅由秤的 电子器件所产生的热量被带走或者远离称重舱,并且也没有实施 恒温控制或与周围环境温度的温度适应。特别地,分析天平大体 用在大气参数基本上保持恒定的环境中。在分析天平的情况中, 因而足够的是,利用特定的超前时间启动秤,并且等待直至秤已 经达到其操作温度,或已经具有环境温度。

发明内容
另一方面,在多模块式称重系统中,有利的是如果至少对于 当系统处于工作状态期间,各个称重模块具有相同的操作温度并 且与周围环境相比热学稳定。
为了保证多模块式称重系统的各个称重模块的热学稳定性并 且提高每个称重模块测量结果的再现性或可重复性,多模块式称 重系统连接至适合的恒温装置,以补偿所产生的温度波动。多模 块式称重系统包括作为多个称重模块的底座的保持结构,这些模 块以给定空间布置的方式彼此相互刚性连接,并可彼此相互独立 地操作。每个称重模块包括至少一个负载接收区域和负载接收器。 多模块式称重系统连接至恒温装置,该装置与每个称重模块热学 相连。
多模块式称重系统还连接至控制和/或调节单元,其中后者连 接至用于测量环境温度的至少一个第一温度传感器。此外,至少 一个第二温度传感器被指定给多模块式称重系统,用于至少测量 与多模块式称重系统相关的第二温度。控制和/或调节单元被构造
成基于测量的温度控制或调节恒温装置的冷却和/或加热功率。
控制和/或调节单元还被构造成将时间值指定给第一温度传 感器和/或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测量的温度值。
利用以这种方式构造的多模块式称重系统,可以将多模块式 称重系统和/或各个称重模块的操作温度调节至环境温度,和/或 以这样的方式调节操作温度,即各个称重模块,当它们操作时, 具有基本上一致的温度,由此可以实现各个称重模块较好的测量 再现性和可重复性。
第二温度传感器可以直接安置在保持结构上。如果单个第二 温度传感器被使用,则有利的是,如果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基本 上布置在保持结构的中央,这是因为这样使相对于周围环境温度 的最大温差被确定并且在温度调节中被使用。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多个第二温度传感器布置在保持结 构上,从而以时间为函数确定多模块式称重系统的多维温度分布。 在这样的情况中,这尤其是有利的,恒温装置允许各个称重模块 或者一组多个称重模块独立的温度调节。
如果每个称重模块具有指定给其的至少一个第三温度传感 器,则对于各个称重模块的独立的温度调节而言是有利的,其中 所述传感器例如记录称重模块内部的和/或称重模块与相邻的称 重模块间接触表面的温度。
为了确定多模块式称重系统的温度和/或多维温度分布,也可 以使用在工厂已被安装在称重模块中的温度传感器。
多模块式称重系统的温度可以通过共用的恒温装置和/或通 过包括多个恒温器的恒温装置被调节。在这种情况中,恒温器热 学连接至各个称重模块或一组称重模块。多模块式称重系统的恒
温器构成恒温装置,该装置热学连接至多模块式称重系统的每个 称重模块。对于恒温器,可以使用冷却元件和/或加热元件。
当使用多个恒温器时,有利的是,如果恒温器彼此相互独立 地被调节,从而在多模块式称重系统内和/或相邻的称重模块间的 温度波动也可以被检测并补偿。
对于多模块式称重系统的恒温,保持结构的至少一个基板被 构造成,它包括作为恒温器的、用于热交换流体的至少一个导管。 导管例如具有蜿蜒的形状,并与恒温装置协作。
恒温器例如可以被构造为加热管、珀耳帖元件、空气冷却元 件和/或与恒温流体协作的元件,其中恒温装置可以包括一个或多 个相同和/或不同类型的恒温器。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多模块式称重系统被至少一个壳体元件 屏蔽而免受周围环境影响,其中壳体元件优选构成多模块式称重 系统的主动或被动隔热。多模块式称重系统的与周围环境的隔热 是有利的,例如如果系统被使用在加工工厂中,因为它使生产线 中或者甚至生产车间中的温度波动的影响最小。
在这一实施例中,建议在壳体元件的外侧上布置第一温度传 感器,用于测量环境温度。
一种恒温方法,也就是控制多模块式称重系统的温度,包括 多个步骤。多模块式称重系统具有作为用于多个称重模块的底座 的保持结构,这些模块以给定空间布置的方式彼此相互刚性连接, 并可彼此相互独立地操作。每个称重模块具有负载接收区域、负 载接收器和力补偿系统。多模块式称重系统连接至控制和/或调节
