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肠吸收实验在识别中药注射剂中潜在不安全成分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肠吸收实验在识别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中潜在不安全成分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上世纪90年代,中药现代化成为中医药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而包括注射剂在 内的中药新剂型研究也成为中药现代化的一个标志,各种先进的中药提取技术、冷冻干燥 技术都用在中药注射剂的生产上,使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安全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最近一些年来,随着临床不良反应监控体系的完善,中药注射剂所导致的临床不 良反应报告逐年增加,并出现多次致人死亡的药物事故。根据国家药监局(SFDA)的数据, 2006年全年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36. 9万份,其中中药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占14% 至15%,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与中药注射剂。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受到国家食品药品监 督管理局和相关制药企业的高度重视。药品安全保证的一个是质量标准的制定,如果对制定的药品质量标准缺少是否能 够确保药品安全的论证,那么通过按照这种质量标准对药品的放行前检测就不能保证药品 上市后的安全性。由于欧洲和美国都没有传统药物注射剂这类药品剂型,国际上没有相似 的标准可以借鉴,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都是我国独自开发的,而如何使这些制剂的质量 标准能够控制药品的安全性成为困扰我国药品监管机构的难题。复方制剂多、非药典法定品种作为原料使用多、有效成分含量要求低,是直接威胁 中药注射剂质量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的三大突出问题。当前列入我国国家标准的中药注射 剂有109种,其中复方制剂有50种,复方制剂的原料药材多达3 12味;单方制剂59种, 非药典法定品种19种,因药品标准颁布的时间不同,质量标准的制定水准参差不齐;注射 剂所含有效物质不低于总固体的70% (静脉内使用不低于80%)即可达到审批标准,这和 欧盟等西方国家植物药注射剂基本都是单方,有效纯度须达98%,另2%非有效成分也须 明确成分相比,我国SFDA的审评标准和欧洲国家相去甚远。国内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念一种理念是要维护中 药的传统医学理论,认为只有成分复杂才能够符合中药的传统治疗理念;另一种理念是要 按照化学药品的控制标准,搞清楚中药注射剂的每一种成分的化学结构,以及每一种成分 的安全性,两种观点都有着各自的理由。因此,需要开发出一种针对中药注射剂特点的安 全性评估方法,既能保留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的特点,又能有效地识别其中哪些成分属于 需要关注的潜在不安全成分,并为制定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使得中药注 射剂的质量标准能够成为这两种对立理念的有机结合体既能够体现出中药的整体治疗理 念,又能够适应高风险注射剂型的质量控制要求;既不能用中医药的所谓“安全性”光环来 忽视其对药品的安全性监控,也不能一味追求安全性而否定中医药的整体配方理念。而在 两者发生冲突时,首先要保证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来自中医药学专家和部分制药企业的观点认为,中药属于传统药物,其组分都来 自于植物、动物或矿物,其成分本身与化学药物相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而且中药配方具有悠久的临床医疗实践基础和中医理论基础,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临床应用证明中药对 人体是安全的。