单元;热学连接至每个称重模块的自定恒温装置;以及第一温度 传感器。此外,设有与多模块式称重系统相连的至少一个第二温
度传感器。
首先,通过一个或多个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和/或调节单元 以时间为函数确定第一温度,环境温度。同样,通过一个或多个 第二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和/或调节单元以时间为函数确定多模块 式称重系统的至少一个第二温度。
接下来,基于测量的第一和第二温度/时间数据,确定这样一 个函数,该函数建立测量的温度之间的数学关系。该函数优选被 存储在控制和/或调节单元的程序或者存储单元中。该函数通过控 制和/或调节单元起到控制和/或调节恒温装置的加热和/或冷却功 率的作用。调节可以这样进行,即第二温度基本上被调到与第一 温度相同或者与第一温度保持基本恒定的偏差,这可以通过以下 方式实现,基于所确定的函数,借助于控制和/或调节单元适应恒 温装置的加热和/或冷却功率。
也可以理解为,恒温装置的加热和/或冷却功率根据经验上或 理论上已经确定的函数被调节。例如,反复的根据时间的温度现 象、日循环和/或日/夜循环,例如空调系统的启动分布可以作为 多模块式称重系统的恒温的基础。
为了实现称重结果的一致性,根据多模块式称重系统的应用 领域,以下做法是足够的,在测量循环开始以前至少确定第一和 第二温度,并然后设置加热和/或冷却的基本上一致的速度。对于 周围环境温度波动很大或突然产生温度峰值的应用领域,建议以 固定的时间间隔重复上述的步骤,并根据确定的函数不断地或者 以规定的次数重新调节多模块式称重系统的操作温度。
在上述步骤中确定的数学函数的形式在实际的环境温度与多 模块称重装置的实际温度之间可能存在简单差别,或者它也可以
表示实际的环境温度与一个或多个单独的称重模块的实际温度之 间的数学函数关系,因此一个或多个单独的称重模块的温度被彼 此独立地设定和/或调节。另外也可以在控制和/或调节单元内存 储给定的函数或给定点温度,并且用它来进行恒温装置的加热和/ 或冷却速度的调节。
第二和/或第三温度传感器也可以被用来监控多模块式称重 系统和/或一个或多个称重模块的温度。如果测量的温度位于给定 的操作温度之外,那么控制和/或调节单元产生报警信号。
理论上,可行的是,所有称重模块通过恒温装置被调节至基 本上一致的操作温度,因此自动地建立基本上一致的空间温度分 布。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恒温装置提出了加热多模块式称重系统 的可能性,例如为了使系统快速地达到基本恒定的操作温度。


参考附图,具有温度控制能力的多模块式称重系统的几个实 施例此后将被详细阐述,其中
图1示出了具有多个称重模块的多模块式称重系统的简化的 透视图,其中所述系统装有多个温度传感器并连接至控制和/或调
节单元以及空气冷却恒温装置;
图2以局部剖开的方式示出了具有多个称重模块的多模块式 称重系统的简化的透视图,其中恒温装置包括加热管和作为恒温 器的空气冷却元件,并且每个称重模块连接到至少一个恒温器;
图3以简化透视图的方式示出了多模块式称重系统的局部, 其中称重系统连接至恒温装置,在所述恒温装置中恒温器包括连
接至冷却元件的珀耳帖元件;
图4示出了具有恒温能力的多模块式称重系统的简化的透视 图,其中所述系统连接至恒温装置,在所述恒温装置中恒温器包 括供应有恒温流体的热交换器;
图5以局部剖开的方式示出了具有用于多个称重模块的保持 结构的多模块式称重系统的简化的透视图,其中保持结构的至少
一个部件结构包括用于作为恒温器的恒温流体的蜿蜒形导管;并

图6示出了多模块式称重系统的简化的透视图,系统可以恒 温,具有称重模块,这些模块被排列在多个不同的高度级上,并 且系统具有恒温装置。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图1中,以简化的方式示出了多模块式称重系统20。多模 块式称重系统20具有保持结构21,用于最多二十个称重模块22, 其中在图中可见十个称重模块。每个称重模块22通过一种插座 23连接至保持结构21,并且具有负载接收器24。负载接收器24
通过合适构造的连杆连接至称重单元(图中没有示出),称重单元 安置在称重模块22内。如图1所示,多模块式称重系统20通过 至少一个壳体元件25可以特别是对于温度与周围的环境相隔离, 其中两个壳体元件在图中可见。同样可行的是,多模块式称重系 统20的所有侧通过壳体元件25被包围。壳体元件25保护多模块 式称重系统20不受热学影响,还有例如不受污染影响。在它们的 最简单的形式中,壳体元件25是由绝缘材料组成,但也可以主动 地冷却或加热壳体元件25。这可以通过与将在以下说明的用于多 模块式称重系统的恒温的相同器具实现。
在保持结构21下方安置附加的承载结构26,在所述附加的 承载结构上以空气冷却元件27的形式安置多个恒温器。承载结构 26以这样的方式连接在保持结构21上,因此从承载结构26到保 持结构21的震动和振动的传播被尽可能多地避免。
对于空气冷却元件27,可以使用例如商业上可得到的CPU 风扇或者其它冷却装置,如图所示的通风扇。空气冷却元件27 的主要目的是排出在多模块式称重系统中产生的热量并且将热量 传到外部。每个空气冷却元件27连接至控制和/或调节单元32, 该单元主要通过减速或/和加速空气冷却元件27的转子的旋转来 调节多模块式称重系统20的温度。
为了测量环境温度以及多模块式称重系统20的温度,多模块 式称重系统具有至少一个第一温度传感器28、 28'和至少一个第 二温度传感器29、 29'。此外,至少一个第三温度传感器30、 30 '、30〃被安置在多模块式称重系统20上。每个温度传感器28、 28' 、 29、 29' 、 30、 30' 、 30"通过合适有线的或无线的连接 器31连接至控制和/或调节单元32,例如图中示出了有线连接器 的形式。
用于测量环境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28与多模块式称重系 统20没有热学接触。可选择地或者附加地,附加的第一温度传感 器28'可例如安置在壳体元件25的外侧上。
另外保持结构21与承载结构26之间的空间可被用作电缆管 道,例如用于各个称重模块22、空气冷却元件27、和/或温度传 感器28、 28' 、 29、 29' 、 30、 30' 、 30〃的电连接器和导管。
一个或多个第二温度传感器29、 29'连接至保持结构21,以 测量多模块式称重系统20的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29、 29'可
以被安置在保持结构的任何期望的部位。有利的是,将第二温度
传感器29大致安置在中央,这是因为由于称重模块的紧密间隔的
布置结构,这里是所期望的与环境温度偏差最大的地方。
附加的第三温度传感器30、 30' 、 30〃被安置在称重模块22 上和/或内。可以在保持结构21内安置具有或不具有温度传感器 30、 30' 、 30"的称重模块22。
多模块式称重系统20可以装有图l所示的所有的温度传感器 28、 28' 、 29、 29' 、 30、 30' 、 30〃或只是一部分,只要存在 至少一个第一温度传感器28、 28',用于测量环境温度;至少一 个第二温度传感器29、 29'禾d/或第三温度传感器30、 30' 、 30 〃 ,用于测量多模块式称重系统20的温度。图中所示的传感器 28、 28' 、 29、 29' 、 30、 30' 、 30"的位置是作为示例的。根 据本发明的多模块式称重系统具有除了图中所示的那些以外的传 感器和/或安置在其它位置的传感器。
图2示出了多模块式称重系统,其中每个称重模块22直接连 接至单独的恒温器,这里恒温器的形式为两个加热管34、 34', 所述加热管反过来连接至形式为冷却元件33的附加的恒温器。为 了举例,冷却元件33可以用风扇代表,但是也可以使用其他公知 的冷却装置来带走热量。加热管34、 34'通过合适构造的连接插 座43连接至承载结构226和/或保持结构121。加热管34可以只 安置在接收结构121内,或者它们可以达到称重模块中,正如图 2中的加热管34'所示,从而加热管与称重模块22直接热学接触。
加热管34、 34'和冷却元件33结合成恒温装置,取决于由 温度传感器(图1所示)确定的温度值,通过控制和/或调节单元 (如图1所示,图2没有示出)控制所述恒温装置。在这里所示 的作为示例的实施例中,各个称重模块22的温度可以通过直接相 连的加热管34、 34'和冷却介质33单独地被控制和调节。这样 可以基本上补偿来自于外界的温度影响,以及各个称重模块22 相互之间的热学影响,并确证每个称重模块22基本上以恒定、一 致的温度/时间分布操作。