对《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中药注射剂类药品及其同品种不同剂型产品的不良事 件/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参见《200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药注射剂类药品不 良反应文献调查分析》,王奇等著,《药物警戒》,2007年5月,第4卷第3期总第15期)能 够证明上述观点的前提是正确的,统计结果显示,全部72个中药品种中共有34个药品报告 出现了不良事件/不良反应,共报告不良事件/不良反应4156例,其中注射剂4046例占 99. 76% ;而与这些中药注射剂配方相同的其他中药剂型仅发生10例不良反应,占0. 24%。 由此可见,大多数不良反应高发的中药注射剂,其配方的口服制剂是安全的。然而,这个统计资料恰恰证明了给药方式不同可能引起的差异,传统中药一般都 是口服或外用,古人从没有采用注射器直接注入人体的给药方式。因此,“中药注射剂”这种 药品类别属于基于口服的中药传统配方与西药无菌制剂技术和非肠道给药方式的结合。由 于中药注射剂采用了非肠道给药方式,即经注射直接进入人体,静脉注射自不必说,即使是 肌肉或皮下注射,在注射局部中药注射剂中所含的小分子成分都可以透过注射局部的毛细 血管直接吸收入血,不存在类似肠粘膜的选择性吸收屏障,一些口服给药时肠道不吸收的 成分就会直接进入人体,这些成分可能对人体产生毒性作用。因此,对于那些不能被人体吸 收的有机杂质,应当按照化学药物中含有的杂质限度进行控制,因为这些成分不能代表中 药的安全性。按照美国、欧盟和日本三方共同制定的针对化学药物的杂质控制标准 (ICHQ3A(R2)和ICH Q3B (R2),见周海钧主译《药品注册的国际技术要求——2007质量部 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99-111页),我国在此指导原则基础上制定的《化学药 物杂质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2005年,SFDA药品评审中心发布的指导文件,见http:// www. cde. org. cn/zdyz. do ? method = largePage&id = 2060),要求每一个药物都要建 立起杂质档案(Impurity prof ile),对药品中含有的杂质进行深入研究,该指导文件对化 学药品中含有的有机杂质的提出了明确的限度要求对于日摄入量小于2克的药品,如含 有超过0.05%的未知杂质必须报告,称为“报告限度(Reporting Threshold) ” ;如含有 超过0. 的未知杂质,必须要对其化学结构做出鉴定,称为“鉴定限度(Identification Threshold)”;如未知杂质含量超过0. 15%,必须通过毒理学实验说明其安全性,称为“质控 限度(Qualification Threshold) ”。由于目前很难证明中药注射剂所含的成分中那些成分 属于有效成分,那些成分属于杂质,因此如果按照上述指导文件对中药注射剂进行杂质论 证和质量研究,就需要对所有超过上述限度的成分进行研究和鉴定,对于通常含有几十种 成分的中药注射剂来说,这是一件非常艰巨的工作,严重地制约了为建立安全可靠的中药 注射剂质量标准而开展的研究工作。由于中药注射剂存在上述安全隐患,SFDA将中药注射剂列为高风险制剂,加大了 监管力度。为了控制中药注射剂质量的一致性,SFDA在2000年发布了《中药注射剂的指 纹图谱研究的技术要求(暂行)》(国药管注[2000] 348号文件,2000年08月15日发布, 见 SFDA 网站http://www. sda. gov. cn/WS01/CL0237/15768. html),要求所有中药注射剂 品种必须建立起指纹图谱的控制方法,明确要求对新申报的中药注射剂和已上市的中药注 射剂实行指纹图谱标准。而指纹图谱的首选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中药注射剂成分进行分离、检测和描绘出来的色谱图,再通过数据处理仪器自动计算出色谱图上各种成分峰高、峰面积和相对含量。最近10年来,我国相关制药企业在中药注射剂的成分分离检 测上做出很大努力,大多数品种已经建立起指纹图谱的控制手段。