另一种类型的恒温装置如图3所示,其中图3只是示出了具 有保持结构221的多模块式称重系统的局部,其中保持结构221 用作为称重模块22的底座。恒温装置包括形式为珀耳帖元件36 的恒温器,所述恒温器连接至冷却元件35。各个称重模块22的 温度通过珀耳帖元件36被调节或设定,并且由称重模块产生的热 量被冷却元件35带走。如这里所示,可以将珀耳帖元件36指定 给每个称重模块22。也可行的是,珀耳帖元件36热学连接至一 组称重模块22。珀耳帖元件36被安置在冷却元件35与承载结构 221之间。所有珀耳帖元件36和所有冷却元件35连接至控制和/ 或调节单元(图中没有示出),该单元基于所测得的温度值控制和 调节恒温装置的冷却和/或加热功率。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图4示出了恒温装置,其中冷 却或者加热由恒温流体来实现。多模块式称重系统320连接至多 个充满流体的热交换器37。对于流体,例如可以使用水或者其它 公知的液体或气体形式的热交换流体。流体的交换以及恒温通过 连接至热交换器37的进口和/或出口导管44实现,其中所述热交 换器例如连接至合适的恒温器和/或致冷器。
对于恒温装置除了如图4所示的布置结构以外,也可以将恒 温装置合并入多模块称重装置的保持结构321中,如图5所示。 保持结构321被构造为两部分,其中蜿蜒形的导管40作为恒温器 被布置在保持结构321的至少一个部件结构38、 39中。部件结构 38、 39彼此相互连接成,导管40被紧密密封,从而导管40中的
热交换流体只通过两个连接器41、 42流入或者流出导管40。热 交换流体通过连接在连接器41、 42上的外部恒温器和/或致冷器 (这里没有示出)被保持在受控的温度,并且在导管40内例如借 助于合适的泵被循环,其中所述泵是恒温器和/或致冷器的一部 分。导管40被构造成蜿蜒形状,对于该形状,图5示出了合适的 例子。导管40可具有任何期望的形状。
通过由温度传感器测得的温度值以及控制和/或调节单元,图 1至5所示的恒温装置可以调节多模块式称重系统相对于环境温 度的、当然也相对于任何规定温度的动态和/或空间温度分布。通 常,在多模块式称重系统的操作过程中产生热量,热量需要通过 恒温装置被带走。原则上,现有的每个恒温装置也都具备加热多 模块式称重系统的能力,而后者应该被使用在例如低温的环境中。
这里提到的恒温装置可以被连接在任何多模块式称重系统 上。恒温装置可以使用同一种类和/或不同种类的恒温器,其中恒 温器可以被构造为纯致冷器、纯加热器和/或组合的加热/致冷器。 图l至5示出了一些恒温器的例子,但是当然也可以使用其它符 合技术水平的恒温器。
图6示出了用于称重均匀重量物体的多模块式称重系统的透 视图,所述系统包括总共四十八个单独的称重模块4。这些模块 以一个在另一个之上的方式布置在三个高度级1、 2、 3,同时在 每个高度级1、 2、 3形成两排平行的称重模块4,其中第一高度 级1的称重模块4相对于第二高度级2的称重模块沿它们的纵向 具有平移的偏置量。这里所示这种类型的称重模块4是与其宽度 相比非常长。
每个称重模块具有负载接收器5、 5' 、 5〃 ,其中负载接收 器5、 5' 、 5〃彼此相互以规则的间隔布置。负载接收器5、 5'、 5〃包括至少一个力传递杆以及负载承载器,其中负载承载器通过
力传递杆(图中没有示出)连接至每个称重模块4的壳体8内的 称重单元(同样图中没有示出)的负载接收部分。在图6中负载 承载器由底座螺栓7表示,形成力传递杆的端部。负载承载器或 者任何期望类型的称重盘可以设在底座螺栓7上一一如果负载承 载器或者称重盘的尺寸小于相邻的负载接收器5、 5' 、 5〃之间 的距离。
连接至第二高度级2和第三高度级3的称重模块的负载接收 器5' 、 5〃与第一高度级1的称重模块相比被加长,从而所有底 座螺栓7或连接在其上的称重盘布置在这样的平面中,所述平面 垂直于重力方向延伸。
对应高度级的每排的称重模块连接至各自的承载平台10、 10 '。在这种布置结构中,承载平台IO将第一高度级1和第二高度 级2分开,而承载平台10'将第二高度级2和第三高度级3分开。 基板ll,这里被构造为连续的板,支承用于称重均匀物体的系统 的整个结构。承载平台10、 10'以传统的方式连接在基板11上, 这里不特别描述,因此给用于均匀物体的整个称重系统提供了所 需的稳定度。
每个称重模块4的壳体8在朝向负载接收器5、 5' 、 5〃的 端部具有狭窄的、锥形的形状。这样能使称重模块4也可以被不 同地布置,以形成负载承载器的矩阵。