然而,尽管我国中药注射剂的生产企业在用“指纹图谱”控制产品质量,一些企业 的QC实验室不乏各种紫外、HPLC、GC等现代化检测仪器,但是这些企业都不能解释其“指纹 图谱”制订的安全性依据,不能说明图谱中大量色谱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中哪些成分是安 全的,哪些成分是不安全的,不能对产品的成分进行风险管理,或者说不能识别哪些成分具 有潜在的风险,而如果对哪些成分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缺少科学依据,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 仍然是难以保证的。2009年1月1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开展中药注射剂安 全性再评价工作的通知》,同时发布了“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方案”(国食药监 办[200928 号,2009 年 1 月 13 日发布,见 SFDA 网站:http //www. sda. gov. cn/WSOl/ CL0055/35332. html),对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评估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技术要求。强调要加 强中药注射剂再注册管理,“重点是对处方、生产工艺、药品标准和说明书中存在问题的审 查和评估”。在上述背景下,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中药注射剂HPLC指纹图谱中潜在不安全成分 的识别方法,而大多数能够被肠吸收的成分则可作为安全成分不需要进行额外的化学结构 鉴定和安全性试验研究,从而大大简化了这类高风险药品的安全性评估程序。此外,需要说明的是,造成中药注射剂临床不良反应事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除 了药品本身的质量标准不严格,没有对可能含有的潜在不安全成分进行识别和鉴定之外, 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工艺控制条件、灭菌方法、关键生产环节的无菌环境、包装材料的密闭 性、原材料控制和生产质量管理中存在的很多方面问题都可以导致药品受到细菌污染、混 淆或质量失控。这些问题引起的药品不合格或质量风险不在本发明的讨论范围之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识别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中潜在不安全成分的简便 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肠吸收实验在识别已建立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检测方法的中药注射剂所含有 的潜在不安全成分中的应用。一种利用肠吸收实验识别中药注射剂含有的潜在不安全成分的方法,其特征在 于,包括以下步骤1)测定待测中药注射剂原液的HPLC指纹图谱;2)通过导管与实验动物的离体肠管相连接,将其浸没在通有氧气并维持37摄氏 度恒温的一定量的培养液中,用蠕动泵将纯水或生理盐水通过导管注入肠管,对肠内壁进 行清洗,同时对肠外壁也进行适当清洗;3)将循环导管中的液体排出,用纯水或生理盐水注入导管和肠管中,用蠕动泵使 其维持循环灌流,分别从灌流液和培养液中取样、过滤,作为样品A和M ;4)用一定量的待测中药注射剂原液置换循环导管中的溶液,在与步骤3)相同的条件进行循环灌流,维持灌流的时间应足以使中药注射剂被肠管吸收,分别从灌流液和培 养液中取样,过滤,作为样品B和N ;5)用步骤1)的检测方法对样品A、B、M和N进行检测,得到图谱A、B、M和N。除 了图谱A中含有的峰之外,图谱B中的峰应在保留时间上与图谱C相一致;除了图谱M中含 有的峰之外,图谱N中的峰应在保留时间上与图谱C相一致;6)根据肠灌流试验开始和结束时灌流液和培养液的容积比和图谱B、N和C的峰 面积,折算出图谱C中所有峰面积比超过0. 