每个承载平台10、 10'和/或基板11连接至如图1至5所示 的一个恒温装置。如这里所示的用于多模块式称重系统的恒温器, 特别地建议提供一个或多个承载平台10、 10'和/或,如这里所 示的例子,支撑板ll,具有图5所示的蜿蜒形的导管来传输热交 换流体。在图6中,两个连接器41、 42可见,它们连接至基板
11内的蜿蜒形的导管。 附图标记列表
1第一高度级
第二高度级
3第三高度级
4称重模块
5'、负载接收器
6基部元件
7底座螺栓
8称重模块的壳体
9、9,套
10、10,承载平台
11基板
20、320多模块式称重系统
321、421保持结构
22称重模块
23插座
24负载接收器
25壳体元件
26承载结构
27空气冷却元件
28、28,第一温度传感器
29、 29' 第二温度传感器
30、 30' 、 30" 第三温度传感器
31 连接器
32 控制和/或调节单元
33 空气冷却元件 34、 34' 加热管
35 冷却元件
36 珀耳帖元件
37 热交换器
38 321的部件结构
39 321的部件结构
40 导管
41 连接器
42 连接器
43 连接插座
44 进口和/或出口导管
权利要求
1、一种多模块式称重系统,所述多模块式称重系统具有保持结构(21),所述保持结构用于接收多个称重模块(22),其中所述称重模块以给定的空间布置方式彼此相互刚性连接,并且可彼此独立地操作,其中每个称重模块(22)包括至少一个负载接收器(5),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模块式称重系统连接至恒温装置,所述恒温装置与所述每个称重模块(22)热学相连。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多模块式称重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模块式称重系统连接至控制和/或调节单元(32),该单元 连接到至少一个第一温度传感器(28),用于测量环境温度,并且 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温度传感器(29),被指定给所述多模块式称重 系统,其中所述控制和/或调节单元(32)被构造成用于根据所述 第一温度传感器(28)和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29)的测量的温 度值控制和调节所述恒温装置的冷却和/或加热功率。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模块式称重系统,其特征在 于,所述控制和/或调节单元(32)被构造成将时间值指定给所述 第一温度传感器(28)和/或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29)的测量的 温度值。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多模块式称重系统,其特 征在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29')安置在所述保持结构(21) 上。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多模块式称重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第三温度传感器(30)被指定给每个称重模块 (22)。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多模块式称重系统,其特 征在于,所述恒温装置包括多个恒温器(27)。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模块式称重系统,其特征在于, 一个或多个所述恒温器(27)可以彼此相互独立地被调节。
8、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多模块式称重系统,其特 征在于,所述保持结构(321)包括基板(38, 39),在其中形成 用于热交换流体的至少一个导管(40),并且所述导管(40)与所 述恒温装置协作。
9、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多模块式称重系统,其特 征在于,所述恒温装置包括作为恒温器的至少一个加热管(34)。