15%的峰在图谱N和图谱C中的峰面积比,得出 上述每一个峰所代表成分的肠吸收率; 7)比较图谱C中含量大于的各个成分的吸收率,将吸收率最大的成分作为参 照,计算其它每一个成分的吸收率相对于此参照成分吸收率的相对吸收率。以相对吸收率 作为依据,评判每一个成分的安全性a)若某个成分的相对吸收率等于零(不存在于图谱N中),表明这个成分不能被 肠管吸收,属于此中药注射剂中潜在的不安全成分,需要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估,包括进行化 学结构鉴定和毒理学试验,以证明其安全性;。b)若某个成分的相对吸收率小于20%,应对此成分进行化学结构鉴定,并纳入杂 质控制档案;c)若某个成分的相对吸收率超过20%,表明这个成分可以被肠管有效吸收,属于 该中药配方中的安全成分,不需要对该成分进行安全性评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将药代动力学方法用于质量标准研究和中药注射剂成分的风险评估,要求 对肠吸收实验中不能被吸收的成分进行安全性论证,能够将大部分可以被吸收的成分认定 为安全成分而确认不需要进行安全性论证,从而大大简化了安全论证的工作量。利用本发 明对中药注射剂进行安全性论证,可以建立起每一种中药注射剂的杂质档案,最终建立起 科学的、能够保证中药注射剂安全的质量控制标准。因此对于促进我国传统医药和制药行 业的发展,保证用药安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 更清楚的得知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
图1为离体肠道灌流实验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可用于任何一种具有复杂成分、并已建立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检测 方法的中药注射剂,通常中药注射剂的指纹图谱中会有多个未知峰,这些峰所代表的成分 的化学结构及生物安全性均不清楚。本发明的思路为由于中药配方的安全性建立在长期口服给药的实践基础上,因此不能被肠道吸收 的中药配方成分就应当属于中药注射剂中存在“潜在的不安全成分”,这种成分也就可以视 同于药物的“潜在杂质”。如果潜在杂质峰的相对含量超过可以被忽略的限度,就应当对此成分进行结构鉴定和安全性论证。1.首先,应按照“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研究的技术要求(暂行)”的要求建立起被 测药品的中药注射剂色谱学指纹图谱检测方法。2.在小鼠、大鼠、家兔或其他实验动物的离体(in vitro)或在体(in situ)肠道 灌流实验模型上,在肠粘膜侧加入某中药注射剂的原液,肠浆膜侧加入培养液,在接近生理 条件下进行该中药注射剂的肠吸收实验。3.肠灌流一定时间后,采用与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相同的检测方法分别测定肠粘 膜侧和肠浆膜侧样品的指纹图谱,并与该中药注射剂原液指纹图谱进行比较,考察肠灌流 实验后中药注射剂被肠段吸收的情况,其中未被肠管吸收的物质成分属于中药注射剂中存 在的潜在不安全成分。4.指纹图谱中潜在不安全成分的识别如果中药注射剂原液经过一定时间的肠 灌流后,如果注射剂原液指纹图谱中的某个成分未在肠浆膜侧的样品图谱中发现,不论肠 粘膜侧的样品图谱中该成分是否消失或减少,都应认为该成分未被肠管吸收,属于潜在不 安全成分,需要对其进行重点的安全性评估。而如果某个成分在肠粘膜侧的样品图谱中大 量减少,且明显存在于肠浆膜侧的样品图谱中,则可以认定为中药配方中的安全成分,不需 要进行安全性评估。对于中药注射剂中可被肠道吸收的物质的安全性判定基于以下原理(1)如果我们把传统的中药煎煮液中所含有的成分作为最复杂的成分集合々,那 么经过提取的口服中成药所含有的成分集合B必然都小于并从属于集合A,而经过更进一 步提取的中药注射剂所含有的成分集合C应小于并从属于集合A和B。因此,如果中药方剂 或口服中成药是安全的,那么其对应的中药注射剂经口服给药也必定是安全的。(2)如果一种中药方剂或口服中成药是安全的,证明这种中药配方经胃肠道吸收 后进入血液的成分集合N是安全的,如果将动物离体肠吸收实验模型应用于相同此种中药 方剂或口服中成药的吸收实验,实验中被吸收的成分集合M应小于并从属于成分集合N,因 此,成分集合M是安全的。(3)由于中药注射剂的成分集合C属于中药方剂的成分集合A或口服中成药的成 分集合B,所以该剂型经动物离体肠吸收实验被吸收的成分也必然是安全的。反之,中药注 射剂中未被动物离体肠管吸收的成分不属于集合M,如果这些成分直接通过注射的给药方 式进入人体,则无法保证其安全性,必须对这些成分进行安全性论证。这样,大部分能够被动物离体肠管吸收的成分可以认定为安全成分而确认不需要 进行安全性论证,从而大大简化了安全论证的工作量,同时将不被吸收的少数成分凸现出 来,作为潜在的不安全成分而被要求进行评估和论证。5.对潜在杂质的安全性论证方法虽然国际药品注册的技术标准中对天然药物 存在的杂质控制限度要低于化学药物中杂质的控制限度,但出于对患者用药安全的考虑, 对于那些不能够被肠道吸收的物质应采用更为严格的监控标准。因此,本发明推荐采用 我国2005年制定的化学药物杂质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并安全该原则提出的鉴定限度 (Identification threshold)和质控限度(Qualification threshold)对中药注射剂中存 在的潜在不安全成分进行安全性论证。(1)首先本发明提出需要对图谱C中所 有峰面积比超过0. 15%的峰进行安全性评估,所参照的就是上述指导原则提出的质控限度,如果任何含量超过0. 15%的成分在本发 明推荐的试验模型上证明不能被肠吸收时,这种成分就属于潜在的不安全成分,表明该成 分不属于中药组方中口服可吸收的成分,而且这种含量超过0. 15%的成分将会以注射的方 式进入人体,对人体导致不确定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对这种成分按照化学药物杂质研究的 技术指导原则中规定的超过“质控限度”的未知杂质进行安全性评估,这与化学药品中未知杂质的控制理念是一致的。(2)由于被评估的中药注射剂是从具有口服安全性的中药组方提取制备的,所以 在中药注射剂中能够经肠吸收的成分都被判定为安全性成分,这些成分都不需要再按照化 学药物的杂质控制要求进行额外的化学结构鉴定和安全性评估,这种判定方法充分考虑到 了中医药专家们强调的中药配方的安全性理念,使符合这一理念的成分得到了验证。(3)对于哪些肠吸收率明显偏低的成分,本发明参照化学药物杂质研究的技术指 导原则的基本评判方式,提出了一个相对吸收率低于20%的鉴定限度,如果一种成分的肠 吸收不足吸收最多的成分的20 %,说明此种成分经过注射进入人体可能会导致机体摄入过 量,因此应对这些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确定其化学结构。由于本发明提出的鉴定限度无法与 化学药物未知杂质的鉴定限度直接换算,因此可以根据中药注射剂的每日最大给药量、不 良反应情况和药材种类等因素进行调整。中药注射剂的生产企业和研究机构可以在上述安全性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中药 注射剂产品的杂质档案(Impurity Profile),并按照风险评估的方法制定出严格的质量控 制标准和控制方法。上述评估方式即采用了化学药物杂质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中未知杂质的控制原 贝U,同时也兼顾了中药的成分复杂,但由于其天然药物属性,口服给药相对安全的特点。通 过上述方法,可以在安全性评估中最大程度地排除掉绝大多数可以被肠道吸收的安全成 分,快速地筛选出需要进行安全性论证的潜在不安全成分,对于制订具有安全保证的中药 注射剂质量标准具有重要意义。除了上述推荐的离体肠灌流方法之外,在体(in situ)肠灌流吸收实验模型也可 以用于同样的目的,但与离体实验相比,在体实验模型的制备和条件控制比较复杂,实验条 件比较难以控制。国外学者曾用64种药物对大鼠的肠吸收模型与人的剂量吸收分数进行了分析和 统计比较,认为人和大鼠吸收百分率之比非常接近于1,其相关系数为0. 97(何仲贵,钟大 放等译.《药物生物利用度》,沃特贝恩德(美),伦纳奈斯(瑞士),阿图松(瑞士)编.北 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因此本发明采用大鼠的肠道灌流模型进行肠吸收实验来检 测中药注射剂中对人的潜在不安全物质是有效的。实施例1 肠吸收实验在检测中药注射剂中潜在不安全成分中的应用1)测定待测中药注射剂原液的HPLC指纹图谱。2)如图1所示,将实验动物的离体肠管1置于适当的培养液4中,本实验采用 Krebs-Ringer碳酸氢盐缓冲液(pH7. 4)。将导管2与该离体肠管1两端分别连接并结扎肠 管,通过氧气管7向培养液中持续通以氧气(图1中氧气管口附近的圆圈示气泡),将培养 液容器置于恒温水浴槽5中,摄氏37度水浴以维持其恒温,使离体肠管处于接近生理条件 的环境中。