10、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多模块式称重系统,其 特征在于,所述恒温装置包括作为恒温器的至少一个珀耳帖元件(36)。
11、 根据权利要求1至IO任一所述的多模块式称重系统,其 特征在于,所述恒温装置包括作为恒温器的至少一个恒温元件(27, 37),所述恒温元件通过空气或流体实现恒温。
12、 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任一所述的多模块式称重系统,其 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壳体元件(25)屏蔽所述多模块式称重系统 免受周围环境干扰,其中所述壳体元件(25)构成主动或被动的隔热。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多模块式称重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28')被布置在所述至少一个壳体元件(25) 的外侧上。
14、 一种多模块式称重系统的恒温方法,所述多模块式称重 系统具有用于接收多个称重模块的保持结构,其中所述多个称重 模块以给定的空间布置方式彼此相互刚性连接,并可彼此独立地 操作,每个称重模块包括负载接收区域以及负载接收器,所述多 模块式称重系统连接至控制和/或调节单元,并包括与每个所述称 重模块热学相连的恒温装置,所述多模块式称重系统还包括至少 一个第一温度传感器,其中至少一个第二温度传感器被指定给所 述多模块式称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 通过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所述控制和/或调节单元以时 间为函数测量周围环境的第一温度;b. 通过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和所述控制和/或调节单元以时 间为函数测量所述多模块式称重系统的至少一个温度;c. 确定这样一个函数,该函数建立测量的温度之间的数学关 系,并且用于通过所述控制和/或调节单元来控制和/或调节所述 恒温装置的加热和/或冷却功率;d. 基于在步骤c所确定的函数,通过所述控制和/或调节单 元调节所述恒温装置的加热和/或冷却功率。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b 中,通过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以时间为函数确定所述多模块式称重系统的多维温度分布。
16、 根据权利要求14至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步骤a至d在规则的规定时间间隔内被重复。
17、 根据权利要求14至16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多模块式称重系统处于待机状态时,所述步骤a至d不断 地被重复。
18、 根据权利要求14至17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第三温度传感器被指定给每个称重模块,并且每个称重 模块的温度相对于环境温度被调节。
19、 根据权利要求14至18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有称重模块通过所述恒温装置被调节到基本上一致的操作温 度,从而自动地建立起基本上一致的空间温度分布。
全文摘要
一种多模块式称重系统,具有用于接收多个称重模块(22)的保持结构(21),其中所述模块以给定的空间布置方式彼此相互刚性连接,并可彼此相互独立地操作,其中每个称重模块(22)包括至少一个负载接收器(5),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模块式称重系统连接至恒温装置,该装置与每个所述称重模块(22)热学相连。
文档编号G01G23/00GK101187584SQ200710186478
公开日2008年5月28日 申请日期2007年11月22日 优先权日2006年11月24日
发明者H-R·布克哈德, J-C·埃默里 申请人:梅特勒-托利多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