用蠕动泵3将纯水或生理盐水通过导管不断注入肠管,以对肠内壁进行充分的清洗。3)将循环导管中的液体排出,将纯水或生理盐水注入导管和肠管中,用蠕动泵维 持循环灌流,并持续或阶段性补充纯水或生理盐水至灌流液储备容器6 (可以是烧杯或量 筒)中以维持灌流液的体积恒定,灌流约半小时,分别从灌流液和培养液中取样、过滤,作 为空白对照样品A和M。4)更换新鲜的培养液并测量其容量(如50毫升),用一定容量(如50毫升)待 测中药注射剂原 液在相同的条件下循环灌流,维持灌流约2小时,使中药注射液被肠管充 分吸收,分别从灌流液和培养液中取样,过滤,作为样品B和N。5)用步骤1)的检测方法对样品A、B、M和N进行检测,得到图谱A、B、M和N,并将 其与步骤1)所测定的中药注射剂原液的HPLC指纹图谱C进行对比。除了图谱A中含有的 峰之外,图谱B中的峰应在时间上与图谱C相一致,除了图谱M中含有的峰之外,图谱N中 的峰应在时间上与图谱C相一致。6)根据肠灌流试验开始和结束时灌流液和培养液的容积比和图谱B、N和C的峰 面积,折算出图谱C中所有峰面积比超过0. 15%的峰在图谱N和图谱C中峰面积比,得出上 述每一个峰所代表成分的肠吸收率;7)比较图谱C中含量大于的各个成分的吸收率,将吸收率最大的成分作为参 照,计算其它每一个成分的吸收率相对于此参照成分吸收率的相对吸收率。以相对吸收率 作为依据,评判每一个成分的安全性a)若某个成分的相对吸收率等于零(不存在于图谱N中),表明这个成分不能被 肠管吸收,属于此中药注射剂中潜在的不安全成分,需要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估,包括进行化 学结构鉴定和毒理学试验,以证明其安全性;。b)若某个成分的相对吸收率小于20%,应对此成分进行化学结构鉴定,并纳入杂 质控制档案;c)若某个成分的相对吸收率超过20%,表明这个成分可以被肠管有效吸收,属于 该中药配方中的安全成分,不需要对该成分进行安全性评估。相似地,采用离体外翻肠管的灌流试验也可以实现同样的目的。表1.举例说明指纹图谱中潜在不安全成分的识别方法 每一个中药注射剂的HPLC指纹图谱中都包含多达十几个至几十个成分,这些成 分的保留时间不同,一般用紫外检测器对流出液进行检测,在色谱图上表现为很多相互分 离的吸收峰。表1举例说明如何对中药注射剂原液的指纹图谱(图谱C)和经过肠吸收液 指纹图谱(图谱N)中对应成分的吸收峰进行安全性评估。首先计算出图谱C中所有含量 大于0. 15%的成分的吸收率,比较所有含量大于1 %的成分的吸收率之后,成分C的吸收率 最大,被定为参照成分,并将其吸收率作为100%。计算所有其他每一个成分相对于参照成 分的相对吸收率。成分E的相对吸收率为5. 5%,小于20%,需要进行化学结构鉴定,成分 D没有在图谱N中没有检出,故作为潜在不安全成分,需要进行安全性论证;成分B和成分A 的相对吸收率都大于20%,属于安全成分,不需要进行安全性论证;而成分F在图谱C中的 含量小于0. 15%,不需要进行评估。
权利要求
肠吸收实验在识别中药注射剂所含有的潜在不安全成分中的应用,所述的中药注射剂已建立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检测方法,且其中药组方经口服给药已知具有安全性。
2.一种利用肠吸收实验识别中药注射剂含有的潜在不安全成分的方法,所述的中药注 射剂已建立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检测方法,且其中药组方经口服给药已知具有安全性, 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测定待测中药注射剂原液的HPLC指纹图谱,作为图谱C;2)通过导管与实验动物的离体肠管相连接,将其浸没在通有氧气并维持37摄氏度恒 温的定量的培养液中,用蠕动泵将纯水或生理盐水通过导管注入肠管,对肠粘膜侧进行清 洗,同时对肠浆膜侧也进行清洗;3)将循环导管中的液体排出,用纯水或生理盐水注入导管和肠管中,用蠕动泵使其维 持循环灌流,分别从灌流液和培养液中取样、过滤,作为样品A和M ;4)用定量的待测中药注射剂原液置换循环导管中的溶液,在与步骤3)相同的条件进 行循环灌流,维持灌流的时间应足以使中药注射剂被肠管吸收,分别从灌流液和培养液中 取样,过滤,作为样品B和N;5)用步骤1)的检测方法对样品A、B、M和N进行检测,得到图谱A、B、M和N。除了图 谱A中含有的峰之外,图谱B中的峰应在保留时间上与图谱C相一致;除了图谱M中含有的 峰之外,图谱N中的峰应在保留时间上与图谱C相一致;6)根据肠灌流试验开始和结束时灌流液和培养液的容积比和图谱B、N和C的峰面积, 折算出图谱C中所有峰面积比超过0. 15%的峰在图谱N和图谱C中的峰面积比,得出上述 每一个峰所代表成分的肠吸收率;7)比较图谱C中含量大于的各个成分的吸收率,将吸收率最大的成分作为参照,计 算其它每一个成分的吸收率相对于此参照成分吸收率的相对吸收率。以相对吸收率作为依 据,评判每一个成分的安全性a)若某个成分的相对吸收率等于零(不存在于图谱N中),表明这个成分不能被肠管 吸收,属于此中药注射剂中潜在的不安全成分,需要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估,包括进行化学结 构鉴定和毒理学试验,以证明其安全性;b)若某个成分的相对吸收率小于20%,应对此成分进行化学结构鉴定,并纳入杂质控 制档案;c)若某个成分的相对吸收率超过20%,表明这个成分可以被肠管有效吸收,属于该中 药配方中的安全成分,不需要对该成分进行安全性评估。
3.一种利用肠吸收实验识别中药注射剂含有的潜在不安全成分的方法,所述的中药注 射剂已建立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检测方法,且其中药组方经口服给药已知具有安全性, 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测定待测中药注射剂原液的HPLC指纹图谱,作为图谱C;2)将实验动物的离体肠管内外翻转,肠粘膜侧朝外,与导管相连接,用纯水或生理盐水 对肠粘膜侧多次进行换液清洗,并用蠕动泵将培养液通过导管注入肠管,对肠浆膜侧进行 清洗,然后将肠管浸没在通有氧气并维持37摄氏度恒温的一定容量的纯水中;3)用蠕动泵将新鲜的培养液通过导管注入肠管,使其维持循环灌流,分别从灌流液和 纯水中取样、过滤,作为样品M和A ;4)用待测中药注射剂原液置换纯水,使肠管的肠粘膜侧浸没在定量的中药注射剂原液 中,同时用定量的培养液在与步骤2)相同的条件进行循环灌流,维持灌流的时间应足以使 中药注射剂被肠管吸收,分别从灌流液和中药注射剂中取样,过滤,作为样品N和B ;5)用步骤1)的检测方法对样品A、B、M和N进行检测,得到图谱A、B、M和N。除了图 谱A中含有的峰之外,图谱B中的峰应在保留时间上与图谱C相一致,除了图谱M中含有的 峰之外,图谱N中的峰应在保留时间上与图谱C相一致;6)根据肠灌流试验开始和结束时灌流液和培养液的容积比和图谱B、N和C的峰面积, 折算出图谱C中所有峰面积比超过0. 15%的峰在图谱N和图谱C中的峰面积比,得出上述 每一个峰所代表成分的肠吸收率;7)比较图谱C中含量大于的各个成分的吸收率,将吸收率最大的成分作为参照,计 算其它每一个成分的吸收率相对于此参照成分吸收率的相对吸收率。以相对吸收率作为依 据,评判每一个成分的安全性a)若某个成分的相对吸收率等于零(不存在于图谱N中),表明这个成分不能被肠管 吸收,属于此中药注射剂中潜在的不安全成分,需要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估,包括进行化学结 构鉴定和毒理学试验,以证明其安全性;b)若某个成分的相对吸收率小于20%,应对此成分进行化学结构鉴定,并纳入杂质控 制档案;c)若某个成分的相对吸收率超过20%,表明这个成分可以被肠管有效吸收,属于该中 药配方中的安全成分,不需要对该成分进行安全性评估。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肠吸收实验在识别中药注射剂所含有的潜在不安全成分中的应用。本发明是将肠吸收实验方法与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相结合,首次将药代动力学方法用于药品质量标准研究。将本发明应用于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评估,有助于建立起科学的、能够保证中药注射剂安全的质量控制标准,解决中药注射剂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安全性问题。
文档编号G01N33/15GK101839902SQ20091008039
公开日2010年9月22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20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20日
发明者孙悦平 申请人:孙悦平